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docx

    • 资源ID:8792826       资源大小:128.34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docx

    1、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单元测试2018届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单元测试1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阐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绝对稳定C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每个种群都有它自己的基因库;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所携带的基因随着个体的死亡而从基因库中消失,随着繁殖把自身的一部分基因传给后代,通过突变使新基因进入基因库,所以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得以保持和发展。答案:B2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

    2、境的能力越强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解析:自然选择下的各种生物,各有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才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C3一项用于寻找两种飞蛾:浅色斑点蛾和黑蛾(有黑色翅膀的飞蛾)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状况的科学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年,结果如下:地区数量郊区工业区浅色蛾95%5%黑色蛾5%95%以下哪一项是对飞蛾在研究区域内的不均衡分布的最确切解释()A自然选择发生在

    3、郊区选择了浅色飞蛾,在工业区选择了黑色飞蛾B生活在工业区的孩子们喜欢抓浅色飞蛾玩,解释了那里浅色飞蛾减少的原因C浅色飞蛾更喜欢生活在郊区D悬浮于高度污染的空气中的烟灰染黑了飞蛾解析:郊区几乎没有工业污染,周围颜色浅,有利于浅色蛾的生存;工业区被污染,周围颜色深,有利于黑蛾的生存,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答案:A4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

    4、乙物种灭绝导致甲物种灭绝,说明甲捕食乙,甲物种灭绝,乙物种短期内数量增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甲物种基因突变与乙物种基因突变没有联系;甲、乙个体数虽然长期稳定,但可能都已经进化了,因此基因频率就可能改变了。答案:B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解析: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而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种群数量越少,越易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C6下列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

    5、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进化实质的把握和理解。等位基因A、a的频率可以相等;基因频率的变化与自身的遗传变异也有关;频率高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在持续选择条件下,可淘汰掉某种基因。答案:B7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

    6、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基因型频率为10.36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的基因频率变化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答案:A8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

    7、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形成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解析: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使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最终出现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答案:B9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进化过程中,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出现了定向的变异B普通野生稻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C基因突变对普通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绝大多数是有利的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

    8、的有用资源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基因突变绝大多数是有害的;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答案:D10目前人类的进化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科学家表示,人类再经过几代将会进化到一定程度,从而出现几种可以抵御糖尿病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相似B人类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人类在不断进化C基因突变产生可以抵御糖尿病的基因,这种变异决定人类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种生存的环境不

    9、同,再加上种群基因库也不同,所以进化方向是不同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D11下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解析:蜥蜴产生不同性状,原因可能是突变或基因重组,不同的性状中有利的保存而不利的被淘汰,属于自然选

    10、择的结果,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A正确;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种群即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的个体,故B正确;由于地理隔离,不同环境内的生物进化方向可能有差异,但进化是个漫长的过程,故C错误;一种群内所有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该小岛上全部的蜥蜴新种即为一个种群,故D正确。答案:C12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解析: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

    11、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答案:C13(2016北京卷)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解析: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

    12、,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答案:A14(2015安徽理综)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

    13、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 B50%C42% D21%解析: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答案:C15(2014四川理综)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

    14、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解析: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答案:B16(2014四川理综)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

    15、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解析: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甲、乙两个物种杂交,得到的幼苗丙是异源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的幼苗丁,可能是未加倍的异源二倍体(含18条染色体,不可育),也可能是加倍后的异源四倍体(含36条染色体),所以幼苗丁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其染色体数目可能是36条或72条,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丁自交产生的戊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与物种甲和物种乙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属于新物种,D错误。答案:B17(2014北京理综)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

    16、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

    17、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答案:C18(2014广东理综)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下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解析: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长,D错误。19(2013山东

    18、基本能力)世界上已经发现了对现有抗生素都具抗药性的“超级病菌”,人类健康面临新的威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能够导致“超级病菌”的产生B杀死体内所有细菌是防治疾病最有效的办法C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抗药性病菌数量逐渐减少D一次性注射抗体可使人获得终生免疫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免疫应用的知识。基因突变可导致“超级病菌”的抗药性产生,A正确;人体内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利的细菌,所以不应杀死体内所有细菌,B错误;抗生素具有选择作用,长期使用抗生素可导致抗药性病菌数量逐渐增多,C错误;注射抗体属于免疫治疗,疗效短,注射疫苗可使人体获得较长久的免疫力,D错误。答案:A20(2013北京理综)

    19、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共同进化的特点和意义。由题意可知,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因而可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正确;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所以没有长舌蝠的协助长筒花不能繁衍后代,B错误;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和长舌蝠的长舌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D正确。答案:B 21

    20、(2015新课标全国卷)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 a基因频率为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A基因频率为_。(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 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基因分离规律的辩证关系。(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

    21、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 a基因频率1 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 2 1,A基因频率为0.5。(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1AA 2Aa 1aa,而是2Aa 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21/32/3) (2/32/3)1 1。答案:(1)1 11 2 10.5(2)A基因纯合致死1 122 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

    22、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b的实质变化是_。(2)的存在说明了_。(3)原松鼠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约为_,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比例约为_。解析:松鼠种群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两个种群,在不同的环境选择下进化,产生各种特异性变异,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差异性变化,直至产生生殖隔离成为不同物种。由题

    23、意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50%,则原来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50%、25%,可设其分别为25只、50只、25只,则一年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数量分别为30只、60只、20只,其基因型频率分别约为27.27%、54.55%、18.18%,所以此时a的基因频率约为45.45%。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变异是不定向的(3)45.45%18.18%23 “超级细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刀枪不入”,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它的出现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必然结果,细菌出现耐药性正成为全球性问题。(1)细菌抗病性变异的来源属于_。(2)尽管在细

    24、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_。(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_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_。(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_。解析:细菌中由于突变形成抗药性变异,使用抗生素对抗药变异进行了选择,抗药变异菌生存繁殖,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大,细菌表现出抗药性。有性生殖的生物杂合子中存在隐性基因,因而不易淘汰。答案:(1)基因突变(2)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很低)(3)定向选择菌群中抗药性基因

    25、频率增加(4)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24 某种一年生植物种群中AA占25%、Aa占50%,aa占25%,将这种植物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1)将这种植物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该植物形成_,与_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2)在当地生长的这种植物因为环境的变化,AA基因型个体不断被淘汰,则该种群AA、Aa、aa三种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过程为_。(3)在对移植到原产地这种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解析:(2)AA个体被淘汰,则aa个体比例将增大,Aa个体比例将减小。(3)种群某基因频率等于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两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变,故该种群未进化。答案:(1)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2)(3)没有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