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历史科解题方法指导系列a.docx

    • 资源ID:8866511       资源大小:182.04KB        全文页数:6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科解题方法指导系列a.docx

    1、高考历史科解题方法指导系列a2012年高考历史科解题方法指导系列设问呈现: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答题模版: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 2.回答根本原因时主要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思考。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运用范例:例材料1: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西方七个有影响的工业化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的机制。它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生,经历了“经济议题首脑会议”、“政治经济议题首脑会议”和“多

    3、元议题首脑会议”三个阶段。它对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客观上有助于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协作和全球治理机制。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逐渐主导着七国的经济政策,使得七国首脑会议在经济政策协调方面降低了“调门”;同时,由于东西方关系的再度紧张,在美国的极力推动下,首脑会议的议题开始扩展到政治领域。经济议题首脑会议发展成了政治经济议题首脑会议七国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逼迫苏联、东欧加速“民主化”和“保护人权”,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成了七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工具。陈素权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历史考察(19751996)请回答:(1)据材料1,结

    4、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产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2,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议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答题要求。本题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历史背景”(限制语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结合“答题模板”可从国际经济、政治方面思考。第(2)问要求回答的是“变化”及“变化的原因”(限制语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议题”),故要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变化情况作答,要体现动态因素。第二步,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1)问根据材料1中的 “西方七个有影响的工业化国家”“

    5、20世纪70年代中期”“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全球化背景”等关键信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际政治、经济角度回忆思考并迁移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变化”和“变化原因”主要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七国的经济政策”“东西方关系的再度紧张”“美国的极力推动”“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和平演变”分析。第三步,关联知识,得出答案。第(1)问需要迁移所学知识,第(1)问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美苏“冷战”的态势、西欧崛起和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等作答。第(2)问需要链接20世纪80年代关苏争霸的加剧及美国的对外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作答。答案(1)政治上,美苏争

    6、霸,美国处于劣势;不结盟运动发展,第三世界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经济上,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美国经济陷入“滞胀”。(2)变化:由经济议题扩展到政治经济议题。原因: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间的“冷战”加剧;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美国的极力推动等。尝试运用:1.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 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1:唐代中期以后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开始崩溃北宋中期开始出现新的城市规划及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两宋都城)在街道上布局虽不甚规整,但在城市布局的科学性与 合理性方面则有了长足的发展。汴梁城

    7、中间一层为内层,主要分布着中央各官署;内层中部又有宫城,即大内而同前代相比,变化最大的当属坊墙拆除、临街房舍店铺及娱乐场所的出现。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材料2:万历二十九年,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 “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材料3: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在1871年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

    8、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材料1反映出宋朝的城市规划与布局有什么新特点?成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2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材料3反映了近代广州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较早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解析:第(1)问特点据材料1中 的“内层中部又有宫城”“坊墙拆除、临街房舍店铺及娱乐场所的出现”等关键信息得出。成因根据材料中宋代都城汴梁及“坊墙拆除”等

    9、信息并迁移所学知识归纳。第(2)问有两小问,分别是“新现象”及其对思想界的“影响”。由“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可知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出现。由“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由此不难回答“新现象”。影响可结合明清时期出现的新思想作答。第(3)问“历史现象”从材料3中提取信息即可得出:由“清式和西式”可得出广州社会生活深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西式建筑和中西融合的建筑出现(先写出总体特点,再写具体表现)。结合模板,“原因”可从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较早)、政治(被迫开放较早)、地理位置、文化(作为唯一对外贸易港

    10、口,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等方面思考。答案:(1)特点:宫城居中,打破了坊市界限,临街房舍店铺及娱乐场所出现。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开放、创新。(2)新现象: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影响:出现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思想家,如黄宗羲等;出现重视工商业、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3)历史现象: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广州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受西方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建筑和中西融合的建筑。原因:清代闭关锁国后,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是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影响;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较早,这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11、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一个新的时代。材料2: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材料3: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

    12、,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的眼中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戛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北方或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请回答:(1)根据材料1、2,指出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答题要求。本题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不同特点”、不同特点的“成因”(限制语是“中国与英国经

    13、济发展”);第(2)问要求回答的是“深层次原因”(限制语是“马戛尔尼出使中国”)、清政府拒绝马戛尔尼要求的原因。第二步,提取材料信息,明确答题思路。材料1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及其影响;材料2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三步,套用“答题模板”。第(1)问分析后发现,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形成不同特点的因素中,客观因素占主导地位,故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可结合材料1、2的信息从英国工厂的建立、中国的经济状况等客观存在的因素来思考归纳。第(2)问的原因中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第一小问可以从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主观目的、动机,即马戛尔尼访

    14、华的时代背景思考,迁移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等回答。第二小问需要结合乾隆帝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步,关联知识,得出答案。回答本题需要关联的知识点有: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状况等。答案: (1)不同特点:中国农业和轻工业占社会生产的比重大;英国工业化时代到来。成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2)深层次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具有天朝大国的心理,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扰;外交上,推行闭关锁国政

    15、策。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解放前这里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1955年,大寨制定了改造大自然的规划。他们凭着扁担等简陋的工具,在土石山上开沟造地,改良土壤,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亩产从1952年的237斤增至1962年的774斤。1963年大寨遭受特大暴雨灾害,但他们不要国家救济,仅用一年时间就医治好了这场毁灭性的灾害。大寨大队在逐渐改善社员生活的同时还向国家交售粮食175万斤,平均每户2000斤。他们的先进事迹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

    16、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材料2:1980年,中共中央转发了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报告指出:“历史已经证明,把先进典型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从此“农业学大寨”的运动逐渐停止,这个从前的“革命样板”因此陷入低谷达10年之久。材料3:1991年11月15日,一纸调令让阔别大寨村支书岗位11年的郭凤莲回到了她最热爱的那个工作岗位。大寨走什么样的路?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视察,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句句通俗易懂但含义深刻的格言不断敲打着郭凤莲的神经。郭凤莲和

    17、大寨人冷静思考后认为,历史,不该成为发展的包袱!作为大寨领头雁的郭凤莲积极投身商海,从外地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兴办企业,依托名地、名人优势,打造“大寨”品牌。如今,“大寨”牌核桃露、服装、铝塑管、水泥等多种产品行销市场,取得了骄人业绩。2008年大寨的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是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大寨复兴了。请回答:(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毛主席提出“农业学大寨”的原因。(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农业学大寨”运动停止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寨复兴的原因。解析: 第(1)问分析原因时要注意结合时间,同时还要体现大寨人民的精神。

    18、第(2)问注意时间在“文革”后,从报告内容看,主要批评了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及其危害。第(3)问要从两个大的方面分析,一是国家的改革、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大寨人民采取的措施。答案: (1)当时,在经过“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后,国家正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大寨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值得弘扬。(2)“文革”中,由于“左”倾错误的盛行,把“农业学大寨”运动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鼓舞了大寨人民;以郭凤莲为代表的大寨人民解放思想

    19、,兴办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了大寨由政治品牌到经济品牌的转化,促进了大寨经济的发展。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到1891年,广东全省有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缫丝厂五六十家,使用女工500人以上者达24家之多,仅顺德地区的新式女工1894年前已达17210人。20世纪初,广东缫丝厂的女工总数达六七万。一战前,中国女工人数大约为22.2万,1919年女工占全国职工比例达到44.7%。材料2:19世纪90年代各国工人工资状况国别日工时(小时)男工(元)女工(元)美国8101.503.001.002.50法国、瑞士8120.751.500.500.90意大利9120.500.800.300.60日本1

    20、0140.150.200.100.12 中国10140.100.120.060.09王建初、孙茂生中国工人运动史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2)归纳材料2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工人工资高的原因。(3)结合以上问题谈谈你的认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女工”“17210人”“六七万”“22.2万”“44.7%”等可知,妇女从业人数不断增加,妇女所占全国职工比例不断增长;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从图表数据中可以看出各国工人工资差距较大;男女不平等现象严重;中国工人工资

    21、低。美国工人工资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1)现象:妇女从业人数不断增加,妇女所占全国职工比例不断增长。原因:妇女擅长从事缫丝等轻工业行业的生产;近代机器生产的出现和发展为妇女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民主、平等观念的推动;妇女自身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旧思想、旧观念受到冲击。(任答其中4点即可)(2)现象:各国工人工资差距较大;男女不平等现象严重;中国工人工资低。原因:美国工业生产高涨,经济发展迅速(19世纪末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工人为争取自身权利进行斗争等。(3)认识

    22、: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公民民主权利逐步得到保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男女平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解答内容、措施类非选择题技巧设问呈现: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等。答题模版: 三步法,即审清设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方向仔细阅读材料是获取

    23、有效信息的捷径。 第二步,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第三步,组织答案。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答题;答案书写要规范和条理清晰。运用范例:例材料1:“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材料2: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

    24、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请回答:(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题目要求概括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二是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第二步,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第(1)问需要结合材料1,抓住材料1中的关键信息“分天下为郡县”,同时联系所学的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来回答。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2,抓住关键信息“建国民政府”“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同时结合教材中关于辛亥革命后

    25、革命派采取的革命措施来回答。第三步,组织答案。答案(1)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政体;改组国民党,力图重组内阁。尝试运用: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根据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整理材料2: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统一有序

    26、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消除各国单方面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单方面货币贬值行动的危险我们希望通过让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一国经济政策的工具而确保经济政策的安全性。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在做出货币升值或贬值前都必须同他国政府进行磋商。请回答:(1)根据材料1,指出为应对经济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2)根据材料2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为防止悲剧重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和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统一有序”的应对措施。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1回答,回答的内容是各国为应对经济危机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的措施。第(2)问要求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回答的

    27、内容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防止经济危机再次爆发而在金融与贸易领域采取的“统一有序”的措施。第二步,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第(1)问的答案需要根据材料1中的关键信息“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提高关税”“进口配额制度”和“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进行归纳。回答第(2)问需要根据材料2,抓住关键信息“国际货币体系”,还要结合教材中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等相关知识。第三步,组织答案。答案:(1)措施:提高关税;组建区域集团贸易圈;实行进口配额制度;宣布货币贬值。(2)金融领域: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贸易领域: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国际自由贸易体制。2.2009年8月

    28、16日,“再现共和国脊梁见证国有经济60年影像展”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隆重开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诞生篇(19491959年) 1949年10月1日,新 中国诞生了!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难觅丰收的喜悦,难闻机器的轰鸣,恢复国民经济成为第一要务。材料2:自强篇(19601969年)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提出召回在华全部苏联专家1390名,给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这被认为是中苏关系由热转冷的转折性事件。此后,中国勒紧裤腰带毅然走上自强之路。材料3:转轨篇(19801989年) 这是一段值得缅怀的岁月,中国

    29、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有经济开始了一段承前启后的发展与变革。20世纪80年代,经济建设已奏响了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业。材料4:蜕变篇(19901999年)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再次开启了“春天的故事”中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请回答:(1)根据材料1,指出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2)根据材料2,指出这一时期,为纠正“左”的错误,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3)根据材料3及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经历的“发展与变革”。(4)为什么材料4说“邓小

    30、平的南巡讲话再次开启了春天的故事”?解析:本题以“再现共和国脊梁见证国有经济60年影像展”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第(1)问要结合我国在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来作答。第(2)问要结合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来作答。第(3)问要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来概括作答。第(4)问要结合邓小平的南巡进话的意义来作答。答案: (1)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2)“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形式: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

    31、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3.在近代各国革命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土地的 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三)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材料2:土地法令规定,立刻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法令宣布实行土地、森林、矿藏、水流等资源国有化。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禁止买卖、出租和出典土地。所有的土地和地下的宝藏都是全民的财产。土地平均使用,按劳动定额和消费定额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土地法令的实施使俄国农民无偿地得到1.5亿公顷土地。农民因赎地而欠下的30亿卢布债款也被取消。土地法令消灭了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使苏维埃得到劳动农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科解题方法指导系列a.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