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代先秦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 资源ID:8879348       资源大小:77.51KB        全文页数:6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先秦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1、古代先秦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线索非常清晰,阐述问题简明扼要。是一本比较好的参考书。 2、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六十年代编写的教材。前者作品分析较为详细,后者基本按史学体例编排,从思想到艺术比较全面。这是二十世纪最权威教材。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1998年 这是国家教委七五规划文科教材,力求吸收众书之长,反映三十年来文学史研究新的成就。本书编者说他们主要致力于三个方面的改变:体例的变更,以作家为纬而兼顾文体的演变;内容的增补,增补空白,增补作家,增补作品;规律探索。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该书力图作到两点: 准确介绍文学

    2、基本知识的同时注意挖掘新资料、提出新问题、找到新视角,将学生带入本学科的前沿,给希望深造的学生指出自学门径; 给教师留有发挥的余地,为学生进一步钻研提供线索,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5、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线索清晰、体例统一、注重知识的介绍、叙评结合、观点鲜明、语言简明扼要 适合初学者把握作品选教材介绍 1、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六卷本)1962年 选文经典全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注释注重训诂与知识的介绍。 2、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卷本 注释简明扼要、篇末有提示,便于阅读掌握。三、中国古代文学特点1、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历史上对文学的发展

    3、与变迁的记载较早,但文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较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 各家对这门学科的理解不同,因此文学史的写法有很大差异,也形成各自的特色。2、文学本位 坚持一体两翼:即以文学创作为主体,以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为文学史的一翼,而文学传媒为文学史的另一翼。 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史主要研究三个层面: 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文学创作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 文学作品,这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一翼: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 区别于文学理论与批评史,文学史关注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并用它来解释文学创作,并注意文学的接受,引导读者

    4、正确地鉴赏文学作品。 一翼:文学传媒(口头传说、书写传抄、印刷出版、说唱演出)。 文学作品靠了媒体才能在读者中起作用,不同的媒体对文学创作有不同的要求,创作不得不适应甚至迁就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学创作的状况是取决于传媒的。3、史学思维 作家作品时代先后顺序 各时代的文学的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 承传流变的过程 “史”的脉络 在阐释的基础上说明创作的得失及其原因,说明文学发展的前因后果。4、文化学视角 文学的演进不是单一 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 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

    5、心理学等(任何时候都不要将知识割裂)5、古代文学的当代性 纯客观地描述文学史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会多少带有一些主观性。 当代人写文学史一定会具有当代性。即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 当代人学古代文学同样必须具有当代意识(时时有我、处处有我)6、史料学 文学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辨伪,史料的检索等四、中国文学史的分期P11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6、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况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1、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与神话 (1)远古歌谣是一种口头文学,不可能全部保存下来,现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还能看到零星记载。如今人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中载周代歌谣15首,而这些基本上反映的是周代以前的情况。 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歌辞以最简炼的语句反映了以弹追逐野兽的情景,它最早见于吴越春秋,相传是黄帝时的作品。 又如蜡辞P23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

    7、从蜡祭中反映当时人们的愿望:土地不要流失,水不要泛滥,昆虫不要作恶,草木回到该生长的地方。而礼记郊特牲载神农氏就开始蜡祭,一般认为这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歌谣。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P21 有了文字才有书面文学。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 文句简朴,形式单一,标志着书面文学的萌芽。3、诗乐舞紧密结合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P22 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

    8、边舞边唱。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P231、文史哲不分P23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形态。 散文,不是历史著作,就是哲学著作。 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2、作者各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先秦文学作品在传承过和可能也有所损益。有的是师说与后学之说混杂在一起,有的典籍经秦火以后,又为汉人重新编定。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P271、由巫到史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

    9、的。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有关锡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活动。 春秋时史官文化活动达到高峰。 由巫到史,把历史散文推向高峰。2、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良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袭断。 贵族成为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时,贵族与庶人之间兴起一个士阶层。 士的人数迅速增加,他们的社会作用也日益重要。 士的地位空前提高,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把诸子散文推向高潮。总之,先秦文学作者的演变是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第

    10、四节、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1、 神话P38 (1)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2)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3)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2、诗经 (1)诗经的编定和体例 (2)诗经的内容 (3)诗经的艺术特点 (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自学) 精讲作品:关睢、氓、君子于役、蒹葭、,七月、采薇 自学作品:谷风、载驰、伐檀、硕鼠、东山 3、 历史散文 (1)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略讲) (2),左传的叙事与记言 (3)国语的文学成就 (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5)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自学) 精讲作品:晋公子重耳之亡、郑子产相国、邵公谏弭谤、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 自学作品:无逸、曹刿论

    11、战、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鲁仲连义不帝秦。4、 诸子散文 (1)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2)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3)庄子哲学思想的表现 (4)荀子韩非子的议论文 (5)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自学) 精讲作品:子路侍坐章、齐桓晋文之事章、劝学篇、兼爱、逍遥游、五蠹 自学作品:长沮桀溺耦而耕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民为贵章、胠箧5、屈原与楚辞 (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2)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3)离骚 (4)屈原的其他作品 (5)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精讲作品:离骚湘夫人 自学作品:山鬼、国殇、九辩第一章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诗经的编

    12、定 1、诗经的名称、数量。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 诗经称为经,始见于庄子天运。(“经”是书籍之意) 汉代提倡儒术,将据说经过孔子整理的书,都称为“经”,作为常法,尊为经典。 诗经305篇,另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邱由仪六篇目笙诗,有目无辞。2、诗经收集的作品的时间 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作品的上限主要因对商颂创作年代的不同看法而有不同理解:古文家认为商颂为商人所作:今文经学家则认为商颂为春秋时宋人所作。 诗经中作品的下限为春秋中叶是肯定的。一般认为最晚的作品是陈风株林约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年),还有人认为最晚是曹风下泉作于前510年。 最后编定成书大

    13、约在公元前6世纪。3、关于诗经的编辑整理(1)孔子删诗说(见P81注释78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理由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聘问鲁国,请观周乐,则依次鉴赏的正是与诗经一书分类相同的“十五国风”“二雅”和“周颂”,而孔子当时只有八岁。 理由二: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他没有提到“诗三千”。如果真经过删减,应该会留下许多逸诗,但实际上在先秦典籍中却看不到。 理由三:孔子删诗应是去其恶,存其爱,而他说过:“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而“十五国风”中,存留最

    14、多的是“郑风。” 结论:论语子罕载:孔子晚年“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根据这些孔子只有可能做过一些诗乐的整理工作。 (2)、采诗说(见P80注释6) 西汉人写的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说明采诗是以观风察政为目的。 孟子离娄下也说:“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说明诗的存亡与代周代礼乐制度的密切关系,也说明采诗说不是汉人凭空臆测的。 诗经中的大量篇章就是由周王朝负责采集诗歌的官员从各地收集来的。 (3)、献诗说(见P80注释5) 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国语晋语六:“于是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左传襄公十四年:“史为书,

    15、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 左传昭公十二年周穆王时“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4)、诗经的编者 周王室最有可能编辑诗歌的是王室乐官“大师”者流。这些乐官既要教授诗歌,又要保存诗歌。还要采集诗歌,上陈诗歌,为诗歌合乐。 周礼春官大师乐:“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雅,曰颂。”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 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汉书食货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 二、诗经的分类(见P82注释10 诗经看目录,分为六类: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商颂。而国风之下,又分为十五类。1、关于诗经分类有多种不同说法“有腔调不同之说,有有词气不同之说,有体制不同之说,或以时分,以地分,

    16、以所作之人分,诸说皆可参考。”(南宋王柏诗辨说) 2、风行汉代的权威说法是毛诗序的“功用说” 认为诗经的六类实是风雅颂三类,而这三类是按诗的功用划分的。 风的功用教化:“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雅的功用是纠察王者的政治:“雅者,正也。言王者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的功用赞美神灵、歌颂君王:“颂者,美颂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3、宋代以下,影响超过“功用说”的是宋人郑樵的“曲调说”他在诗辨妄中指出“风”“雅”“颂”是三种不同的曲调:“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17、。” 也就是说,“风”是地方乐曲,“雅”是朝廷乐曲,“颂”是宗庙乐曲。 一般认为诗经分类主要立足于音乐,并考虑了音乐和地区的关系。 国风又称“十五国风”,指十五个地方的乐歌。而其实只有十一国,“周南”、“召南”、豳、王都不是诸侯国。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河南陕县)而治,周公居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一直到江汉流域。而召公居西都镐京,统治西方诸侯。“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歌,范围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长江中上游一带。 豳是古邑名,其范围包括今陕西旬县和邠县一带。周族先祖公刘由邰迁居于此。豳风就是这一带的民歌,都是西周作品。

    18、豳在春秋时属秦国,但豳风之所以不并入秦风,可能是因为时代较早,演唱的曲调和秦风有所不同。 王是东周王畿洛阳,王风当然是指这一带的民歌。 “雅”是指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名称。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地区的确定性,二是音乐的正统性。“雅”是西周王室地区的音乐。 “雅”分大、小,其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参见P83注释15“颂”是专门用于王室祭祀的宗庙之音。其歌辞当由朝廷官员奉命而作。“颂”分为三是有原因的。“颂”乐在周代礼乐制度中规格最高的诗乐,是天子祭祀的专用乐,一般诸侯不能擅自制作使用。周代经天子特许,可以享有本国“颂”乐的只有两个邦国,鲁国和宋国。鲁国是周公旦儿子伯禽的封国,周公是武王弟,成王辅弼

    19、重臣,声名、威望显赫。宋国是商代王室后裔的封国,周王朝出于笼络的需要。三、 诗经的用诗和传诗(一)主要四种用途:1、 它是周王朝观风知俗、考正得失的政治参考书。它的采集和编纂主要就是出于这个目的。2、它是周王朝推行礼乐制度的工具书。诗经就是适应礼乐需要,经周大师审定的合乎礼乐制度、用于礼乐制度的乐歌汇编,是周王朝的一部标准诗乐。 3、它是周王朝规定的国学教科书。 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以合国之子弟焉。” 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专门教诗的教官是大司乐手下的大师。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

    20、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答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如作品选P66最后一段。 4 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P62(二)传诗 1、 四家诗P62 2、 三家诗P62第二节诗经的内容关睢氓蒹葭等爱情婚姻诗1、关睢P1 主题讨论: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现在一般认为是描写恋爱的作品。2、氓P9 这是弃妇的怨诗。篇中自叙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全诗六章:

    21、恋爱;待嫁;自悔;自怨;受虐;决绝。全诗写经历与情感交相发展,结构上故事情节与作者思绪相适应,虽属叙事诗,但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用对比手法刻画了女主人公与“氓”两个人物形象。(婚前婚后的对比;氓与弃妇的对比) 比兴手法:“桑之未落”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吁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用”淇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3、蒹葭P18 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是: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22、;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特点: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伊人”不坐实,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 有的认为审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的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两说皆通。其实只要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惆,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此诗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诗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渲染出清秋的凄

    23、清气氛,为人物的情感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浑然一体,构成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此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意。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二、君子于役、东山、采薇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君子于役P15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农家妇女对其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深切而痛苦的怀念之情,从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此诗言情写景,真实纯朴。通过鸡栖于窠、

    24、牛羊归栏等农村日常生活的细节,既描绘出思者的家庭生活环境与气氛,又起衬托比喻作用,亲切自然地表达了盼望丈夫归来的心情。 采薇P28 这是一首以远戍归来的士兵的口吻写下的追述征战生活的诗篇。 前三章以薇菜起兴,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绪。 第四、五章正面写战场,反复描写戎车战马,既显出战场的紧张气氛,又表现出士卒在思乡与卫国的矛盾冲突中,选择的是保家卫国。 第六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悲苦之情感人至深。 诗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充分流露出远戍士兵思乡思归的深切心情。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心绪的变化,以“薇”的自然生

    25、知的三个阶段为由头来展示,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比兴手法。诗的末节采用了“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个意象,语言朴实,意境深幽,显示出诗经在意象上高度审美水平。 三、七月等反映农事的诗歌 七月P21 全诗八章,全诗按季节和时令的转移,记叙农奴一家,从春忙到夏,从秋忙到冬,永无休止地为农奴主种田、采桑、养蚕、织布、染帛、裁衣、收割、打猎、筑场、盖屋、凿冰、造酒,自己却一无所获。没有衣服御寒,只能堵起破旧的门窗,没有饭菜果腹,只好吞食臭椿烧熟的苦菜叶,没有一天休息,只能强笑为欢,岁末年终,仍然要向农奴主献酒拜寿。妻子儿女也没有人生保障,野外采桑,提心吊胆,生怕遭受贵族公子的欺凌。 口气似老农奴叙家常,满

    26、腹辛酸,絮絮叨叨,所言景物,切合农时,是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自然流露,增强了诗歌直陈其事的美感和情景相映的氛围。月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周历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殷历十二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夏历十一十二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公历十二元第一章全诗的总领,简要概括地提出了衣、食两大问题。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讲为“衣”而辛苦忙碌。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讲为“食”而辛苦忙碌。 尖锐对立的表现:全诗正面写农奴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而农奴主却象幽灵一样处处隐在背后,形成强烈对比,这样看似在反映当时的农事,却事实上是农奴的斑斑血泪。 正笔、闲笔的交错使用。正笔指篇中对农奴们辛苦忙碌和农奴主的不劳而活。

    27、闲笔是指点缀于诗中的景物描写。诗中的闲笔不闲,是为衬托正笔而出现。 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如第三章的采桑时的“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第五章的“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四、生民等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篇,具体地反映了周民族的兴起、生产、信仰、迁居、发展,直到建立周朝,统治天下。 如:生民P42(略讲) 第一章写姜嫄履上帝脚印而生后稷的灵异。 第二章写后稷初生的不凡。 第三章写后稷被弃后受到各种庇护而活下来的灵异。 第四章写后稷在生活的磨炼中学会了树艺五谷而且发挥了才能。 第五章写后稷因为树艺五谷有功而受封,在有邰安置家室。 第六章写丰收后开始祭祀。 第七章写周族后代在祭祀

    28、时所表露的诚意,并祈求丰收。 第八章写后代祭天尊祖,不敢怠慢,以求受到保佑。 五、鹿鸣等燕飨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tiao),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dan)。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鸣是周文王燕乐群臣嘉宾的诗。诗序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篚筐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 第一章写主人鼓瑟吹笙以敬嘉宾,及嘉宾的深情厚意。 第二章盛赞嘉宾的善言懿行足以为法。 第三章写嘉宾的和乐。六、伐檀硕鼠等怨刺诗 变风:诗经学专有名词。指国风中属于周王朝政治衰落时期的作品,与周朝盛世的“正风“相对。 变雅:诗经学专有名词。指“二雅”中属于周王朝政治衰落时期的作品,与西周盛世的“正雅”相对。 诗大序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诸家说法不同:郑玄以懿王、夷王至陈灵时的诗为“变风”“变雅”;陆德明以邶风以下十三国风为“变风”;马瑞辰认为“风”“雅”的“正”“变”是由政治得失来区分的,凡讥刺时政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先秦文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