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有的人》教案.docx

    • 资源ID:9133179       资源大小:21.7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有的人》教案.docx

    1、有的人教案有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 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

    3、、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

    4、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点拨:“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

    5、,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小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并自制录音带,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的诗是酝于抒情之中

    6、的诗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观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结论。有的人是响遍祖国大地的名著力作。这首诗把人生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诗文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 二、导读 1、学生自由诵读,形成整体印象。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诵的节奏和爱憎情感。 3、同桌互读,要求学生对同桌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导学 1、请同学注意这首诗的副标题,从诗中找到与其相照应的语句,并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1)“有的人俯下

    7、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 小结:朱

    8、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明。”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2、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中,阐发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中的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诗歌的对比着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两种人迥然不同的表现,另一个是人民对这两种人截然相反的态度。 3、自由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 4、阅读诗歌领会作者的用意是十分重要的,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诗歌的全部。阅读诗歌,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对作品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读,并从中找出你比较喜欢的语句,最好能说一说你欣

    9、赏它的理由。 (学生默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问题预想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点拨: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问题预想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

    10、牛马” 点拨:诗句生动再现了某些人的丑恶嘴脸,在噪与静的对比中使人物的精神跃然纸上。 3)问题预想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点拨:诗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有的人”的险恶而可笑的用心,极具讽刺意味。 4)问题预想4:“后三节” 点拨:“后三节”诗酣畅淋漓,在对比中体现人民的爱憎,这也是对人生价值最客观的评价,阅读这些诗句无异于一次灵魂的净化。 小结:臧克家对他的诗歌的风格,作了十分精炼、准确的概括,即“严谨质朴,凝炼含蓄,沉郁顿挫。”对这个诗风的形成,克家十分珍视闻一多的影响,他说:“他(闻一多)的死水中的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和‘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

    11、极富感染力的诗篇是学习的榜样。”“在他(闻一多)的指导下,我学习着怎样想象,怎样造句,怎样去安放一个字。我不甘心于艺术上的平庸”,臧克家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为了一个字的推敲,一个人踱尽一个黄昏。 5、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及语言。 四、导练 阅读臧克家的诗三代,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942年 简析:臧克家的抒情短诗向来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这首作于抗战期间的小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全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共有二十一个字,没有任何的修饰与形容。然而,诗人紧紧扣住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一个无情的事

    12、实: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改“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劳力衰,榨尽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了。诗人感慨无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笔简洁质朴而又内涵深厚。 五、小结 阅读臧克家的诗,往往被它的质朴、深刻、真诚,以及火一样的激情所打动。正如有人在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您的为人和您的诗一样,像清澈见底的涓涓流水那样清纯,像春天和煦的阳光那样明快,像林中美丽候鸟那样爽朗,像一团火那样灼热、那样别有风韵,像一幅古朴的油画那样质朴、真诚。” 五、臧克家经典作品推荐:老马、罪恶的黑手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

    13、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

    14、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

    15、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

    16、,“垮”(ku)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

    17、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

    18、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注意事项

    本文(《有的人》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