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产业集群理论.docx

    • 资源ID:9372644       资源大小:46.44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产业集群理论.docx

    1、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评述摘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活动会表现出各种地理特征。近些年来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非常显著,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理论随之迅速兴起,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方面研究蓬勃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产业集群理论发展历程,分七方面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评述。文章具体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内在机制,产业集群与创新、竞争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和产业政策的作用。最后文章指出了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作用。关键词产业集群 竞争 合作竞争 创新 生命周期 经济增长一、

    2、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依赖的方式,但并没有削弱和消除地理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今天,地理因素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们的生产和贸易方式,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内容。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济主体间的联系随着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与地区的要素禀赋紧密相关,收入水平呈现从中心地区到周边地区明显的等级分布等等,这些都是地理环境对经济有决定性影响的例证。据测算,各国人均收入差距的35%是由与国外市场联系程度等地理因素造成的,可见地理因素对经济影响之大(Overman, R

    3、edding and Venables, 2001)。概括地讲,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经济空间分布和发展的不平衡。近些年来,经济资源的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经济发展都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也明显地扩大了迁移的范围,加快了迁移的速度,不断地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移动,并往往在某些区域集中发展。这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就集中于某一地区,许多相关企业和机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丰富而成熟内部组织,成长能力非常强,这就是产业集群。当今时代,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引人瞩目的区域发展趋势,无论在发达国家还

    4、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现象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东南沿海不少地区依靠产业集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和它对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使得它成为很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在经济学领域内,产业集群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丰富,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甚至有人认为产业集群研究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Overman, Redding and Venables, 2001)。事实上,在经济学发展之初,就包含着对产业集群的萌芽性研究。比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在国富论中谈到的分工与市场

    5、范围的关系,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关系等等都包含着与产业集群有关的一些经济思想,只是由于当时产业集群现象在经济中还没有突显出来,没有成为当时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一般认为,经济学是上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90)。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是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形成企业的地理集中和相互依赖。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1909)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1909 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

    6、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也就是形成了产业集群。随后,杨格(Allen Young, 1928)提出了规模报酬理论的一些核心内容,他重视分工、交易成本和市场范围的关系,重新阐发了亚当斯密的分工与市场规模了思想,从这一角度提出了一些对产业集群的看法。而胡佛(Hoover,1975)将产业集群看作是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从企业定位选择等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一些研究。七十年代末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将空间维度引入现代主流经济

    7、学,一些经济地理学家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系统的引入了经济地理的研究,现代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融促使新经济地理学逐渐发展起来(如Helpman, 1981, 1984; Helpman and Krugman, 1985; Krugman, 1979, 1980, 1987a, 1987b, 1989, 1991a, 1991b, 1993a, 1993c, 1995, 1999; Krugman and Venables, 1990,1995; Fujita and Venables , 1996)。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克鲁格曼,他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分析

    8、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通过其新理论,克鲁格曼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他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地区,有两种生产活动(如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地区将会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地区产业集聚。克鲁格曼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如收益递增、自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等的作用,证明了低的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除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外,管理学、竞争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的发

    9、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波特于1998年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在波特看来,产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的中间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属于其它产业的企业。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这是产业集群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波特指出,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在集群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对集群的形成、发展模式和发展周期都有重要的影响(波特,1998)。安德森(Anderson E

    10、. S.,1994)考察了传统的熊彼特主义分析创新关联度的不足,主张用演化经济学来分析创新关联度,并在演化经济学的框架内,构筑了交互创新的两产业模型和三产业模型,探讨了创新关联和国际专业化问题。这一组织演化的观点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开辟了一个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陈剑锋,唐振鹏,2002)。全球化的趋势对集群理论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迅捷的交通、高速的通讯和广泛的市场似乎让人感到经济区位和企业定位不再重要。然而宏观总量经济和企业微观行为在空间上的新特点表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全球化,并没有使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而是使得相关经济实体和经

    11、济行为的地理集中程度越来越加强了,事实上,专业技术、组织机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和消费群体的区域集中使得在全球化的经济中区位因素越来越重要。这一表面上的矛盾只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Belleflamme, Picard and Thisse(2000)指出技术的发展将会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贸易成本,但是贸易成本的下降却不一定导致经济分散化,甚至很可能会加强产业的空间集聚。在他们以新经济为核心的贸易模型中,经济联系的加强和贸易成本的下降,不仅不会减弱产业集聚的趋势,反而会使之加强。在一些开创性的研究的启发和带动下,产业集群研究迅猛发展起来,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产业集聚和集群理论。

    12、概括地讲,近年来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关系,包括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区别、联系,以及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等。第二,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机制,包括关于产业集群的自发性的争论,即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市场自发性和地区禀赋、外部环境与政府调控对产业集群的影响等。第三,产业集群与竞争,包括集群内部的合作竞争机制和集群与集群外企业竞争以及二者联系等。第四,产业集群与创新,主要探讨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集群式整体创新等问题。第五,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研究,主要研究集群的产生、发展、增长和衰落的过程。第六,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探讨产业集群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第七,产业

    13、集群的政策研究,包括政策原理、政策工具和政策实践等。下文将就以上几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评价性综述。二、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关系从概念来讲,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是指某一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它侧重于某个产业的区域分布与工业整体的区域分布的对比,描述了某个产业的空间分布状态。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ter, 1998)。产业集群侧重于对相关企业和机构集中于某一地区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的描述,实际上

    14、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特殊模式和演化过程。显然,产业集聚不等于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仅仅描述了某一领域相关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和接近(张元智 2001),而产业集群则是一个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它是企业自组织或有组织的综合体,而不是无组织的混合体和堆积物,它揭示了在一些地方相关企业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王缉慈,2002)。可以说,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并非任何产业集聚都一定能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及互补性,即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这种机制既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 同时又有利于互动式学习和技术扩散

    15、, 而且比垂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这种产业集群内,某些特定产业中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通过价值链和各种联系渠道,相对集中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一个有机的群体。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产业集群的这些内在特点是它与产业集聚区别所在,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产业集聚难以相比的(魏后凯,2003)。概括地讲,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不是用以概念,它只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关键区别在于产业集群内部的共

    16、生机制。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主要有技术扩散、非正规学习和合作竞争等几个方面。首先,产业集群内的技术扩散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经济中知识和技术的作用很大,企业能否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地区技术扩散的速度也影响着地区经济的竞争力。但是技术扩散受距离影响很大,特别是其传播速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急速的下降,因而产业集群则在这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Markusen,1996)。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地域上的接近,集群内企业的技术保密成本很高而学习成本很低,企业学习其他企业的技术极为方便,因而技术和信息交流成为一种互利行为。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内部多重联系的组织关系,

    17、使得企业自觉不自觉地把质量管理、新产品生产方法、生产工艺流程设计、设备改良、新技术情报、新产品开发技术等传送到其他企业中,特别是从大企业传递到中小企业,从而产生了一种超市场的技术传递行为。产业集群内这种超市场的知识和技术传播打破了市场经济中技术扩散的产权屏障,有利于大中小企业的功能协调,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其次,产业集群拥有学习和获得知识的有效手段非正式学习。在集群内部,不仅技术和知识便于传播,而且技术和知识的传播方式也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以大量的非正规交流方式为主。现代经济中有很多关键性技术和知识(例如工艺、组织文化、制度认同等)很难通过正式学习的方式传播,而非正式交流

    18、则可以增进这种技术和知识的传播和积累。这就使得集群内部企业有机会学习到集群外企业学不到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加快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促进不同类型知识的流动,并强化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集群的内在机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对传统竞争模式的变革合作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企业的长时期行为决策的结果,而且它不只是与大的决策有关,与无数个小决策关系更为密切。大的决策容易被模仿,而大量的小决策是无法模仿的,因而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往往取决于它能否正确作出无数个的小决策(杰伊B巴尼,1999)。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它为集

    19、群内企业指明了大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和决策案例,可以使企业避免大决策的风险而专注于一些小决策,从而使企业在决策上拥有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当然,产业集群内许多企业集聚在一起,确实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竞争并不排斥合作,产业集群内集中在一起的大量企业,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等),并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cooperative competition)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

    20、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不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这种集体行动的互动机制的形成,可以顺畅信息的流通,加快观念、知识和技术的传播,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减少交易的困难,从而获取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聂鸣,李俊,骆静,2002)。在当前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立地完成所有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企业之间必须合作;同时,企业要应付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也必须与其它企业结成网络,共同解决问题。与竞争的同行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分享本行业的知识与信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理查德达夫特,1999)。此外,采取合作竞

    21、争的方式,也有助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实行灵活的专业化生产。总之,产业集群形成了产业集聚所没有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比产业集聚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关于集聚与集群的一个典型案例是美国128公路地区的产业集聚和硅谷的产业集群。美国的128公路地区和硅谷都是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产业集中地,而且都是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主,高科技公司、金融、教育、公共事业机构空间上非常集中的典型的产业集聚地区。但是两个地区又有不同:硅谷有一个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能促进各个专业制造商集体学习和灵活调整一系列相关的技术。该地区密集的社会网络和开放的劳工市场弘扬了不断试验探索和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各

    22、公司之间开展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又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和合作,相互学习技术和变化中的市场营销方法;松散联系的班组结构鼓励了公司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公司外的供应商的和消费者之间进行横向的交流。在网络系统中,公司各部门职能界限相互融合,各公司之间的界限和公司与贸易协会和大学等当地机构之间的界限也已被打破。相比之下,128公路地区是以少数几家比较一体化的公司为主导的。它的工业体系建立在一些独立公司的基础上,而这些公司已把各种生产活动内部化了。保守秘密和忠于公司等公司惯例支配了公司与顾客、供货商与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了鼓励稳定和自力更生的地区文化氛围。公司惯例的层级制度保证了权力的集中,信息往往由

    23、上而下垂直流动。公司之间的界限、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界限以及公司和当地机构之间的界限,在这种以独立的公司为基础的体系中泾渭分明(安纳利萨克森宁,1999)。128公路地区一直以大企业为主,企业独立性非常强,技术高度保密,大部分企业采取自给自足、规避风险的文化和做法,这只是相同和相关产业的地理集中,即产业集聚。地区内部没有形成有机的作用机制,地区的企业之间比较孤立,人员、技术和信息的流动基本上限于公司内部而且方向单一。公司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似乎与距离没有关系,没有充分发挥地理集中的优势。硅谷则不同,硅谷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结构,集群内的企业共生共存,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了显著的正反馈机制。一

    24、句话,128地区与硅谷的不同就是:128地区只是产业集聚,而硅谷则形成了产业集群。同样是产业的地理集中,但不同的内部作用机制和发展模式导致了不同的绩效。在二战及战后一段时间的共同繁荣之后,128公路地区和硅谷发展情况对比鲜明,128公路地区日趋衰落,而硅谷则日趋繁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128公路地区已有明显的萎缩迹象,特别是有大批的人才和资本从128公路地区直接流动到了硅谷;而硅谷则如日中天,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信息产业的核心和信息技术的领头羊。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产业集聚不等于产业集群,单靠地理上的集中并不能创造出共同得益的相互依赖性;产业集群必须以地区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共同促进为

    25、基础,没有区域内部的共生机制,就不能真正发挥集聚优势。这一点对各国的产业发展很有指导意义,因为如果简单地认为产业的地理集中就能形成产业集群,则很容易忽视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的建立,导致产业发展战略的失败。三、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机制 如前所述,学者们已经给出了许多关于产业集群产生的解释,如规模经济、技术扩散、交易成本、消费的多样化与生产的标准化、比较优势等等。在种种观点中,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关于产业集群的自发性的争论,即关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市场自发性和地区禀赋、外部环境与政府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等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观点(如Young,1928; Nort

    26、h, 1981; Krugman, 1991a等)认为,产业集群完全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而且集群的空间结构的形成有很大的偶然性,即在哪里形成什么样的产业集群都是偶然的,很少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他认为产业集群是规模报酬递增带来的外部经济的产物,他将外部经济归纳为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和信息交换与技术扩散规模效应(一般来讲,前两种规模效应受市场结构和自然禀赋的影响较小,而第三种规模效应受市场结构和自然禀赋的影响较大),并认为前两者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克鲁格曼的集群理论基于以下逻辑:地区集中和专业化可以扩大

    27、生产规模并产生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将带来更大规模的企业集中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由于即便是同质空间,也可以因为专业化而产生规模经济(特别是前两种规模经济),所以在什么地方产生集中是随机的,即产业的专业化和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偶然性(Krugman, 1991a)。因而,克鲁格曼在其集群理论和贸易理论中都强调产业发展的自发性,强调历史和偶然因素的作用,并且引入诺斯的路径依赖思想来解释集群的特征和贸易的演进。或许是因为很容易被模型化,这种观点得到了理论模型的支持。但是实证的分析基本上不支持这一理论,正如马丁和萨利(Martin, Sunley, 1996)所指出:现实却未必如此简单,因为现实世界的“历史”

    28、和“偶然”中可能包含着确定性的关键的决定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集群是由地区特殊的比较优势、供给和需求结构、文化氛围,甚至是政府政策所引致的(Kaldor, 1989; Scott and Storper, 1992a, 1992b)。比如,卡尔多在论及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产业结构时,非常强调他关于要素不可分的观点和技术的作用。他认为要素的不可分性和技术特点在规模报酬递增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或者简单地说地区要素禀赋的特点是集聚经济的基础。卡尔多也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但与克鲁格曼不同,他认为要素禀赋和技术特征会导致内生性的产业集群并决定其发展过程(Kaldor, 1978,1985

    29、,1989)。库普曼斯也指出了要素的不可分性在区域产业发展模式中的作用,他认为,如果看不到不可分性居民、厂商、设备的不可分性产业空间集中的问题就不能得到解释(Koopmans, 1957)。库普曼斯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人的进一步阐发(Audretsch and Feldman, 1996;刘军国,郭文灵,2001),因为除了物质要素的不可分性之外,某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也非常有地域性,而且受地区文化的影响很大。例如有些知识(如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只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传播,一些关于组织、制度的知识大都属于这一类。多数生产性技术和技能的扩散是有一定的范围性的(制度更是如此),

    30、超过一定的距离,扩散的能力急剧下降。所以,这些因素受地理因素的制约程度很大,如果某些产业发展中这些因素的作用比较大,那么这类产业的集群化过程就很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一些经济地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经验研究,发现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和柔性专业化是产业空间集聚的原因。他们认为,在过去的十年中,经济地理学中最有影响的产业组织方法已经从福特式的大批量生产转变为更为柔性的专业化生产方式。斯科特和斯特普尔(Scott and Storper, 1992a, 1992b)等指出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已经被增加的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变化所削弱,产业对此的反应是水平和垂直的非一体化(non-integration)以及

    31、生产的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面对多变的需求和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由于产业的这些反应,使得企业之间的多重联系成为关键,而只要这种多重联系在空间地理上交易成本很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就会产生,而且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这种多重联系的优势和集聚的外部经济。如果根据以上这些观点,即产业集群的产生主要由地区要素特点、技术及其扩散性质、地区消费偏好和市场变化以及地区文化引致和决定,那么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就相对弱化,而且产业集群的区位和模式中的偶然性也将被这些确定性所冲散。除了这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之外,还有比较折衷的看法。例如波特既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过程必须有市场竞争

    32、的参与,但他同时又强调地区禀赋的作用和地区政府战略的影响。他指出,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关键在于其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市场自发作用(如竞争),也有禀赋因素(如距离成本),还有非市场因素(如政府政策)。因而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既有偶然因素又有确定因素,既有市场因素又有非市场因素(Porter,1990)。我国一些学者对此也有中肯的论述。如王缉慈等指出,产业集群一般主要由市场自发形成,但受地区比较优势和其他因素影响,特别是政府可以通过各项措施来调控、影响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王缉慈,童昕,2001)。魏后凯认为虽然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机

    33、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魏后凯,2003)。从现实经济来看,折衷主义的观点更符合实际情况,虽然这些理论很难模型化,而且作用机制非常复杂,但毕竟最有解释力,最能准确描述产业集群的各个方面。四、产业集群的竞争特点和优势在现代经济中,竞争是市场运行的基础,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无论理论上还是现实中,并不是竞争程度越高就越完美。从理论角度看,完全竞争虽然能够满足经济学中的福利最大化定理,实现所谓的“社会福利最大化”,但是完全竞争也会造成福利损失:第一,完全竞争不会促进创新和技术进


    注意事项

    本文(产业集群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