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8605909       资源大小:29.11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1、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古汉语语言中似是而非或既近乎此又类乎彼的现象进行辨析,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界限。(以文字篇中:“独体为文的合体象形字”“果”和“合体为字的会意字”“男”的辨析为例)四、 探源:对某些结论的来源、过程进行探索。(以广韵为例)。校勘:辞源中特指“将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对比,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校勘的必要性:阅读古书,整理古籍。第一节 校勘的对象一、 脱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脱漏字句或行页等现象。 有脱字、脱句、脱行页和脱简等情况,分别以左转昭公十四年、王念孙读书杂志、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和刘向尚书欧阳经叙录为例。二、 衍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误增字的

    2、现象。以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为例。三、 讹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抄错或印错的字。四、 倒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前后次序出现颠倒的字句。五、 错简: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的颠倒错误现象。六、 有意篡改:由于避讳、伪造等原因而有意对古籍进行篡改而造成的错误。包括“避讳”和“为了某种目的”两种情况。校勘古籍的名家及著作: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读书杂志、阮元十三经校勘记、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等人古书疑义举例五种。第二节 校勘的方法清孙德谦著刘向校雠学纂微,将刘向校书的方法归纳为二十三条。对前人的校法作出概括、形成完整体系的,首推陈垣的校勘学释例中的

    3、校法四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一、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校,即选择一个内容、文字、刻印及整理完整的版本作底本,同其他版本对照校勘。特点:长处在于易发现错误,不参己见;短处在于不负责任,即使祖本有讹,亦照式录之。主旨是在校异同,不校是非。以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为例。二、本校法:用本书校本书,即用同一本书的前后史实和文义来相互参校,以发现并改正谬误。在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对史料来源不同的历史著作,不宜。三、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即根据其他文献与本书内容有关的记载,与本书相互参证,以发现和改正错误。例:丁国钧晋书校文、岑刻旧唐书校勘记。此法弥补对、本校法之不足,不足在于:古

    4、人引书时经常改动原文,或凭记忆引书,故引文与原文有时会有差异。四、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例等常识和逻辑事理来推断古书文字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须用此法。以通识为主,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理由愈充分,可靠性愈强。五、文物校勘法:利用出土文物的资料与底本比较,以发现和纠正原文讹误。例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策。六、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校勘古书时最可信赖的方法。第三节 校勘的用语一、脱文用语:某本某字下(或上)有某字/某本某字下(或上)有某某几字/某字下本无其字,据某本改/某字下疑脱某某字。二、衍文用语:某本无

    5、某字/某本某字下无某某几字/“当衍”或“不必有”/疑衍。三、讹文用语:某当作某/某疑作某。四、倒文用语:某本某某二字互乙/某本作某某/某本某句在某句下。第四节 校勘示例一、古人校勘示例(选自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10月影印版)毛经注疏。二、今人校勘示例(选自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三、今人校笺示例(选自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10月出版)。四、校勘记的撰写:1、在书前标明校勘的底本和参校的各种善本;2、一般在每篇末撰写校勘记或校勘,校勘记离正文越近,越便于读者的检索阅览;3、补、改、删、乙者,均应在校勘记中标明,并说

    6、明已校改或应校改的理由。凡他书确有参考价值者,可在校勘记中说明。凡前人校记已发现的问题,在校勘记中采用时,应在校勘记中 说明是谁的意见。凡改字慎之又慎,凡不易肯定或底本可通者,都不必改。凡底本不误而他本误者,不必写在校勘记中。4、校勘记的文字和体例必须前后一致,尤其是采用各本、各家、各书之说的称谓要统一,力求眉目清楚。5、每个校勘必须编写号码,并注意与正文中注出的号码相对应,以便读者对号检索。6、校笺为校勘和笺证的结合,在撰写校笺时,要结合校笺和注释两者的写法,行文大多逐条进行,以利读者阅读。古人所使用的断句符号有两个“、”是语意略有停顿的地方所加的标记,叫“读”;“L”是语意完整地告一段落的

    7、地方所加的标记,叫“句”。第一节 标点古书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标点要符合古书所表达内容的真实情况,而不能带上标点者的思想倾向。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论语泰伯为例。二、科学性原则:标点后的文字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理相符,而且要和上下文所叙述的事理相合。以中华书局1956年版资治通鉴“献布”为例。三、规范化原则:标点必须符合古代汉语的规范,不能以今律古。以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论语乡党为例。第二节 标点古书致误的原因一、不明词义:由于对词义的理解有误而造成标点的错误。以中华书局1956年版史记“项籍学书”为例。二、不明语法:注意句子成份之间的关系和虚词所表示的意义。以中华书局1982年版戒庵老人漫笔为例

    8、。三、不明典章制度:以中华书局1983年版归潜志“程御史”为例。四、不明自然常识:掌握天文地理等自然常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松窗梦语“候至次年”为例。五、不明引述:古人著书立说,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而不标明出处,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和叙述语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以1956年版资治通鉴“伊那莫演”为例。六、不明姓氏名号:以中华书局1979年版履园丛话为例。第三节 标点古书的步骤和方法一、泛读全文,把握大意:在泛读过程中,粗略了解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意思、内在的逻辑关系、段落层次及词语和句式。以张华列异传“宋定伯捉鬼”为例。二、划分结构,点断白文:根据词语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把每个此划入最近的

    9、结构,将白文断开。下列地方可断:判断句的主语后/主谓结构不充当句子成分时/动宾结构不充当句子成分时/句首状语后/并列结构之间/叹词后/独立语后/语气词后。点断白文借助的标志有:动词/虚词(盖、惟、粤、繄、诞、夫、今夫、且夫、若夫、至则、至若、也、矣、乎、耶、哉)/句式(固定句式“者也”,“为所”,“见于”,与其,“孰若”,“何为”;结构类似,字数整齐的句式)/韵脚。三、反复揣摩,增加标点:在最后标点时,反复揣摩文章和句子的结构、语义和语气,所加标点要正确地体现文章的内容,恰当地反映文章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做到结构完整清楚,语义准确显豁,语气流畅通顺。要做到标点工作,一要熟悉新式标点符号的用法,二

    10、要透彻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四、古代汉语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律:1、句号用于表陈述语气的“也”、“矣”、“焉”、“耳”和语气较弱的祈使句后。2、问号用于表疑问语气的“乎”、“耶”、“哉”、“与”字后和含疑问词的固定结构(若何)之后。3、叹号用于表感叹语气的“哉”、“夫”和语气较弱的祈使句后以及叹词后(乌)。4、逗号用于主语、句首状语、独立成分、非并列分句后。5、顿号用于并列的词语或词组之间。6、分号用于并列的分句之间。7、冒号用于引述原话的“曰”字后。第一节 古书注释的类型一、转注类:是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及名物为主的注释。常见名称有“诂”(用今语释古语)、“训”(对古代词语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11、注”(注释)、“传”(传述)、“笺”(标在原文一侧的文字)。二、章句类:通过离章辩句来解释古书的意义。以赵歧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为例。三、音义类:兼释字音和字义的注释。以陆德明经典释文为例。四、集解类:包括集注、集传、集释,是汇集众说的一种注释。以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诗集传和孟子集注为例。五、义疏类: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以黄侃的论语义疏为例。六、补注类:补充。订正前人注释的一种注释。如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王光谦的汉书补注。七、札记类:以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注释。以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和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为例。第二节 古书注释的内容一、解释词义:古代注释中保存着词的古义和古代方言、俗语的含义

    12、。主要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据文正义”。二、疏通文义:对句子大意进行解释,对篇章主旨进行归纳。三、分析句读:以孔颖达疏左转昭公十六年为例。四、阐述语法:阐述虚词、句式、词序变换、词类活用。五、讲析篇章:以孔疏礼记礼运为例。六、诠释典故:李善文选注是典范之作。七、说明背景:以杜预注左转昭公三年为例。八、考证名物九、阐明修辞:曲说、互文同兴等。第三节 古书注释的常用术语一、释义术语:1、曰、为、谓之(解释词语意义);2、谓(有“说的是”的意思);3、貌、之貌(“的样子”)4、 犹、犹言(“如同说”)。二、注音术语:1、之言、之为言(被释词与用来释词的话在意义上相通,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

    13、);2、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解释借字,“当成某字来读”的意思;3、读若、读如(标明被注释的读音);4、如字(在特定语境中,字读本音)。三、其他术语:辞、词(注释虚词);属、别(表明被释词的种类与类别);浑言、析言,对文、散文(辨析同义词)。对析,浑散。第四节 古书注释的缺陷一、增文生义:在注释古籍时,妄加一些原文未包含的词语,以求圆通。隐公元年为例。二、望文生义:注释者不了解行义关系,依字面勉强解说,以歪曲原文意义。以成玄英疏庄子至乐为例。三、穿凿附会:把不相通的义理随意牵合,把无关之事强加比附,以求圆通。以董仲舒释说文解字王部为例。四、随意破字:滥用通假,用本字来改读古文中的借字。以陈其猷集

    14、释:“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为例。五、误虚为实:把虚词当作实词来解释。以邢昺疏论语颜渊 为例。六、以今律古:不懂古义,不懂古代用法而盲目地按后代的语言习惯去解释古代的语言现象。以中华大字典心部释汉书黥布传为例。第五节 注释示例一、古人注释示例(选自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影印版)“附释音毛诗注疏卷第一一之一”。唐孔颖达撰周南关雎故训传第一。唐疏主要语句摘抄如下:1)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2)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3)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4)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

    15、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声成之谓之音。6)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之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7)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8)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9)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10)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11)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12)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13)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14)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事。形四方

    16、之风。谓之雅。15)雅者、正也。言王政治所由兴废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由大雅焉。16)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乎神明者也。17)是谓四始。诗之至也。18)然而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雀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19)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20)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求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2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寤寐求之。2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乐哉。辗转反侧。2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琴瑟友之。25)笺云:琴瑟在堂

    17、,钟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其礼也。二、今人注释示例(选自国语越语上“句践灭吴”)。三、注释的体例:1、古注的体例(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代表了我国清代以前古代注释的最高水平。它们是: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伪,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

    18、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歧注,宋孙昺疏。毛诗注疏包括四家的注解: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转;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夹在注文中的大圆圈是一种 起区别作用的间隔标志)。2、今注的体例(书前或篇章前有作家或专书的扼要介绍;注释力求准确鲜明,通俗易懂;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和有定论的新的科研成果;不作繁琐的考证,简明扼要,一看就懂;注释的次序是先串句,后释义,在进行一些适当的语法、修辞分析。第一节 古文翻译的原则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提出过信、达、雅三原则。一、忠实原文的原则(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风格和语气)。二、通顺明白的原则(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用词造句的规律,使现代人

    19、能看得懂)。三、优美典雅的原则(译文要行文得体,不可油滑俗气)。第二节 古文翻译的方法大的方面:直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紧扣原文,按照古今汉语之间语言规律的对应关系,尽可能地把原文的思想内容、叙述方式如实地翻译出来)。意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按照原文词语的意思进行融会贯通的翻译)。具体方法:一、对译(将古文的单音节词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翻译)。二、替换(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替换原文中意义相当的单音词)。三、保留(把古文中的某些词语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译文中来)。四、删减(翻译时,可将古文中的某些无实在意义或不影响理解的多余的词语删去不译)。五、增补(在翻译时,根据原

    20、文表达的需要,适当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所没有的词语,以保证译文句意的完整)。六、调整(为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时对原文的语句作一些必要的调整)。六法简称(对、换、留、删、增、调)。第三节 古文常见结构及特殊用法的翻译一、所字结构的翻译:是一个名词性结构,对译为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及相应的定中结构。 1、所+动“(所+)动+中心语”或“(所+)的字结构”; 2、所+动宾词组“(所+)动宾词组+的+中心语”; 3、所+形(形容词性词组)“(所+)名词性词组”或“的字结构”; 4、所+介+动“(所+)名词性词组”; 5、所以+动词性词组“名词性词组”。 二、者字结构的翻译:性质与名词相当

    21、,翻译成“的”字结构或其他名词性词组。 1、动(动词性词组)+者“的”字结构或“的人、事、物)”; 2、形(形容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者“ 3、数词+者数词+名词、量词+数词指称的对象; 4、表时间的词+者时间名词。三、介词结构的翻译:1、介词结构作补语时,翻译时有时要将它移动到动词前面作状语; 2、有些介词结构,省略了其中的宾语,翻译时要将它补出。四、双宾结构的翻译: 1、对译成现代汉语的双宾结构; 2、译成“把”字句; 3、译成连动式; 4、译成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式。五、固定结构的翻译: 1、如何、若何、奈何:用作状语时,多表示反问,译为“怎么”、“为什么”;用作谓语时,多表示商量可否或询

    22、问办法情状等,译成“怎么样”、“怎么办”;用作主语,多表办法、方法、情状的不确定性,译作“怎么样”、“怎么办”。 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 “如之何”、“若之何”中的“之”虚化,失去指代作用,翻译时与“如何”、“若何”一样; “奈之何”中“之”的指代作用明显,多作谓语,可译成“把怎么样”。 3、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把(对)怎么样(怎么办)”、“怎么样对待”。中间插入“如”、“奈”、“若”的宾语,整个结构作谓语,表示询问和反诘。 4、有所、无所(亡所、靡所): “所“字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有的人(物)”,“有什么”,“有的”和“没有什么人(物)”,“没有什么”; “所”指代与动作行

    23、为有关的处所、条件、方法时,可译为“有的原因(办法、地方)”、“有时”和“没有什么原因(办法、地方)”、“有时”和“没有什么原因(地方、办法)”。 5、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什么来”和“没有什么用来”。 6、何以(奚以)为,何(曷)为:后者为前者的省略,可译作“为什么呢”、“怎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7、无乃(毋乃)乎,得无(得毋)乎:前者用较委婉的语气表示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带有感叹和反问的语气,译为“恐怕吧”;后者表示说话人对提出的问题已有所估计,希望对方加以证实,或用反问的形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肯定,译为“该不会吧”、“恐怕吧”或“能够没有吧”。 8、卒以、遂以、遂用

    24、、卒用:用在动词前,表示由于上面的原因而导致了某种结果。可译为“终于”或“最后”。六、使动用法的翻译: 1、一般可用现代汉语的“兼语式”来翻译; 2、也可用动词(动补式合成词)和宾语组成的动宾词组来翻译; 3、吃透文意,灵活处理。七、意动用法的翻译:将动宾式改为认定式,译为“以为”、“把当作”、“认为八、词类活用的翻译:、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动宾词组、状动词组和动补词组。、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偏正词组或偏正式合成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多翻译成偏正词组。、形容词用为动词:翻译为动宾词组或动补词组;形容词活用后,意义与原意距离较大时,可灵活翻译。第四节翻译示例句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上)。“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至“遂灭吴”。


    注意事项

    本文(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