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

    • 资源ID:9143655       资源大小:77.60KB        全文页数:7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

    1、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

    3、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4、、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

    5、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二 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

    6、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第二

    7、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二 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1 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

    8、发展的双重失调;2 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

    9、,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二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人控严)三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

    10、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

    11、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

    12、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 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

    13、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二 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

    14、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5 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

    15、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三 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伟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

    16、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原因: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 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随着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放在统治人民,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因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任何小变革都不是小事情。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标榜,儒家思想反而在影响

    17、民族文化,于是就产生宋朝的文化,从而影响中国1000年。唐朝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 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随着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以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到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四 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1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突出表现在文

    18、字狱的盛行,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2 早期启蒙思潮,3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开始对中国传统科技进行总结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二 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

    19、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题是会贯彻始终的。 为了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全盘西化”和文化交流有联系。现在,整个社会,不但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垄断地位。这是事实,眼前哪一样东西不是西方文化?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说我们这穿的,从头顶到鞋,全是西方化

    20、了。这个西化不是坏事情。“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新、引进就是“化”。但“全盘西化”不行,不能只有经线,没有纬线。“全盘西化”在理论 上讲不通,在事实上办不到。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东化”,报纸上没有这个词儿,是我发明的。我们知道,汉唐的时候,是“东化”的。因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在中国。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根据历史事实,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传教士、外籍华人、留学生、商人等的注意,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

    21、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开始,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文化的成分。中国人向来强调“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只要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吸收。海纳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过。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一 简述汉语汉字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的地位。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汉语使用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产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特点:汉语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法,靠虚词和词序表示语法关系;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有大量的同音字;汉字的特点: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有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

    22、指事是指用点、划来指出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位置,是一种抽象的描绘;会意即组合两个以上已有之字,表达新的意思。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80% 以上。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二 举例说明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主要是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汉语汉字所记录的文化内容不是一回事。如甲骨文的“王”字除了记录“王”这个词外,还以其像斧头之开的构形告诉人们,古代统治者是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这些信息由于远古文献的贫乏,我们无法从“王”的词义本身获得。汉语词源意义包含了中国古人的传统观念,如:“囱”、“葱”、“窗”、“聪”是一

    23、级同源词,“囱”是走烟的通道,“葱”的特点是叶子中空,“窗”是墙上通空气的洞,“聪”指接受外界事务的通达。从某些词的词源里还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成的变化。如“龢”,音乐和谐,最美境界。“和”,人和,事和,社会人际关系的美好状态。三 简述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贡献。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

    24、“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

    25、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画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

    26、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哪些伟大成就?1 天学 (1) 天象记录a黑子记录比欧洲记录早800多年b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分别早1000多年和670年c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虽和欧洲同时,但更简明、准确d日月食的记录比希腊记录早了135年(2) 天体测量尧舜时代创造世界最早的侧天仪器浑仪。将星区分为二十八星宿。星表的记录也比西方早200多年。最早发现恒星位置移动比哈雷恒星早近1000年。(3)立法殷代开始四分法,岁实为365.

    27、25日,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前后出现102种历法。南宋杨忠辅在统天历种将岁实精确到365.2425日,郭守敬在授时历种采用了这一数值。格里历比前者晚400年,比后者晚300年。2 数学(1)十进位值制尚书有之,甚为发达(2)九章算术与魏晋南北朝算学(3)宋元算学发达3 医学(1)中医学 (2)中药学4 技术:四大发明:火药 指南针 造纸术 和印刷术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一 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什么重要作用?由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悠久优良传统,所以四五千年以来,中国古代产蓝辉煌的文化不仅能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而且其内涵也较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更加充实和辉煌.二 怎

    28、样继承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和发挥其现代价值?1 因材施教 2 整体综合3 德智合一4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5 启发诱导、循序渐进6 教学相长,寓教育与生活7 以人生为枢纽,以一代代建树和培育为目的8 树立老师典范三 中国古代有些什么对今天仍极富启发性的教学思想?1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2温故知新学思并重3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4长善救失教学相长5 言传身教尊师爱生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一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而具象的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又由于他广泛、深刻地反映着传统文化的其他部分的内容,所以他的审美功能及认识功能历

    29、久弥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在哪几个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哪些作家和作品最具代表性?1 诗经和楚辞2 先秦散文和汉赋 代表:左传左丘明、论语孔子;归田赋张衡3 唐诗宋词 代表:将进酒李白;赤壁赋苏轼4 元杂曲和明清小说代表:西厢记王实甫;四大名著三 中国古代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3.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一、为什么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种概括?1 气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宇宙的运动。韵是宇宙运动的节奏,是宇宙呈现分门别类而又有条不紊的整体结构,及其有次序地盛衰穷通

    30、、周流运行的整体风貌,因而韵是艺术作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的蕴藉风态。2 气是无形的,当它在作品中出现显出时,就从无到有,化实为虚。这无、虚、气是最根本的,因此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3 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气”的宇宙,才能深刻的理解何以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一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隋志著录文化成果中,四部分书,史学位居第二位。2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历代史学家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记录,综合人类文

    31、化创造,积累和发展的职能。3 古代史学受儒家经学的影响,而史学的求真,经世的传统也影响着儒家经学。二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家和史学名著?1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制度的完备,史家的杰出,理论的精善,在世界历史上是仅见的。2 有贯通古今的编年史,列朝相承的纪传史,典章制度的记录,纪事本末与史评。著名的史家与名著:司马迁的史记 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班固的汉书 三 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1学兼天人,会通古今,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2 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注重史学研究的古为今用。3 求实直书,实录历史,求实的精神。4 注重业务和思想修养,史家修养。借鉴:注重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经世致用,要有求实精神,不畏强权。要注重自身的思想与知识修养。四 试述中国古代史学在史家修养论上的理论贡献1 学识上要博览群书,见识上要疏通知远 2 要有历史编纂和文字表达方面的才华和能力3 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要深思明辨,择善而从4史家的观点和笔法,要尊重客观历史,要有“善恶必书”的直笔论5高尚的道德6 要文史兼修,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