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现代教育学教案Word下载.docx

    • 资源ID:840250       资源大小:715.62KB        全文页数:1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现代教育学教案Word下载.docx

    1、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4学时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第六章现代课程6学时第七章现代教学第八章现代德育第九章现代班主任工作第十章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与管理复习合计54学时四、推荐书目1.南京师大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2.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3年版;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4.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6.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7.英麦克FD扬主编,谢维

    2、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美S鲍尔斯与H金蒂斯著,王佩雄等译: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9.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2.陈桂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4.美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5.施

    3、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6.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7.崔允郭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教育学概述教学目标:1.掌握现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2.了解当前现代教育学发展中的重要分支,如实验教育学、实用教育学的主要观点;3.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式的发展等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2.现代教育学的形成 难点:1.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范式2. 现代教育学的理论结构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3课时推荐书目:1.夏之莲

    4、等:外国教育发展史选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一)前教育学阶段 1.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1.教育学雏形时期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1.实验教育学第一,反对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它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

    5、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差别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的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2.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

    6、长过程,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的学校学习就是一个社会成长的过程。第四,打破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第五,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四)现代教育学的形成首先,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即以现代的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来建构教育学。其次,教育学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教育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所谓的“教育科学群落”。最后,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即出现了“元教育学理论”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与研究的理论。二、教育学的理论结构(一)现代教育学的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

    7、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等认识。首先,“教育现象”中只有被关注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才是研究对象,而不是笼统认为教育现象都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其次,“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目的,而不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再次,“教育事实”也不是教育学的研对象,即只有哪些被认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事实才作为研究对象。总之,现代的教育学研究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它的研究对象不是教育而是教育问题,而且是已经意识到的现代性的教育问题。(二)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第一种是以美国的教育理论为蓝本,对美国教育理论的吸纳,主要表现在对美国的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教育学理论原著的翻译

    8、、介绍或者是套用这些理论模式建立类似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其中,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桑代克、盖茨的教育之基本原理及桑代克的桑代克教育学影响最大。第二种是以德国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作为建构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1946年出版的教育学概论。第三种是以苏联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作为建构模式,这种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三)教育学学科群落1.教育学科衍生的线索:一是教育交叉学科;二是教育学子学科;三是教育学亚学科。2.根据不同角度分出众多群落体系(1)按照教育场域可分为: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等学科。(2)按照教育时空可分为:面授教育学;

    9、函授教育学;网络教育学等学科。(3)按照教育对象可分为:早期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学科。(4)按照学科视角可分为: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 教育生理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三、教育学的价值(一)作为教育人的公共教育学:使人获得幸福。幸福实质上是主体和客体圆融达致无我状态的一种心理体验。提升幸福的关键是改变人的观念,而不是对外在事物的索求。此观念主要是指安详是幸福的前提。 教育既然要促使人幸福,因而教育必然要培养人感受“无我”的能力。能力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然而顺随自

    10、然或成佛成道,这对我们现今的国情是不适合的,也不时合时代人发展的理性诉求,所以传统儒家所讲的“内圣外王”之道,是一种非常适当的选择。(二)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公共教育学:分析一:社会进步实质上就是真理的发现或曰逐渐逼近真理。而只有“不唯书,不唯上,不唯知识和经验”才能够发现真理和逼近真理。论证:命题:命题的真实性概率与其内容成反比。a、学习公共教育学有利于师范生成为一名优秀教师。b、勤于反思有利于师范生成为一名优秀教师。c、学习公共教育学和勤于反思有利于师范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结论:C(a) C(c) C(b) p(a) p(c) p(b) 分析二: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前提是探究或探索,而其前提

    11、是大胆的假设。结论:公共教育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开发学生的自然本性。(三)作为师范生“临床医学”:A、超越日常教育经验。B、科学解释教育问题。C、沟通经验于理论与实践。四、教育学的研究范式范式的概念:哲学层面的范式指一个科学家集团共同拥有的信念(核心是价值概念);科学层面的范式指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业或学科具体问题上所达成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或者说是理论体系、研究规则和方法的结构模式。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了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和主要的方式方法。(一)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1.近代以来,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出现了以下的重要趋势:第一,随

    12、着科学发展、价值观变革的发展,教育学研究范式逐步走向多元化。 第二,随着思维方法的发展,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不断地革新之中。2.中国:我国的教育学研究范式还处在引进和借鉴的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研究流派。(二)现代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1.从研究的基本理念来看:农业社会,教育学是面向过去的研究范式述而不作;工业社会,教育学是面向当时的研究范式述而且作;信息社会,教育学是面向未来的研究范式推陈出新。总之,在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上,传统的哲学思辨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人们对教育科学性的怀疑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的实证性上,加强教育的实证性研究是现代教育学研究方法的一个必然转向。2.此外,数学中的统计技术、

    13、社会学中的调查方法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问题思考:1.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教育学形成阶段的特征有哪些?3.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4.实用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有哪些?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6.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本章参考书籍:1.南京师大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成有信: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全国十二所师大合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1.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阶段性的重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主要思想主张;2.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及其含

    14、义;3.认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问题的多种学说;4.对教育功能与价值选择问题有一定的认识。重点1.理解现代教育的内涵;2.现代教育的功能及其选择;3.现代教育的价值及其选择。难点1.现代教育的起源与本质;2.现代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选择问题讲授、讨论5课时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约翰杜威著,王成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几种典型的教育起源说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

    15、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如东方有:中国的盘古开天创世、女娲补天救世传说;西方有:上帝创世、诺亚方舟济人的神话故事。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法):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沛西能(英):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观点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行为之间的差别。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孟

    16、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把模仿作为教育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走向极端了。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恩格斯: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认识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教育是促

    17、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二)我国学者最近对教育起源的研究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她认为“起源”不同于“产生”、“出现”。 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探讨“起源”则要找到“原型”;同时,既要

    18、明白起源结果物与“原型”之间的联系,更要区别二者间的差异,切不可把起源结果物等同于“原型”本身。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并存;其中学校教育的目标比较狭窄,多为学为仕官、学为僧侣。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第四,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强

    19、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三)现代社会的教育1.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普及教育,不断扩大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第三,学习对象涉及科学、人文众多学科,教育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提倡按科学规律办教育,教育具有科学性。2.资本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第一,出于各阶层利益的冲突与协调,要求在教育目的上兼

    20、顾各个阶层的需要。第二,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教育管理比较成熟。第三,基于民主、平等的社会理念,要求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3.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第一,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论观,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第二,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第三,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第四,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第五,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第六,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第七,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第八,现代教

    21、育具有主体性;第九,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第十,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一、教育的含义 (一) “教育”的理解1.“教育”的东方理解第一,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当然,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教育之中,注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支配作用也是一种占主流的思想。第二,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第三,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与教育过程的严肃性,甚至是强制性。当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强制性的问题,但就其严格的程度而言,远远不及

    22、东方教育。2.“教育”的西方理解第一,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支配作用较少,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师引导作用之特点。第二,学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在西方教育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就在于此,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之特点。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等,教师只为学习环境的制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育中少有教师强制、严格纪律约束等现象,此反映西方教育中自动性之特点。思考:比较东方与西方对“教育”的不同认识,并以此为根基去解释中外教育现象及其对国民素质的影响。(二) 教育的概念在

    23、古汉语中,教育一词最早出现自孟子尽心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负于天,俯不诈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释之曰:“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养子使做善谓之育。” 1.“教育”概念的界定视角(1)“描述操作”视角界定法 夸美纽斯:“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德:“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社会个体”视角界定法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24、: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特狭义教育:思想教育活动。总结:一般所说的教育,即指学校教育。2.“教育”概念的界定(1)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2)特点第一,抓住教育活动的社会性质,凸现教育的目的性;第二,抓住教育活动的主要矛盾;展现了教育的双向过程;第三,揭示了教育活动的诸多属性;第四,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多个层次。二、现代教育的本质(二)现代教育本质的纷争1. “上层建筑说”(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25、,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2)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关系为中介的。(3)历史性与阶级性是其根本的社会属性。(4)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2.“生产力说”“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就是生产力。(1)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2)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手段、形式都将受到生产力制约。(3)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又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4)教育还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3.“双重属性说”“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26、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完全归之于上层建筑,它同时具有双重属性。4.“多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认为,不能单单从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方面考察教育。他们不反对教育已经具有的双重属性,但是认为教育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多种属性的融合。5.“复合现象说”“复合现象说”认为,教育本质上具有“多质性”,有上层建筑性质,有生产力性质,有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等功能。6.“社会实践说”“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7.“特殊范畴说”“特殊范畴说”是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独特而非一般的社会现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8.“教育的社会化说”“教育的社会化说”主张,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9.“教育文化说”“教育文化说”认为,教育是文化现象,是文化继承、传递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该学说主张,人类靠生育传递生命,靠教育来传递文化。10.“教育本质演


    注意事项

    本文(现代教育学教案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