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系统辨识实验报告1.docx

    • 资源ID:8977089       资源大小:108.51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系统辨识实验报告1.docx

    1、系统辨识实验报告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自动化日期:2016/4/26目录实验14一实验内容及要求:4二实验原理:4三软件设计思想:4四程序结构框图:5五运行示意图:5实验28一实验内容及要求:8二实验原理:8三软件设计思想:9四程序设计框图:9五程序运行流程图:10实验312一实验内容及要求:12二实验原理:12三程序数据流程图:12四实验运行结果:13实验414一实验内容及要求:14二实验原理:14三数据递推关系图:14四实验运行结果:15心得体会16附录(实验代码)171.LabWork1172.LabWork2213.LabWork3234.LabWork426实验1一实验内容及

    2、要求:1.编出矩阵A与B相乘得到的矩阵R的运算计算机程序要求:(1)A和B的维数及数值可通过键盘及数据文件输入(2)计算结果R可由屏幕及文件输出2.将1改写为子程序3查找有关的资料,读懂及调通矩阵求逆程序,并改写为子程序。二实验原理:1. 两个矩阵A、B相乘得到C矩阵,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是A的列数与B行数相等,否则不能相乘。当满足条件后,根据C(i,k)=Ai,j*B(j,k)可以求得C矩阵。2. 当求矩阵的逆时,首先要判断其是否为方阵,若是则可以对其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本次实验中求逆主要是通过构造一个增广矩阵(FangZ | E)矩阵的初等行变换得到(E | FZNi)的这样的一个矩阵就可以求得

    3、矩阵的逆。若矩阵FangZ不是满秩矩阵时,FangZ没有FZNi 。通过这样的求逆方式,避免了大方阵的求取行列式运算。三软件设计思想:1. 确定该软件的功能主要有:键盘输入两个矩阵然后相乘;文本data输入两个矩阵将结果放在文本result中;键盘输入一个方阵求得其逆矩阵。其中前两个的矩阵相乘运算部分设置为一个函数Mul。2. 在main函数中提供两个关于矩阵的选择:multiplitation;invertion。其相对应的子函数为MulOp(a,b,c),Inv()。3. 在MulOp(a,b,c)子函数中,有两种输入矩阵的方式:way1,way2。相对应的功能为键盘输入,文本输入。并且两

    4、者在处理矩阵时,都调用了Mul函数。4. 在Inv()子函数中,输入和显示原矩阵,和其相应的逆矩阵。调用qiuni(double FangZM,double FZNiM,int n)子函数,可以都得到原矩阵的逆矩阵。但当原矩阵不可逆时,系统输出为”The array is not invertible!“。四程序结构框图:way1键盘输入矩阵Mul矩阵乘积子函数MulOp子函数矩阵乘积way2文本输入矩阵main函数Inv子函数矩阵求逆qiuni子函数退出程序五运行示意图:1. main函数的主界面:2. MulOp子函数的界面:3. Inv子函数的界面:4. 通过键盘操作计算两个矩阵的乘积:

    5、5. 求方阵的逆矩阵:实验2一实验内容及要求:编写并调试动态模型仿真程序:模型:y(k)-1.5y(k-1)+0.7y(k-2)=u(k-1)+0.5u(k-2)+v(k)已知:白噪声v(k)数据文件为DV,数据长度为L=500要求:(1) 产生长度为L的M序列数据文件DU (2) 产生长度为L的模型输出数据文件DY 二实验原理:由于在现实中,白噪声序列很难求,所以寻找到M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白色噪声序列。由L=500,所以n=9。根据M序列的特征方程:fx=c0+c1*x+c2*x2+cnxn可知9阶移位寄存器的多项式为fx=x9+x4+1,及可得c=0,0,0,1,0,0,0,0,19

    6、级线性移位寄存器:+C8C1C0输出a0a1a8a7图中Ci表示反馈的两种可能连接方式,Ci=1表示连线接通,第9-i级加入反馈中;Ci=0表示连线断开,第9-i级未参加反馈。系统产生M序列的结构流程图:初始化寄存器a=1,1,0,0,0,1,0,1,0移位寄存器c=0,0,0,1,0,0,0,0,1M序列的长度为L=500i=1Y输出M序列iLNM序列DU(i)=a(i)寄存器向前移1位an=i=0n-1ciai(mod 2)三软件设计思想:1. 该软件的主要功能是:产生M序列赋给u(k)保存在DU.txt文件中;由u(k)和v(k)求得y(k)保存在DY.txt文件中。2. 在main函数

    7、中给出3个选择:求u(k);求y(k);退出程序。其相对应的函数名称为gener,ouput,exit。3. 在gener子函数中产生M序列u(k)保存到DU.txt文本文件中。4. 在output子函数中,通过对input子函数(读入v(k),u(k)的数据)、deal子函数(由公式y(k)-1.5y(k-1)+0.7y(k-2)=u(k-1)+0.5u(k-2)+v(k)求y(k)的调用来达到生成y(k)序列并保存到DY.txt文本文件中。四程序设计框图:gener子函数产生DUmain函数input子函数输入DU,DVoutput子函数产生DYdeal子函数得DY退出程序五程序运行流程图

    8、:1. main函数:2. gener函数:3. output函数:实验3一实验内容及要求:编写并调试动态离散时间模型LS成批算法程序。要求:(1)原始数据由DU和DY读出。(2)调用求逆及相乘子程序。(3)显示参数辨识结果。二实验原理:1.批次处理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数据采集到一次性进行处理,但前提是白色噪声、及M序列所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输出,才能使用最小二乘法。虽然这种方法的计算量庞大,但经常用于处理时不变系统,方法简单。2.构造模型Y=X*sita+V3Y=DY(3) DY(4) DY(499) 已知n=2,L=500,可知m=497所以有X=-y(2)-y(1)-y(3)-y(2)-y(4

    9、98)-y(497)u(2)u(1)u(3)u(2)u(498)u(497)三程序数据流程图:转置Y(m,1)列矩阵TX(4,m)矩阵X(m,4)矩阵xishu(4,1)列矩阵相乘相乘ji2(4,m)矩阵求逆相乘ni(4,4)方阵ji1(4,4)方阵四实验运行结果:实验4一实验内容及要求:编写并调试动态离散时间模型LS递推算法程序。要求:(1)原始数据由DU和DY读出。(2)显示参数辨识结果。(3)设置选择变量决定是否输出中间结果。二实验原理:1.基本思路:新的估计值sita(k+1)=老的估计值sita(k)+修正项1. 基本模型:y(k)=-a1y(k-1)-a2y(k-2)+b1u(k-

    10、1)+b2u(k-2)+v(k)。2. 引入信息矩阵P(k),维数为4*4,初始化为1051012*E的一单位阵。gama(k)为修正系数,为无穷小标量。x(k+1)=-y(k) -y(k-1) u(k) u(k-1)。sita=a1 a2 b1 b2。y(k+1)=DYk+3。3. sita(k+1)=sita(k)+gama(k+1)*P(k)*x(k+1)*y(k+1)-x(K=1)*sita(k);4. P(k+1)=P(k)-gama(k+1)*P(k)*x(k+1)*x(k+1)*P(k);5. gama(k+1)=1/1+x(k+1)*P(k)*x(k+1);三数据递推关系图:四

    11、实验运行结果:1.main函数界面示意图:6. 只显示结果界面:7. 显示过程的参考界面:心得体会我很喜欢这个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不用再拘泥于在题目当中对该课程的了解,而是通过4个C语言设计的练习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且对以后的学习还有很大的帮助。在编写C语言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特别是在编写第3,4个的时候。比如:用的数组太多,并且未将其初始化,运行出来的结果经常是很长的一段随机数;或者一模一样的程序有时候就可以正常运行,有时候就总是出现报错这些都是让我心塞了两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运行出来的结果却与实际模型参数的出入有点大,于是又重新查找第2个实验是否是M序列产生的方式有问题。

    12、通过对初始化寄存器赋给不同的值,可以让结果与真实模型参数之间的误差达到最小。通过这学期对系统辨识这个课程的学习,让我了解到系统辨识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面的重要性。对于不了解系统的工作机理的人来说,也有了一个可以知道系统模型的构建方法。但是也必须要我们对所构建模型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比如要知道模型的类型,如果是动态模型,则要知道模型的参数或者阶次(但是权函数模型就不需要事前知道模型的参数或者阶次,不知道这种方法有没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缺陷)。在处理数据上,又一次让我了解到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计算的复杂程度和精度就好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成为促使人们在这方面的不断寻找最优化算法

    13、的动力。在对模型进行研究时,都是从最简单的模型开始研究,比如在没有噪声的情况下,所得到的模型参数就为系统模型真实参数。进一步,在白色噪声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参数就为系统模型真实参数的估计通过这样的推理,就可以得到LS在系统辨识问题上的普适性,不管系统受怎样的干扰,只要通过一系列的变换,最后还是通过LS来解决模型参数的确定工作。虽然我们对化学工艺不怎么了解,但通过学习系统辨识,让我们对已经投运后的工业生产设备的性能有一个跟踪性的了解,可以对系统做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估,从而来改善生产工艺或者是及时更换生产设备,从而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学期主要就是介绍方法,虽然可以处理一些特殊情况的有噪声和没有噪

    14、声的系统,但对于那些噪声模型都不可预测的系统中,还是显得无能为力。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学习其他的系统辨识方法。附录(实验代码)1. LabWork1#define M 100double FangZMM=0,FZNiMM=0;/* 求矩阵的乘法函数 */void Mul(double aM,double bM,double cM,int n1,int n2,int n4)int i,j,k;for(i=0;in1;i+)for(k=0;kn4;k+)for(j=0;jn2;j+)cik+=aij*bjk;/* 求方阵的逆 */void qiuni(double FangZM,double FZNi

    15、M,int n)double EMM,value=1.0,stemp,temp=0.0,san,cMM;int i,j,row,nextrow,flag=0;int col,switchtime=0;/* 构造原矩阵的增广矩阵 */for(i=0;in;i+)for(j=0;jn;j+)if(j=i) Eij=1;else Eij=0;for(i=0;in;i+)for(j=0;jn;j+)cij=FangZij;for(j=0;j(E|FZNi) */for(row=0;rown-1;row+)nextrow=row+1;if(cnextrowrow=0)while(cnextrowrow=

    16、0)nextrow+;if(nextrow=n)flag=1;break;if(flag=1) continue;switchtime+;/* 交换第一个数字为0的行 */for(col=0;col2*n;col+)stemp=crowcol;crowcol=cnextrowcol;cnextrowcol=stemp;for(nextrow=row+1;nextrown;nextrow+)temp=cnextrowrow*1.0/crowrow;for(col=0;col2*n;col+)cnextrowcol+=-temp*crowcol;/* 得到前一个矩阵的对角线上元素的乘积 */for

    17、(row=0;row=1;row-)for(i=row-1;i=0;i-) san=cirow*1.0/crowrow;for(col=row;col2*n;col+)cicol-=crowcol*san;/* 得到标准的(E|A) */for(row=0;rown;row+)for(col=0;coln;col+)crowcol+n/=crowrow;for(i=0;in;i+)for(j=0;jn;j+)FZNiij=cij+n;2. LabWork2/* 处理v(k),u(k)的数据得输出y(k) */void deal(double DVM,double DUM,double DYM)

    18、int k;DY0=0;DY1=0;for(k=2;k500;k+)DYk=1.5*DYk-1-0.7*DYk-2+DUk-1+0.5*DUk-2+DVk;/* 产生m序列u(k)输出到文件 */void gener()int a9=1,1,0,0,0,1,0,1,0,c9=0,0,0,1,0,0,0,0,1,aa9;int DUM,temp,sum,i,j;DU0=a8;FILE *fp;system(cls);if(fp=fopen(DU.txt,w)=NULL)printf(cannot open the file!n);exit(0);for(i=1;iM;i+)sum=0;for(j

    19、=0;j9;j+)sum+=aj*cj;aa0=sum%2;for(j=1;j9;j+)aaj=aj-1;for(j=0;j9;j+)aj=aaj;DUi=a8;for(i=0;iM;i+)fprintf(fp,%d ,DUi);fclose(fp);printf(nnnttPlease refer to the file(DU.txt)!nn);system(pause);3. LabWork3#define M 500#define N 4void MUL1(double TXM,double XN,double ji1N)int i,j,k;for(i=0;iN;i+)for(k=0;k

    20、N;k+)for(j=0;jM-3;j+)ji1ik+=TXij*Xjk;void MUL2(double niN,double TXM,double ji2M)int i,j,k;for(i=0;iN;i+)for(k=0;kM-3;k+)for(j=0;jN;j+)ji2ik+=niij*TXjk;void MUL3(double ji2M,double YM,double xishuN)int i,j;for(i=0;iN;i+)for(j=0;jM-3;j+)xishui+=ji2ij*Yj;void main()system(cls);system(color 75);int i,j

    21、;double DUM,DYM;double XMN=0,temp,YM,TXNM,ji1NN=0,niNN=0,ji2NM=0,xishuN=0;read(DU,DY);/* 得到大矩阵X( 498 * 4 ) */for(i=0;iM-3;i+)for(j=0;j2;j+)Xij=-DYi+j+1;for(j=0;j2;j+)Xij+2=DUi+j+1;temp=0;temp=Xi0;Xi0=Xi1;Xi1=temp;temp=0;temp=Xi2;Xi2=Xi3;Xi3=temp;/* 得到Y(498 * 1)=DY(1) DY(498)的列矩阵 */for(i=0;iM-3;i+)Yi

    22、=DYi+3;/* 得到X(498 * 4)的转置矩阵 TX(4 * 498) */for(i=0;iN;i+)for(j=0;jM-3;j+)TXij=Xji; MUL1(TX,X,ji1); /* 得到TX*X的乘积ji1 */qiuni(ji1,ni,N); /* 得到ji1的逆矩阵ni */MUL2(ni,TX,ji2); /* 得到ni*TX的乘积ji2 */MUL3(ji2,Y,xishu); /* 得到ji2*Y的乘积xishu */printf(tthe xishu are:nn);for(i=0;iN;i+)printf(nnt %.4f n,xishui);printf(n

    23、n);4. LabWork4#define M 500#define N 4double sitaNN;void MUL(double aN,double bN,double cN,int n1,int n2,int n4)int i,j,k;for(i=0;in1;i+)for(k=0;kn4;k+)for(j=0;jn2;j+)cik+=aij*bjk;void trans(double dN,double eN,int n5,int n6)int i,j;for(i=0;in6;i+)for(j=0;jn5;j+)eij=dji;void consult()system(cls);int

    24、 i,j,k;double DUM,DYM;double txNN=0,pNN,y,xNN,temp,gama;double ji1NN=0,ji2NN=0;double ji3NN=0,ji4NN=0;double ji5NN=0,ji6NN=0,ji7NN=0;read(DU,DY);/* 对P( 4 * 4 )和sita进行初始化 */for(i=0;iN;i+)for(j=0;jN;j+)if(i=j) pij=10e9;else pij=0;for(i=0;iN;i+)sitai0=0.0;/* 大循环开始 */for(i=2;iM;i+)/* 求y(i+1) */y=DYi;/* 求x(i+1)的(4*1)的列阵 */for(k=0;k1;k+)for(j=0;j2;j+)xjk=-DYi+j-2;for(j=0;j2;j+)xj+2k=DUi+j-2;temp=x0k;x0k


    注意事项

    本文(系统辨识实验报告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