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闻文本的多义性解读.docx

    • 资源ID:91065       资源大小:25.69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闻文本的多义性解读.docx

    1、新闻文本的多义性解读新闻文本的多义性解读内容摘要:新闻文本解读指受众以阅读文学文本的策略来解读新闻事件和通过符号化、结构化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再现的社会现象。新闻文本解读确立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受众是新闻意义建构的参与者。受众的社会位置、文化背景和心理认知等因素决定其对新闻的理解和诠释,因而,新闻文本可以有多种意义的解读。关键词:新闻文本 编码 解码 图式 在现代世界这个满载讯息的符号社会中,人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要看到读到无数条新闻,人们从新闻中看到了什么?对所接触的新闻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是否会作相同的理解?传播学强调“意义的建立和讯息的分享”;强调传播与现实的关联;强调

    2、传播过程包含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理解和观点的建构。1从传播与社会的角度来思考,要回答上述问题,就必须考察新闻传播与其受众之间的关系。假如将新闻媒介向社会公众传递的讯息视为文本,就必须考察读者与新闻文本之间的关系。以文本分析作为核心概念,有助于我们了解新闻意义是如何建立,以及在何种社会环境下,什么样的讯息如何被分享。这一研究视角意味着传播过程的研究重心已由传播主体移至传播客体,即讯息的接收者,而将新闻视为文本的意义在于新闻传播并非简单地向大众传递消息,而是必须要接收者对讯息意义建构的参与。本文将以霍尔的解读模式与费斯克的多义性解读原理、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以及接收美学分析为基础理论,从整体上探

    3、讨受众对新闻文本的多义性解读的可能性。一、文本与新闻文本文本最早用于文学批评,以区别于文学作品的概念。作品强调作者的创作,文本则强调读者的参与。文本概念将作品空间作了延伸,在这个空间里,存在着许多由表象符号再现的、具有深度和厚度的社会、文化的因素(或是具体的体现,或是隐藏的存在)。这些因素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察觉,任何存在的社会事物都具有这样的功用,这种社会性视野使得事物一旦变成探讨客体而成为文本,它就可能具有各种社会意义。文本概念的存在,就表明存在于作品中的还有一些尚未厘清的东西,正是这些尚未厘清的东西,使读者可以从中读出多种或隐或现的含义。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承认文本再现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展

    4、示文本意义如何在读者的解读中表征出来。文本是一个具有动态性的概念,其动态是由读者的阅读过程带入的,这就意味着确立了读者的文本解读者和处于社会之中批评者的主体位置。文本解读是读者将事物客体化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详尽的分析而将事物的意义作充分的考察。因而文本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已不像作品或研究对象呈一般的静态。满载着符号的讯息文本是意义的载体,而意义却不只是存在于符号之中,同时存在于读者对讯息的诠释中。新闻文本解读,指新闻受众以阅读文学文本的策略来解读新闻事件和通过符号化、结构化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再现的社会现象。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就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而言,受众是传播者不可缺少的对象,传播的互动性决定了

    5、传受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新闻传播过程不是简单的传与收,而是双方积极地参与和交流;就受众和新闻的关系来看,受众对新闻的接收事实上也是对新闻文本的诠释过程,受众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对新闻文本作出独特的(idiosyncratic)解读;新闻发布之后,受众如何加以理解和处理,传者很难控制。新闻传播过程以达到传、受双方的信息共享为目的,受众期待满足自己对新闻的知情需要,传播者希望对受众产生某种影响,传、受双方信息共享的过程就是他们相互影响的过程。传播过程中的反馈环节也说明了传受双方的互动,新闻就是在不断地相互作用中被建构和传播。不同于文学文本追求开放性与多义性,留有巨大的诠释空间任读者去虚

    6、构、想象和创造,新闻报道的是客观事件,真人真事,“客观性”是新闻文本的特质。但是,新闻研究已尝试着将“客观性”一分为二,即“客观性”(静态)和“客观化”(动态)。所谓客观性,就是依据事物的是非曲直如实报道现实;而客观化则依据人为的意识形态宣传来对现实进行建构。2“客观化”的基础自然只能是新闻事实,基于事实,依托事实,又寻求超越于新闻事实的特定形态,从而反映普遍和一般。这给新闻受众留下了自由解读的空间,而新闻文本解读也正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二、“霍尔模式”与多义性解读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霍尔在编码/解码一文中,集中讨论了观众对电视内容的解读问题。电视内容可视为由符号构成的文本,任何文本都不止一个单一的

    7、意义,多数文本都能被不同的观众以不同的方式解读。霍尔一再强调“编码与译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人们的社会处境同他们从电视节目中得出的意义之间存有必然的相关性,对此,霍尔举出三种假想的解读立场,即“支配霸权立场”、“协商代码或协商立场”和“对抗代码或对抗立场”。3与此对应的三种解读方式为“支配式解读”“协商式解读”和“对抗式解读”。“支配式解读”假定观众的解码立场跟电视制作者的“专业编码”立场完全一致,观众“运作于支配代码之内”,认同和接受传播的支配性意识形态。霍尔称受众的这种解读方式为“偏好解读”,这是最为理想的完全明晰的传播。“协商式解读”是大多数观众的解码立场,即不完全同意,又不完全否定

    8、。一方面既对支配-霸权的编码所“给”的意义保持相当程度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强调自身的社会立场,使讯息中内涵的意义适合于“局部条件”(自身的特定情况),适合于他(她)本身所属团体的地位。观众与支配意识形态始终处于一种充满矛盾的协商过程。“对抗式解读”则是将其社会处境置于支配性意识形态的直接对立面的那些观众所做出的解读,这些观众能读出电视话语的编码,也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但对此置之不理,而以自己的诠释方式解读,使得解码的结果与编码者所欲传达的意义完全背道而驰。对抗式解读导致的是编码者的传播意图被颠覆。如女性主义多为对抗性解读,因为主流媒体宣扬的是男权/父权意识。霍尔模式表明,新闻(以及

    9、隐含其中的意识形态)被传送不等于被接受,受众持何种立场去解读一则新闻,取决于解码者的立场因素,如种族、阶级、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等社会变项,先前态度等个人心理变项,以及受众所处的时代;同时还必须考虑其他因素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传播活动发挥的作用。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新闻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同一个读者对同一个新闻文本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解读。大卫莫利以霍尔的三种解码立场对来自于不同阶层的受众组进行了实验分析。莫利以英国电视新闻杂志Nationwide节目作为受众的解读文本,该节目内容是分析政府的年度预算对三个家庭产生的经济结果。他收集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29个

    10、受众组(从商业经理、贸易联盟成员到工会会员等)对该节目的理解意见。莫利发现,以商贸经理为主的上层阶级受众组对这个纯娱乐的节目不甚喜欢,但却丝毫没有怨言,莫利将他们归为支配性解读受众;以商店职员为主的受众组虽然喜欢这个节目的形式,但对该节目的讯息却全然拒绝,莫利将他们归为对抗性解读受众;协商性解读受众是教师和学习文学、艺术的学生们。总的情况是:除了低阶层受众认同节目中的观点外,完全按支配性立场解读这个节目的受众很少,大部分受众持协商式解读立场,少数几个受众组采取对抗性解读。4莫利的研究证实了不同阶层的受众对相同的新闻有不同解读的假说。另一位文化学者费斯克认为霍尔模式的价值,在于它将分析的重点从文

    11、本转向了受众,新闻的意义表现在受众对文本的推理建构中。他对受众与文本的关系作了深入缜密的分析。首先,新闻受众有两个特征:其一,他们是群体利益不同的异质性群体;其二,他们是历史/社会主体和文本主体。5费斯克认为,“如果我们的社会不是被视为同质性的而是视作一个不同利益群体的结构,如果电视对我们社会中大量的民众具有吸引力,那么可以得出结论,电视观众不应该视作同质性的大众,而是混合性的社会群体,每一个都同支配性意识形态处于不同的关系。”6新闻文本的解读者作为“个人”既是历史/社会主体,也是文本主体。历史主体是指在已大致定形的社会中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主体,而主体存在于与生俱来的多元主体性中,他们既是法律

    12、主体、家庭主体,也是特定的文化主体,这些不同的、甚至矛盾冲突的主体位置提供了对文本作不同解读的可能性。作为文本主体,他们诚如福柯所说的生产性主体,对于文本所表述的世界和意义,他们有着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性理解。在特定的意义解释过程中,作为社会主体和文本主体的受众具有特殊的、累积的社会经验,具有以社会生活的多方面为不同定位方向的资源,这些变量决定和影响了他们解读特定文本的立场和方式。其次,对于新闻文本,应该是开放式的,即读者式的。费斯克以巴特区分的文本的“读者式”倾向与“作者式”倾向来论述电视新闻文本读者。“读者式文本”吸引的是一个本质上消极的、接收式的、被规训了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倾向于将文本意

    13、义作为既成意义来接受,而没有他义性解读,这是一种封闭式文本。而与之相对的是“作者式文本”,它不断要求读者去重新“书写”文本,并从中创造出新的意义,这是一种开放式文本。它凸显了文本本身的“被建构性”,邀请读者参与意义的建构。7对于新闻来说,新闻制作者力求每一则新闻都具有明确易读的特征,以追求意义的同一而避免读者有其他意义的理解,尽可能地使读者以支配性立场和“读者式”去解读文本,从而控制新闻的意义。然而,文本分析为解读者确定了主体位置,这些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解释方式赋予文本意义,能够建立联系和推理。解读是一个积极的过程,所达到的意义有赖于被调动的资源和解读者的社会地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动态过程,

    14、否则,新闻传播就会有失效的可能。既然电视观众在结构上是异质性和多样性的,任何新闻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就应该相应地要求文本意义在结构上的异质性。电视新闻中描绘的事件越复杂,对事件所作出的理解的社会立场之间的矛盾就越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原始性,8才能邀请观众参与进来,任由他们选择所读内容,任由他们创造、传播新闻的意义惟有受众的生产才能使被报道的事件成为日常生活中微观层面的文化的一部分。三、图式与新闻文本解读认知心理学对受众主动性解读的问题,提供了另一条系统的研究途径。认知心理学改变过去行为主义对人的看法,人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学习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处理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新闻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认知过程,

    15、受众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图式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图式是一种抽象的感性结构,可视为主体先天具有的心理形式。康德强调先验图式是一种主体构造方式、结构原则或结构功能。皮亚杰指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是一种动态的、认识的功能结构,是主体存在的一种心理结构功能,即心理图式。9在认识过程中,它能够把主体的心理形式投射在个体之上,使之成为认识对象,即“现象”,主体在创造认识对象的同时,也认识了对象,即用后天经验的内容充实心理图式。在认识上,图式可以代表一个分类系统,这一系统使主体能够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创造和改造。由于人具有从环境中提取若干特征之间的关联并根据这些关联来建立范畴的倾向,因而,人

    16、所具有的知识,可以用图式的方式来组织。人所有的知识及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都组成为一定的单元,这种单元就称为图式。10新闻图式是指新闻文本的宏观结构的一系列规则,尤指报纸新闻常规的叙事范畴和类型。从认识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讨论新闻记者在新闻收集,新闻写作和读者运用知识、信念重新建构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再现和回忆等记忆过程。11人们关于新闻的知识,也是以图式的方式组成的。新闻事件知识的图式大致有这样几类:事件图式、因果图式、手段与目的图式和新闻文体的知识等。12受众头脑中有许多图式,每个图式则包含了与某特定主题或概念相关的知识。受众解读新闻,就要调动各种事件图示,例如各种灾难、

    17、政治选举、政治丑闻、各种回忆等事件图式;另外也需要读者了解新闻作为一种专门文体的结构图式。图式在阅读中不断增扩,当受众阅读一篇报道时,会运用与这篇报道有关的图式及先前知识来理解,而报道中的新信息又会与原有的知识相结合,更新或扩大图式的内容。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受众会将先前的知识图式与和新闻信息进行配对,以前关于这些主题、人物的具体报道的观点和知识成为阅读的当下参照。在阅读选举新闻时,某些与选举相关图式中的先前知识会积极介入解读过程,成为理解新闻的关键,如果缺乏这些图式,解读过程将会变得比较困难。当受众看到一则环保新闻时,他们便会利用与环保有关的图式及先前知识理解这篇新闻,并做出推论与诠释。不同

    18、的受众使用同样的图式解读新闻,也不能保证他们对新闻会有完全相同的诠释,因为每个人图式中的先前知识并不相同。在图式的增长过程中,受众除了因受到社会文化影响而具有与他人相同的环保知识外,也可能由于个人特殊的经历,而拥有属于私人的经验与知识。由于每个人环保图式中的先前知识并不完全相同,多寡不一,因此,对新闻的理解、推论与诠释也因人而异。正如罗兰巴特所言:“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的文化,取决于我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很可能一张优秀的新闻照片(而且它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好照片)随时能检验假定的读者的知识面,从而使得阅读能够完全令人满意。”“阅读方面的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他取决于读者在阅读该幅图片时所运用

    19、的不同种类的知识使用方面的、民族方面的、文化方面的、美学方面的知识等等。”13在阅读过程中,简单阅读一篇新闻还是有意识地从中获取信息会影响新闻中重要内容的理解,而观点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一篇新闻文本时,可能侧重不同的东西。格瑞伯(Doris Graber)在研究图式在新闻接触中的作用时发现,受众在接触新闻文本时采用多种与图式有关的策略:有的直接用以往的一个新闻事件套用当下事件,例如把一个政治事件看成“另一个尼克松事件”;有的通过推论处理新闻文本,例如认为在黎巴嫩的停火行动可能无效,因为以前在北爱尔兰实行的停火就无效;有的则以多种图式或图式的维度综合处理新闻文本,例如在校车上发生的事件可与政治参与

    20、图式、中断公共教育图式、多元文化社会图式相联系。她指出,人们用何种图式套用新闻文本是由线索决定的,而新闻媒体用标题、图片等版式元素提供这种线索。14因此,在新闻解读过程中,新闻标题会首先激活某些图式,使受众在阅读正文前准备一套假设来作为建构新闻文本整体意义的基础。不过新闻文本中某些特定语句或情节也有可能随时激发受众的其它图式,对此部份做出较多、较特殊的诠释与推论,这些诠释可能只会产生局部性影响,并不会与原来的假设有所冲突,对整体意义的建构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在某些情形下,这些后来才被激发的图式,也有可能会反过来修正已经看过的新闻信息与原文本的假设,大幅度地影响新闻意义的建构。受众对新闻事件先

    21、前知识的多寡可能是影响这种变动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对于那些拥有较多先前知识的新闻,例如有关改革、会议等政治新闻,便可利用其丰富的先前知识作为参照,以自己的方式诠释新闻,此时新闻怎么说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受众如何解释。但是对于那些缺乏先前知识的新闻(例如纳米技术、航天飞机等方面的新闻),因为薄弱的知识不足以作为解读时的参照,因而受众的诠释与推论也相对减少,新闻文本的影响力因而变大,主导读者建构意义的方式。另外,新闻文本内含许多负载有独立意义的命题。根据新闻文本结构理论,它们可以分为微命题和巨命题。15微命题和巨命题都各有意义,这正是文本多义性的基础。作为编码者,他们总是力图使微命题归属在巨

    22、命题下,从而传达出文本的核心意义。不过,在阅读过程中,受众(解码者)很可能对某个微命题更敏感,对其意义的关注遮蔽了对文本整个意义的读取,或者读出了文本中存在的但与文本核心意义不一致的意义。传播学中受众的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原理也说明,公众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知识图式相近的内容。如前所说,公众在接收信息时,会用头脑中的知识图式与新闻信息作比较,并对信息稍做修正以适应图式,从而理解信息。四、接收美学分析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哲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从接收维面来研究文学,建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他认为,在以往的文学研究方法中,“读者、听者、观者的接收因素”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它们把

    23、文学事实局限于生产美学和再现美学的封闭圈子里,而缺少对接收和影响的研究,他特别强调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接收美学认为,作者并不能单独决定其作品的意义,同时作品本身也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意义;作品究竟有何意义要由读者来决定。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生动地说明了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诠释方式。这种看法与传播学对受众的主动性和解读文本的多义性的看法不谋而合,传播学者还将接收美学研究移植为传播学的接收分析研究,16并日益受到重视。接受分析研究认为,受众具有诠释新闻的能力,可以借由日常生活经验与文本互动,共同协商出意义,甚至有能力将新闻的本意反转过来,故意曲解进行反向

    24、诠释,使受众主动性随着新闻文本解读的过程展现出来。而整个解读的过程其实不只是受众对一个新闻事件所进行的理解,更是对意义内涵所进行的直观活动。接受美学理论强读者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有两层含义:一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学知识和对某一位作家作品了解的程度,根据文学与真实之间的关系对作品所作出的一种反应。二是文本中包含的读者过去的审美经验的凝结。“期待视野”实际上指的是读者可能赋予任何一篇文本的思维定向,它既不等同于读者的主体心理,也不能离开读者的主观体验,而是主体心理结构、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对文学文本的综合反应。17从阐释学中借用的“期待视野”不仅为接收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新闻

    25、文本的解读分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方法。文本的接收过程,实际上是现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既往“期待视野”的交融过程,是“期待视野”的变化过程。而作者对读者现时的“期待视野”的关注和理解,反过来又影响文学的创作,形成新的“既往”期待视野。同样,新闻生产与新闻接收阅读就是记者编辑与受众双方的“期待视野”的融合。按照接收美学理论观点,新闻文本像是一套有着许多空隙与不确定性的架构,必须经由受众利用事先的预期与经验进行增补,才能逐渐建构出新闻的整体意义;而这些空隙与不确定性也预留了弹性,让受众可以发挥主动诠释的能力,进而建构出有所差异的新闻。无论是电视新闻还是报刊新闻,受众在解读过程中,不同的情节、

    26、词语、句法也会不断地在眼前开展,随时都有可能诱发与其相关的过往经验和阅读期待,对其进行局部处理。这些诱发过程可能只是基于巧合因素,如受众无意注意;或是因为个人对这些人物、地名或情节有较特殊的经验与感触,使之特别容易激发与其相关的心理体验,利用丰富的先前知识做出较多的诠释与推论,而且比较容易记住这些新闻内容。接受美学以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结合的角度来构想文学史的整体框架结构,对新闻文本的解读分析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共时性可以看作指某一时刻的文本被接收的情况,即同一时刻在不同空间的受众对同一新闻文本的接收和理解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相关性,如2001年的9.11事件,对于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

    27、国家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就有着本质性差异的不同解读。历时性则是同一读者在所处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其不同的社会经历)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而且,受众在某一时刻在解读新闻文本时,会与同时出现的其他新闻相对照,也会与他/她曾读过的以前发生过的相同类型的新闻相对照,对新闻文本意义的理解往往取决于受众的一个历史瞬间纵横交错的参照系统。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视为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任何一个文本唯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可能产生意义。新闻阅读是一种受众与文本双向互动以及时间性的历程,随着阅读过程的进展,一方面,受众会不断将个人的预存假设与生活经验带入作品中,依照新闻文本提供的架构,诠释其继续看到的内容,进行意义填补的活动

    28、;另一方面,新闻文本内容则会反过来唤起受众的记忆,不断地确认、修正甚至更新先前的假设,使文本的整体意义逐渐浮现出来。同时,受众也会对文本内容有所选择,强调某些、摒弃某些,以确保他们所建构出的文本意义具有一致性,不会相互矛盾。换言之,阅读虽然是一种时间性历程,但却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在文本内容与受众预期间来回穿梭的历程,借此,阅读成为受众与文本互动的过程,由双方合作建构文本意义。同时也因为受众可用不同的预期或经验进行填补文本的工作,所以使得不同的受众往往会建构出不同的意义。然而,受众与文本的互动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它会随着每次解读的新闻不同而有所变动,力量互有消长。在对某些新闻文本进行解读

    29、时,受众力量较大,能按照自己的意思诠释新闻,受众便有较大决定新闻意义的能力;在解读另一些新闻时,文本力量或许会较大,受众只能遵循文本建构意义,或被动接受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此外,必须注意受众解读的主动性并不等同于他们具有可以抗拒文本,随意解读新闻的力量。受众诠释新闻的力量是受文本牵制的。受众必须以文本作为诠释的蓝本,而不可能产生与文本不相关的意义。另外,个体又因身处整体社会、政治等情境,其社会关系和文化规范,对解读和诠释方式有所限制。一群社会位置相同的受众,会因为类似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体验而拥有一套共享的解读立场,制约着个体思考与感知事物的方式,使其对同一则新闻文本有极为类似的解读和诠释。五、结语

    30、受众对新闻文本解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观点:意义不是由传播者单方面“传递”给受众的,而是由传播者与受众通过“编码解码”机制而“建构”的。对传统的传播研究来说,尤其是在方法的层面上,新闻文本解读分析显然优于内容分析,因为它重视的是个人在诠释内容时,受到社会与文化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内容反映了什么可见的特质。新闻文本解读分析强调人在意义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建构的整体性质,这种分析研究改变了美国传媒理论中长期持续的受众被动的传统模式。新闻文本解读分析确立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新闻讯息和受众之间通过传播沟通所产生的互动,因而加强了传播研究对现实事物的解释力。作者简介:贺建平,女,河

    31、北人,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从事新闻与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参考文献:1Stanley J.Baran: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1999.P6.9.15.2(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华夏出版社.1989.148.3(英)霍尔.编码/解码M.罗钢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95-302.416Stanley J.Baran、Dennis K.Davi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70-271.269.5张锦华

    32、.传播批判理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年版.122.6(美)费斯克.英国文化研究和电视M.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02.7(美)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127.8(美)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0-213.9(瑞士)J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7.5.10 12 14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11-112.184.120.11 15(荷)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3.50-52、53.13(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8.17陈敬毅.艺术王国里的上帝姚斯走向接收美学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3-45.


    注意事项

    本文(新闻文本的多义性解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