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社会学概论大纲.docx

    • 资源ID:883968       资源大小:129.76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学概论大纲.docx

    1、社会学概论大纲社会学概论大纲社会学概论大纲第一部分 媒体分配本课教学媒体的分配主要有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两种形式。文字教材是远距教学的最基本的媒体。本课程文学了教材采用分立型,包括主教材和辅助教材。主教材主要讲授本课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辅助教材包括学习指导书和学习参考资料。为了压缩辅助教材的文字量,学习参考资料的内容与教学指导书内容编在一册。音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配套教材,本课依然采用录音形式,以重点讲授为主,讲授本课的学习方法、重点内容、难点、疑点,共讲授27学时,其它为自学和作业学时。录音播出学时,期末复习学时和自学与作业学时四项共计54学时。学时分配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人的社

    2、会需要3第三章社会交往4第四章人的社会化4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4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4第七章社区4第八章阶级与阶层4第九章社会制度3第十章社会控制3第十一章社会问题4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3第十三章社会变迁3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3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3第十六章社会学发展综述2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目的要求:通过学习,着重掌握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一般掌握什么是社会,社会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一、社会学4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本章理论的难点有二:一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这条定义统领全书,讲清楚了,学生装在以生各章的学

    3、习就能融会贯通;这条军政府与“社会学的主要学科特点”是互相映照的。理论难点之二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这个难点具有世界意义,现在很难说在理论上已经完全解决。本书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解释。 第二章 需要与利益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需要的概念,社会需要是人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般掌握 其他社会需要学说及提高和满足的途径。一、人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1社会需要的涵义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实践活动,力求获得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成果的心理状态。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

    4、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2社会需要的产生社会需要是由人的生理内驱力和外在环境的诱因指引下,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原有需要在不断满足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需要,产生新的社会实践与新的社会生活。3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需要只有通过他人才能获得满足,需要是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群体形成的基础。需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产生和提高的。体现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现。二、社会需要的理论1社会需要的类型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综合性需要。2马克思主

    5、义的需要理论。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述评。三、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1人的发展与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需要是随个人的增长、智力的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存、享受、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不的提高。社会集体希望自己不断发展,并能满足其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3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会制约性。社会需要的提高是人的体内平衡与体外平衡的协调、个人与社会需要的协调、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的发展过程。本章是全书整体结构的逻辑起点。教学中:一要解释清楚为什么社会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原动力。二要说

    6、明社会需要与以后各章的逻辑关系,增强学生对全书概貌的理解。三要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包括需要的生产、层资次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利益。四、权力与利益 1、利益关系与利益的含义 2、利益结构 3、利益原则 4、权力与利益 5、利益是社会运动的原动力第三章 社会交往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社会交往的概念及社会交往理论。一般掌握社会交往对形成社会关系的意义及集体行为。一、社会交往的意义1社会交往的涵义所谓的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义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2社会交往的意义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义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

    7、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3社会交往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人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竞争、合作、冲突、调适等。4社会交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的物质条件。需要是义往的原因。经济交往是其它交往的基础。西方的符号相互作用论。二、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1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形成人际关系,其具有直接交往和情感性的特点。在人际关系中注意其影响的诸因素。2社会关系的涵义及类型在人们社会交往的活动中结成的关系称为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在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关且这种交往和影响要以多次重复和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形成。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家庭也是

    8、一种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社会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等关系。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社会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3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三、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所谓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关系两端位置上的行为类型、行为模式。所谓社会位置,就是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地位。而社会角色就是与那个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表现一定的社会行为。2社会角色的类别社会角色一般可分为复式角色和角色丛、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某人具备了充当某各角色的条件并按这一角色的规范行事。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培养角色意识和实践角色规范

    9、三个过程;在角色扮演时会出现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问题。四、集体行为1集体行为的涵义与类别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一些散漫的初步的、群众性的活动,称为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人们在一些行为方式上行动的一致,指那些非组织起来的时间上短暂的群众行为。其具有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的特点。集体行为的类型:初级集体行为(包括骚动、传闻和社会动荡不安)。次级集体行为(包括社会运动等)。2集体行为的成因环境因素、结构性压力、一致辞的信念、催发因素、宣传鼓动者、社会控制力集体行为是社会效一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过程中的一种初级的特殊形式。一般的社会交往是基于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对别人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10、而集体行为是基于心理上传染和循环反应而促成的,更少理智的成分。但集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往往是值得重视的。3时尚时尚是一利属于“集体着迷”的集体行为。其特征是新奇性或非常规性、流行时间短、显示与炫耀。时尚可分为热、时髦、时狂三种不同程度的类型。其流行条件为时尚的流行与社会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物的示范。社会对新思想、新价值观和新行为的宽容,与经济水平和媒介发达和度有一定关系。流行规律是自上而下、由核心向边缘、循环性等,时尚具有正、负两种功能。本章是教材的逻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而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本章继续深入分析究竟为什么有了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就能构成社会

    11、,这是本章的主要内容。本章在理论主和重点和难点,就是要深刻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诉社会交往理论,以及吸取符号相互作用认在社会交往中的微观分析理论。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一般掌握社会化和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也即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的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个人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内外因素矛盾

    12、辩证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3从全社会观察,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乃是社会能否发展,能否前进的关键。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4人有语言的能力三、社会化内容与过程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传授基本生活技能,即:动作技巧、学习语言文化、专业知识。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包括软性和硬性两个方面。指点生活目标。提供角色人选,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2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共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阶段,可以这样说,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是社会化的“宫殿”,邻里是社会化的“竟技场”。

    13、3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与特殊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成人不断适应自己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必要过程。环境与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生活中的关系也需要不断的调整。继续社会化分为中年社会化与老年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化过程。它的教化对象是那些有越轨行为、危害多数人的利益的人。特殊社会化是指对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进行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四、社会化与个性发展1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的关系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个人社会化的进

    14、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即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的限制,更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的个性的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存在着差异。3个性与族性个的个性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一要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形成的。由于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民族环境中,所以人们的个性中体现着一种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物性,这就是所谓民族性。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便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贡献。本章要求学生能真正理解一个生物的人如何通过社会化而形成一个社会的人,以及其社会化必要性,所以要把社会化的涵义、必要性、基本内容讲清楚。本章理论上的难点是要论

    15、证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即人与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家庭的涵义及功能。一般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及中国婚姻家庭状况。一、群体及其类型1人类群体的形成与特征群体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结合紧密并且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整体。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中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成员间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和共同的群体意识、成员间有一定的共同行为模式等特征。2社会群体的类型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对个人的理想和个性的形成起着首要的、基本的作用。这种首要的社会组全雏型,反映着人们最简单

    16、、最首要的社会关系,即初级社会关系。次级社会群体指由成员的共同兴趣或利益组成的群体。它的活动仅包涵成员生活的一部分。多数的次级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独立单位又称为社会组织。次级社会群体,反映着人们较间接的次要的社会关系,即次属社会关系。3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垢群体。其特征:自然形成、成员具有多重角色、非正式手段控制、感情色彩浓厚、满足成员的需求放于首位和综合性的功能。4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和功能小规模、直接互动、相对持久的关系是其形成的条件;其功能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满足成员的各种需要,是其成员走向社会的中介。有利于社

    17、会控制。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1家庭的起源和发展家庭是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夫妻子女为基本成员的,共同生活的首属群体。它是从杂乱性交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家庭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1)血缘家庭;(2)普那路家庭;(3)对偶家庭;(4)一夫一妻制家庭等。2家庭的类型家庭类型是指家庭的组合方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家庭分成多种类型:(1)按家庭的代际层次分为一代、两代和多代家庭;(2)以家庭权力的归属为标准,可能以将其分为父权的、母权的、舅权的、和平权的家庭;(3)以家庭亲属关系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核心家庭、主班干家庭、扩大家庭和联合家庭。这种分类方法是目前最普遍的一

    18、种。3家庭的社会功能家庭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两种生产)功能;(2)抚育和赡养的功能;(3)消费功能;(4)娱乐和享受的功能。家庭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也会有所变化。随着社会化服务的增多,家庭功能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三、中国婚姻与家庭1中国婚姻与家庭的传统1949年前,由其是五四运动以前的旧中国,实行的是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在婚姻缔结方式上实行包办、买卖的制度,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家庭,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盛行夫权原则。2社会主义中国的婚姻与家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产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与此相适应,在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的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

    19、。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同时给家庭结构带来了影响。并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家庭功能也生生了变化。目前我国家庭存在的问题。本章教学的重点:通过剖析初级社会群体家庭,使赏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主、特征及功能,联系实际、理解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及在社会形成与发展中的功能。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目的要求:通过教学重点掌握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管理及科层制的利弊,一般掌握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社会组织的目标与运行。一、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1社会组织的涵义与特征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单位泊社会群体,它具有目标简单、明确,成员关系不那么亲密,事本主义占主导地

    20、位等特征。社会组织可以按结构、功能、规模等标准分类。按功能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等,按结构可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2社会组织的要素与结构社会组织包括面员、目标、规则、权力、设备等要素;它有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3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外部事物。环境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一、组织的目标与运行1社会组织目标的意义目标是社会组织力争达到的未来状态。社会组织目标是社会组织存在的根据,是组织之间区别的标准、是内部分工的基础,是团结成员的旗帜,是衡量社会组织效率的标尺。2社会组织的结构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

    21、标,目标的系统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整个程度的目标 系统是组织良性运行的必要前提。3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诸多因素制约。如环境的需求、组织的资源、组织能力、上级指令等,一般有集中决策模式和民主决策模式。4社会组织的运行社会组织的运行是其各要素有效搭配达到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内部行为规范化、相互协调及管理监督等活动。社会组织的存续要实现对内、对外两个平衡。三、社会组织的管理1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家长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是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既受组织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外部因素影响。2科层制及其功能分析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的结构方式,也

    22、是一种理想型的管理方式。科层制有明显的功能,也有反功能。3我国的管理经验及问题:主要解决社会组织的结构、目标制定、管理等问题,结合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分析科层制的利弊。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清社会组织构成要素特征、组织目标对组织存续的意义的基础上,着重讲清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讲清组织目标是一个系统、一个过程,这是教学难点;同时通过分析家长制、科层制等到管理理论的优缺点,组织学员结合我国管理的实际进行一次讨论。第七章 社区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了解社区的涵义,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一般掌握社区的要素、社区研究方法等。一、社区与社区研究1社区的涵义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

    23、活共同体,是以多种社会关系结合,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活动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的社会实体。2社区要素与社区分类构成社区和几个要素是: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必须有一定的地域条件。这是人们赖以进行生产经及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要有各方面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等设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每个社区的文化特点都是由这个社区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传统决定的。每一个社区中的居民,对于自己所属的社区都有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即有一种“我是某一个地方的居民”的观念。社区分类,按照社区所发挥的功能分为工业社区、农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社区

    24、、旅游社区等,按照社区的结构和它的综合表现,分为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这两类社区具有各自的发展历程,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民族之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环境。社区研究方法是以特定的社区为调查研究对象,以深入的参与群众生活的方法,调查研究社区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功能,社会生活的活动和变迁,并对不同社区模式进行比较,以解答社会学的某些理论问题并对社区发展提出改革意见。二、农村社区1农村社区的特征农村社区是指大多数从事生产食物、纤维和原料的社区,是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社区。因此农村社区的特点有:从社会结构说,农村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其他社会关系,也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延伸。家业是农民生

    25、活的一条主要道路,农业是农民生活的终点,是他们生活的目的,而不是达到终点的手段。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多为社区型而不是社团型。农村社区生活受劳动条件影响,以分立户居为主。农民是一个特殊阶级,是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私有者,故思想意识的二重性。农民有平均主义思想,这也是小农经济的反映。2农村社区的结构农村社区的结构包括人中结构、家庭结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教育文化结构等。在阶级社会,农村社区一般有地主、农民或农奴之分。农村社区相对于城市社区说,是一个对外关系较封闭,社会关系比较简单,经济上比较独立的社区。3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中国农村社区目前正在由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模式转换。中国农村社

    26、区的发展首先决定于中国农业体制改革,农业现代化的进展程度。三、城市社区的特征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区分城市和农村是颇为困难的。联合国依据各国的情况,提出城市区域是指从500个居民到30000个居民不等的地区。这就是说,各国一般都是以人口聚居的数量,有的国家并加上人口密度为划分城乡标准。我国也是以人口为标准,规定一般以常住人口2000人,其中8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为城市。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人口聚居规模大、密度高,职业以工商业为主,成员异质性高,生活方式多样,感情色彩淡薄,组织程度高,结构复杂等。2城市社区的结构区位结构、产业结构、组织

    27、结构。3城市社区发展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方向是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实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4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地位:解放后我国城市得以迅速发展,并呈现自然增长为主和受政治影响的较大,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四、城乡关系1城乡之间的对立从历史上看,城市是从乡村发展而来的。历史上的城市从其功能上说是政治、文化和商业的中民。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城乡处于对立状态。2城乡差别解放后,我国消灭了剥削,消除发城乡对立,但城市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优于农村。其后果是农村发展缓慢,大量人口流入城市。3城乡融合城乡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状态,有三种

    28、发展途径: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4我国城乡关系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解放前我国城乡对立,解放后转化为城乡差别。发展道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型城市;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结合,城市支持农村。5城乡对立与城乡一体化从城乡对立转变到城乡一体化是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改革过程,也克服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经济的过程。但城市一体对消灭城乡差别的能否实现,还需要一段较长的实验过程。本章着重介绍社区这一逐渐为社会生活各方面所接受的社会学概念,特别是民政部门兴起的“社区服务”事业,扩展了社会学社区理论的实用性。理论的的难点是如何分辩清楚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第八章

    29、阶级与阶层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什么是阶级,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理论,并正确认识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一般掌握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的基本涵义,社会流动的类型及意义。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1社会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因素基于生物的和社会文化的条件。社会整全合是指社会中不同因素矛盾、冲突,经过相互顺应,达到一个协调、均衡的体系。社会的分化与整合是社会动作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2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社会结构形成上下不同的若于层次,叫作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的不同关

    30、系,就形成了不同级别的社会等级。财富、声望、权力、职业的分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等级,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解释社会分层的理论有:功能论、需要论、天才论。二、阶级与阶层1阶级的起源与定义阶级起源于:(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自己消费外还有剩余。(2)私有制的出现,使剩余产品的占有成为现实,并使这种占有制度化。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从它的历史发展看,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为一个政治范畴,思想范畴,成为一个更文学的社会范畴。2等级与种姓等级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种姓制:共有四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3阶级划分与阶层划分阶级的划分是

    31、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的。而阶层的划分还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在内。进行阶层划分是阶级分析的深化,也贯穿阶级观点的具体化。在我国剥削阶级灭亡后,进行阶层分析更能准确地理解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更能完善地解决有关的社会矛盾。三、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与阶层1我国的剥削阶级消灭的过程解放后,我国通过没收、赎买、土地改革三大政策,在1956年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但在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存在。2我国目前的阶级结构第九章 社会制度目的要求:重点掌握社会制度的涵义,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一般掌握社会制度的类型与结构。一、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学概论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