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卷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888246       资源大小:29.52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卷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1)请赏析本诗颔联的表达特色。(2)有人说,此诗最妙处是在时间推移中诗人的情感愈加浓烈。 (1)本诗颔联选取了繁星、河汉、露水等景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由外部环境写到屋内陈设,层次分明;“白”和“清”表现了色调的清冷。(2)首联以“风飘叶渐轻”表现诗人内心因漂泊而产生的淡淡的忧伤;颔联由繁星满天到河汉露白,体现了由夜晚到清晨的时间变化,“逼”和“清”表明诗人凄清伤感的感情进一步加深;颈联的“丹鸟月中灭”是说萤火虫看不到了,表明美妙的夜景消失了;尾联中“况复”句表明诗人的感情又多了一重对远方人的思念,直抒胸臆,情感愈加浓烈。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葛溪驿王

    2、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的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

    3、又来。注:将:行,流过。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诗眼是“交情”。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以象征意义,从而表现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6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

    4、指考试得中。(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1)本题考查通过鉴赏诗歌语言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2)本题考查通过分析重要诗句把握诗人创作风格的能力。(3)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1)轻微、新鲜、清爽等。(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5、。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金)王寂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1)此词开篇点出季节,写了“木叶”渐稀、“塞雁南归”两个秋景。“晓云”二句以拟人手法描绘山间朝暮变化。“瘦”字写山腰清晰而又柔和的线条,“肥”字点出秋雨之后水面宽阔之

    6、景。上片四景暗示词人心迹。(2)下片抒怀,叹自己年迈,愿与世无争,得此秀山丽水,更愿与沙鸥为伴,与父老为友。末句回应“久忘机”,寄托的是超然闲远的情怀。赏析:词的开头点出季节“秋后”,接着选写了两个带有秋天特征的景象:“亭皋木叶稀”和“关塞雁南归”。“晓云”二句中,一“瘦”字写出了山腰线条,清晰又柔和;一“肥”字点出了秋雨之后水面宽阔的情景。上片四句写景,暗示词人心迹。下片抒怀,叹自己年迈,自愿过这种恬淡、与世无争的生活。正因为山中有无穷的景致可供欣赏,让灵魂得以休息,可以保持一种独立的不媚世俗的人格,所以他人虽老,仍不改初衷,喜与沙鸥为伴,“柳溪父老”为友。(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7、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了旧钓矶。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浣溪沙姜彧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曾作浣溪沙二首,此为第二首。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有人说,“山滴岚光水拍堤”中的“滴”字用得别出心裁,请加以简要赏析。“滴”字将山

    8、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穿”“数”

    9、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追悼注(清)吴伟业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顺治四年(1647),吴伟业刚经历易代之痛,又逢妻子去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内心无比悲痛,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吴伟业的诗一般造语整饬,辞藻华丽,本诗有无此特点?本诗没有这个特点。全诗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用典故,不假辞

    10、藻,以极浅易的语言表现出了极深沉的感情。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重点考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是先写景,后析情,最后总结: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义双关),韵味悠长。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晚望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

    12、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风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原:原野。辛夷:木笔

    13、花,又叫迎春花。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1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

    14、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15、。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17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碧湘门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16、。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行(hn):行列。(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

    17、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18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

    18、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1)“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其表达效果。(2)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

    19、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大意对即可)(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19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与胡兴安夜别何逊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维:拴、系。(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20、。(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一句写“客子”,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难以言传的深情。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自己的羁愁离恨。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显然在第三层,抒发对离别之人的日后思念之情。(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2)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

    21、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2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并分析各自的妙处。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高诗

    22、:“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陶醉。“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2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有人说诗中有三个字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是哪三个字?请填在横线上。要先把握全诗的内容,读完全诗会发现,二、三、四句的内容都是“不系船”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关键。不系船。2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三、

    23、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亮)、听(猿声)两个方面,描绘出一种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诗人借助想象,扩大意境,“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3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24、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

    25、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本题要求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实际是要求考生对“隔”字在词中含义特别是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能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接着要理解由“隔”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双重意蕴。整体把握全词不难看出,“隔”字把作者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又表现了主体的情思意绪。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5阅

    26、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雨雪曲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描写环境,所以应仔细阅读、筛选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键意象如“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愁云”,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要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意象一定为抒发人物情感服务。由“从军”“愁”等信息推知本诗可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绪,进一步推知“别路”应指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要准确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一定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本句描述的是船停下之景,小船像一只小鸟落在江面之上,诗人的船停下来,江水也像住下来一样。“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注意事项

    本文(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卷2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