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传播学概论教案.docx

    • 资源ID:9221334       资源大小:323.13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传播学概论教案.docx

    1、传播学概论教案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定义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的科学。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行为、向日葵向着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二、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

    2、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三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2、互动性。3、开放性。4、综合性。5、发展性。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四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传播学与社会学 2、传播学与心理学 3、传播学与人类学 4、传播学与新闻学:新闻学是报刊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或“术”的研究,传

    3、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理论或“学”的研究。新闻学以报学为基础,侧重于微观、局部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偏重于宏观、整体和双向研究。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5、传播学与历史学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传播学可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6、传播对象论;7、传播方法论;8传播环境论绪论思考题1、传播学的

    4、研究对象是什么?2、传播学与新闻学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解释概念并分别说明其创建者的主要贡献: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传播学奠基人简介本章补充资料传播学的奠基人1、拉扎斯菲尔德1901年1月2日生于奥地利。1924年获维也纳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次年在维也纳创办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曾任维也纳大学应用心理学讲师。後赴美国进修心理学并加入美国籍,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大众传播、选举与选民心理、市场研究、民意测验、失业、教育心理、数理社会学等领域。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

    5、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他还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着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K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主要研究领域是群体传播的渠道,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把关人”概念,卢因本人对传播系统中的“把关”问题进行过理论化尝试,后来他的学生将“把关”理论广泛应用于新闻的筛选加工过程研究。、 CI霍夫兰(1912196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最早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他主要关心传播的说服效果,即传播引起的态

    6、度改变问题。从二次大战期间到60年代初,霍夫兰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法和受众属性等方面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和条件性。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威尔伯施拉姆(WilburLangSchramm,19071987)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

    7、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这本书收录了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施拉姆当时还仅限于挖掘前人和他人的传播研究成果,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广义上指的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强调传播实践研究,主要以实证、经验性方法的传播学流派。以微观研究、定量分析为特征。 2、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传播学的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是在法兰克福学派(以1923年成立的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

    8、学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派,强调主张从哲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和批判本文文化危机)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要代表有M.霍克海默、H.马尔库塞、T.W.阿多诺等人,以宏观研究、抽象思辩为特征。传播学起源于美国的原因1、美国的政治活动特点和大选使其政治家高度依赖媒体。2、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进行了宣传战的专门研究。3、美国政府和企业迫切需要各种咨询和调查,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传播问题。4、美国传媒的私营性质使其将对市场的研究当作生存发展的5、美国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第二章 传播第一节传播的概念 一、传播概念的演变1、共享说,2、影响说,3、反应说,4、互动说,5、过程说

    9、二、传播的定义第二节传播的特点一、社会性和阶级性二、目的性和计划性三、主动性和创造性四、协同性和互动性五、永恒性和历史性 重要概念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第三节传播的分类一、内向传播二、人际传播三、组织传播四、大众传播五、跨国传播第四节传播的革命一、语言传播革命

    10、二、文字传播革命三、印刷传播革命四、电子传播革命五、网络传播革命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第五节传播模式(重点)模式是对某一事项或裸体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1、构造功能,2、解释功能,3、引导功能,4、简化功能,5、预示功能优秀模式的标准:1、呈现性,2、整体性,3、超陈性,4、启发性,5、实用性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1、单向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中国传统的大众文化简介1、礼仪文化2、官场文化3、饮食文化(包括酒文化、水稻文化、茶文化、鱼文化等)4、性文化(包括青楼文化)5、土匪文化7、武侠文化8、江湖文化9、痞子文化(流氓文化)10、谋略文化11、科举文

    11、化现代出现或兴盛的大众文化:1、高考文化2、追星文化3、游戏文化4、网络文化5、影视文化6、武侠文化7、节日文化 第三章传播者一、个人层面的传播者小资料“第四阶级”说法的由来美國著名思想家傑佛遜最早提出“第四權力”的思想。1804年,傑佛遜在反對派報紙的大力攻擊下,竟以壓倒的優勢連任總統。他說,如果一個政府在批評面前站不住腳,就理應垮臺,而聯邦政府的真正力量在於接受公眾的批評,而且有能力抵擋批評。自由報刊應是對行政、立法、司法三權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種權力”。 1828年英國國會舉行會議時,政治家愛德蒙特巴克在會上稱記者為“第四階級”,他說:議會中有三個階級(貴族、僧侶、資產者),但是在記者席上

    12、坐著一個第四階級,他比那三個階級都重要。 。從此,“第四等級”、“第四權力”成為西方新聞界的口頭禪。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与独立宣言2004年世界记者殉职记录2004年共有129名记者殉职:19名记者及其他媒体工作者在伊拉克死亡,菲律宾则有13名记者被杀。 排在伊拉克和菲律宾后面的是印度,2004年该国有7名记者遇害;紧随印度后面的包括巴西(六人)、孟加拉(5人)、哥伦比亚(四人)、尼泊尔(4人)、俄罗斯(3人)与斯里兰卡(3人)。 根据统计,自2003年3月“伊战”爆发以来,已有62名媒体记者被联军或伊斯兰叛乱分子杀害。国际记者协会在报告中指出,对比2003年“93名记者因公殉职”的记录,在

    13、战地工作的记者以及进行腐败调查的记者日渐成为攻击目标。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广播电视的形象代表,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提高职业素养,规范职业行为,制定本自律公约。 第一条 自觉遵守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 第二条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认真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 第三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第四条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严守国家机密。 第五条 发扬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的精神,努力做有责任、有道德、有专长的德艺双馨的播音员主持人。 第六条 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努力追求艺术创作的高品位,自觉抵制危害民族精神,损害社会公德的庸俗思想和文化糟粕。 第七条 自觉抵制低级趣味,拒绝可能被青少年模仿造成身心伤害的内容和形式,营造有利于末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第八条 尊重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妇女、老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 以推广普及普通

    15、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性为己任,自觉发挥示范作用。 第十条 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地域音及其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语,不模仿港台话及其表达方式。 第十一条 不断加强语文修养,用词造句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语序合理,修辞恰当,不溢用方言词语、文言词语、简称略语或生造词语。 第十二条 力求语言、语调、语音的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表达要通俗易懂、准确生动、富有内涵、朴素大方,避免艰涩、易生歧义的语言和刻意煽情夸张的表达方式。 第十三条 树立健康向上的声屏形象,尊重大众审美情趣和

    16、欣赏习惯。服饰、发型、化妆、声音、举止要与节目(栏目)定位相协调,大方得体,拒绝媚俗。 第十四条 言谈举止要得体,活泼而不轻浮,亲和而不失礼仪,感情真挚而不煽情挑逗。反对扭怩作态、矫揉造作,拒绝粗俗。 第十五条 自觉维护广播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播音员主持人的公众形象。自觉约束日常行为,自尊自爱,洁身自好。 第十六条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 第十七条 不利用工作、身份之便,直接或间接地为本人、亲属及他人谋取私利。不接受和借用采访对象的钱物。 第十八条 不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不从事未经本单位批准的节目主持、录音、录像、配音及以个人赢利为目的的社会

    17、活动。 第十九条 各级、各地广播电视制作、播出机构的播音员主持人均应遵守本自律公约。 第二十条 遵守本自律公约方能取得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作品奖暨“金话筒奖”参评资格。 第二十一条 违犯本自律公约的,将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予以通报,并终止其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作品奖暨“金话筒奖”入选资格;情节严重者,协会将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播音主持岗位资格。 第二十二条 本公约解释权属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 2005年8月10日二、传播者的特点三、传播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专业保密权(消息来源秘匿权)安全保护权四、传播者的责任契约性责任社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国际性责任五、传播者

    18、的赢效因素1、权威性2、可信性3、接近性4、熟知性5、悦目性第二节媒介组织一、媒介组织及其地位二、媒介组织的运作重点:1、媒介组织与信源的三种关系:分离关系合作关系同化关系重点:2、传播者与受众的四种关系支配疏离圈层服务三、守门人和守门理论卢因最早提出守门人概念(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在新闻事件和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这就是守门人。守门的过程分为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两个阶段。四、守门人的角色与特征1、三重角色2、守门人特征: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五、守门人的功能:检查、加工、评价、导向、桥梁3、守门人的责任补充“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

    19、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两个原因,导致网络传播中,并没有类似传统传播意义上的“把关人”。1、传播的双向性使得传播的权力泛化,任何人都拥有传播的权力,则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2、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使传播的范围具有了无限的广阔性,容易造成信息泛滥。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有一种最终的力量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真正能够吸引受众的信息保留下来,而剔出没有传播价值的“垃圾信息”。这个过滤的力量,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沉默的螺旋”被大多数传播者认同和发布的信息,最终将占据主流地位

    20、,得以保留和流传,而只有少数传播者认同的信息,就会随着传播者为了避免孤立而保持的沉默而消失。我们可以将这种力量看作是一种具有“把关”作用“类把关人”。 守门人的特征:隐形性: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的“红娘”依附性:一个编辑最终能够从一个作者身上发挥的,只能是作者本身所固有的。(帕金斯)追加性:指编辑在稿件取舍、修改、润色、排版、发挥等方面所作的劳动完善性:守门人的工作职责就是使信息传播变得完美。第三节、传播制度研究一、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重点)1、集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4、苏维埃理论二、阿特休尔的媒体三种体系理论1、西方媒介体系:其本质特征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媒体体系。2、

    21、东方媒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媒介体系。3、南方媒介体系:指第三世界或欠发达国家的媒介体系。本章思考题:1、大众传播者有哪些特点?2、传播者的权利和责任有哪些?3、守门人的功能有哪些?4、传播制度理论有哪些代表性理论?第四章 传播与信息第一节 信息研究概述一、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略)1、技术信息论 2、语义信息论:启发我们从“符号意义”角度研究信息传播3、效用信息论:重点理解“相对信息”二、信息研究的断面观照1、信息过程论:这种理论很强调传播者的权威性和技巧对效果的影响 2、信息仪式论:这种理论更加注重传达信息的形式对人类心理的满足作用3、信息崇拜论 :认为信息被人们有意夸大了作用 4、信

    22、息经济论:信息也是一种 战略资源 5、信息社会论:高度重视信息对社会形态与社会变迁的作用。信息的经济价值 1公斤钢材=1美元1公斤汽车=10美元1公斤飞机=100美元1公斤芯片=1000美元信息的种种定义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香农)信息是我们用于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在这种适应这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内容的名称。(维纳)信息是人类精神产物的外化和内储。(居延安)信息是世界上存在着的一切多样性。(拉扎列夫)信息就是没有物质实体的多样性,就是形式。(同上)信息是与物质能量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属性、联系和含义的表述。第二节 信息的传播分析一、信息与物质、媒

    23、介、符号的关系(重点)1、信息与物质2、信息与媒介3、信息与符号二、信息与讯息、知识、数据的关系第三节 信息的特征与分类(重点)一、一般信息的特征1、客观性 2、抽象性 3、感知性 4、传递性 5、存贮性 6共享性二、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1、新闻性 2、娱悦性 3、知识性 4、价值性 5、真实性 6、时效性三、大众媒介信息的种类1、过去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2、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和情绪性信息3、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 第四节 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一、信息爆炸:量的分析1、信息爆炸的表现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增长2、信息爆炸的后果信息泛滥

    24、、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二、信息匮乏:质的审视1、信息匮乏的表现真相信息匮乏、重要信息匮乏 2、信息匮乏的原因人的惰性、市场取向、传受失衡补充资料新华网华盛顿10月29日电(记者毛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发现,仅过去3年中,全球新生产出的信息量就翻了一番。2002年,全球由纸张、胶片以及磁、光存储介质所记录的信息生产总量达到2万亿兆字节,约等3于年全球信息产量的两倍。换句话说,在1999年到2002年这3年间,世界范围内信息生产量以平均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5万亿兆字节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研究人员说,如果以馆藏1900万册书籍和其他印刷出版物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为标准,5万亿兆

    25、字节信息量足以填满50万座美国国会图书馆。新产生的信息中有92记录在硬盘等磁存储介质上,其次分别是胶片、纸张和光存储介质。研究还发现,所谓“无纸化社会”根本没有到来,世界范围内印刷在纸张上的信息量1999年至2002年间增长了36,不过这一增长主要来自于办公文件,而非书籍、报纸和杂志。世界范围内通过电话、广播、电视和因特网这四大电子渠道流通的信息量更为惊人。2002年,有多达18万亿兆字节的新信息通过这些渠道在全球流通。研究显示,其中有98的信息流通主要通过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完成。另外,每年通过电子邮件在全球流通的信息量已达到4千亿兆字节,相当于4万座美国国会图书馆。 资料周国平:文化将灭亡?

    26、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摘要)文化有两个必备的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奥威尔和赫胥黎都曾预言文化的灭亡,在奥威尔看来,其方式是书被禁读,真理被隐瞒,在赫胥黎看来,其方式是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文化成为滑稽戏。我相信,文化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其恶劣甚于专制的环境。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是一篇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书名全译出来是“把我们自己娱

    27、乐死”,我在后面加上一个问号,用作我的评论的标题。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决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第五节 信息污染与信息侵略一、信息污染1、黄色信息 2、暴力信息 3、失实信息4、图像信息(读图时代、视觉文化时代、吸引眼球时代)二、信息侵略:没有硝烟的星球大战补充:“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所谓“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它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

    28、科技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 信息侵略一、网上文化侵略: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 由于电脑和因特网的发明者是西方人,故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电脑网络基础语言都是英语,其主导国家是美国。据悉当前从国际互联网上可接收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O1。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文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其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侵略。 二、网上黄色流毒: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 在因特网汹涌奔腾的信息浪潮下面,潜伏着一股黄色流毒。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 100万个黄色电脑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录相剪辑和图片。1995年,美国一

    29、份调查报告指出:在过去的18个月中,因特网上出现了91.7万幅(件)色情图片、小说和影片,向美国50个州的2000多个城市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扩散。 三、网上黑色信息:对青少年精神的毒害 黑色信息指制造社会政治、经济、组织混乱的信息。由于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受传统控制影响很小,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制约发生变化,不再能够有选择地控制人们接触信息的范围、种类,不再能够有效地施行言论监督。网上交流的匿名化,给各种竭力逃避现实社会打击和控制的非法组织或个人以可乘之机。 在德国,出现了煽动种族主义的“电子纳粹”。 四、网上暴力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误导 暴力文化,是指坚持有助于暴力行为发

    30、生的行为规范的亚文化。在暴力亚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受武力或者暴力手段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价值观念的指导,认为暴力并不必然是非法行为,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有不能容忍者,居然在网上教授如何制造炸弹、如何实施各种暴力犯罪。有人做过统计,在因特网上流动的非教育信息,70涉及到暴力。境内外暴力文化在网络上的表现特质主要是枪战、暗杀、绑架、武装走私贩毒、武功打斗、帮派行会、有组织犯罪等。 五、网络黑客对青少年智能犯罪的示范 :计算机黑客是指对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相当精通的人(其中青少年占多数),XX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系统进行攻击,对系统中的信息窃取、篡改、删除,甚至利用计算机病毒破坏部分系统或全部网络。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信息?信息分类和特征是什么? 2、应该如何拯救阅读危机? 3、产生信息匮乏的原因有哪些? 4、如何抵抗西方国家的信息侵略第五章 传播与符号第一节 符号、意义与传播一、符号是人类的表征符号定义:符号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符号作为一种观念的东西,其存在不受事物的存在左右,它只代表被表示物,而不能代替被表示物,也不能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形貌。 符号为人类所独有。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不断地和自身打着交道,并使自己被包


    注意事项

    本文(传播学概论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