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作品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大综合Word格式.docx

    • 资源ID:8464935       资源大小:51.57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作品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大综合Word格式.docx

    1、阿Q再一次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现象。(人类学分析)早在二十年代,沈雁冰就曾说:“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我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口解减饰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一位美国学者也认为阿Q不仅是“中国人中的每一个”,而且“也是全世界人中的每一个”。阿Q式的精神文化现象确实概括了人类社会一种带有巨大普遍性的心理结构。当不平等、不合理、不协调的社会现象顽固地生存着,而人们一时又无法改变这种不平等、不合理、不协调的时

    2、候,便有可能陷入无可奈何的自嘲之中,在心造的幻影中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我们这里依据鲁迅的自述和阿Q的农民身份,把阿Q界定为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农民的形象。从他的经济地位来看,他是一个雇农,最底层。(无土地、无家室、一身褴缕,寄居在土谷祠中,专门替人打短工。)作为落后农民,阿Q对封建传统观念是认同的。(等级:他既卑怯又残忍,对弱者的残忍与对强者的卑怯都是缺乏平等观念的表现,都是封建等级观念的必然产物、两性观念:他是传统伦理道德的维护者。其性格中最突出也最具个性色彩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面对现实的屈辱和困境时,露出滑稽的麻木相。阿Q精神胜利法的几个阶段或表现:阿Q总是受人欺侮而

    3、本能上又不愿承认这种受欺侮的社会地位,于是,精神胜利法便成了他惟一的思想武器。他对面子的重视本身便带有精神胜利的性质。第一阶段: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不能正确判断自我价值而单纯地从别人对自己的歌功颂德而获取自我荣誉的“死要面子”的行为,都是“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形式。第二个阶段:怒目主义。实力斗争失败而仅仅满足于对对手的情感反抗。第三阶段:以自欺欺人的自骄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你还不配”。以空洞的言词代替实力斗争中的失败,而不追求实力中的胜利。第四阶段:腹诽。第五阶段:将自轻自贱当成骄傲的资本。第六阶段:自己打自己嘴巴,即自谴自责,自怨自艾。在彻底陷入末路时,阿Q也产生过“

    4、革命”(即改变现状)的要求,但阿Q的“革命”实质上是贪婪的占有和盲目的报复,从中愈可发现阿Q精神上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作者通过阿Q这一形象,批评了辛亥革命的缺点,(不彻底性,没有启蒙民众。)但更主要的意图是批判国民性的愚弱,并从启蒙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改变民族精神的重大课题。(鲁迅对阿Q革命的描写带着新历史小说的色彩。报仇:物质获得;女人。)阿Q在土谷祠唯一一个亮着蜡烛的晚上的革命畅想曲。猥琐而滑稽。格非的大年(豹子、丁伯高、唐济尧、玫)。李洱花腔以革命的名义杀死穿着华贵的客人。 阿Q正传悲喜剧相结合的艺术基调阿Q的一生,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都充满着病苦,更其不幸的是他始终不能正视现实,至死都

    5、生活在自我欺骗之中。阿Q精神上的麻木是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他的命运充满悲剧意味。但鲁迅却用喜剧手法来表现悲剧命运,使作品呈现出悲喜剧相结合的艺术基调。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这种基调不仅适合表现阿Q这种带有“油手好闲之徒式的狡猾”的底层劳动者的性格和命运,而且悲喜剧因素之间的艺术反差,更能激发读者在“开心”的审美愉悦中思考悲剧的意义。别林斯基说,果戈理艺术才能的伟大优点,在于“紧密地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融合在一起”。鲁迅是曾经取法于果戈理的,而且他能够独出机杼,使这种悲喜剧因素相融合的文体,显得更为浓郁和深刻。阿Q的最大悲剧当然就是他的死。来看鲁迅先生所刻画的

    6、阿Q在判决他的死刑的罪案上画押的那个场面。他是那样认真,跪伏在地,竭尽平生力气,立志要把圆圈画得圆。但是他那只为人舂米的手捏起笔来只管颤抖,把圆圈画成瓜子模样,因此他懊悔不迭,认为“行状”上多了一个污点。可是他又自我解嘲了,认为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行文运笔极有谐趣,极有喜剧色彩,(电影阿Q正传也是作为一个喜剧。)但是阿Q斤斤计较的乃是在死刑判决书上画押的“光荣”,是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分文不值的自我欣慰的精神胜利。这种以喜剧笔调所反映出的是人生至哀至痛的悲剧,在貌似轻曼的描写背后,隐藏着作家对人民的命运忧心如焚的悲剧感。 阿Q正传中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间离效果”阿Q正传不仅许多细

    7、节是真实的,而且成功地刻划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提出了启发国民觉悟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课题。因此小说从总体上看不仅属于现实主义之作,而且显示着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但阿Q正传也容纳了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阿Q的某些行为是过分夸张乃至变形的,其目的不是“再现”而是“表现”阿Q灵魂极度的愚昧和麻木。作者在叙述阿Q行状的过程中常用讥嘲、反语对阿Q的性格加以说明,目的是有意识“表现”自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上述表现主义的手法能使读者在审美阅读中适时地从被故事的同化中跳出来,理性地思考阿Q的悲剧意义,这就是表现主义对读者的审美阅读产生的间离效果。阿Q的名字即带有象征性。文中介绍他。可说是无名无姓

    8、的,无过去历史也无未来。鲁迅小说现代化的独特成就以人物性格塑造为中心的结构方式;深刻揭示人物灵魂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力;借鉴传统戏曲和绘画艺术的白描手法;重在“神似”“诗意”的美学追求;多方吸收其他文体样式的长处,丰富小说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表现力。阿Q正传中的两处抒情描写:一处:是写到阿Q失业后,求食无门,走出未庄的时候,笔调倏然一变。第二处:被绑赴刑场,在临刑的一刹那。 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月刊四卷五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也是五四文学革命的进军宣言。这篇小说发表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的笔名。一、这篇小说的创作缘起:著名的“铁屋子”的比喻。五四前夜,鲁迅住在北京宣武门

    9、外绍兴会馆里。钱玄同经常去访。那时他正参与办新青年,鼓动鲁迅创作小说。鲁迅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二、小说成因和创作意图:“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

    10、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他又明确指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五四时期就是反封建、反传统,提倡民主和科学。传统文化当然主要是儒家文化,讲仁讲礼。注重人与人、人与外部的关系,而不注重个人自身的需求。自我意识贫乏。它束缚着人的创造力,使人变成听话的羔羊。一种奴性。而传统制度的核心又是家族制度。国家。三、狂人形象(具有迫害狂精神特征,实质是个初步具备了现代人格和现代意识的清醒的启蒙者。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

    11、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

    12、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

    13、“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又如:从古书记载的著名暴君桀纣的残忍,联想到不久前传闻的革命党人徐锡麟被杀被吃,从狼子村捉住恶人杀了来吃,联想到自己的大哥可能把妹子的肉做了羹饭,捕风捉影,想入非非,张冠李戴,把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鲁迅早年曾治医学。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

    14、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15、。(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鲁迅以一个迫害狂患者作为自己启蒙思想的负载物:

    16、1、揭示“礼义之邦”是“食人民族”,是惊世骇俗的,难免被封建卫道士和蒙昧未化的人视为狂悖。2、狂人具有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逻辑紊乱的思维方式,便于作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熔上下古今于一炉,聚东西南北于一幅,自然又曲折地暗示出对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的丰富而深刻思考。 狂人日记发表后,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引起广泛的反响。新潮杂志著文称誉“疯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徐炳昶在礼是什么?中指出:“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上有仁义道德均将吃人,其后吃人的礼教一名词,遂常见于报纸上面。”这里的吃人绝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吃人,更是精神上的吃人,是传统的封建道德扼杀了中国人的生命活力。“狂

    17、人”患病之后,感到周围的人都要吃他,其中有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有在封建传统蒙蔽下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斨害狂人,但他所尊奉的礼教制度的观念决定了他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象则集中体现了在传统封建社会里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以劝导、训诫的方式“挽救”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实际上起着帮同统治者吃人的作用。以及其他人。(描写家族吃人的在五四时期很多。巴金的家。高老太爷。男性作家笔下的家族与女性作家有着一些不同。冯沅君旅行卷葹等。四、狂人日记中的文言小序 小序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白话部分

    18、所反映出的寓意是对立的,白话部分表现的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是不正常中的正常。文言小序部分写狂人病好之后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一名候补官员,它表现的虽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正常人的世界,实际上是正常中的不正常,表现反封建战士已向黑暗现实屈服,成了封建统治的一员,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现实的深刻怀疑和极度的绝望和梦醒了却无处可走的悲哀。从另一角度看,文言小序是按照封建传统而写的中规中矩的文言文,而白话正文则应当时文学革命的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号召而作,两者同放一书,更能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文言的艰涩难懂,说明白话文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应运之作,以此来提倡新文化运动,实现其政治目的。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

    19、,我们可以更加深层次地理解。对于传统与现代转型期的鲁迅而言,其选用文言文与白话交杂的艺术处理手法,正是传统与现代转型期的一种必然选择。正是因为史传叙事的实录品格,鲁迅先生才在中选用了中国古典小说模式的文言小序,给读者传达一种真实的信息。达到一种写实的意图。同时唯其文言小序,才能彰显其对传统史传意识的化用,唯其白话的现代日记体形式,才能透露出现代意识的曙光,才能更加透视传统的吃人本质,在这样的格式的特别的匠心下,反传统反封建才更显必要且必然。而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呼喊才能更直透心灵,更显急迫性。五、狂人日记主题的深刻性与艺术的独创性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艺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

    20、义结合,狂人形象。(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方式,以日记体记录了主人公的心理认知和情感流动,象征、意识流,狂人的非理性的心理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他的意识流动过程。文言小序和白话正文形成对比和反讽,(它们的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2)使整篇小说具有了叙事张力、复调意味和反讽效果。第一人称手法的运用别具新意。狂人病愈后赴某地候补的结局正暗示了启蒙的艰难。五、狂人日记的结构:由13段狂人的日记组成。具有双重结构。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它从狂人的视点集中叙述了狂人从发病到病愈前的整个过程。从思想意义的角度来看,则是狂人对封建文化的叛逆过程。第一节写日常意识崩溃了的狂人开始以一种新异的眼光、敏感的

    21、心灵看待和感受周围的世界,新鲜感和恐惧感油然而生,这也是从噩梦中醒来的叛逆者的初步反应。第二节到第六节写狂人的病情发展过程,他对外界人事的反应有着极强的主观化色彩,集中而且深刻。他由现实的吃人追索到没有年代的历史的吃人本质,进而对整个传统文化产生否定性的认识和评价。大哥、古久先生和医生分别象征着家族、封建文化及其帮闲力量。第七节到十节,写狂人在家人继而青年中寻求理解的过程,这同时也是启蒙的过程。由于狂人已经被视为疯子和异端,他的话不被接受,这也说明了启蒙理念遭遇的压力和困境。第十一、十二节写狂人在回忆和忏悔之中经历失望和病愈的过程,这也是启蒙者遭到失败,重新回归常轨,经历再度异化的过程。第十三

    22、节是结尾,狂人的思想历程悲壮而无奈地结束,联系起小说开头文言小序里狂人病愈赴某地候补的交待,可以看到小说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由此可以激发对启蒙者的精神困境、自我定位以及启蒙的艰难等复杂的思想问题的深入思考。它是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同时借鉴了西方横截面式结构,按照狂人的病情和意识流动来组织整篇小说的,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线性叙事方式,是作者精密安排的一篇心理小说。以一个迫害狂患者作为主人公,以对狂人的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普遍的吃人现象,借狂人的口抒发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揭露和颠覆。1、巴金概说1、生平简介 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诗经召南“蔽芾甘

    23、棠”意。 1923年,赴上海和南京求学。 19271928年赴法国留学,写成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用巴金笔名。 1930年代,创作新生爱情的三部曲砂丁萌芽春天里的秋天和激流三部曲家等小说。 抗战之后,主要作品是春秋与火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 2005年10月17日逝世于上海。无政府主义对巴金早期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积极方面:无政府主义者蔑视一切权威和约束的要求,以及为实现理想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使巴金在尚未认同马列主义之前找到一种可以鼓舞自己从事社会革命活动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榜样,并树立起为人类幸福而生存的人生观。因此,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不仅在政治上坚定地站在反帝反封建的立场上,对一切反

    24、动派抱着不调和不妥协的坚决斗争态度,而且在作品中也塑造了许多富有斗争意志和牺牲精神的反抗者形象。这一切使他的创作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总的方向上保持着一致性。消极方面:无政府主义否定一切形式的国家政权和权威、鼓吹个人绝对自由的思想,又使巴金一度分不清无产阶级政权和资产阶级政权的本质区别,认识不到无产阶级只有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才能求得解放的真理,这使他早期的社会革命活动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离得较远,也对其作品带来一些思想疵点。巴金早期(19291941)的创作,多描写浪漫的理想的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常常单纯地直接地倾吐热情,作品主观色彩浓厚;到了后期(19421949),注重

    25、描写平淡琐屑的凡人小事并从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创作热情由浮躁转向沉静,有意识地追求抒情写意的客观化。灭亡 内容简介 无政府主义式的革命者形象及其独特的思想意义 与早期“普罗小说”的共性及其“青春的颂歌”特色1、家的内容及思想意义家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小说多侧面地暴露了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封建家庭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歌颂了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的叛逆行动,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激流三部曲家在现代长篇大家庭衰败史小说中占有显著位置。

    26、2、觉新形象分析觉新是封建大家庭内部一个受害者的典型。他具有“两重人格”:既是一个深受封建道德熏陶的大少爷,又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的新青年;既同情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又反对受害者(包括他自己)进行反抗。作为封建家庭的长房长孙,他既受到封建家长的严密控制,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封建家庭内部勾心斗角的多重矛盾纠葛之中,再加之父亲早逝须保全家庭并照看弟妹成人,这一切使他背着沉重的包袱,并养成如下主要性格:善良懦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奉行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上述性格不仅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协助封建家长损害别人,而且使他首先备受其害:断送前程,牺牲爱情,葬送妻子和儿子。面对一次次的沉重打击,觉新在瑞珏惨

    27、死后终于有了初步的觉悟,并以支持觉慧出走表现出对封建家长的反抗。这一形象不仅深刻揭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罪恶和“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而且告诉人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面前,只有起来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正确道路。觉新是“三部曲”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作为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他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和历史的文化内涵。2/觉慧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他充满朝气,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作家在他身上寄托着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觉慧是高家最早觉醒过来的。他认为家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决定冲出家的牢笼。他敢于对抗高老太爷的旨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编

    28、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帮助和支持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表示纯洁的爱情;他毅然从罪恶的家庭出走。小说突出了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这正是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觉慧仍带有五四青年难免的历史局限与弱点。他从封建家庭中蜕化出来,还带有封建思想影响的痕迹。小说很细致地刻画他这种思想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五四新一代青年的成长过程,深刻地反映出五四新思潮所唤醒的年轻一代青年的历史性特点。高老太爷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他是这个家族的至尊,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按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29、他是家族的君王,全公馆上下无不敬畏的神。直接写他的地方并不多,但能给人很深的印象,他就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贯穿全书,给高公馆笼罩上一层森严恐怖的气氛。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间接都与之有关。一个封建家长制的完整模型。3、家的艺术特色结构上情节完整、线索分明。 作品以封建大家庭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为主线,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在依次描写鸣凤之死、觉民逃婚、陈姨太捉“鬼”以及高老太爷之死导致瑞珏之死、觉慧出走等重要情节时,穿插描绘了兵变、寿筵、丧事等事件,从而在紧凑的结构中容纳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各种矛盾围绕主线有条不紊地展开,组成有机的艺术整体。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人物塑造方面,家以抒情笔调,运用


    注意事项

    本文(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作品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大综合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