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张明楷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立法体例下的实质解释.docx

    • 资源ID:9069815       资源大小:37.71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张明楷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立法体例下的实质解释.docx

    1、张明楷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立法体例下的实质解释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立法体例下的实质解释张明楷 2015/1/13 13:43:46点击率156评论0 分享到 【法宝引证码】CLI.A.088881【学科类别】刑法总则【出处】法商研究(武汉)2013年4期【写作时间】2013年【中文摘要】由于我国立法者将自然犯与法定犯规定在一个刑法典中,因此存在大量的较重的自然犯规定中包含较轻的法定犯、较轻的法定犯规定中包含较重的自然犯的现象。在这种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的立法体例下,尤其应当同时遵守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对刑法分则条文进行实质解释,充分考虑法条的法益保护目的和法条适用的后果。对于法益侵害

    2、轻微的行为,即使其处于刑法分则条文的字面含义之内,也应当排除在犯罪之外;对应当科处较轻刑罚的行为适用重罪法条明显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在没有可以适用的轻罪法条时,只能将其排除在犯罪之外;某种行为如果符合重罪法条对构成要件的表述,但实际上并不具有重罪的违法性和有责性,那么对其不应当适用重罪法条;如果该种行为既符合轻罪法条的文字表述,又值得以轻罪处罚,那么只能按轻罪论处;当行为严重侵害法益并符合重罪法条时,应当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想象竞合犯的原理,适用重罪法条,而不能基于其他理由适用轻罪法条。【中文关键字】自然犯;法定犯;一体化立法体例;实质解释;想象竞合犯【全文】 一、问题的提出 自然

    3、犯(与刑事犯的概念大体相同)与法定犯(与行政犯的概念大体相同)的分类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其区分标准却因人而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侵害法益的犯罪是自然犯,威胁法益的犯罪是法定犯;(2)侵害或者威胁法益的犯罪是自然犯,纯粹或者单纯不服从法规的犯罪为法定犯;(3)侵害或者威胁法益的犯罪是自然犯,违反公共秩序的犯罪是法定犯;(4)同时包含形式要素(违反法规)与实质要素(侵害法益)的犯罪是自然犯,只具备形式要素的犯罪是法定犯;(5)以侵害个人利益为前提、直接引起社会、国家损害的犯罪是自然犯,不以侵害个人利益为前提引起社会、国家损害的犯罪是法定犯;(6)同时违反法规范及文化规范的犯罪是自

    4、然犯,只违反法规范的犯罪是法定犯;(7)违反伦理道德,即使没有法律规定也属犯罪的行为是自然犯,没有违反伦理道德,只是由于法律规定才成为犯罪的行为是法定犯;(8)违反基本生活秩序的犯罪是自然犯,违反派生生活秩序的犯罪是法定犯;等等。由于上述任何一种区分都存在缺陷,因此有人提出了否定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分的观点。1 其实,刑法理论未必只能以一个标准区分自然犯与法定犯。换言之,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需要以不同的标准来区分二者。例如,在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时,大抵可以根据上述第7种观点来区分自然犯与法定犯。于是,自然犯的违法性容易被一般人认识(不借助法律便可认识),法定犯的违法

    5、性可能难以被一般人认识(通常需要借助法律来认识);自然犯法益侵害程度的变易性较小,法定犯法益侵害程度的变易性较大。虽然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在不断变化,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区分具有相对性,但是这样的区分对于解决法律认识错误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再如,在判断行为的违法程度与责任程度时,或许可以根据上述第8种观点来区分自然犯与法定犯。例如,为了制造爆炸事故而非法购买爆炸物的行为违反了基本的生活秩序,而基于合理需要没有经过合法程序购买爆炸物的行为只是侵犯了派生的生活秩序。与之相适应,前者的责任明显重于后者。笔者在本文中使用的自然犯与法定犯概念,大体采用了上述第8种观点,当然也并不是十分严格。 在外国的刑事立

    6、法体例上,自然犯被规定在刑法典中,法定犯则被规定在附属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或者特别刑法中。这是因为刑法典是规范基本生活秩序的法律,直接关系到国民基本生活的安定,属于司法法;司法法最重要的指导原理是法的安定性。2行政刑法、经济刑法是为了实现行政规制、经济管理目的而借用刑罚手段的法律,其指导原理主要是合目的性。法定犯的变易性较大,而刑法典则相对稳定,将法定犯规定在行政法、经济法中,有利于随时修改法定犯的构成要件与法定刑,实现行政刑法、经济刑法的合目的性,而不至于损害刑法典的稳定性。法定犯以违反行政法、经济法为前提,在行政法、经济法中直接规定法定犯,避免了法定犯与相关法律的脱节,有利于法定犯

    7、的认定。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犯罪类型会越来越多,一部刑法典事实上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犯罪,在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中直接规定法定犯就不可避免。3虽然将法定犯直接规定在行政法、经济法中可能导致威慑力减小,但是由于法定犯的违法程度一般要轻于自然犯的违法程度,因此,将法定犯规定在刑法典之外也是合适的。 20世纪末期,当我国刑事立法正要走上分散型立法的正道时,199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却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变:要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基于这一考虑,所有的单行刑法均纳入刑法典;附属刑法的部分规定成为刑法分则的具体条款。4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法定犯被全部

    8、纳入刑法典,使法定犯与自然犯均规定在一部刑法典中,于是形成了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的立法体例。其中,既有分别规定,也有混同规定。 分别规定,是指在刑法分则的不同法条中分别规定自然犯与法定犯并规定不同的法定刑。例如,1997年刑法第125条规定的非法制造、买卖枪支罪可谓自然犯,法定刑较重;第126条规定的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则是法定犯,法定刑较轻。这一分别规定使这两个犯罪在解释论上不存在明显的问题,或者说,在刑法适用上不会造成不公正、不合理的后果。5 混同规定,是指刑法分则将行为外表相同但对违法(法益侵害)与责任程度不同的自然犯与法定犯规定在同一法条中,导致法定犯与自然犯相混同。混同规定主要表现为

    9、如下两种情形: 第一,将较轻的法定犯当作较重的自然犯规定(或者说使较重的自然犯规定中包含较轻的法定犯)给刑法的适用造成了困难。例如,未经行政许可运输爆炸物的行为,不管是为了正当的生产经营还是为了实施恐怖犯罪都适用1997年刑法第125条的规定,于是就导致罪刑不相适应。司法解释内容的变迁足以说明这一点。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5月15日发布的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个人或者单位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炸药、发射药、黑火药1000克以上或者烟火药3000克以上、雷管30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30米以上的,或者具有生产爆

    10、炸物品资格的单位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或者具有销售、使用爆炸物品资格的单位超过限额买卖炸药、发射药、黑火药10000克以上或者烟火药30000克以上、雷管300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300米以上的,依照1997年刑法第125条第1款的规定,以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物罪定罪处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物的数量达到上述最低数量标准5倍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与1997年刑法第125条的规定一样,上述司法解释也没有考虑到自然犯(如为了实施恐怖犯罪而非法购买和运输爆炸物)与法定犯(因合法生产需要而未经许可购买和运输爆炸物)的区别,导致

    11、下级司法机关难以按上述解释适用1997年刑法第125条的规定。鉴此,最高人民法院不得不于2001年9月17日发出对执行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问题的通知:“一、对于解释施行前,行为人因生产、生活所需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经教育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依照刑法第13条的规定,不作为犯罪处理。二、对于解释施行后发生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和解释的有关规定定罪处罚。行为人确因生产、生活所需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经教育确有

    12、悔改表现的,可依法免除或者从轻处罚”。可是,一方面免除处罚似乎缺乏法律根据;6另一方面,即使是从轻处罚也可能导致量刑畸重(因为确因生产、生活所需而非法购买、运输爆炸物的数量通常都特别巨大)。显然,这里的问题出在立法者将自然犯与法定犯作一体化的立法上。 第二,将较重的自然犯当作较轻的法定犯规定(有的表现为在自然犯之外又规定不必要的法定犯),或者使较轻的法定犯规定中包含了较重的自然犯,从而给刑法的适用造成困难。例如,嫖宿幼女是典型的奸淫幼女,但1997年刑法第360条却规定了嫖宿幼女罪。应该说此罪是强调行政管理的产物,然而其法定最低刑高于“奸淫幼女型”强奸罪的法定刑,最高刑却低于“奸淫幼女型”强奸

    13、罪的法定刑,导致本罪的适用备受争议。又如,抽逃出资行为原本成立职务侵占罪(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成立挪用资金罪),但抽逃出资罪的设立却导致对部分职务侵占罪仅以较轻的法定犯处罚。显然,这里的问题也出在立法者将自然犯与法定犯作一体化的立法上。 从立法论上讲,如果我国以后也采取自然犯与法定犯分散立法的体例,那么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在现行刑法的立法体例还没有作出修改的情况下,只能在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的同时,通过进行妥当的实质解释使案件的处理公正化、合理化。 二、部分行为非罪化 犯罪的实体是违法与责任。7对违法构成要件的解释,必须使行为的违法性达到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对责任要件的解释,必须使行为的有责

    14、性达到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8易言之,必须将从字面上看符合犯罪成立的条件但从实质上看不具有可罚性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 提出上述观点的基本理由在于:语言是不准确的,常常包含一些可能被误解的因素;许多定义的外延总是会宽于被定义的事项;刑法只处罚值得科处刑罚的违法且有责的行为。也正因如此,我国刑法对许多犯罪特别规定了定量要素,以便区分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但是,也有很多刑法条文没有设置定量要素,如果对构成要件作形式的解释,那么必然使不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也符合构成要件;只有对构成要件作实质的解释,才能将刑罚处罚控制在合理和必要的范围之内。例如,1997年刑法第245条第1款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

    15、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规定:“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处拘留和罚款。虽然二者的表述相同,但不意味着对非法侵入住宅与非法搜查的行为可以任意按照其中一种规定处罚。易言之,并不是任何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行为都值得科处刑罚。因此,应当根据实质的合理性解释1997年刑法第245条规定的构成要件,将不值得科处刑罚的非法侵入住宅和非法搜查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9 显然,一方面即使行为处于刑法条文规定的构成要件的文字含义之内,也完全可能以不存在法益侵害或者法益侵害没有达到犯罪程度(轻微行为)为根据,将这

    16、种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另一方面,如果行为值得科处刑罚但没有达到重罪程度(较重行为),而刑法对该行为规定了重法定刑,可是该行为又不符合轻罪的构成要件时,也只能排除在犯罪之外。以下分两类情形展开讨论。 (一)轻微行为的除罪化 由于构成要件的描述旨在使值得科处刑罚的违法行为处于构成要件之内,因此,某种行为虽然处于刑法条文规定的构成要件的文字含义内,但是在没有侵害法益或者法益侵害相当轻微时,必须通过解释将其排除在构成要件之外。人们习惯于认为,既然行为处于构成要件的文字含义内,那么就意味着该行为是立法者认为需要处罚的行为。其实不然。成文刑法需要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将不值得处罚的行为排除在构成要件之外

    17、,以实现其形式与实质的内在统一。 例如,1997年刑法第345条第2款规定:“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第32条第1款前段规定:“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相关法规规定,即使砍伐枯死树木,也需要权力机关批准。国家林业局林函策字(2003)15号文件明确规定未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擅自采伐“火烧枯死木”等因自然灾害毁损的林木,应当依法分别定性为盗伐或者滥伐林木行为。10换言之,未经批准砍伐枯死树木的行为,也

    18、是违反森林法的滥伐行为。于是,滥伐林木罪包含了两类具有明显差异的行为:一类是破坏森林资源的滥伐行为;另一类是虽然没有破坏森林资源,但是实施了没有经过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滥伐行为(如为了重新种植树木而滥伐枯死树木的行为)。前一类可谓自然犯,后一类则是所谓“法定犯”。11虽然两类行为的违法性质和程度明显不同,但是会受到相同的处罚。 当然,即使行政法条文的目的与刑法条文的目的相一致,也不能将行政违法结果等同于犯罪结果。因为行政法强调合目的性而不注重法的安定性,其有可能为了达到目的而扩张制裁范围。刑法必须重视安定性,不能随意扩张处罚范围;适用刑法的相关法条时,不能将行政法禁止的一般违法结果作为刑法禁止的

    19、犯罪结果。因此,枯死树木不能成为刑法上的滥伐林木等罪的保护对象。滥伐自己所有的枯死树木虽然违反森林法的规定,但是既没有侵害他人的财产,也没有侵害森林资源,不构成任何犯罪。12即使认为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林业部门的权威,符合滥伐林木罪的构成要件,也应当认为具备违法阻却事由。 同理,将村民违反相关行政法规出售、购买已经枯死的保护植物的行为认定为非法出售、购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也不妥当。例如,2012年4月,一棵香樟树(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被雷劈倒,该树所在的村小组多人经过商议决定将树木出卖。谢某闻讯后,在未办理收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相关手续的情况下,以2500元人民币收购该香樟树。当晚,谢某雇车将

    20、树木运往福建省销售时被查获。有人认为,谢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收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其理由有三:(1)自然灾害毁损的林木仍然属于保护的范围,因为相关法规规定,采伐“火烧枯死木”等自然灾害毁损的林木都必须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而谢某收购的是非法采伐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对国家保护植物的收购应履行批准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18条的规定,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批准,而谢某的行为违反了该规定。(3)谢某的行为达到了立案标准。13可是,这3点都是形式上的理由,缺乏实质根据。换言之,持上述观点的人根本没有考虑立法

    21、者设立非法出售、购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是为了保护什么法益。只要考虑到立法者设立本罪是为了保护重要的植物资源,那么就会认为谢某的行为没有侵害这一法益,因而不能以犯罪论处。显然,有人提出上述观点也源于其对刑法典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规定的误读。1997年刑法第344条的文字表述实际上包含两种收购行为:一类是破坏重要植物资源的收购行为(如收购的植物原本存活,不应当采伐,可谓自然犯);另一类是没有破坏重要植物资源的收购行为(如收购的植物原本枯死,应当采伐,行为人只是未经行政许可,原本属于“法定犯”)。显然,两种行为的法益侵害程度存在重大差异,但提出上述观点的人却忽略了这一点。笔者认为,由于1997年刑法

    22、第344条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重要植物资源,而非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威,14因此,对后一类行为不能以犯罪论处,而必须排除在构成要件之外。 (二)较重行为的除罪化 一般来说,较重行为(即对法益的侵害达到了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是不应当除罪化的。但是,由于自然犯与法定犯的一体化规定导致有些值得科处较轻刑罚的行为(法定犯)包含在重罪(自然犯)之中,而这种行为并不符合其他轻罪的构成要件,按重罪处罚又对被告人极为不利,因此,笔者主张通过实质解释进行除罪化。 例如,依法生产爆炸物的企业超过批准数量或者限额将爆炸物出卖给合法使用爆炸物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以下简称合法企业违规出售爆炸物的行为),在我国均被认定为

    23、非法买卖爆炸物罪。但是,由于这种行为明显不同于为了实施爆炸犯罪而买卖爆炸物的情形,因此,2009年11月16日修正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这种行为构成非法买卖爆炸物罪所规定的数额标准是其他情形的10倍,旨在限定处罚范围。笔者认为,即便如此,将这样的行为当作危害公共安全的重罪进行处罚也不合适。 第一,非法买卖爆炸物罪的法定刑与爆炸罪的法定刑相同,第一档均为“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档均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但是,合法企业违规出售爆炸物的行为与爆炸罪相比在法益侵害性、有责性方面相差悬殊。前

    24、者是违反行政管理的“法定犯”,后者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自然犯。如果对二者给予相同的处罚,那么明显违反刑法的正义性。 第二,明知他人可能实施爆炸犯罪而出卖爆炸物的行为与合法企业违规出售爆炸物的行为实际上分别属于自然犯与“法定犯”。虽然1997年刑法第125条将非法买卖爆炸物罪规定为抽象的危险犯,但是抽象危险存在不同的类型,需要对其作一定的司法判断。15其实,立法者是考虑到非法买卖的爆炸物有可能被用于爆炸犯罪,才将这种行为规定为抽象危险犯并规定较重法定刑的,然而,当合法企业出售爆炸物给合法使用爆炸物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时并不存在立法者所担心的那种危险。换言之,从危险性的意义上讲,合法企业依法出售爆炸物给

    25、合法使用爆炸物的单位和个人与合法企业违规出售爆炸物给合法使用爆炸物的单位和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既然如此,后者就只是单纯违反行政管理法规、侵害管理秩序的行为,即只是一种“法定犯”,因而不能与自然犯适用相同的法条。 第三,将合法企业违规出售爆炸物的行为解释为无罪并非没有法条上的文理依据。例如,日本刑法在规定故意杀人罪的同时规定了得承诺的杀人罪,后者的法定刑明显低于前者。但是,日本刑法在规定故意伤害罪时却没有规定得承诺的伤害罪。于是,从文理上可以得出两种结论:(1)既然日本刑法仅规定处罚得承诺的杀人行为,那么对于得承诺的伤害行为就不予处罚;(2)既然日本刑法没有对得承诺的伤害行为规定较轻的法定刑,那么

    26、对其就应当按照通常的故意伤害罪处罚。161997年刑法第125条规定了非法制造、买卖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6条规定了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后者的法定刑明显轻于前者。但是,1997年刑法第126条没有规定违规制造、买卖爆炸物罪。于是,从文理上也可以得出两种结论:(1)对于依法生产爆炸物的企业违规制造、买卖爆炸物的行为不予处罚;(2)对于依法生产爆炸物的企业违规制造、买卖爆炸物的行为按照通常的非法制造、买卖爆炸物罪处罚。既然从文理上可以得出对上述行为不予处罚的结论,那么就需要以上述实质理由为根据对上述行为不以犯罪论处。 基于同样的理由,对于合法的生产企业由于生产需要而未经许可购买、储存爆炸物

    27、的行为,也不应当以非法买卖、储存爆炸物罪论处。例如,按照相关法规的规定,需要使用爆炸物的生产企业,必须当天购买当天使用爆炸物而不得储存。但是,有的企业在购买爆炸物之后,当天没有用完或者有时购买过量,或者担心特殊时期不能运输所购买的爆炸物,而将爆炸物储存在矿井下。这种行为虽然违反有关爆炸物管理的相关法规,但是其属于侵害行政管理秩序的“法定犯”,与储存爆炸物用于爆炸犯罪因而危害公共安全的自然犯明显不同。即使认为这种“法定犯”比较严重,但是由于以严重的自然犯论处明显不当,并且也没有可以适用的轻罪,因此对其只能按无罪处理。 也许有人会说,只要通过修改司法解释,提高合法的生产企业违规购买、储存爆炸物的行

    28、为构成非法买卖、储存爆炸物罪的数量要求,就可以将大量的相关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并且使得这类行为受到较轻的处罚。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合法的生产企业因为生产的需要有可能经常违规购买、储存大量爆炸物,从数量上进行限制根本不可能达到限制处罚范围的目的。在现行的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的立法体例下,只有对这种行为实行除罪化才能避免适用刑法的缺陷。 这里的问题是,通过实质解释对较重行为除罪化是否违反刑法的基本原则?答案是否定的。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3个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与本问题直接相关的刑法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对任何案件的处理,必须同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和

    29、罪刑相适应原则,不能认为只要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就可以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反之亦然。当对一个行为的定罪看似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但量刑必然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即量刑畸重)时,如果没有其他的补救措施,那么就应当宣告无罪。只有这样,才能同时贯彻刑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将合法企业违规出售爆炸物的行为以非法买卖爆炸物罪论处看似具有1997年刑法第125条的根据因而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但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必然导致罪刑不相适应(尤其是在司法解释规定了情节严重的数额标准的背景下)。为了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就不能将上述行为认定为犯罪。17 其实,罪刑相适应原则与罪刑法定原则具有相同的思想基础,前者实际上限制了司法机关的

    30、量刑权。正因如此,外国刑法理论将罪刑相适应视为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具体内容。亦即,罪刑法定原则既包括形式侧面,又包含两个实质侧面:一是刑罚法规的明确性,二是刑罚法规内容的适正。前者要求刑罚法规的内容必须明确,后者包含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和禁止残虐的、不均衡的刑罚(罪刑相适应)两个内容。18如果将罪刑相适应视为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内容,那么适用刑法时就不能因为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内容而违反该原则的另一个内容。如果将某行为认定为犯罪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此要求,但一旦量刑就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彼要求,那么该行为就不应当被认定为犯罪。据此,依据1997年刑法第125条规定的字面含义认定某一行为成立犯罪虽然可

    31、能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形式侧面,但是实际上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侧面,因而并不可取。 或许有人认为,如果对合法企业违规出售爆炸物的行为不以犯罪论处,那么就违反了1997年刑法第3条前段的规定。然而,1997年刑法第3条前段规定的内容并不是所谓积极的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起先派生的4项内容(成文法主义、禁止事后法、禁止类推解释、禁止绝对不定期刑)都是为了限制司法机关的入罪权、施刑权。后来,罪刑法定原则也包含限制立法机关入罪权、制刑权的内容,上述明确性原则、禁止残虐的、不均衡刑罚的原则便表明了这一点。然而,1997年刑法第3条前段的规定并不是要限制司法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入罪权、制刑权和施刑权,因

    32、此其与罪刑法定原则没有关联。从实质上讲,限制司法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入罪权、制刑权和施刑权是为了保障行为人的自由(人权保障)。换言之,罪刑法定原则旨在对适用刑法保护法益进行制约。罪刑法定原则并不禁止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都说明了这一点。显然,1997年刑法第3条前段的内容并非如此。19既然1997年刑法第3条前段不是有关刑法基本原则的规定,那么,将符合刑法分则条文字面含义的行为不以犯罪论处就不违反刑法的基本原则。况且,1997年刑法第3条前段所称的“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情形并不是仅指单纯符合法条字面含义的行为,而是必须同时具有实质的、严重的法益侵害性与可罚的有责性的行为。因此,对合法企业违规出售爆炸物的行为不以犯罪论处,既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也不违反1997年刑法第3条前段的规定。 三、部分行为轻罪化 刑法规范是用文字来表述的,但文字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包含原本不应该包含的内容。即使是相当清晰的表述也需要进行实质解释。这是因为,“看起来清晰的文义可能与同一法律的其他规定产生矛盾,也可能与以后颁布的或者更高位阶的法律的要求内容产生冲突。


    注意事项

    本文(张明楷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立法体例下的实质解释.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