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8532515       资源大小:38.79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根据课文内容,请概括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阡陌交通_便要还家_便扶向路_处处志之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

    2、个曲折有致的故事。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链接材料】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注】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甘:美味,以为甜美。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3、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选贤与能_不独子其子屋舍俨然寻病终(2)翻译下面的句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水尤清冽 冽:影布石上 布:隶而从者 隶:_

    5、(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 马之千里者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D.乃记之而去乃石性坚重(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其岸势犬牙差互(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B.文中的“心乐之”之“乐”表现了作者听到悦耳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似与游者相乐”之“乐”则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快慰之情。C.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和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全石以为底”是面,

    6、“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氛围以及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悄怆幽邃 邃:深B.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C.斗折蛇行 蛇:蜿蜒曲折D.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潭西南而望 人不知而不愠B.以其境过清 属予作文以记之C.心乐之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乃重修岳阳楼 (3)下列对文章内

    7、容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了游览小石潭的全过程。B.本文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属游记,都借山水之景表达了作者悲伤厌世之情。C.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段所表现出来的“凄神寒骨”源于作者内心的悲伤、凄凉。D.本文是作者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而作。(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珮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乙】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

    8、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数十,所谓佛迹也。幕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选自东坡志林)【注释】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殆:大概。缒(zhu):用绳子栓住人或物放下去。巨人迹:巨大的脚印。掬(j):捧。余甘:即橄榄。(1)下列画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浴于汤池 骈死于槽枥之间B.其源殆可熟物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C.书以付过 以其境过清 而山不加增(2)用现代汉语翻译

    9、下列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选文中的人物对水的体验各不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作者的愉悦心情。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让柳宗元感受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D.“水尤清冽”用潭水的清澈来表明柳宗元不与官场同流合污,清高自赏的思想感情。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

    10、,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

    11、,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注】锦笺:精致华美的纸。兴阑:兴尽。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姮娥:嫦娥。茂才:秀才。塍(chng):田埂。擅:独揽,独占。(1)请

    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2)解释下面画线词语。为宫室_罔不因势象形_或六角_高可三四丈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尝贻余核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4)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5)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游者: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13、曰奉壹。(1)解释下面画线词的意思。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3)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参考答案1.【答案】(1)C(2)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同“邀”,邀请。(3)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两朝了。(4)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乐。【解答】(1)C项,句意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自云”意为“(他们)自己

    14、说”,后面是说的内容,“自云”后应停顿;“秦时乱”意为“秦朝时期的战乱”,作“避”的宾语,应在“避”后停顿。故正确节奏划分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句意为: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句意为:老人和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句意为: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同“邀”,邀请。(3)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4)从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以看出,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乐。据此概括作答即可。2.(1)交错相通,

    15、同“邀”,邀请,沿着,顺着,做记号(2)芳香的青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3)C(4)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1)句子译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句子译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句子译为: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句子译为: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记号。(2)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竟然。(3)C项,“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表述有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来打破他们安定和平的世界。(4)解答本题,需要理解原文以

    16、及链接材料。“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虽只有寥寥几句,却留给人们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勾画了一个环境优美,安定祥和,人们生活和乐幸福的理想世界。据此作答即可。3.(1)同“举”,以为子,整齐的样子,随即,不久(2)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3)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4)桃花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桃花源里的人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5)关联: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

    17、“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表达方式:【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1)句意为: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与:同“举”。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子:以为子。房舍整齐。俨然:句意为:他不久就病死了。寻:随即,不久。(2)恶,憎恨;弃,扔。乃,竟然;无论,不必说,更不用说。(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可知,大同

    18、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从“男有分,女有归”中可知,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可知,大同社会中货尽其用,人尽其力。(4)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的意思是: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根据全文可知,桃花源里的人为了躲避战乱一直住在桃花源中,生活平静安宁,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外面的世界变化大,战争频繁,朝代更迭频繁,百姓民不聊生,“皆叹惋”是桃花源人对桃花源外现实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叹惋,桃源人也更庆幸自己身在桃源之中。(5)第一问:解答此题

    19、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结合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来看,“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似;“大同”社会的“男友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中往来种作”相似;“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平相似。【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古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第二问:文章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结合【甲】文内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

    20、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知,侧重于议论,结合【乙】文内容“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可知,侧重于记叙(或描写)。4.(1)凉,投射(照映,分布,散布),跟随(2)C(3)其岸势/犬牙差互(4)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5)B(1)水格外清凉。冽:凉。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布:投射(照映,分布,散布)。跟随着同去的人。隶:跟随。(2)A项,代词/结构助词;B项,代词,可译为“它”/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项,都是“因为”的意思;D项,于是/是。

    21、故选C。(3)文言文节奏,要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本题中,“其岸势”是主语,“犬牙差互”是谓语。故应划分为:其岸势/犬牙差互。(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句子译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5)B项,“似与游者相乐”不是作者与游人同乐,而是鱼儿与游人相乐。5.(2)D(3)B(4)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22、1)C项,句意: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像蛇那样。(2)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示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示转折。B项,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连词,来。C项,第一个“之”,代词,代指这件事;第二个“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两个“乃”都是连词,于是,就。故选D。(3)B项,错误。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没有“悲伤厌世之情”。(4)可,大约;许,表示约数;皆,都。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6.(1)A(2)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吧。(3)D(1)A项,在/在;B项,代词,它的/代词,他的;C项,把/因为;D项,表顺承/表转折。故选A。(2)本句翻译注意“犬牙”的用法,在此处是名词作状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