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经管类体系框架.docx

    • 资源ID:8962115       资源大小:146.04K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管类体系框架.docx

    1、经管类体系框架金融理论体系一、宏观部分1.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1.1货币需求理论传统货币数量说:主要意思是货币没有内在价值,只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所以货币对经济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因此为货币数量的多少所决定。流通中的货币过多,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反之,物价水平下降。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说: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1911年出版了颇具影响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这这本书中他对传统货币数量论作了系统清晰的阐述,建立了著名的费雪交易方程式,揭示了名义收入与货币数量,以及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 MV=PY 在这个方程式中,M、P、Y、V分别代表流通中

    2、的货币量、价格水平,总产出和货币流通速度,PY为名义总收入。货币交易方程式表明,货币数量乘以给定年份中货币流通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在货币流通速度为制度条件决定而相当稳定,Y为人口、资源、技术条件及其它社会因素决定,不会轻易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变化。 费雪的理论假定,货币只有交易媒介的功能,而不讨论它的价值储藏功能。所以货币量供给量只决定和影响商品的价格,却不影响商品、劳务的产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货币,就是因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和财富储藏功能,因为货币也是一种财富,货币需求中由财富引起的部分也与名义

    3、收入成比例。1917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庇古根据他的老师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在英国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了剑桥方程式: P= KR/M 其中P、R、K和M分别表示货币购买力、财富商品、货币占财富的比重和货币量。该公式表明货币量M越多,货币购买力就越低;反之就越高。人们持有的货币占财富的比重K越大,则币值越高,因为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少了;反之则币值就低。 该等式也表明货币需求与财富成同方向变动,因为该等式可以整理成M=KR/P 在K和P保持不变的情况下,R的大小关系到M的多少。 虽然剑桥经济学家常常将K看作是常数,并同意费雪的货币数量决定名义收入的观点,但他们的理论却允许个

    4、人选择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所以短期中,K存在着变动的可能性。如果其它资产的回报率和预期回报率发生改变,这就决定了货币需求并不与财富同方向同比例变化。费雪与剑桥学派的比较:费雪和剑桥货币需求公式的数学意义基本相同,但是,经济意义有很大的差别,剑桥的公式比较费雪的有新的发展。 费雪交易方程式可整理成 P=MV/Y 因为该方程式中的P表示商品的价格,而在剑桥方程式(2)中的P则表示货币的购买力, P= KR/M ,于是这两个的公式具有倒数相等的意义。 Y/(MV)=KR/M (3) 等式(3)左边是费雪的货币需求公式的倒数,右边是剑桥货币的细微差别,方程(3)的简约,就剩下1/ V =K 该计算结果

    5、表明这两个公式的数学意义基本相同, K与V之间的倒数关系就是货币的停留时间越长,而货币停留时间越长也就是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也就是人们持有货币占财富的比重越大,速度越慢;反之则反是。 这两个公式的经济意义却有很大的差别。费雪的交易方程式着眼于货币交易媒介的职能,强调流通中的货币量对物价、币值的决定作用,而其流通中的货币量就是现金交易数量,其理论因此被称为“现金交易数量说”。 剑桥方程式不但考虑了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还着眼于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强调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量对物价、币值的影响,其货币量指的是现金余额数量,剑桥方程式因此被称为“现金余额数量说”。 剑桥方程式比较费雪方程式是货

    6、币需求理论的一大进步,K与V在在经济意义上有着因果关系,是货币的停留时间决定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只是描述现象,k的研究才探讨现象的原因,后来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公式,实际上都是研究K具体化,也就是沿着庇古的方向作进一步展开。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MV=PQ M=QP/V只有在纸币,而不是金币流通的条件下 P=MV/Q费雪的公式表明商品和货币都没有价值,是货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马克思的公式表明商品和货币都有价值,不是货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而是商品和货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因此不受货币量的影响,除非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金币必要量才会导致物价

    7、上涨。马克思公式与费雪的公式并非完全对立,尽管马克思并没有正面回答1718世纪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致使世界物价水平上涨一倍的现象,但是,劳动价值论中已经包含着黄金数量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的思想。 黄金产量增加,就是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是单位黄金价值含量的降低,这还将导致所有存量黄金价值下降,在商品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黄金价值量的降低就是物价水平的上升。 所以马克思的结论实际上与货币数量说殊途同归,但是,货币数量说不以劳动价值论,而是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否定了古典学派将

    8、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数的观点,发展了强调利率重要性的货币需求理论。并且遵循剑桥前辈的研究方法,更加精细地研究个人的持币动机,提出了著名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凯恩斯假定只存在货币和债券两种金融,资产,货币具有流动性,却没有收益;债券流动性不强,却能带来收益。同时,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认为利率将趋向某个正常值。 如果利率低于正常值,人们预期未来债券利率上升和债券价格的下跌,他们更愿意以货币,而非债券形式储藏财富,这就导致货币需求增加。当利率超过正常值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投资债券可以有盈利。利率越高,人们预期持有债券的收益越高,

    9、越超过持有货币的收益,他们越愿意持有债券而非货币,从而使得货币需求减少。根据这样的推理,凯恩斯断言利率上升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反之则货币需求增加,货币需求同利率高低负相关。凯恩斯进一步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主要与经济形势和货币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基本不受其它因素影响;用于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与利率反方向变化。将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综合起来,得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公式: 凯恩斯指出,在利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L2恒等于零, M=M1。此时,M的改变就等于M1的改变,所以有 M1V=PY 这就得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说相同的结论。由于,古典学派只看到货币的交易媒介作

    10、用,却没能看到它的价值储藏作用,所以认为货币是中性;凯恩斯则看到并强调了货币的第二个作用,故而得出货币影响就业和国民经济的结论。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鲍莫尔模型:20世纪50年代初(1952),鲍莫尔(W.J.Baumol)象许多经济学家一样,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也要受利率的影响。 因为企业和个人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在货币收入和支出的间隔中,将收入的大部分先转化为生息资产,到支出时再陆续转换成现金,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当然,将非现金资产变为现金,需要手续费,但只要利息收入超过手续费就有利可图。且利率越高,利息超过手续费的可能就越大,平均的现金持有就会越少,现金交易需求因此同样是利率的

    11、递减函数。 所以,凯恩斯交易需求只受收入的影响的结论就可能是错误的。鲍莫尔假定:(1)人们按规律间隔获得收入Y,支出是连续的和均匀的。(2)生息资产一律采取政府短期债券的形式。(3)每次出售债券的数量K相等。 鲍莫尔认为,持有现金与持有其它存货一样有成本。其成本是持有现金所牺牲的利息r和出售债券时所支付的手续费b。因为每次债券出售额都为K,而支出总额为Y,故在整个支出期间,全部手续费为bY/K。 因为支出是一不变的流量,所以在整个支出期间的平均现金余额为K/2,损失的利息收益为rK/2。若以C为持有现金的总成本,则有下式:因为人们一定会追求持有现金成本的最小化,因此求K的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

    12、以求得C最小时的K值,解此式得:因为人们在整个支出期间的平均交易余额为K/2,所以,若以实际现金余额的形式来表示,则保持现金成本最小的平均交易余额应为:其中,P为一般物价水平这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公式”。 它表明,当交易量或手续费增加时,最适度的现金余额就增加,而当利率上升时,这一现金余额就会下降,这种变化不成比例。现金交易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分别为0.5和0.5,现金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而与利率成反比。鲍莫尔模型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可归纳为: 第一、鲍莫尔模型论证了最基本的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受利率影响。可见不能影响利率的货币政策,其作用是有

    13、限的。第二、根据平方根公式,货币存量增加,将导致收入按平方增加(K2=Y,KY),所以,为使公众吸收追加的货币,收入增加必须大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同时增加的货币供给能转换成货币需求,就能带动收入的增加。这就证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效果比凯恩斯理论预期的更大。第三、鲍莫尔模型的基本结论也可用于国际金融领域,即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国家收入)大于国际储备(国家现金存量)的增长速度。 对鲍莫尔模型的批评主要在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都不是常数,而是变量。惠伦模型: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恵伦(E.L.Whalen)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也要受利率的影响。因为影响适度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非流动性成本

    14、,持有该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和变化状况。 非流动性成本是指因低估某一支付期间内的现金需要,少持有或不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而可能造成的损失,该成本之高甚至是很难估量的; 如果人们持有较易转换成现金的资产 (如各种票据),非流动性成本就等于由非现金资产转换成现金的手续费。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是指为持有预防性现金而放弃的利息收益。 所有这些构成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总成本。货币持有者为预防意外而持有较多的货币,减少了预期非流动性成本,却增加了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反之,如果持有较少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就减少了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却增加非流动性成本。利润最大化目标

    15、就要将这两种成本之和降到最低限度。由此得出惠伦公式。 C = MrPb 其中r代表利率,M代表预防性现金平均持有额,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就是Mr。b代表每次将非现金资产转换成现金的手续费,P代表一定期间内这种转换的可能次数,则预期非流动性成本就为Pb,C代表的是全部总成本。 惠伦假设,为避免风险,而将资产转换成现金的概率为S为净支出的标准差,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总成本就成了:对上式求M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为零:上式表明,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同净支出分布的方差、非流动性的成本b正相关,与持有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利率r负相关。由此证明了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越高,此项

    16、货币需求越小;利率越低,此项货币需求越大。 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1/3,预防性现金余额的需求对收入和支出的弹性为1/3,而在鲍莫尔模型中,现金交易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分别为1/2和-1/2。 鲍莫尔模型和惠伦模型的比较:鲍莫尔模型和惠伦模型的论证分析方法都相同,都是将现金持有的成本和提取现金的费用加起来求它们的最小值。 其差别在于现金提取次数的假定不同,鲍莫尔模型假定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均匀地提取加以所需的现金,惠伦模型则假定人们按造某种概率提取预防所需的现金。 还有鲍莫尔的货币持有要取平均值,因为由持有最多到下降为零,而惠伦的货币持有始终保持一个值。鲍莫尔和惠伦模型持有现金的比较:

    17、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发表了著名的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阐释给传统货币需求说以新的解释,他认为货币数量说并非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是明确货币需求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 他深入分析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得出了他的货币需求函数,这个货币需求函数被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新解释。他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货币需求:在此式中,Md为名义货币需求量,f代表函数关系,p代表物价水平,rb是债券利率, re是股票利率,1/pdp/dt是物价变动率,Y是恒久性收入,W是非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比率,U是反映主

    18、观偏好和风尚,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他认为,货币需求也像消费需求一样,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在长期中,货币需求必定要随恒久性收入的稳定增加而增加。 他将一个较长时期的周期收入的平均值看作是恒久性收入的近似值。尽管,恒久性收入在周期内也发生波动,但其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要小的多,故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货币需求也比较稳定。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货币需求通过货币数量影响总支出和实际产量,他认为现金余额的变化影响广义资产和利率,从而将货币数量的变动传导至产成品的需求上。 弗里德曼主张采取稳定货币供给的政

    19、策,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只有避免采取剧烈的和反复无常的货币政策,才能给经济提供稳定成长的条件。1.2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模型和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定义:货币供给的公式为: 通货C+准备R=基础货币H通货C+存款D=货币存量M货币乘数m=M /H货币乘数m是货币存量M对基础货币存量H的比率,表示货币供应量随基础货币H的变动而变动,它是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应的倍数。 在一般情况下,货币乘数总是大于1,所以将基础货币称为“高能货币”,因为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并能支撑起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 货币供给因此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两部分构成。变动1元将导致货币供应的扩张或收缩超过1元

    20、。货币供应模型:银行体系准备总额R等于法定准备RR加上超额准备ER,即 R=RR+ER (2) 法定准备总量等于法定准备率rD乘以存款数量D: RR= rDD (3)将rDD代入(2)式中的RR,便可得出等式(4): R=(rDD)+ER (4)H=R+C=(rDD)+ER+C (5) 等式5表明,基础货币以通货形式增加,则不会发生乘数作用;而以存款形式增加,则要发生乘数作用;以超额准备ER形式增加,则会使商业银行的存款等额增加,却不会使通货有所变动。 因为超额准备不会支持存款创造,也就是超额准备越多,银行体系实际支持的存款越少。若将C改写成(C/D)D, ER改写成(ER/D)D,得 H =

    21、(rDD)+(ER/D)D +(C/D)D =(rD +ER/D+C/D)D 解出货币乘数:该公式表明,货币乘数的大小随社会公众决定的通货比率C/D、中央银行决定的法定准备率rD及商业银行决定的超额准备率ER/D而变动,它们都与货币乘数负相关。弗里德曼-施瓦兹货币供给决定理论:密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安娜雅各布森施瓦兹(Anna Jacobson Schwartz)在1963年出版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一书中,通过对美国93年货币史的实证研究,推导出了著名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式表现为:其中M代表货币存量,H和R分别表示基础货币和

    22、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C代表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D代表商业银行的存款。 若将此等式右端的分子分母都除以C,再分别乘上D/R,就可以得出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其准备金之比D/R,商业银行的存款与非银行的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之比D/C: 从而得出: 因为,货币存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即M=mH,所以将式(11)的两端除以H,就可以得出货币乘数m为: 决定货币存量的因素分别是:基础货币H、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之比D/R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与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之比D/C。D/R与D/C是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即D/R与D/C不变),高能货币总量的变动将导致货币存量的同比率的变动。

    23、D/R比率的变化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同方向变化,因为,这一比率越高,一定量的存款准备金所支撑的存款也就越多。 同样,D/C的值越大,表明公众手持通货就越少,高能货币留在商业银行中作为准备金的部分就越多,货币乘数相应就越大,货币存量也就越多。这就是说,D/C比率也与货币存量同方向的变化。以上分析表明货币量实际上是由三个经济主体:公众、银行部门及货币当局共同决定。1.3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决定理论古典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利率理论。庞巴维克的时差论与迂回生产理论:庞巴维克(Bohm Bawerk)是现代资产阶级的著名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

    24、。他在1884年发表的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与评价和1889年发表的资本的积极理论中,详尽阐述了他的利息和利率理论。从需求角度讲,“现在物品通常比未来物品更有价值”,两者的差额是对利息的要求。从供给角度讲, “迂回生产”比直接生产时间长,效率高,两者的差额是利息的来源。庞巴维克的利率理论没有深入到再生产的循环中去,也没有讨论对货币供求,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但是,就1889年以前比较简单的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方式而言,庞巴维克的研究与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还是比较适应的。马歇尔的等待说与资本收益说:现代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成者马歇尔(A.Marshall),将其著名的

    25、均衡价格理论方法运用于利率理论。他认为,利率为资本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资本需求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资本供给则为人们抑制现在的消费、“等待”未来报酬所决定, 两种力量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利息是人们等待的报酬, “等待” 包含财富和资本的积累,资本供给是利的递增函数。企业家为了利润最大化,其对资本需求要实现资本的边际收益与利率相等为止,资本需求因此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学说: 维克塞尔(J.G.K.Wicksell)是现代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瑞典学派的创始人。他所著的价值、资本与地租(1893年)、利息与物价(1898年)都有关于利率问题的论述,他运用一般均衡方法提出了自然利率理论

    26、,开创了一条研究利率问题的新思路。 魏克塞尔认为资本供给和需求相等,储蓄和投资相等时的利率是自然利率。 “自然利率是对物价完全保持中立,即既不使物价上涨,也不使物价下落的利率;它与不用货币交易而以自然形态的实物资本进行借贷时的均衡利率恰恰相等。”也就是说,自然利率相当于资本(或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即保持适度投资规模的利率。若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投资就既不会使物价上升,也不会使物价下跌,货币就是中性的。 货币利率经常与自然利率背离,比如生产技术的改善,实物资本需求的增加等,自然利率上升就会超过货币利率;反之,决定自然利率的因素不变,而资金需求的减少使得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就会扩大生产

    27、,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生产要素提供者的收入增加,拉动消费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带动生产消费品的资本品需求增加,形成累积性经济扩张。此过程一直到贷款需求增加,拉动利率上升至与自然利率相等为止。反之,在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的情况下,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价格都下跌,这又形成累积性经济收缩,直至贷款利率下降,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为止。 显然,要保持经济均衡,就必须实现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一致。费雪的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 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是现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货币金融理论家,也是古典利率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写了大量关于利率和利息问题的著作,最著名的主要有利息理论(1930年)和

    28、利率论(1907年)。费雪认为,利息产生于现在物品与将来物品交换的贴水,也就是由社会公众对现在物品的时间偏好和投资机会共同决定。有人偏好现在的物品,所以要向别人告贷;也有人偏好未来物品,愿意让渡现在物品,这就需要利息补贴来平衡,因为现在物品的未来收入高于将来的物品。同时,也有人愿意支付利息,以较多的未来收入换取较少的现在收入。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的交换要通过货币市场的借贷和证券市场的买卖来实现,公众的时间偏好影响着利率的高低。 如果人们对现在物品的偏好较强,只愿以较少的现在收入来换取较多的未来收入,这就需要较多的利息补偿,利率水平相应较高;反之,人们对现在物品的偏好不如未来的物品,那么无需很高的

    29、利息回报,利率水平相应较低。费雪进一步说明,投资者按照不同的投资机会,进行收入流量最大、时间形态最好的投资安排,以实现收益最高的投资。 首先,利率低,企业家选择生产周期较长的投资机会;否则,就选择生产周期较短的投资机会;其次,只有利润率大于利率,企业家才继续投资。 所以,资本的需求和投资的持续将进行到利润率与利率相等为止,资本供给与资本需求的相等,决定社会的利率水平。这就是说,利率决定于社会公众的时间偏好和企业家对投资机会选择的一致。 费雪最先开展对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研究,他认为,物价变动引起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背离,因为公众预期物价上涨,就要求提高利息,以弥补物价上涨的损失,但不会高到全部抵

    30、消物价上涨的程度。 这一见解,弗里德曼所大力推崇。实物利率理论支配理论界达二百余年之久,直到它不能解释30年代大危机后的货币形势,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和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才应运而生。凯恩斯的利率理论:三十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证明,利率自动调节并不能实现经济运行的均衡,从而使得利息理论由节欲或期待的报酬演变成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这就奠定了凯恩斯利息理论的基础。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因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它可以在任何时候转化为任何资产,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利率因此为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所决定。 凯恩斯假定人们可贮藏财富的资产主要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因此,经济中的财富总量

    31、等于债券总量与货币总量之和,即等于债券供给量BS与货币供给总量MS之和。 因为人们购买资产的数量要受所拥有财富总量的影响,所以人们意愿持有债券Bd和货币Md的数量也必须等于财富总量。这就是说,债券和货币供给量必须等于债券和货币需求总量,即 BS+MS =Bd+Md (1) 如果将债券和货币分别移至等式的一边,方程式即可调整为 BS-Bd =Md-MS (2)调整过的等式表明,如果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状态(MS=Md),则等式(2)的右边等于零,即BS=Bd, 债券市场也实现了均衡。凯恩斯的货币定义包括通货和支票帐户存款,所以货币的回报率为零。债券是唯一替代货币的资产,它的预期回报率等于利率i。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持有货币机会成本增加,货币需求必定减少,反之,货币需求必定增加。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它不受利率波动影响。所以货币供求曲线如图27所示: Md=Ms (3)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在C


    注意事项

    本文(经管类体系框架.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