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易错易混问题.docx

    • 资源ID:8963795       资源大小:84.43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易错易混问题.docx

    1、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易错易混问题 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易错易混问题1.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1)联系: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了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有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2)区别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特别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特性是

    2、所有物质的具体形态(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共同点,是唯一能把物质和意识区别开来的特性。物质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可知性。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组织,它都一直存在着。不论在人类社会出现前,还是出现以后,它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存在,即具有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总是在扩展、加深。因此,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又是可知的,物质具有可知性。2. 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

    3、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但这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物质的东西,没有意识的东西。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本质和起源,深刻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3. 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了一切具体形态和不同物质结构的物质的共性。不管物质的形态结构如何变化,但其客观实在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同的特性。2)客观存在既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也包括意识的存在,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

    4、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特征。3)唯物主义的客观实在性和客观存在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前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而后者不依赖于“我”的意识而存在。前者的客观是针对“人们”的主观而言,是绝对不变的;后者的客观是相对于“我”而言,是相对的,多变的。|如果把二者区别弄不清楚,则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4.物质与运动1)运动是宇宙中一切变化和过程。其基本形态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2)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特征,3)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

    5、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运动都是以一定的物质为主体的运动。如思维活动是意识活动的本质,而意识无论从它的产生生理基础内容来看,都依赖于物质。意识活动的主体就是人脑,这一点已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所证实。因此,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或者说客观存在本身有哪些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的。5)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特性,这

    6、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在物质所具有的这些属性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就不存在了,哪谈得上其他属性呢?所以,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物质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属性。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1)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事物都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由物质内部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简单地说,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也是绝对的。2)静止的相对性。静止是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一种不明显的变化状态,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有两种情形:一是就

    7、特定的运动形式,即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而言,某种事物是静止的,如果换作其他条件或参照系,它仍然是运动的;二是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时期内,虽处于量变状态,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稳定性,从而显示静止状态。3)任何静止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静止这也包含着运动,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物质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当我们说某一物体是静止的时候,指的是一定条件下的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但是此时此地它还在进行其他形式的运动,如人坐在椅子上不作机械运动,但还在进行着物理一定化学运动等;其二,任何事物保持自

    8、身的性质,都只是暂时的,它还在同时进行量的变化。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转化为他物。总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6.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7.关于意识的几个误区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和社会生活,人脑就不会产生意识。2)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4)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5)意识具有独立性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

    9、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同时,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2)注意几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

    10、者必须承认后者,否则就属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承认后者必须承认前者,否则就陷入唯心主义。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因为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位的,而后者受前者制约,是第二位的。9.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反作用与实践1)主观能动性是想、做和精神状态。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意识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2)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意识的能动性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的范畴,即在实践中,仅仅是指导实践,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而主观

    11、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可见,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4)综上所述,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的外延要比前者的外延要大。10.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两者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2)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真理与谬误的统一是指两者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伴而行,想比较而

    12、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是指: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和范围,如果真理的运用超出一定的范围,真理就转化为谬误。其二,真理是发展的,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实践发展了,或者把将来才能用到的原则搬到当前现实中实行,在这两种情况下,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其三,如果把其中某一方面孤立抽取出来,加以夸大以致与其他原理相对立,也会丧失其原有的真理性而转化为谬误。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主要是指:其一,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入另一定条件和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其二,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从谬误中总结经验,就能克服错误,转化为真理。其三,在批判

    13、谬误中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发展真理。11.规律1)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规律,也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将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自由落体运动作为一个具体规律,必须排除空气的阻力等。而且,规律还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应充分注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按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办事。把规律看作是永远不变的,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说明人在规律目前是无能为力的。(规

    14、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但规律的客观性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科学理论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不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人在规律目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规律没有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12.认识的来源与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的区别。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

    15、实践获得知识,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间接经验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我们既要重视通过书本或其他途径获得间接经验或知识,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或直接知识。13.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1)从每一具体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每一具体认识受客观条件制约,只能是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不能完全认识所有的事物,对每一个具

    16、体事物的认识能力也达不到终极认识。2)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来看,认识又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而,认识应不断发展,为实践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指导。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3)我们不能因为认识具有有限性就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14.认识的来源、基础、目的、途径、对象、规律及检验标准1)认识的来源、基础和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17、,认为认识可由人脑凭空产生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2)认识获得的途径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把认识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区别开来。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的重要形式,由于因特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人们获得认识的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实际知识的过程。作为中学生,既要认真读书,又要重视实践。3)认识的对象

    18、是客观事物,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认识客观事物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4)认识运动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运动的循环论和直线论都是错误的)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客观事物不能不言自明)。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

    19、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15.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0、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16.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1)区别:一切从实际出发侧重于强调根据客观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主观思想;实事求是侧重于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2)联系:都是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都把客观存在作为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17.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

    21、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总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18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21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图3)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ABCD

    22、20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BCD22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档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ABCD33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们将1

    23、4种酶、1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32摄氏度左右的水“一锅烩”,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3一般来说,狭窄的房间,若使用明亮的冷调装饰,就会让人从心理上感到空间变得宽敞。这表明 ( ) A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B空间大小因心理感觉而变化 C人的心理感觉受环境的影响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22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凭经验开药方,在某些方面,这些经验可能不一定非常准确,

    24、但都是建立在试验和统计的基础上的;并会根据病人的反馈进行调整,没有用的药或者副作用大的药会被取消,或者被减量。这种治疗方法,说明 ( ) 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基础 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经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认识需要得到检验和发展 A B C D C20依法每10年开展一次人口普查,是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从哲学角度看,我国开展人口普查工作,这是因为 ( )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主观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A B C D C19长期以来,碳、氧、氮、氢、硫、磷被认为是生命所必须的:六种元素。据报道,科

    25、学家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够利用剧毒的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结构元素。就此,生命形式将可能会被重新定义。这表明 ( ) A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 B科学实验推动人类认识发展 C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规律可以改造 D人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B18历届亚运会会徽上都要融入亚奥理事会会徽中的太阳光芒,寓意为亚洲“日出东方”。广州亚运会会徽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巧妙地将“吉祥”“美运”“圣火”“羊城”集于一体。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会徽的这一设计体现了( ) 会徽设计来源于设计师的艺术灵感 艺术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

    26、的发展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 B C D D“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植蔬菜。我国某农学专家坚信,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蔬菜。他在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收 集雨水、提高土壤墒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了大白 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表明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 B c D B20不久前,纽约艺

    27、术与设计博物馆建立了嗅觉艺术中心,拟于2011年11月举办首场香气作品展,展示过去百年历史上著名调香师的经典作品,将香气作为一种艺术品呈现给世人。该艺术中心之所以能够将调香师调制的香气作为艺术品,是因为调制的香气 是人为的客体,不具备天然香气所具有的物质属性 凝聚了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满足了主体的审美需要 是人脑加工和改造的产物,能满足主体的客观需要 是主体按照审美需要制作的,具有使人愉悦的属性 A B C D C2l. 邓小平说:“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

    28、正确的是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和建设中的强大精神支柱 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先进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A B C D C22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 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认

    29、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A B c D D【探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材料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国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

    30、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的认识过程的【解析】认识时候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在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

    31、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与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探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新,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第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析】真理是人们对于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


    注意事项

    本文(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易错易混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