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笔记.docx

    • 资源ID:8737664       资源大小:34.65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笔记.docx

    1、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笔记中国哲学史提纲一.尚书洪范的“五行”说第一,五行: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第二,认识到了事物的差异性与联系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放在联系中进行比较考察,形象地看出了事物在性质上有“润”与“炎”的差别,在空间上有“上”与“下”的差别,在形体上有“曲”与“直”的差别。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 二.邹衍对“五行”说的发展1.五行生胜说五行相生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2、水生木。五行相胜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2.五行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木,具有生长的特质,当盛德在木的时候,就形成春天、东方、青色;火,具有热的特质,当盛德在火的时候,就形成夏天、南方、红色;金,具有坚硬的特质,当盛德在金的时候,就形成秋天、西方、白色;水,具有寒冷的特质,当盛德在水的时候,就形成冬天、北方、黑色;土,具有蕴育万物的特质,当盛德在土的时候,就形成四季、中央、黄色;易经与易传一.易经的哲学思想1.观物取象:阴阳为万物之源受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启发,易经从人们接触最多的自然界中选取了阴阳作为世界的根源:“近取诸身”,是指人的自然属性,特别男女两性的差别,以及由

    3、此而产生的人类的繁衍生息实践;“远取诸物”,是指人类自身以外的昼夜、寒暑、牝牡、生死等自然现象。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演绎出了64卦,384爻:太极二仪(阴阳)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八卦六十四卦阴阳易经从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基本范畴,用易经的符号来表示就是 爻和 爻。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阳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着消极、退守、柔弱、阴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世界就是在阴阳两种对抗着的物质势力运动推移之下孽生与发展的。八卦阴阳又派生出来的六个分支,统称为八卦,三爻为一卦,天(乾 )、地( 坤 )、雷( 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4、)、水(坎 )、山(艮 )。这八种自然物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根源,天地是这8种自然物的总根源,天为父亲,地为母亲,天地产生雷、火、风、泽、水、山六种物质与自然现象。自然界与人类、动物一样,是由阴阳两性产生的。64卦两个卦一组,交换配合,生出64个卦。384爻卦的组成符号叫爻,( )是阳爻,( )是阴爻。八卦的每一卦有3画,以两卦相重,组合成64卦,每一卦6爻,所以64卦总计是384爻。卦象:每一卦由6爻交错组合构成的图象,卦中的6爻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为排序号,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卦辞:解说卦象的辞,系于卦象之下。爻辞:解说爻象的辞,系于爻象之下。2.万物交感:变化的动力易经认为,世

    5、界万事万物在阴阳两势的推动、矛盾中产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途径是“阴阳接而变化起”。易经中的吉卦,一般都是两卦具有交感性质的,认为凡是有动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是吉卦。易经的交感变化原则,是公元前12世纪前后我国辩证思想的杰出成就。3.物极必反:发展变化的基本轨迹“物极必反”易经认为,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在发展变化,每一个变化着的事物也都有它的阶段性。事物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变化的迹象不明显,继续发展下去,变化就会深刻化、剧烈化,发展到最后如果超出了适当的发展限度,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易经的“物极必反”的发展变化观念,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深远影响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在远古文明发展非常

    6、有限的条件下就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比较科学的看法,朦胧地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模式。4.易经的哲学思想的历史特征第一,阴阳为世界的本原这是一种非常宏大、非常直观、非常模糊的认定。它可以抽象为什么都说不清楚,又可以具体到每一件具体的事物。因此,给后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模糊的思维习惯。第二,易经哲学思想产生的途径是直观的观物取象,简单比附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是复杂的,易经用简单、笼统的方法对它们进行概括,说明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既原始、朴素,却又非常智慧。第三,神学平台之上的辩证法在易经中,辩证法与神秘的神学没有分离,易经是一部卜筮问卦的书,它是通过卜筮的形式,结合当时生产与社会实践经验,提出

    7、了一些有价值的哲学命题。科学与神学纠缠在一起,这既是早期哲学的普遍特征之一,又是摆脱盲目是宗教迷信走向科学的必由之路。二.易传的哲学思想1.易传的基本结构易传是对卦辞、爻辞的解释,实际上后人对易经的注释。又称为“十翼”:彖辞:对卦辞的解释,说明每一卦的基本含义,总计64条。象辞:分为大象、小象两部分。大象,总论一卦的卦象;小象,论一爻之象。大象、小象都是分别从卦、爻所示之象,通过想象解释推论人事的变化。文言:专门对乾、坤两卦卦辞的解释,借助乾、坤两卦来阐发君臣、上下、进退、存亡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系辞传:总论易经全书的义理,阐发对易经基本观点的运用。说卦传:说明重卦的由来、八卦

    8、的涵义、八卦所取物象的方位。序卦传:对64卦排列顺序的说明。杂卦:把64卦分为32对,解释它们的卦义和相互关系。2.宇宙生成模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传系辞上)道,没有形体,超越于有形的万物之上,是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它是推动万物变化的动力,用这种原理治理天下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果。器,有形体,是道产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道与器的关系,是宇宙生成的最深层次法则。道的特性是变化,所以易传又把道称为“易”,提出了一个易为根源的宇宙生成图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传系

    9、辞上)易(生生之谓之易,也即道)太极(未成器形之前的宇宙初端)两仪(阴阳)-四象(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八卦(天、地、雷、风、水、火、泽)从太极到八卦及其万物是宇宙生成的中层次模式。易传在这个基础之上又设计出了宇宙生成的具体程序: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评价第一,第一次提出道与器这一对范畴易传认为,先有道,后有器,并以此为根据,改造易经中的“观物取象”,提出“观象制器”的理论:第二,首次构建起太极概念易传中的太极,是指未成器形之前的宇宙初端,道一般理解为一个笼统的面,而太极却直接集中在一个极点上,它的内涵与表述似乎比道更精致,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从此以

    10、后,太极成为各家哲学派别经常涉及的哲学概念。3.辩证思想不论是易经还是易传,在它们最突出的是“易”字,认为辩证发展是宇宙的法则。易传说:生生之谓之易。通变之谓事。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肯定辩证发展是宇宙的法则的同时,易传还探索了事物变化动因。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不论用阴阳、刚柔来概括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是否科学,但它确认了事物变化是由自的矛盾运动,以及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引起的。这里边包含着二种思想:事物发展变化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事物内部矛盾存在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于一个事物之中,但它们又是对立的。老子一.“

    11、道”1.道的特征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它是“混成”的,其中“有精”、“有象”,世界的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道是最原始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它“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不同于任何具体事物的性质,它无名,无声、无形、无光。道是人的感官无法接触、认识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的属性是矛盾的。根据“道之为物”,“有物混成”可以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着的实物;根据无名,无声、无形、无光,感官无法接触、认识又可以认为道是唯心的虚构。2.道与万物万物衍生模式:道(自我运动)一(混沌未分的整体)二(阴阳二气)三(阴阳二气合和)万物无有万物衍生万物的运行法则:人法

    12、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1.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矛盾,提出了一系列的矛盾概念,通过对这些大量对立性概念的表述,揭示出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的双方,它们各自以它的对立面作为存在的前提,相反相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2.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反者道之动”是矛盾运动的普遍法则。3.贵柔守雌的应对方式为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主张贵柔守雌的应对方式。庄子一.天道观第一,道,是无形无象,先于天地,但却具有实在性,是化生万物的第一精神本体,“有情有信”、“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指的就是道的那种只可意会

    13、而不可言传的精神。 第二,“道”是无限的,超越时空的,凌驾于万物之上,是万物的根本。相对于“物”而言,“道”又可以称之为“非物”。第三,物,生于“非物”,非物是万物的根本。物是具体、有形的,都是有限的物,在时间上也是相对的.第四,宇宙起源于它的开始,但如果继续上推,还有它的未开始,还有它未开始的未开始。宇宙的起源是神秘的,永远不可认识的。第五,世界有“有”,有“无”,但如果继续上推,还有“有”与“无”,再向上推“有”与“无”全然消失,进入了不可知状态。二.认识论1.认识对象无规定性:以道观物,万物齐一庄子认为,既然万事万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那么它的性质与存在都是相对的,不存在质方面的相对稳定性

    14、和差异性:在性质上,没有大与小、丑与美、宽厚与狡诈、怪异、妖异的差别; 在时间上,没有长短的差别;在空间上没有体态大小、高低、远近的差别;从到这个角度看,均可以通而为一。事物只要尽其自然本性,各得其所,根本没有区分的必要。事物之间的差距、区别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的客观存在,关键是观察者、认识者的主观界定。2.怀疑认识能力与知识的可靠性:孰知正味,孰知正色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在认识中所获得的知识的可靠性表示怀疑。认为,知与不知的界限是永远高不清楚的,或许有知就是无知,无知反而是有知。不仅如此,庄子甚至认为,人生究竟是在做梦还是醒着,人有没有认识,都是值得怀疑的。3.否认真理标准:

    15、齐是非以“万物齐一”为基础,以对感觉、知识怀疑为中间环节,庄子又提出“是非”的命题,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如果从“道”的高度去俯瞰世界、是非与万事万物,所有一切都是相对的,关于是非的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孔子一.“仁”1.“仁”,孔子思想的核心2.“仁”内涵第一,“仁者爱人”“仁者爱人”的特征(1)“仁者爱人”超出了血缘关系范围孔子讲的仁爱是以“孝亲”为基础的,所以他在很多地方将“仁者爱人”与“亲亲”连在一起,但却不能因此说他的仁爱思想只局限于血缘家族的范围。论语中许多讲仁爱的地方,都超出了亲亲范围,表现出种博爱、泛爱的倾向。(2)“仁者爱人”爱有等差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孝悌本身就是等级

    16、的体现。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差别。这就是说,“仁者爱人”,人人相爱,但是必须遵守相关等级制度的规定,所以“仁者爱人”的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第二,孝,仁的基础。孔子“仁”的出发点是“孝”,孔子的“爱人”,是由爱亲发展培育起来的,由“爱亲”推及“爱人”。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不会去触犯上级;不触犯上级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君子应该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形成,因而“孝悌”是“仁爱”的根本,君子的道德修养,应该从“孝悌”二字做起。 “孝”是仁的前提和基础;“仁”是孝的发展,扩充。“孝悌”构成了孔子“仁”的最本原的内容,也是“仁”的根源。孔子认为,对父母的爱、

    17、敬之情一是根源于血缘的联系,是骨肉之情;二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第三,“忠恕”,实现“仁”的途径孔子所讲的“忠”,就是要尽己为人,要求自己端正对人对事的态度,真心诚意,积极为人,勤勉办事,恪尽职守。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检查替人办事是否尽到了最大努力;事奉君主,是否是竭尽全力,尽职尽责;忠于一个人,就要对他的错误进行劝说,为他着想等等。由于忠的一切表现都是“爱人”的要求和体现。所以说,只有做到“忠”,才实践崇高的仁道。以尽已为人为主要内容的“忠”,体现了“仁者爱人”的积极方面。孔子讲的“恕”,要求人们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去度人之心,以仁慈博大的胸怀,宽容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直报怨,宽容

    18、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勉励人改过从善,化解怨恨,从而使人人友好相爱,和睦相处。 这是实现“仁”主要途径,也是“仁者爱人”的内在要求。忠与恕二者的结合,完美地体现了“仁者爱人”的基本精神,曾参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确是抓住了实现“仁”的途径。第四,“仁”的历史评价(1)扩大了爱人的范畴,把保民思潮推到了新的层面(2)仁带有浓郁血缘亲情,但又不局限血缘亲情(3)“仁”充满了辩证精神(4)在某种意义上,仁是一个先验的道德范畴(5)体现在主体道德修养中的主体意识二.中庸的思想方法第一,“执用两中”“执用两中”:量度取中,无过无不及,既不做的太过分,也不做的不够。所以,在思考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要尽

    19、量做到适度.中庸之德:孔子提出一种道德标准,遵守社会公德,不伤害他人,各个方面都做得恰到好处。第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孔子提出的一个与“中庸”想关联的一个命题,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孔子的“和”强调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杂糅,君子可以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而小人只能与臭味相投的人聚集,结党营私,犯上作乱。孔子主张“和为贵”,但要“以礼节之”,反对无原则的调和苟同。第三,反对“乡愿”孔子对“乡愿”持厌恶的态度,他说:“乡愿,德之贼也”(阳货)“乡愿”,没有是非观念的好好先生,孔子厌恶“乡愿”有两个原因:一是“乡愿”者圆滑处世,讨好他人,助长媚世之俗;二是“乡愿”者貌似忠信

    20、廉洁,有很大迷惑性。 第四,孔子“中庸”的评价孔子的“中庸”强调的是适度,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碌碌无谓,而是坚持原则,明确是非,“礼”是“和”与“同”判别标准。三.学思并重的认识论1.生知孔子赞美生知,但除了一些传说中的古圣先王为“生而知之”者外,现实社会中却没有。2.学知重视学知,提倡“下学上达”的认识方法他在教育实践中,冲破“生而知之”的框架,强调“学而时习之”,总结出一些学习的好经验:不要以不知以为知,提倡近似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张不要固执个人成见,防止主观片面;态度谦虚谨慎,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虚心,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把“多闻”,“多见”,“择善而从”作为获得知识

    21、的重要途径。3.学与思孔子在强调耳闻目见的同时,还提出要重视思考,提倡学思并重,重视理性自觉,肯定人的理性在概括、分析问题方面的能动作用。4.言与行言与行:说话慎重,做事要敏捷,做到言行一致。“学”与“用”主张学而优则仕,追求厚禄高官。但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情况下,他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应对政事,学以致用,不要无所作为的书呆子。尽管在认识论上有生而知之、具体教育内容和教学目的方面的局限性,但是在“生知”与“学知”具有矛盾的两个命题中,他更重视“学知”,在教学实践中提倡特别注意“学而知之”,在学与思的问题上提出学思并重等,所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命题。四.保守的社会发展观:守旧而不顽固,继承、批判与发展

    22、并存1. 守旧观念的体现2. 三代相因,损益可知孔子承认礼乐制度发展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损益”到什么程度,孔子坚持“过犹不及”的适中态度。五.天命观1. 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人格神“天”天,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是有意志、能对人进行赏罚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它不但是个人死生祸福的主宰者,也是自然界的最高主宰者。上天虽然不说一句话,但主宰着四时运行,百物生长。2. 神秘的主宰力量“天命”孔子在尊天的同时,也重视人事。他用毕生的力量来传授、推行他的思想学说,但是面对无法改变的时代变化,也感到非常无奈,甚至达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程度。由于历史

    23、的局限性,他认为这是有一种不可抗拒超自然力量在支配着社会的变化。孔子把天命看作一种神秘的、主宰人生命运、世界政治的力量。3.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对鬼神之事既不虔诚地信奉,又不顽强地反对,采取明智的回避和存疑的态度。在实际社会实践中,特别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中,孔子是很难彻底否定鬼神。承认鬼神存在,但孔子能在这个问题上持中庸态度,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是难得可贵的态度。孟子一. 仁政王道1.不违农时,制民恒产,富而教之数罟不入洿鱼鳖不可胜食 养生丧死无撼王道之始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五亩之宅树之桑五十衣帛鸡豚狗彘无失时七十食肉 庠、序教之孝悌王天下百亩之田勿夺时数口之家无饥狗彘食人食不检

    24、 杀人途有饿莩不发民:恒产:五亩之宅、井田恒心:无出乡,相友,相助,相扶持,亲睦君:恭俭礼下取民有制人伦明小民亲王者取法王师设学教化在孟子设计的王道蓝图中,经济环境是王道的基础,并且经济环境与教化结合了起来。2.民为贵,得民心贵民得民得民心得天下孟子的贵民思想,是对孔子“仁”的发挥,把仁突出的道德修养扩展为得民心,而民心的途径是经济上使民有恒产,保证温饱,相处和睦,在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教化。性善论1.性善论的基本内容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良知良能的认识途径孟子以抽象的人性为平台,引申出仁、义、礼、智四个道德

    25、范畴。这四种道德是人天生具有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因此孟子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认识途径。3. “心之官则思”的修养方法孟子认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或者是强烈的物质愿望会使人丧失固有的善性,需要通过“求放心”的方法唤回先天的善性,寻找回被放弃的良知,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心之官则思”,聚精会神的思索。尽心、知性、知天1.天命天命不仅是左右宇宙万事万物的异己力量,而且还具有道德的属性。他把天意和民心统一起来,通过天意反映民心进一步强化天的道德属性。天的道德属性蕴涵于人性之中,天的运行法则根源于人间的道德,天德寓于人心,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2.尽心、知性、知天尽心,极尽人身器官的思维官能,就能

    26、不断地发现、扩展内心固有的“善端”,认识到自己的先天本性;知性,通过内省方式完成自我认识,通过扩充先天的“善端”,理解自己的本质特征,展示自己的本性;知天,人通过对内心“善端”自我觉悟和发挥,就会自然地懂得天命。孟子通过:万物在心自我反思天人合一最大快乐 这样一个逻辑思维,把人与天联系了起来,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的基点。为了真正作到天人合一,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状态,它的内涵是至大至刚,顶天立地,外在表现形式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历史观历史循环论第一, 500年是一个治乱的循环周期;第二,治乱取决于王者的出现。墨子三表法墨

    27、子用他的特殊表述方法提出了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三表法”。认为判断认识的标准有三个:“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以历史的经验作为检验的准则;“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根据人民群众的亲身经验来检验;“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看政治主张在国家政治、刑罚的实践中给人民有没有带来好处。墨子的三条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第一,强调了事、实、利在检验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二,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为准绳,排除了个人的主观成见。名家惠施的“和同异”1.“大一”与“小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是对宇宙万物在形状从大、小两个方向的高度抽象,一极是“大一”,它的性质是“无外”,

    28、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之间所有的万物都在“大一”里边;另一极是“小一”,它的性质是“无内”,小到了极限,宇宙间再也没有更小的东西了。2.合同异“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大同”,是事物所从属的大类,这些同属于一个大类事物的共同之处,它们的共性;“小同”,是事物所从属的小类,这些同属于一个小类事物的共同之处,每一个小类事物的共性;“小同异”,是从事物从属关系来考察事物之间的相同与差异,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毕同”,是宇宙万物都具有共性;“毕异”,是宇宙万物都具有不相同的个性;“大同异”,宇宙万物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相同的地方,它

    29、们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3.天地一体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这是惠施对他的哲学命题的总结。惠施首先把宇宙分解“大一”和“小一”,经过以“毕同”和“毕异”为内容的“合同异”的归纳,又复归为以“天地一体”为内容的“一”。由于“天地一体”,自然应该没有差别地去“泛爱万物”。4.时空的相对性时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说明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肯定了事物运动的连续性。今日适越而昔来。今天与昨天的差别是相对而言的,因此时间是相对的。空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没有厚度,只有广度,所以只能讲面积的大小,而不能讨论它的厚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天地相接,高低一样,位于高山上的湖泽比低的山还要高,天与地、

    30、山与湖泽高低是相对的。南方无穷而有穷。南方有尽头而又无尽头,南方的尽头是相对而言的,南方是相对的。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天下的中部地区,燕在北面,越在南面。中央地区是相对于南北而言的,中央的空间位置是相对的。公孙龙的离坚白1.白马非马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公孙龙认为概念的确定性是严格的,彼此不能混淆。2.离坚白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用眼睛看白色石头时,只能看到白颜色,感觉不到石头的坚硬; 用手去触摸石头时只能感觉到石头的坚硬,而感觉不到石头的白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白色与坚硬是分离的: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韩非子法 术 势法:公布的政策、法令、制度。“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术:任免、考察官吏的权术。“因任而授官,循民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势:君主驾御臣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