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政治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

    • 资源ID:8710591       资源大小:192.76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政治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

    1、高考政治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014年高考政治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2012年7月17日,两岸万名青年大型交流活动第七届两岸青年取欢节暨首届海内外青少年汉字夏令营活动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启动。之所以要以“汉字”为媒,是因为()。A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B汉字对于展示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D汉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 B C D4.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

    3、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A B C D5.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横吹、鼓、腰鼓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A中华各民族使用的乐器都是不同的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C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贡献D不同的区域,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6.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

    4、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A B C D7.2012年9月20日,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山东省枣庄市举行。两岸汉字艺术节旨在繁荣两岸汉字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两岸同胞情意。这说明()。汉字文化是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归属感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A B C D8.电影唐山大地震震撼人心,主人公方达在灾难中失去了父亲、姐

    5、姐和一条手臂,但倔强坚强的他最终带领母亲走出心灵的废墟,走出痛失亲人的阴霾,完成艰难痛苦的心理重建,让母亲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方达身上主要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A团结统一 B勤劳勇敢C自强不息 D艰苦朴素9.近代以来,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但中华民族有着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经过全民族百年不屈不挠的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材料说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A B C D10.

    6、2012年9月18日云南省接收救灾捐赠仪式在昆明召开。当日的捐赠仪式上,多家爱心企业慷慨解囊,向云南彝良灾区共捐赠善款善物1 450万元。其中,中石化捐赠500万元;中国华电集团捐赠500万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捐赠300万元;香港泓就实业有限公司惠阳源利制衣有限公司捐赠价值150万元的儿童服装。云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卢振义称,截止9月16日17时,云南省已接受捐款1.9亿多元,接受捐物价值2 773多万元。本次捐赠仪式是自彝良地震捐赠活动开展以来捐赠数额最多的一次。请你调查探究:(1)如果让你作代表发言,谈谈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请列出你的发言提纲。(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更好

    7、地弘扬民族精神?11.2012年7月22日是“老西藏精神”提出22周年纪念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数代西藏军民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卓著,真实记载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记载了西藏军民共铸“老西藏精神”的英雄壮举。“老西藏精神”如同火炬,经过几代人的接力传承,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和赖以团结奋斗、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更成为驻藏部队戍边卫国、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1)“老西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2)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对弘扬民族精神的认

    8、识。易错起源1、丰富的中华文化 例1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A B C D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9、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

    10、要贡献。【重点突破】1比较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点不同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见证不同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联系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2.辨别中华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区别概念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

    11、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遗存物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经过一定的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文化所谓民族文化,就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特征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具有地域性特征,即具有明确的地理范围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涵延性与主导性的统一、兼容性与选择性的统一联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

    12、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这样同一民族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同是汉族的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就会呈现共同的区域性特征,比如滇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的(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择题中,主要是考查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区分与判断;在主观题中,主要是分析

    13、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中华文化的特征还包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2)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第三课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易错起源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例2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

    14、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 B C D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特别提醒】中华文化民族性

    15、的两个思维误区在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上,基本存在着两个思维误区:一是认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二是认为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高考对中华文化包容性和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考查侧重对其基本内涵和关系的准确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易错点:(1)认为“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是错

    16、误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融合”说法错误。(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易错起源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例3 “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C中

    17、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1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2)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

    18、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特别提醒】1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含义表现作用团结统一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精神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

    19、企图都不能得逞爱好和平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勤劳勇敢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20、自强不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2.比较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类型中华文化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区别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就是民族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是

    21、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联系中华文化有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高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考查侧重对其基本内涵、核心的准确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易错点:(1)民族精神由民族文化所孕育,又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二者不能等同。(2)

    2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没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易错起源4、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例4 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1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2)中国

    23、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4、,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特别提示:在民族精神的作用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民族精神的作用,比如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二是忽视民族精神的作用,比如认为“经济建设是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特别提醒】1明确两个关系(1)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

    25、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地弘扬与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进程紧密、有机地结合。(2)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崇高精神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延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2走出两个误区(1)误区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思想文化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

    26、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二者并不矛盾。(2)误区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分析:中国共产党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历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时也主张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上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高考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考查侧重对其措施的准确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易错点:(1)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但是认为“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是错误的。二者并不矛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为经

    27、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处理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外来文化亦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易错起源5、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例5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

    28、多彩的魅力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A B C D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地位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基本 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

    29、护祖国统一 时代 特征 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 必要性 及意义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途径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高考的常考点。在备考中,要侧重从客观题的角度把握中

    30、华文化的特点和包容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从主观题的角度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有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内容,高考试题中反复出现的错误说法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华民族精神是永远不变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等等。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识别这些易错点,减少失误,提高得分率。 1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文学界称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其中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页中的文字清晰地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可见()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D史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2佛山石湾陶塑艺术,起源于唐朝,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岭南乡土气息,它上承汉代陶塑的传统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政治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