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实验操作.docx

    • 资源ID:9394321       资源大小:22.7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实验操作.docx

    1、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实验操作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实验操作(上下册合编)一、P4第2课 我们的营养【实验名称】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实验器材】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馒头、米饭;白纸、瓜子;镊子、酒精灯、瘦肉。【实验步骤】(一)检验淀粉实验1、把少许淀粉放在烧杯内,加一点水,用玻璃棒搅拌成淀粉状糊。2、用滴管吸入碘酒,在淀粉糊中滴入23滴碘酒,淀粉糊变成了蓝色。说明: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3、把少量米饭放在硬纸板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到米饭变成蓝色。4、用滴管再向馒头上23滴碘酒,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结论: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米饭

    2、、馒头中含有淀粉。(二)检验脂肪实验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明状的油渍。说明: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三)检验蛋白质实验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结论: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油渍:发黄、半透明;水渍:原纸色、不透明。二、P12第5课 怎样加快溶解【实验名称】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冰糖、小锤、冷水、热水。【实验步骤】(一)搅拌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

    3、两个烧杯中。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观察到:被搅拌烧杯中的冰糖溶解得快,没有被搅拌的烧杯中的冰糖溶解得慢。结论: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二)用热水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到:热水中冰糖溶解得快,冷水中冰糖溶解得慢。结论:说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三)研碎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2、取两块同样大小的冰糖,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相同时间。观察到: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快,没研成粉末的溶解得慢。结论:将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实验说明】1、本课是学生进入科学学习以来,第一次引导

    4、他们自行设计对比实验,一定要控制好相同和不同材料,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2、三种方法同时使用,会使物体溶解得更快。三、P20第9课 植物的根【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处做标记。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5、。【实验说明】1、玻璃杯可用量筒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2、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3、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四、P28第11课 植物的叶(二)【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实验器材】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实验步骤】1、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2、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精灯加热。4、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

    6、的原因是含有叶绿素。【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五、P30第12课 植物的茎【实验名称】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矿泉水瓶、小刀等。【实验步骤】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2、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4、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被染红。【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实验说明】1、凤仙花俗称:指甲桃。2、凤仙花可用芹菜(其叶柄和茎是相通的)替代,效果非常好

    7、。3、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时间长,就会因茎的横向运输,使茎内不只导管染成红色,其他部分也染上了红色,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了。六、P34第13课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实验名称】热空气实验【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不漏气的塑料袋。【实验步骤】1、点燃酒精灯,用不漏气的塑料袋口朝下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2、塑料袋罩到火焰上后,我们看到塑料袋慢慢鼓胀。用手摸一摸塑料袋,热乎乎的,手还感到塑料袋要往上跑似地。松手后,塑料袋上升,升到空中翻转口向上,变瘪飘然下落。【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先看到塑料袋在火上方慢慢鼓胀,这是塑料袋内空气膨胀引起的,松手后又看到塑料袋上升,这是塑料袋内热空气带动的。【实验结论

    8、】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冷空气轻,会上升。【实验说明】1、规范使用酒精灯。2、本实验中要引导孩子:(1)感觉:塑料袋热,而且有一股上升的力量,说明里面的空气已成为热空气。(2)看:塑料袋鼓起来,说明里面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松手后,看到塑料袋上升。说明热空气轻会上升。3、如果用“纸蛇”实验,先把纸蛇提起,观察到纸蛇不转。再把它放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纸蛇转动起来。这样对比观察,更有利于说明热空气的性质。七、P36第14课 充气玩具里的科学(一)压缩空气实验【实验名称】压缩空气实验【实验器材】注射器、橡皮。【实验步骤】1、将注射器活塞抽出,吸进空气。2、将注射器出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出口,吸进空气。3、

    9、用力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观察现象。4、等压不动时松手,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用力压活塞,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变小;当松开手时,活塞又弹回来。【实验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实验说明】手压活塞,用力要均匀,不要猛压。(二)气球的反冲实验【实验名称】气球的反冲实验【实验器材】气球、曲别针、透明板、塑料线、小车。【实验步骤】1、把曲别针做成一金属环,粘贴在气球上。2、让金属环穿过拉直的塑料线,把线拉平。3、将气球吹起松手,看现象。【实验现象】气球吹起松手,会在铁丝上飞行。【实验说明】此实验还可以这样做:把气球吹足气,固定在小车上,松手看现象:看到小车会运动。【实验结论】气球内部的气体向某个

    10、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反冲。八、P40第16课 瓶“吞”鸡蛋的秘密【实验名称】研究大气压力的存在【实验目的】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实验器材】玻璃杯、硬板、水。【实验步骤】1、先在玻璃杯中倒满水,将硬板盖在玻璃杯上,杯口不要有气泡。2、先用手按住硬板,把杯子倒过来,慢慢松开手,观察到,硬板不会掉下来。3、将倒过来的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实验现象】将杯子倒过来松手,纸板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纸板也不会掉下来。【实验结论】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实验说明】1、瓶“吞”鸡蛋是本课的一个导入实验,以此为切入点,引

    11、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以引人大气压力实验探究。注意:选择瓶口要略小于鸡蛋“腰围”的瓶子,鸡蛋剥去外壳,为了封闭好,鸡蛋沾上水会更好,而且实验时小头朝下。2、还可这样做实验:用火柴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蛋迅速塞住瓶口,鸡蛋被“吞”进去。3、实验完毕,鸡蛋不易取出。可见本册教学参考书P201瓶“吐”鸡蛋的实验。九、P40第42课水流有力量【实验名称】研究水流的力量【实验器材】小水轮、盛水的容器、大烧杯。【实验步骤】先检查小水轮转动是否灵活。(一)流量大小1、在烧杯内盛满水,在同一高度,往小水轮同一位置倒水。2、先水流量大,后水流量小。【实验现象】水流量大时,小水轮转得快;水流

    12、量小时,小水轮转得慢。【实验结论】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二)水位高低1、在烧杯内盛满水,用同样水流往小水轮同一位置倒水。2、先在高处流下,后在低处流下。【实验现象】水从高处流下,小水轮转得快;水从低处流下,小水轮转得慢。【实验结论】水的高度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三)流速快慢1、在烧杯内盛满水,在同一高度往小水轮同一位置倒水。2、同样的水流量,先流速快,后流速慢。【实验现象】水流速快,小水轮转得快;水流速慢,小水轮转得慢。【实验结论】水流速越快,水流的力量越大。 【最终结论】水流的力量与流量、水位、流速有关系。【实验说明】1、如果学校器材没有小水轮,可用身边材料代替制作。详见教学参考

    13、书P216.2、控制“流速一样大”,可用注射器、橡胶压缩球、水龙头等材料代替。3、实验中,对比实验的相同、不同条件要控制好。每次实验时,水要倒在小水轮的叶轮外端,效果更明显。十、P46第18课 杯子变热了(一)酒精灯的使用【实验名称】酒精灯的使用【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污物桶。【实验步骤】1、使用时,一手扶着酒精灯,一手打开灯帽,口朝下竖着放在酒精灯附近。2、划着火柴,自下而上划过灯芯点燃酒精灯,甩灭火柴。3、给物体加热时,用火焰的外焰(外焰的温度高)。4、用完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打开,再盖上。【相关了解】1、酒精灯的构造有三部分:灯身、灯芯、灯帽。2、酒精灯加入量不要超过灯身的2/

    14、3,不要对燃。3、酒精灯火焰从外到内分:外焰、内焰、焰心。4、熄灭酒精灯时,千万不要用嘴吹,以免引起火灾。【实验说明】本册第一单元第2课 我们的营养中就用到了酒精灯,第四单元第13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中,使用酒精灯比用蜡烛效果好。而教材在本课才有酒精灯的规范使用的要求,建议老师可自行把这一操作在学期初就让学生了解,以更有利于教学。(二)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实验器材】热学实验盒底、立柱、铜棒、凡士林、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1、在铜棒的五个孔内填满凡士林,铜棒外表用干布轻擦一下,使每个孔内凡士林基本相同。2、在每个孔中心插一根火柴,并使火柴头垂直向下。3、用酒精灯

    15、给铜棒固定加热。【实验现象】用凡士林粘的火柴,自加热一端按顺序落到桌面上,离火焰最远的火柴最后落下。【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传递方向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实验说明】1、为了防止“热辐射”原因使火柴依次掉下来,在第一根火柴和酒精灯之间,可用一纸板隔开。2、凡士林不要用蜡烛油代替。十一、P48第19课水变热了【实验名称】研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实验器材】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木屑(锯末)、液体对流实验器。【实验步骤】1、在烧杯的水中,加入木屑,放在酒精灯上方的石棉网上加热。2、仔细观察,水中的木屑在水底上升,上升到水面又下降,到达水底又上升,在水中形成对

    16、流。3、用烧杯从液体对流实验器上口注满水。4、用钢笔在上口滴两滴墨水,看到墨水下降。用酒精灯先给矩形管的一侧均匀加热,再固定加热。5、我们看到下降的墨水顺着加热一侧上升,上升到顶部,从旁边一侧下降,墨水循环流动起来。【实验结论】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受热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而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这样就使水产生对流。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实验说明】1、木屑不易过碎,也不易过大,用水泡过再用,效果会更好。2、如果有“液体对流演示器”,用它来引导会更容易些。十二、P50第20课 它们会生热吗【实验名称】探究不同物品是否会生热【实验目的】了解平时棉

    17、衣、棉被等是保温材料,而不生热;不同材料保温性能不同。【实验器材】温度计、毛皮、毛巾、海绵、棉花等。【实验步骤】1、将四支温度计上端分别拴好棉线,并记录下初始温度。2、分别用毛皮、毛巾、海绵、棉花包住四支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3、观察记录温度变化情况。【实验现象】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实验结论】它们不会生热,只是保温。【实验说明】1、所用的温度计提前拿到上课教室1015分钟,以免温度计在实验室拿到教室使用时,两室温度不同影响到实验结果。2、用材料包液泡的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更不准用手握着包好的部分来观察数据。3、区分好“保温”、“生热”的不同含义。四年级下册一、P2第1课

    18、温度计的秘密【研究温度计的秘密】温度计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用过。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温度计的知识,如种类、构造、发明人,再让学生玩玩温度计,看有什么新发现(手捂、哈气,发现有红色液体上升并下降等,这时让学生猜是什么原因使液体上升和下降?)要知道其中的秘密可利用实验材料做温度计,让学生讨论做法(把小瓶倒满水,盖上插吸管,做个模拟温度计)然后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看看和温度有什么关系(热水上升,冷水下降)。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原因使液面上升或下降?引导:小瓶里面的水变多或变少了吗?那是什么多了?(是体积变了)看看不同液体的温度计是不是也会放在热水里液面上升、在冷水里下降?比较一下哪种温度计上升比

    19、较快?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牛奶、醋、饮料、酒精等所有液体都会遇热体积变大,我们说“膨胀”;遇冷体积缩小,既“收缩”。其中,酒精上升最快。最后让学生想办法给温度标上刻度,比一比哪组温度计最准确。 二、P4第2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研究气体、固体热胀冷缩性质】1、把一气球套在烧瓶口上,看到气球是瘪的;放入热水中,看到气球鼓起来,说明烧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再放入冷水中又看到气球又变瘪了。2、首先找一铜球与铁环,使铜球刚好穿过铁环。再用酒精加热铜球一段时间,用铁环从底部往上套金铜球,发现不能通过了,因为铜球受热膨胀了,再放入冷水,让球再一次通过铁环。三、P14第6课 岩石的风化【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

    20、】用镊子夹一小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进冷水中,反复几次,看其表面裂缝或掉下石屑。说明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此实验若用已风化过的页岩,有点裂缝,可节省时间。四、P19第7课 土壤里有什么【分析土壤的成分】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有气泡出现,说明土壤里有空气;再尽量搅拌,然后静止,发现沉淀物分层,说明有大颗粒的沙河小颗粒粘土;最后用滴管取上层清水少许,放在小碟中加热,烧干后,有“脏”痕出现,说明土中有溶于水的物质,同时有气味,变色,说明含腐殖质;把土放在铁盘里用火烧,冒烟,有气味,烧过后颜色变浅,说明有可燃腐殖质。五、P22第8课 土壤的种类【认识各种土壤的不同特点】用捏团,看

    21、颜色、颗粒的方法,比较土壤粘性、颗粒不同。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口,倒放在支架上,分别加入同样干燥、同样多的砂土、壤土和粘土,在同一高度同时倒同样多的水。过一会儿,比较它们的渗水性不同,进而说明透气性也不同。六、P31第11课 认识光【研究光的传播路线】将三张在同一位置带有小孔的硬卡纸,放在人的眼睛与蜡烛之间,通过小孔观察蜡烛火焰,说明只有三个小孔与火焰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火焰;或用以细纸筒,闭上一只眼,通过纸筒看灯光,只有通过直纸筒才可以看到,而弯纸筒看不到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七、P33第12课 玩镜子【认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1、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与物体大小相

    22、等,左右相反,像是正立的。物体与虚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球面镜(1)凹面镜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2)凸面镜:只成正立的缩小像。八、P36第13课 筷子“折”了【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把一白色薄纸剪成长等于杯周长、宽等于杯高的长方形,将一半涂黑,并在涂黑处刻一条缝,贴在外壁。让手电筒光通过缝射入杯内,在缝对面做一记号,再加入水,就看到光线发生了偏离;或用激光灯照射一光线,做一记号,不改变等位,前面放入透明物质,再看光线的改变。九、P38第14课 彩虹的秘密【研究彩虹的秘密】基本掌握三棱镜分解光的方法。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分解成红橙黄绿蓝

    23、靛紫七种单色光。反复调整,七种色光排列顺序不变。再推想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散布者细小水珠起到三棱镜作用,在阳光照射下形成彩虹。或用教材P38第一幅照片中的方法也可以。十、P41第15课 飞旋的陀螺【认识光的合成】1、做三个硬纸圆盘,分别弄成红、绿、蓝三种颜色,沿半径切开一个槽,将它们沿槽口交错在一起,在心中插一硬棒做成陀螺。分别拨动圆盘,调整三个扇形面积大小,改变三种颜色比例,看色彩组合:红+蓝=紫,红+绿=黄,红+绿+蓝=白光。2、给陀螺涂上颜色。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按照自己想法任意涂,但每个小组至少有一个按P41标准七色来涂。陀螺旋转起来,就可看到七色变成灰白色。这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视网膜上,七种颜色的光叠加,形成白色的视觉效果。本课用时较长,不易做成功的活动是第三个:研究善变的光。教材以三种不同的光的组合形式为例子,引导学生设计更多实验。活动时,让学生吧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透明纸,进行色光混合实验发现:红+绿=黄,红+蓝=紫,红+绿+蓝=白光。教学时应注意:光的三原色指红光、绿光、蓝光;颜色的三原色是红色、黄色、蓝色。十一、P54第21课 测量重力【测力计的使用】1、先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刻度处。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3、每个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最大量程。


    注意事项

    本文(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实验操作.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