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亲自手打.docx

    • 资源ID:8876793       资源大小:584.12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亲自手打.docx

    1、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亲自手打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传播一、传播的两个要素: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2.流动-传播行为的形式二、总的来说,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第二节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第三节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的最初提出和形成是在美国:1.政治:美国政治生活中对传播媒介的重视;战争中的传播1927年,拉斯韦尔出版世界大战中的宣传

    2、技巧美国成立宣传分析研究所2.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批广告公司、公关公司、调查公司;大众传播业的发展。3.社会:传播与社会生活关系日益密切:正面影响、负面影响。4.学术: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第四节传播学的先驱一、四位主要奠基者:(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8) 著名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主要贡献:宣传理论;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二) 库尔特卢因(1890-1947)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其代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代表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主要贡献:创立

    3、“场论”和“群体动力论”,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三)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研究重点:说服研究(四)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zarsfeld,)(1901-1976)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曾获数学博士学位,后来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生兴趣,并作出突出贡献。二、传播学的开山鼻祖:威尔伯施拉姆贡献: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第二章信息与符号第一节符号的作用一、符号概

    4、念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a)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b)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c)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获得。一方“建构”意义,一方“解读”意义。二、符号分类(一)信号a)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b)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二)象征符a)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b)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c)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d)可以自由创造(三)语言

    5、符号(四)非语言符号a)语言符号的伴生符b)体态符号c)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非语言符号的作用和意义a)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b)辅助语言传播c)代替语言传播第二节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二、符号意义的分类: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明示性意义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 暗示性意义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外延意义: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人-)内涵意义:内涵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人-

    6、)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有时我们发出的符号并没有正确反映我们的意图。受传者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符号的解读会不一样。符号本身的意义不等于受众接收到的意义。情境意义:传播情境可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四、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它考察以象征符为

    7、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章传播过程与模式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既是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环节)和各个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信源)。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传播模式一、什么是模式:a.所谓模式(model),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b.这种方法

    8、具有双重性质:(1)对现实事物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描述;(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二、线性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3.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三、循环互动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4.循环模式的优点:a.引入了“反馈”的概念b.揭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复杂性c.反馈使信源有可能不断改进传播方式以更有效地适应信宿,从而增加两种含义之间达到一致的可能性。d.用“噪音”解释为什

    9、么传者与受者两种含义不一致。5.循环模式的不足:没能超出从过程本身或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即缺乏外部条件。(只噪音一个外部因素不能反映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四、系统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兹克模式:3.系统模式的特点:a.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处在复杂的系统当中。b.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第四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传播的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二、什么是人内传播:包括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既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例如:自言自语、扪心自问等。三、人内传播是人的意识与思维的活动:

    10、两端都与外部过程有衔接关系虽然是一种心理活动,但体现了鲜明的社会性是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四、人内传播的互动性:人内传播是在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五、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六、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人在将外界事物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对象。“自我互

    11、动”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七、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有两种:一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二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八、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事物,是因为存在“认知基模”。基模,是指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是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知识的集束”。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模式:1.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

    12、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它。3.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4.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如果处理结果与原有基模相吻合,会起到强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处,则会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认知基模。5.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无论是被强化的原有基模,还是被改变形成的新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第二节人际传播一、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二、动机: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

    13、作关系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三、库利的“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我们把互动的他者当成镜子来评估我们的角色以及我们的表现。传播活动越活跃,个人的“镜中我”越清晰。四、人际传播的特点: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4、非制度化。五、人际传播的形式:1、面对面2、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六、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掌握

    14、尽可能多的符号和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人际传播需要在一种相同相通或相似的经验范围内进行,否则就会导致传而不通。第五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 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二、群体的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如共同的利益、关注点、兴趣等。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三、群体的分类:1.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和次级群体(次属群体)初级群体: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家庭、邻里、嬉戏伙伴)。个人在初级群体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 特点:规模小;群体成员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交往情感互动,认同感强

    15、烈;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习俗、伦理道德和感情等非正式手段在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中的初级群体功能出现了衰退和外移的现象。初级群体成员关系松散。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各种正式的组织、社区、学校、公司等),是个人步入社会所必须加入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特点:规模较大,群体成员通过中间环节建立联系。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是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又称为心理群体和兴趣群体。3.成员群体和

    16、参照群体: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参照群体是个人作为行动标准和指南,加以模仿和效法的群体。四、群体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群体使个人获得社会安全感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五、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群体意识:即参加群体的成员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六、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公认并遵守的行为准则。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

    17、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七、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群体压力使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趋同、保持一致,避免被孤立。在很多情况下,群体思维容易导致对不同意见特别是新颖独创性意见的压制。群体中持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由于他们的意志坚定、主张一贯、态度鲜明,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影响,甚至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形成新的合意。八、集合行为中的传播:集合行为概念(collective behavior):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

    18、秩序的干扰和破坏。九、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在集合行为中,参加者容易盲信和盲从,周围的各种环境会对其产生“暗示作用”。在集合行为中,观念、情绪或行为的蔓延速度非常快。十、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十一、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集合行为中,流言是一种主要的信息形式。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

    19、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等。二、组织的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各部门相互依赖、制约。依靠传播协调各种关系。三、组织传播的功能: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四、组织内传播的机制: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1下行传播:关于组织的决策、目标等宏观信息关于工作任务的指示和说明成员应该遵循的规章有关成员绩效的反馈2上行传播:成员对组织领导层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下级对上级的请示3横向传播:同级部门之间的协调成员之间的沟通合作

    20、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3.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系统五、组织外传播的形态:1.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2.信息输入、信息输出1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2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企业组织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员工的形象、精神面貌、公司的建筑物等组织的宣传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a.公关宣传:组织为了与其他社会机构、团体和公众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例如公益事业、危机管理、事件营销。b.广告宣传:利用各种媒体,推销产品

    21、或服务,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注意,非商业广告、商业广告。c.企业标识系统:理念识别系统MI: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企业精神,价值追求,企业歌曲行为识别系统BI:员工行为规范,员工教育视觉识别系统VI:企业名称,企业标志、品牌,企业标准字体,企业标准色,企业造型、象征图案,企业精神标语、口号第六章大众传播一、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二、特点: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3、以社会上的一般受众为传播对象。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

    22、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单向性很强。6、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三、基本结构:四、大众传播的新的发展:1、技术融合化2、内容个人化3、传受交互化五、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联系与协调,社会遗产传承2.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知名度),社会规范强制功能(舆论),作为负功能的“麻醉作用”六、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1.积极:使“地球村”变成现实,帮助民众参与公共事务,促成大众文化的狂欢2.消极:遮蔽现实真相,虚构煽情故事,兜售廉价娱乐,侵犯他人隐私,迎合庸俗趣味,屈从经济利益,模

    23、糊道德责任七、大众传播与拟态环境:1.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社会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关系:大众传播所提示的信息环境虽然与现实环境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第七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技术善论,

    24、恶论,中性论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与社会互动论。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媒介不仅是传播内容的载体,其本身也创造出新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形态。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媒介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体扩展了人的感官能力。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信息清晰明确,不需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冷媒介:信息少而模糊,需要动用丰富的想象力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是热媒介;漫画、有声电影、电视是冷媒介。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a.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

    25、会历史作用。b.局限性:他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在他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被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他的全部理论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1.“电视人”和“容器人”:媒介的出现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电视人”:注重感觉,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中野收提出“容器人”: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两个概念都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

    26、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2.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电视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对象。电视还是唤醒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改变了人的价值观。3.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是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二、传播者的“把关”行为:1.卢恩提出“把关”这

    27、个概念2.怀特将其引进新闻领域:三、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真实性和及时性是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标准。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四、把关过程的实质: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新闻与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传播制度概念: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28、,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二、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三、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告商大型财团社会利益团体四、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1、个人的信息反馈。(意见、建议、批评或抗议)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3、诉诸于法律手段。(名誉权、隐私权)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第九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大众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随着大

    29、众社会的到来,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大众”。二、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与社会的各个阶层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对试图进行大众操作的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流动性:大汇总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无组织性:大众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因而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行成的。同质性: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具有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纵和影响。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大众本身。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第二节几种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1.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包括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学历等;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如家庭、单位、团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阶层,宗教信仰群体等。2.拉扎斯菲尔德“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


    注意事项

    本文(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亲自手打.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