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期例说科学课14在扎实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docx

    • 资源ID:8954398       资源大小:29.58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期例说科学课14在扎实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docx

    1、2期例说科学课14在扎实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在扎实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曾宝俊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指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建构概念、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相关活动。观察、实验、阅读、倾听、表达等是科学课堂上最常见的活动,使这些活动扎实而厚重一些,精致且巧妙一些,是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要实现学生活动精实,应该努力做到:“看”得更真切一些,“说”得更灵动一些,“听”得更真切些,“做”得更入味一些。下面通过具体案例加以阐述。让“观察”更真切些【案例1】品尝“尿液”现代化学方程式的创始人柏济利阿斯先生,在一节化学课上批评他的学生,说他们都是庸才,因为他

    2、们缺乏化学家卓越的观察力,学生们当然不服气。第二天,柏济利阿斯教授来上课的时候,带来了一只杯子,杯子里有一些不知名的透明液体,教授说:“医学前辈们在研究糖尿病时,曾经亲口尝过病人的尿,才发现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不怕脏,不怕苦;二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教授接着说,“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说完,伸进一个手指,再把手指放到嘴里,用舌头品尝这种液体的滋味。然后说:“嗯!果然是甜的。你们谁来试一试?”他把瓶子递给学生,让他们每人都品尝一下是什么滋味。学生都按老师的样子做了,结果个个呲牙咧嘴他们品尝的是辣椒油。教授说:“为什么这样?因为你们缺乏敏锐的观

    3、察力。”教授先伸出中指,然后又伸出食指说:“我伸进瓶子的手指是中指,我用舌头舔的是食指。我并不想导演一场恶作剧,我是想让你们记住,观察力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案例2】“假苹果”事件在教学一杯水的观察一课时,教师在引入课题时拿出一个塑料苹果,对学生说:“谁来描述一下这个苹果?”学生回答:“又大又红的大苹果。”“红中透白的大苹果。”接下来让学生闭上眼睛,用鼻子深深地闻,闻到了怎样的气味?老师还拿着苹果绕教室走了一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生1:一股淡淡的香味。生2:好像有暗香。生3:好像是我平时熟悉的富士苹果的香味。(这时候,老师把苹果交给了一个同学,这个同学惊讶地叫起来:这个苹果是

    4、假的,你们乱说。)生4:我说呢,刚才怎么没闻到苹果味呢!生5:我们没有乱说。我常吃苹果,苹果是有香味的,再说这个苹果很逼真,所以我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苹果是有香味的。师:刚才说错的同学们有什么感想?生1: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给欺骗了。生2:哪怕是熟悉的事物,也要仔细观察后,才能下结论。生3:学习科学,一定要以事实为准。【案例3】观察水教学片断A教学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生:水、液体。师:这些不同的液体都与水有关,那么,我们怎样来研究呢?生:做实验。师:做实验要从问题人手,(出示一杯水)这是一杯普通的水,你们想研究什么?生:水有没有味道?生:水有没有颜色?生:水有没有形状?师:

    5、怎样研究?生:根据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生:要按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程序进行。生:要先制订好实验方案。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各小组要根据问题,先设计好实验方案再研究。于是,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方案,随后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B教学为了让学生主动收集事实,老师没有带领学生去看水、闻水和尝水,只是提供了有关的学习材料:每生1只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每组1瓶盖子已经打开过、包装纸撕下了的矿泉水,每人1本记录本。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发现水的性质,想各种办法观察水。学生在领取实验器材后开始活动,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发现每个同学的记录本上记了许多发现。10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

    6、。生1:用眼睛看,水是透明的。生2:我观察到了水会流动,水还会把东西放大。生3:把筷子放入杯中会看到它变弯,变粗了。怪不得上次我跟妈妈去买鱼,买得时候好象很大,回家一看却变小了。生4:用剪刀剪水剪不断的,抓不住水,吹吹会有水波。生5:水摇一摇就会有声音的,摇好之后有小气泡。生6:水是凉凉的,闻闻是无嗅的,用舌头尝尝是无味的。生7:一杯水有水平面。一个同学在汇报的同时其他同学都在自己的记录本上认认真真地补充着。 “假苹果”案例中的孩子和观察水中的A教师的做法,实质上是在重复我们的已知,忽略我们的感觉,用想象代替自己的感官。在这样的课堂中,由于缺乏思维的介入,即使观察到了现象,也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7、,因此,对认识也起不了多大的积极作用。可以说,缺乏理性思维的观察,只是一种肤浅、低级和原始的观察,这种观察不知道使多少有价值的现象从眼前滑了过去。理性的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大门,也是发现新问题,认识世界必要的品质。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又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在众人之上。”让“表达”更灵动些【案例1】比较固体教学比较A教学师:同学们,摸摸课桌的表面和书本的表面,感觉有什么不同?生:课桌的表面大。师:是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软硬也不同,感觉一下文具盒上面的面积的软硬。(学生用手摸文具盒的上面。)师:(在投影仪上投出

    8、一大一小两个锥形瓶)这两个锥形瓶谁的体积大呢?生;大的锥形瓶大。师:是的。固体的表面软硬不一样,占据的空间也不一样。能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说吗?谁试试?生:固体的表面软硬不一样,占据的空间也不一样。师:谁再来说一遍?B教学师:同学们,摸摸课桌的表面和书本的表面,感觉有什么不同?生:课桌的表面大。师:对,我们也可以说成是课桌表面的面积大。课桌的面与书本的面还有什么不同呢?生:材质不同、软硬不同师:在这教室里,还有什么固体可以和课桌是一类的吗?(学生回答略。)师:举例说说看,在这教室里,哪些不一样的固体,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略。)师:再举举教室以外的例子。(学生回答略。)师:(出示一大一小的木

    9、块与石块)怎样比较下面两个固体的不同呢?(学生回答略。)师:大家拿出你们自带的固体,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怎样描述这些不同?【案例2】声音的产生教学结尾A教学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你们能解答以下问题吗?1风声呼啸是( )的振动?2敲打桌子发出声音是( )的振动?3笛子悠扬的乐曲是( )的振动?B教学师:咱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谁能很快地用一个物体发出一个声音,并且指出是什么部位产生振动。(学生活动。)师:你们能想象出风声的振动、水声的振动和钟声的振动吗?试着把它画出来。(学生活动。)师:观察一些发声物体,想象另外一些发声物体,它们

    10、发声的部位在哪儿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等会再在全班交流。真正有价值的科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科学,而不是浮于一些文字之上。对科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它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体验它的实际意义与建构心理表象更是不可忽视。反思我们的科学教学,我们一直在关注着什么呢?【案例3】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片断师:潜水艇是靠什么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生:潜水艇是靠向船舱外排水和向船舱内灌水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这样的回答有很多学生不是因为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才知道的,而是因为课外看了很多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书籍,但书籍中并未系统地提到物体体积不变,重量减轻就上浮,重量增加就下沉的知识。这样的回答比较肤浅。于是教师追问:“向

    11、船舱外排水和向船舱内灌水改变了潜水艇的什么?”这一问将学生思维引到物体的沉浮和重量有关这个知识点上。学生思考片刻后有人举手回答:“向船舱外排水减轻了潜水艇的重量,向船舱内灌水增加了潜水艇的重量。”教师再次追问:“向船舱外排水和向船舱内灌水对潜水艇的体积有改变吗?”这一追问让学生对沉浮的因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即物体体积不变,重量减轻物体就上浮,重量增加物体就下沉。学生答:“没有改变潜水艇的体积。”教师再追问:“那你能完整地说一下,潜水艇是靠什么实现上浮和下沉的?”这一问对学生思维的梳理起到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对前三问的整理,系统而全面地回答了这个科学问题:“潜水艇向船舱外排水减轻了潜水艇的重量

    12、,但潜水艇体积没有变化,所以潜水艇上浮了;而潜水艇向船舱内灌水增加了潜水艇的重量,同样潜水艇的体积也没有变化,所以潜水艇下沉了。”教师由浅入深地追问,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地回顾沉浮的知识点,还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更系统的理解。【案例4】给冷水加热教学片断先由学生完成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的实验。师: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冷水放到热水中,冷水是沉的;如果我们把这一小袋热水放到冷水里,它是沉的还是浮的呢?生:浮的。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这一问促使学生运用刚才实验的结论来推断本次假设实验的结果,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生:通过刚才冷水放到热水中的实验,发现冷水是沉的,说明同样体积的冷水比热水重;反过来说,

    13、同样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要轻,所以是浮的。师:冷水放到热水中是沉的,就可以推断同样体积的冷水比热水重吗?(这一问强化了学生运用旧知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对旧知识有温故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生:上一单元我们做过实验,色拉油浮在水上,蜂皇浆沉到水下,那是因为相同体积的色拉油比水轻,而相同体积的蜂皇浆比水重,所以我这样推断,相同体积的冷水比热水重。从以上对话来看,教师的问,既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既可以对不同的思考途径和方法加以总结,也可以给别的学生提供示范。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可以检索其思维过程,寻找其错误根源。【案例5】指导学生准

    14、确规范地表达A案例路培琦老师教小车的运动一课。师:载重汽车的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系?生:车的质量。师:车的质量?说的是车的好坏,是吗?一辆破车肯定开不来,对吧?生:还有驾驶员。师:驾驶员怎么啦?生:合格的驾驶员。师:驾驶员的技术也影响车的速度。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时候,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不清的话语中的真实意图,并用精炼的语言帮助学生表达。路教师在此处的参与,及时地帮助学生表达,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课堂效率。B课例冷水和热水教学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两杯水,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一杯热水,一杯凉水。生:一杯水冒烟,一杯水没有冒烟。生:一杯热水冒出的烟是水蒸气,没有毒

    15、,另一杯冷水没有水蒸气。师:你们能不能把这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倒成4杯不同的水?生:能,我可以把它分成同样多的4杯水。生:我可以把它分成温度不同的4杯水。师:你能否给我们演示一下。(学生根据自己要求把2杯水分成了4杯温度不同的水)请你用手触摸一下,说说你的感觉,把它描述一下。生:(想了片刻)第一杯水像春天那样温暖,第二杯水像夏天那样炎热,第三杯水像秋天那样凉爽,第四杯水像冬天那样寒冷。(此时台上台下掌声四起,一片欢腾。)师:刚才的掌声,可以说是对这位同学回答的肯定,这位同学真了不起。那么你们还有其他说法吗?这个片断中学生的语言如果放在语文课堂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作为科学课,则不符合科学课的特点,

    16、科学讲究严谨、准确、规范、简练,上课老师并没有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台上台下掌声一片说明了对该生的鼓励和暗示,长此以往,危害不浅。让“倾听”更真切一些【案例1】读者文摘的一则短文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节目中访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小朋友,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下去”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林克莱特发觉这个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

    17、子的真挚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林克莱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分亲切,一分平和,一分耐心,让他听到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时下常有科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多动,“个人主义”突出,上课只愿意自己做,自己说,不肯倾听别人的发言。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的确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而习惯不好果真是孩子的责任吗?【案例2】孩子汇报时,你在干什么?这是观察树枝一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讲台上拿着记录纸逐条介绍自己的发现。A教师在汇报之前,对学生提出了“大声汇报,让每个小朋友都听清楚,其他小朋友注意倾

    18、听”,而当孩子在汇报的时候A老师在干什么呢?她翻看着自己的教案这可能只是一个细节,或者个别现象。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无意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表明自己不在倾听。其实这样的细节在日常的教学中并不少见: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时,教师不置可否,不加以引导,甚至对错误的结论也不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中出现明显性的科学性错误,老师不能及时指出;学生回答不是老师预设的答案,老师就打断:请哪位小朋友帮帮他教师充当的是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探究过程如何,探究结果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你真行”“你们小组真了不起”,即使学生答非所问,老师也依然夸奖一句: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凡此种种,教师在课堂中的这种“不

    19、作为”行为,都表现出没有在倾听孩子说什么、不愿倾听孩子探究的真正的意图。“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那么,你尽责了吗?请看B老师的教学:师:下面请各小组将刚才观察记录的结果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看哪一小组的同学先来。(多数学生都举手,老师选一份)老师先选了一份,大家看一看,老师为什么会选他?(老师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着一个小组的记录。)生:他们记得比较多。生:他们记录时除了用文字,还画了图。师:还有哪些组也用图画方式记录的?(两组学生举手,满脸自豪)他们有用图画记录比较独特,也很简洁,以后我们可以学着使用。(学生还没有介绍,先将孩子的

    20、注意力集中到记录方法上,让孩子的思维有一个聚焦)现在你开始介绍。生:我们观察的这根树枝最长的树叶12厘米,最短的3厘米。师:最长的是哪一片?最短又是哪一片?请这组的一位同学将树枝拿上来,你指给大家看。(老师及时地发问并没有干扰孩子,相反,让孩子们意识到了老师在专注地倾听,这种专注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于是,同组的学生到讲台上指出树枝上相应的最长树叶和最短树叶。这个小组对最长的树叶和最短的树叶关注的行为,也为其他没有关注到这些内容的小组树立了一个榜样。)生:我们观察的树枝上的枝叶叶脉是一样的。师:指出来哪儿是叶脉?(削弱生指叶脉,教师简介叶脉。)生:我们树枝上每一节上的树叶不一样多。师:什么叫

    21、不一样多?你们有没有发现?生:发现了。师:(指实物投影)这儿的标记是怎么回事?能告诉大家吗?生:这是我们自己独特的发现。(孩子的学习很多来自于与同龄人的交往,同龄人的思维方式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在课堂上,学生独特的发现就是意味着一种独特的思维,独特的视角,而这正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课堂上要及时发现并推广孩子们独特发现,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激发了发现者本身的自豪感,二是将这独特的思维(观察或实验)方法推荐给其他孩子。)师:你们做了吗?生:做了。师:你们有什么独特的发现呢?生:我们发现树枝上有芽。生:我们还闻见了淡淡的香味。生:我们发现树枝上有一簇簇淡黄色的小花。师:请你接着介绍。生:我

    22、们发现树皮是灰色的,但是树皮下面是淡绿色的。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生:剥开树皮发现的。、师:你们做得很好。科学就是要追根究底,表面看过看里面。观察得这么细!为他的精彩发言鼓掌在这段教学中,B教师始终表现出来的就是耐心地倾听,及时地发问,这位教师无疑是一位敏感而又耐心的倾听者。教师倾听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正如特级教师章鼎儿所说的那样,在学生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要侧过耳朵,做出一副专心倾听的样子。教师有效的倾听,既能给学生一种关怀,又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和帮助,更是精神和方法的传达。【案例3】你引导孩子倾听了吗?还是观察树枝这一课的交流环节,虽然A老师对学生说:要注意倾听。可是实际上呢?汇报的孩

    23、子在不紧不慢地说着,而多数孩子依然在观察着自己的树枝,甚至争吵着,哄闹声已经超过了汇报的孩子,以至于老师不得不把视线从教案上收回来,要求汇报的孩子停下来,对下面的孩子作一番教育。交流原本是智慧的共享,如果课堂中的汇报不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学生只能在“平静的倾听”中消耗精力,这也难怪孩子们去做自己的事情呢。再请看B老师的教学:师:下面再请一个小组介绍他们的观察结果,大家边听边比较,他们观察的树枝和你们桌上的树枝一样吗?注意力要集中,可以随时用笔记下来。(学生介绍记录结果。)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的树枝和他们的有什么不一样吗?生:我们的树枝是红色的,他们的是绿色的。生:我

    24、们树枝上没有小刺,他们的有。生:我们的树叶很多,他们的很少。生:我们树叶表面是粗糙的,而他们的却很光滑。师:通过刚才对三种树枝的介绍,大家有什么发现?生:我们观察的树枝是不一样的。师:今天我们观察的这三种树枝是老师特意选的。(分别指三种树枝)它们是红叶小波树枝、桂花树枝和金叶女贞树枝。它们树叶的生长排列方式是各不相同的。生:我们还发现不同方法可以获得不同信息。孩子为什么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进去?其原因就在于B老师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边听边比较别人介绍的树枝和你们自己观察的树枝一样吗?于是,孩子们耳朵里听到的是别人的发言,眼睛看到的是自己的树枝,脑子里思考着这两种树枝的异同。其实要想吸引孩子倾听

    25、也很简单,只要为孩子找到一个思维的焦点就行了。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学中的倾听和生活中的倾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教学中让孩子倾听应该以一种任务式的、休闲式的、随意式的。在我们的课堂中,影响和决定倾听质量的因素和条件为:指向性是否明确;对内容的关注程度如何,能否正确有效倾听。通俗地说,涉及到“听谁的,听什么,怎样听”三个范畴。在上面的案例中,虽然老师只提出来一个“听他介绍时,注意数一下,他刚才用了哪些观察方法”的要求,但是却清楚让学生知道了“听谁的,听什么,怎样听”的要求,这就给了孩子一个具体的思维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认真倾听,而且根据要求边听边记录。让“动手

    26、”更入味些【案例1】观察水教学片断老师对学生说:为了上今天的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专门准备送给上课表现出色的小组,大家看是什么?然后老师依次出示酸奶、可乐、芬达,接着出示用酒瓶装着的纯净水,让学生猜。 生:雪碧、酒、醋、水 师:这一瓶液体到底是什么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瓶液体,你准备怎样来研究? 生:我们可以用嘴尝一尝,(老师提示液体没毒可以尝)用鼻子闻一闻,用眼看,用手摸一摸 老师在每个桌子里都给学生准备了同样液体,告诉学生用刚才所讲的方法来研究,看它到底是什么?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 观察记录单在下面的方框中填上你认为最为合理的观察顺序,并把观察到的内容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27、 ( )我用眼睛看 ( )我用舌头尝 ( )我用鼻子闻 ( )我用手观察 通过观察,我认为它( )颜色,( )味道,( )气味的液体。 我认为它是( )。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老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 老师总结说: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的液体,那大家说说它是什么呢? 学生:是水。学生对未知世界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水的特性的研究,老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要研究的是水,学生就失去了继续倾听的兴趣,学生也不会再去探究水的特点了,毕竟水对于学生来讲再熟悉不过了。老师有意先不告诉学生瓶中是水,保持学生对瓶中液体的神秘感,学生急于知道它到底是什

    28、么,就会注意倾听,去研究它,从而得到对水的整体印象。【案例2】在导入时就抓住孩子的“心”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一课的导入:A老师课前让学生把手洗干净。老师问:“手都洗干净了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但表情还是有点困惑,老师请大家吃饼干,学生非常高兴,老师提出两个要求:1.细嚼慢咽;2.根据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想一想:吃进去的饼干会经过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学生吃的都很认真,很有兴趣。B老师的生物与环境一课的导入:在大屏幕上先后出现的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冰山上,一群憨态可爱的企鹅正在悠闲散步;在绿树成荫、草浪翻滚的大草原,一群斑马正在奔腾;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一群海豚正在嘻游与此同时,老师又在大屏幕上

    29、投影出这样的句子:我不能在南极安家那里气温太低,但企鹅可以。我不能在非洲大草原上漫步那里的狮子太凶,但斑马可以。我不能在大海里游泳那里的风浪太大,但海豚可以这时,老师说:“现在我们按照这样的句式接着往下说。”教室先是一阵沉默,然后一阵唧唧喳喳地交头接耳,再后来,一只只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C老师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一课的导入:老师: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一个“隔桌找物”的游戏。然后老师宣布游戏规则。学生纷纷想办法,并做出各种尝试。D教师淀粉的踪迹一课的导入:课前教师用淀粉糊在纸上写字或者画画,并将其干燥。师:同学们,看我来变个魔术。(教师往纸上喷些“魔水”碘酒液,纸上居然显示出字或图案。)生:这是

    30、怎么回事呢?学生被带入到探究的情境之中。从上述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导”是手段,或者说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前奏”,一定要注意它的实效性。通过实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入一次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维更加积极活跃。【案例3】醋和小苏打的混合教学片段学生把醋和小苏打混合后,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收集到一袋无色透明的气体。师:请同学们想想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并说出你的理由。A生:空气,因为空气没有颜色。B生:那根据刚才A生的理由,也可以猜测这袋子里的气体是空气中的任何一种气体,如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气体等。(老师鼓励说思路不错。一部分学生质问B生:空气中有氢气吗

    31、?)B生:多谢各位指点。师:你们都可以当小老师了,不错。那你们能够设计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吗?生:可以。师:你想怎么做实验呢?C生:假设是一袋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去试,木条复燃则说明是氧气。(老师示意他可以操作,操作中,学生对实验的关注程度超过了老师的演示实验,做完后发现带火星的木条并没复燃。)C生:不是氧气。D生:我觉得,他刚才可以用燃着的木条,这样更好。一次可以检验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更旺说明是氧气,不变说明是空气,熄灭说明是二氧化碳。(有的学生表示赞同,但有的学生表示有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更活跃了。)E生:难道木条熄灭了就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吗?我觉得只能说明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譬如说氮气。(大家都点点头,老师鼓励。)师:E生的思维缜密,很好。有没有同学能帮我检验一下这袋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呢?(学生都踊跃举手,口中叫到:用澄


    注意事项

    本文(2期例说科学课14在扎实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