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学案.docx

    • 资源ID:8921823       资源大小:26.78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学案.docx

    1、届一轮复习苏教版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学案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学案(时间:40分钟分值:66分)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注献:进言指出。干:违背。据:指大夫梁丘据。(1)材料体现了孔子的思想。(2分)(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4分)答: 解析:(1)“和而不同

    2、”出自论语子路,“中庸之道”是儒家经典哲学思想。(2)首先要解读“和”与“同”的不同概念。“和”是讲究原则求得平衡统一,“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题干中要求结合材料,因此可结合第二则材料分别解读“和”与“同”的具体所指。同时要将二者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写清,“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结合第二则材料,即使可行的更完备,不可行的也能从中得出积极元素。“同”的结果则会带来损害。答案:(1)中庸(答成“和而不同”给1分)(2)“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臣应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和”的结果是

    3、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不可行的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每点2分)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君主认为可行的事情中其实包含了不可行的因素,臣子进言指出那不可行的方面来帮助国君做成其事;君主认为不可行的事情中也包含了可行的因素,臣子指出可行的方面帮助君主去除不利因素。因此,政治清平而不违背天理,百姓没有争斗,相安无事如今,大夫梁丘据不是这样做的。君主认为可行的,他就说可行;君主认为不可行的,他就说不可行。如果拿水与水混合在一起,谁能够吃得下去呢?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能够听得下去呢?不应当相同的道

    4、理,就像这样。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材料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材料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材料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出自材料一中的一个成语是。(2分)(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4分)答: 解析:(2)关于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可从三则材料中总结概括。材料一阐述的是“好学”的实质: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

    5、思齐,随时修正自己的缺点。材料二、三阐述的是修身与好学的关系,即先修身立德,再求学求知。尤其是对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评价,是对颜回修养的高度赞扬。综上,可从两方面对三则材料进行概括总结。答案:(1)食无求饱(或居无求安)(2)孔子的“好学”是指治学者立志成为君子、谋求礼治仁政之道而表现出的对学问和德性的热爱和追求,其本质意义是指个体不断自我完善的修身之学。它以仁德为本,先修身立德,再求学求知。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材料二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

    6、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不将自己的愤怒转加给别人,从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不幸短命去世了,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弟子了,我也不曾听说有好学的人了。”材料三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行为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1)背诵篇目渔父一文中与“深则厉,浅则揭”内涵完全相同的句子是 。(2分)(2)荷蒉者对孔子说的一番话,其主要用意是什么?你如何

    7、评价他的观点?(4分)答: 解析:(1)作答本题,应在理解材料所供句子意思的前提下,联系渔父一文,选取其中内涵相同的句子。“深则厉,浅则揭”即成语“深厉浅揭”,它是一个比喻句: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还可以使自己不受污染,便撩起衣裳,免得濡湿。理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便不难在渔父中找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个句子。(2)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荷蒉者对孔子所说话语的意旨,第二问要求评价他的观点。第一问,在理解了材料意思的前提下,可以明确,荷蒉者奉劝孔子要懂得明哲保身,要懂得变通,灵活对待现实。第二问,有较大的开放度,既可以肯

    8、定,也可以否定,关键是要能够言之有据,自圆其说。具体作答时应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阐述理由。答案:(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2)规劝孔子面对现实处境要懂得变通,灵活对待,以便保全自己。(示例一)我认为荷蒉者的观点是正确的。人生在世,固然需要坚持自我,执着理想,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人只有学会变通,学会与世俗周旋,才能保全自己,不让自己受伤。一味执着不变,反而会赔上自己的一切。(示例二)我认为荷蒉者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生在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就更应该坚持自我,执着理想,如果改变自己以迎合世俗,则丧失了为人的原则。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之所以流芳百世,正

    9、是因为在困境中立场坚定,坚持自我,永不妥协。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形象。(4分)答: 答案:(1)孔氏(2)身体力行、积极用世、乐观坚毅的通达者;救天下大道于将丧的天之木铎。参考译文子路在鲁国都城的外城城门过夜。早晨开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开城门的

    10、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拜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来没有不见面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说:“你们几位何必为孔子失掉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通过孔夫子来宣扬大道。”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损矣。”(论语季氏)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荀子)(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说说孔子和荀子在“交友观”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11、。(4分)答: 答案:(1)友直友便佞(2)孔子和荀子都认为交友要有选择性,要谨慎交友,重视对朋友品性的要求。结交正直的朋友,就有益;而结交谄媚、伪善的朋友,则有害。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结交诚信的朋友,结交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朋友,结交阿谀奉承的朋友,结交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因此批评我而且批评得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扬我而且赞扬得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谗贼。所以君子尊崇老师而亲近朋友,对于馋贼则深恶痛绝。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2、。”(论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大其牗,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明方孝孺)(1)上面三则材料表达的意思相近,其内容可以用一个出自礼记礼运的四字成语“ ”加以概括。(2分)(2)结合现实,谈谈上面三则材料给你的启示。(4分)答: 解析:(1)回答问题,要注重分析三则材料的意思。第一则,赞美了舜、禹的美德,说舜、禹拥有天下,却不独享;第二则,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第三则,写有公心,才有善行。由此可以看出,三则材料都探讨了“公”的问题,联系礼记礼运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天下为公。(2)回答“启示”类问题,要注重把握材料的意思和个人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三则材料都表述了“天下为公

    13、”的思想,作答时可以从民众及社会等方面着手,结合材料内容,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天下为公(2)执政者应胸怀宽广,不以天下为私有,不贪恋权力和财富;民众应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公而忘私;社会应公正,透明,弘扬正气,培育善行。参考译文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拥有天下,却不独享政权。”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把窗户打开,阳光就会照进来。出自于公心,就会做出许许多多好事。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

    14、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材料二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注崔子:齐国的大夫崔杼。陈文子:也是齐国的大夫,名须无。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违:避开,离开。(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的精神。(2分)(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一种做法?为什么?(4分)答: 解析:(1)“不敢不告也”,强调各司其职,恪尽职守,体现了

    15、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2)材料一:在孔子看来,陈恒弑君搞政变是有悖于“君臣之礼”的大逆不道行为,必须严惩。故尽管年事已高,又不是朝廷命官,却为此事郑重其事地“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提议出兵讨伐;后又“之三子告”,希望惩罚元凶,维护礼治。几次遭拒后仍强调自己曾身为大夫,“不敢不告”,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材料二:孔子认为,陈文子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白了,但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清”是为了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清白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既可以赞同孔子,也可以赞同陈文子,都需要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1)知其不可而为之(或“恪守周礼”,或“维护周礼”

    16、)(2分)(2)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1分)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1分)(示例一)赞同孔子的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谁来承担?社会进步谁来推进?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肯定。(1分)陈文子的做法本质上就是一种躲避责任的表现。(1分)(示例二)赞同陈文子的做法。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是无法改变的。从材料一中也可看出,孔子的做法并没有任何效果。(1分)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哀公),向鲁哀公报告说:

    17、“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位大臣报告吧!”孔子(退了出来)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但是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臣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臣报告,但三位大臣不愿派兵讨伐。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材料二子张问道:“崔杼无理地杀掉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放弃了它们,离开齐国。到了别的国家,就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国的崔杼差不多。又离开了。又到了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国的崔杼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很清白。”(子张)又问道:“(这个人)算不算仁呢?”孔子说:“不知道

    18、,这怎么能算是仁呢?”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荀子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1)我们从材料二中可以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 。(2分)(2)阅读这两则材料,分别说说荀子和孔子对“正名”的理解。(4分)答: 解析:(1)由“名不正,则言不顺”可概括出。(2)荀子的话有两层意义。第一句强调君王

    19、“正名”是百姓理解事物、统一思想的前提,第二句强调“乱名”者罪大恶极。两句话之间有一“故”字,可见重心在后一句。所以,荀子强调“正名”对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重要性,目的在于维护统治。孔子所言重心也在“故”字之后,强调君子所言当慎重,不可违礼僭越,目的在于恢复周礼。答案:(1)名正言顺(2)荀子认为“名”是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前提,“正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孔子所说的“名”主要是指等级名分,是针对当时违礼僭越等现象而提出的,目的是“复礼”(或: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名分);“正名”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每点2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所以,王者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定下来才能对客观事

    20、物分辨清楚,制定名称的原则一旦实行,那么思想感情就会得到沟通,于是就慎重地率领民众统一到这些名称上来。所以,(在这一前提下,如果还有人)肢解词句、擅自创造名称来扰乱正确的名称,使民众疑惑,使人们增加争辩,那么(我们)就要称这种人为罪大恶极的人,这种人的罪过和伪造信符与度量衡的罪过是一样的。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那么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的执行不得当,那么老百姓就会手足失措。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分,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出来,说出来的话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他说的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论语子路)9阅读下面的

    21、材料,完成(1)(2)题。(6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 。(2分)(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4分)答: 解析:(1)根据“唯仁者”,可以看出“礼”的基础;根据“礼之用,和为贵”,概括“礼”的作用。(2)根据关键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可以概括出“中立不倚”。根

    22、据关键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以概括出“以和为美”。根据关键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可以概括出“实行稳健主张”。答案:(1)仁(1分)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1分)(2)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主张中立不倚,行仁义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节制适度。宽容包容,以“和”为美,既要互爱互信,互尊互谅,又要坚持原则,不能“同而不和”。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面考察,选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23、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他们大小事情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舜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意。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

    24、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 (请用四字成语概括)。(2分)(2)综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4分)答: 解析:(1)由“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知,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急功近利。(2)解答此题,应在理解材料意思的基础上作答。第一则材料的意思是对于从政者来说,尤其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盲目地强求速成的“政绩”。作为从政者,应该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把官员个人的荣辱当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大事。第二则材料说的是鲁国所征的田税是

    25、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十分紧张,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实行“彻”制,减轻赋税,给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一定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答案:(1)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患。参考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地方官,问孔子关于处理政务方面的事情。孔子说:“不要只想着速度快,不要看重小的利益。只想着追求速度就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只看重眼前的小利益,那么

    26、大的事情就办不成了。”鲁哀公向有若问道:“今年遭了饥荒,用度不够,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收十分之二的税,我还不够,怎能实行只收十分之一的税法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君主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君主又怎么会够呢?”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1)根据材料,

    27、我们可以概括出孔子的义利观是;墨子的义利观是。(2分)(2)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你怎么评价孔子、墨子的义利观?(4分)答: 解析:(1)解题时先找准关键词句“君子喻于义”“富而可求”“利民”“利人”“义,天下之良宝也”,再联系孔子、墨子的言论进行分析提炼即可。(2)孔子“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对于当代社会的借鉴作用就是守法致富,不要见利忘义,更不能违法牟利。墨子的观点是义利并举,首先让我们肯定“利人”是至善的标准,另一方面,仅仅利人是不够的,需要在义与利之间取得平衡,“义”是必要的手段。答案:(1)不反对富贵,但强调义的重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以利人、利民为义,主张义与利统一,义利并举。(每点

    28、1分)(2)孔子的义利观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守法致富,在义与利矛盾时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防止见利忘义,违法牟取暴利。在今天,墨子的义利观有借鉴作用,既肯定“利人”为至善的标准,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又把“义”看成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能简单地重义轻利,也不要极端追求功利。(评论一人得2分,言之有理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参考译文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小利。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顺从我的爱好。良宝之所以贵重,是因为它们可以使人得到利益。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良宝之所以贵重,是因为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


    注意事项

    本文(届一轮复习苏教版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