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闯关东 下南洋 走西口.docx

    • 资源ID:9260351       资源大小:24.2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闯关东 下南洋 走西口.docx

    1、闯关东 下南洋 走西口闯关东 下南洋 走西口旧中国流民外出打工路线“死逼梁山下关东” “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 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屡禁不止,流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不顾身家性命,多方冒险“闯关”。“闯关东”即由此而来。1860年(咸丰十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始向流民敞开。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居高不下。1927、1928、1929连续三年超过百万。 以山东为例“解剖麻雀”,或更能深入到流民生活的深处。 山东“地少人稠”,又是

    2、近代史上有名的灾害多发区。有人统计,在清代268年中,除仅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水旱灾害。每逢大灾之年,总会有“闯关东”的巨浪涌起。 与天灾结伴而行的是人祸。近代山东兵灾匪患连年不断,“益如火上加油”。无法照旧生活,只有一“走”了之。“富走南,穷进京,死逼梁山下关东。” 关东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照史书上的话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荒”居首位。 1860年山海关大门敞开后,流民如怒潮一般涌往东北。“当时的奉天、锦州二府,荒地很多,稍加开垦,即成膏腴良田。”胶澳志记载说,“每逢冬令,胶济铁路必为移民加开一二次列车。而烟潍一路,徒步负载,结队成群,其熙熙攘攘之状,亦复不

    3、相上下。综计一往一来,恒在百万以上且多货其田庐,携其妻子,为久居不归之计。”由单身到全家,由“候鸟”到移居,这是一种渐进的转化。根据1932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学会所编中国人口问题一书的调查资料,77%的流民流向关东后,“志在农业。”但随着关东的开放,工商业也发展起来,流民无论是务工还是经商,都比较容易谋到营生的职业,这对流民同样具有吸引力。在胶东有些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闯关东”浪潮不仅使东北“人稀”的面貌得到改观,使全国人口分布趋于平衡,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种脱胎于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的区域文化新型关东文

    4、化逐渐形成了。“哥哥你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久为人所熟知。“西口”,是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流民走过西口,过了长城,就可以到达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带谋求生计。在那个逝去的年代里,“走西口”成为华北流民西进求生的代名词。 “走西口”的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这里灾害频发,生存维艰。民谣唱道: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 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天无绝人之路。一“墙”之隔的“口外隙地甚多”,无疑是一条生路,这就难怪“直隶、山东、山西小民出口耕种谋食者,岁以为常”了(热河志)。 通向西口的路并不好“走”,随时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

    5、,特别是土匪当道,丢掉性命的人不少,沿途白骨累累。山西北部与内蒙隔河相望的小城河曲至今仍保留着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黄河上放上365盏麻纸扎成的河灯,代表着所有客死的孤魂,祈望他们能够回乡“走西口”的流民在口外,什么活都做,而受雇重新实现与土地的结合,依然是他们愿望。山西就有“走不完的西口,打不尽的连成(当长工)”之说。 1691年(康熙三十年)后,清朝连续对准噶尔部用兵,为就地解决粮草供应,在蒙古地区“募民田作”。清政府在内蒙古草原上圈占的大片牧场,都亟须汉人去耕作。流民于是有了“用武之地”。康熙、雍正以来实行积极招垦政策,给流民以取得土地所有权的机会,有一部分流民从而获得小块土

    6、地。清高宗实录记载:“古北口至围场一带,从前原无民地,因其处土脉肥腴水泉疏衍,内地之民愿往垦种,而科粮甚轻,故节年开垦升科者三千余顷。”清末民国时期推行放垦,一部分流民交付了“押荒银”,从政府那里领取了“土地证”,获得了土地的永租权,成为小自耕农。 农业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庞大的“走西口”队伍中,还始终活跃着一批商贩。旅蒙晋商巨擘“大盛魁”就是这样由肩挑小贩起家,直到发展成为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无能力独立经营者则因熟悉路径,深谙口内外行情,常常为大商人、商队、商铺当伙计,运送货物,挣卖命钱。 “走西口”流民潮持续了300年,最初“皆令冬归春往,毋得移家占籍”。但穿梭于口内口外的“雁行客”,一

    7、旦条件允许,“竟将全家搬出口外”,成为内蒙的定居移民。他们入乡随俗,“衣蒙服,习蒙语,行蒙俗,入蒙籍,娶蒙妇”,过起了“蒙化”的汉族生活。“孔雀东南飞” 流民打工谋生,可观的经济收入具有极大诱惑力,特别是东南城市经济起飞阶段。著名思想家陈炽在所著续富国策中注意到,“江海通商,食力之民,趋之若鹜,每月工资至少数元,以养妻孥,绰有余裕。”尤其是上海,“较内地丰厚”的“工价”,像磁石样吸引“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而且,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存在的经济位差,也势必对流民的“向心”运动产生影响。农村人口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一般都由农村到小城市,再由小城市到大城市。使“孔雀东南飞”的流民运动,呈

    8、现出明显的“梯度流”态势。城市的“功能”往往决定着流民的职业流向。这在上海表现得淋漓尽致。上海既是大贸易中心又是轻工业中心;同时,上海还是中国主要的文化中心,又有许多中外印刷厂,从大的商务印书馆到各种小印字作坊;此外,服务性的第三产业也在向流民招手。 据保工汇刊所载,1926年3月,北京农商部特派专员,视察江、浙两省各工厂,对于工人籍贯,有下列说明: 上海工人籍贯:铁 工上海、浦东、宁波、浙江、广东、无锡。制造玻璃工上海、宁波、浙江。制造纸烟工上海、宁波、浦东、江北、浙江。纺织工上海、江北、浦东、宁波、安徽。面粉工上海、浦东、江北。印刷工上海、浦东、宁波。 杭州工人籍贯:织绸工杭州、绍兴、嘉兴

    9、、上海、无锡。铁 工杭州、绍兴、山东、安徽。火柴工杭州、绍兴、上海、安徽。纺织工杭州、上海、苏州、常州、绍兴、嘉兴。无锡工人籍贯:纺织无锡、上海、苏州、常州、安徽。织绸无锡、上海、浙江、苏州、常州、安徽。面粉无锡、江北、安徽、上海、山东。火柴无锡、山东、江北、安徽、上海。铁工无锡、江北、山东、安徽。印刷工上海、浦东、宁波、广东。 上列“粗”表统计,本地人约占30%,近乡人约占27%,他省人约占43%。东南实际上是“大杂烩”,这里汇聚了几乎来自全国各地“打工”流民。 作为必然结果,“孔雀东南飞”造成工人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工人(即被近代工业吸收的流民,但他们很大一部分仍没有完成身份的转变,仍是民

    10、工,因职业不固定,随时可能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上待业,或回农村)有80%以上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沿江城市。大量流民、打工者选择东南,也加剧了全国城镇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东部沿海城市人口有愈益集中的趋势。19世纪末期,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为6%,而长江下游地区最高达10.6%。到1947年,沿海地区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的65.3%,而内地仅占34.7%。海外谋生“下南洋” 在海外谋生的流民浪潮中,“下南洋”最为壮观,这是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 “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多数(95%以上),这与自

    11、然、人文因素极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之去拉美等地,更具有“可选择性”。“下南洋”成为堪与“闯关东”、“走西口”相媲美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样有“推-拉”合力的驱动。推力方面,“经济压迫”是最具有能量的“激素”。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拉力方面,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中,劳动力的需求量旺,供不应求,就业机会正多。而且,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甚至采取了“最吸引人的条件”,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二

    12、世执政时期,就颁布了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植者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植者;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这对无业失业的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少流民“甚或自鬻以求至其地”了。 对流入地来说,华工一直是南洋开发的生力军,他们是廉价的用之不竭的劳动力资源。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说,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作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继续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成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对于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

    13、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李长傅:中国殖民史) “下南洋”的流民运动,对流出地同样发生深刻影响,它对缓解“经济压迫”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葛剑雄等先生所著简明中国移民史中,有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闽、粤两省输出的流民每年平均十万以上,足以抵消每年的自然增长,缓解当地的人口压力,至少可以减弱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振荡。 华工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资本。他们把资金投向近代工商业,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如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就是侨商陈启沅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巧明火柴厂,由侨商卫省轩创设。据统计,从1862到1949年,华侨仅在广东、福建、上海三省

    14、市的投资企业数即达25510家。下南洋在中国人的字典里,“下南洋”曾经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词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与“闯关东”、“走西口”一样,既带着深深的无奈,又饱含浓浓的感情色彩。南洋的地理概念从明朝的时候就有了,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据权威资料统计,从1860年开始到上世纪50年代初,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大约有1500万中国人到东南亚国家寻找机会。南洋路 游子泪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

    15、,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当时,中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为了逃避战祸或政治避难,很多有文化、层次高的中国人,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他们成为海外华人深具影响力并发挥巨大作用的一支。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

    16、难到此。特别是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 (桂王朱由榔 )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中国人下南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

    17、,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与此同时,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 )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

    18、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流血汗 写传奇如今,中国人的脚步已经遍及全世界。而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几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荆斩棘的开拓者的后代。据不完全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总数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

    19、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这些人也多为当地政府所倚重,暹罗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几乎无所不包。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东南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矿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印尼加里曼丹,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矿工人数最多时曾超过9万,每年生产的金矿砂一般都在百万盎司(1盎司等于 28.35克)以

    20、上。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是由华侨开发。现在当地许多被称作“锡湖”的大型锡矿区,都是华侨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正是由于华侨的辛勤开采,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世界锡总产量的一大半。“下南洋”的中国人,就这样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就连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对于如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华人在

    21、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东南亚华人,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与此同时,东南亚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泰国前总理他信是华人。在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裔。在马来西亚,华人从政并取得成功,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东盟路 更宽广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人下南洋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但原因和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槟城街头,记者见到一位小伙子,今年只有20岁,来马来西亚已经一年多。“是伯父让我来的”,小伙子对我们说,他来马来西亚的原因很简单,国内高考竞争太激烈,他的成绩不能保证上好一点的学校,于是追随上个世纪

    22、90年代来到马来西亚的伯父的脚步,到马来西亚“闯世界”。不过,马来西亚的路也不是很好走。小伙子先后到过新加坡、泰国,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现在只好一边学习语言,一边帮伯父看看铺子。今后的事,只好“看看再说”了。近年“下南洋”并取得成功的,在吉隆坡也大有人在。广之旅是中国著名的旅行社,我们的车队刚进吉隆坡的时候,记者就在酒店门口发现了一辆该公司的旅游大巴。据酒店的王先生介绍,广之旅早在 2001年就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它旗下的马来西亚公司的最大股东,就是原来广之旅驻吉隆坡的业务代表李钟平。说起李钟平“下南洋”的经历,还真有点运气的成分。李先是被总公司派到这里做事,后来遇到现在的妻子,就决定留下来。这个时候正好碰上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于是便筹措资金,成为了马来西亚公司的大股东。现在他的公司在吉隆坡有一间几百平方米的办公室,手下有好几部车,还有20多个人。如今,公司的客源非常稳定,业务量逐步上升,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下南洋”的中国人还会越来越多。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紧推进,随着“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的实施,中国人的南洋之路,会越走越宽!


    注意事项

    本文(闯关东 下南洋 走西口.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