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 资源ID:8362228       资源大小:925.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1、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林黛玉,一字颦颦,别号潇湘妃子,这一字一号正说明了黛玉蹙眉的神态以及爱哭的性情。林黛玉的性格是忧愁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黛玉初到贾府时,给宝玉的印象,由此即显现出黛玉整日凝眉的忧愁形态,所以当时宝玉送她的颦颦字号可说是恰至妙极。的确,黛玉是忧郁的,多愁善感的,而她对身世的飘零无依感正是造成她如此的主因,她时常独自一人思念双亲,孤芳自怜,二十七回的葬花词中,她曾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来表达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之感,她藉由花儿受到风摧雨残,映照出自己有如风刀霜剑逼迫的凄境。而六十七回的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又见黛玉睹物伤

    2、情,思念逝去的双亲: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黛玉也因为幼年即遭受离丧,所以诗作多有伤悼双亲的哀叹,在七十回中宝玉何以能断定桃花词乃黛玉之作,就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于同一回中,黛玉也曾作漂泊亦如人命运,由此喻指自己的一生,就像那漂泊的柳絮一般,无依无靠。这在在都写出了黛玉失怙失恃、凄惋哀愁的命运。黛玉的多愁善感并不仅仅只为身世不幸,面对花草树木时,她亦有着一份感伤,比如遇见花儿凋谢、落花逝水等景物,则又会使多情的黛玉沉溺于哀感之中,感叹不已,二十八回中即有一段叙述: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

    3、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由此可看出,面对万物的消散、生命的短暂,黛玉能够细腻地体会它们的命运,独自一人悄然掩埋落花,一行泪一行歌地唱出愁绪满腔的悲曲: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令人心醉神摇的千古名句。泪的化身没有泪,就没有了林黛玉,整部红楼梦巨作中,处处可闻黛玉的哭泣,处处可寻黛玉的泪痕。林黛玉的前世原是生在西灵河边三生石畔上的一株绛珠草,由于受到了赤瑕宫神瑛侍者(宝玉)日以甘露灌溉之惠,进而修得成为女体,因而绛珠仙子(黛玉)曾言: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4、。由此可见,林黛玉的一生便是还泪报恩的过程。黛玉爱哭是有目共睹的,观其别号潇湘妃子便可得知,而这名号是当时结海棠诗社时,探春替黛玉所取的,取名时就曾说明其中典故: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就叫他潇湘妃子就完了。这正说明了黛玉的爱哭性情不仅是众所皆知,更成为了她的个人特征。然而黛玉为何多泪呢?也许孤苦的身世是一部分的原因,所以令她时常悲凄幽怨,但是使她流泪最多者,莫过于爱情了。黛玉的泪水即是她的情感表露,她的一滴一泪,似乎只为爱情而洒,当她认定宝玉为知己时,便不顾一切地抛尽所有的眼泪,哭出满腔热情,

    5、将她一生情泪奉献给宝玉。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她的泪中,有爱有恨有苦也有乐,她沈浸于泪水的感情世界中,与之共存共亡,所以当她再无一滴泪水可洒时,只有泪尽夭亡,香魂逝去,结束她凄情的一生。心细敏感历来论及黛玉性格特征时,少不了都会提起她敏感多疑的特性,黛玉的小心眼儿向来是颇为出名,她的挑剔、过于敏感,我们从一些细微末节上便可看出端倪,好比有一次周瑞家的分送宫花(七回),当时收到的人无不谢过收下,唯独送到黛玉这儿时,黛玉开口发问: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答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于是黛玉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语。一般读者看到

    6、此,不免都会觉得黛玉过于小气心窄,如此斤斤计较。的确,黛玉的心底儿是极细的,自二十七回中小红就说过她:林姑娘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天真烂漫的湘云也曾对她说:我也和你一样(处境),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而三十二回宝钗说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就连她的宝玉哥哥都说: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可见,上至公子小姐,下至奴婢丫环,众人对她的心性多是以过于敏感看待。然若进一步细思,便可体会黛玉的心细敏感,其实是本于对宝玉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己寄人篱下的那份无依不安,试想:若不是对宝玉如此在意,黛玉何以处处多疑?她那十足的酸意,不正是拐弯抹角地表露她的深情?而黛玉的心窄、小心,其实也可追溯至她刚进贾府的时候,当

    7、她一进到贾府,便想起母亲的先前曾嘱咐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为这份叮咛,所以黛玉表现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全是生恐被人耻笑罢了!口才伶俐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知晓林黛玉的那张伶牙俐口,她的言语口才,适能反应出她的聪慧与直率。黛玉的言语特征是尖锐而率真、快捷而机敏、笑谑而清雅的,虽然同凤姐一样有一张伶俐之口,但是黛玉和凤姐那种泼辣市俗的风格迥然不同,于四十二回中能得到印证,宝钗曾说: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惟有颦儿这张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以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8、。由此可知,黛玉的口才能化俗为雅,而她的玩笑戏谑也因具有读书识字的学问背景,而另有一番高清雅谑,就如对于那位既聪明又似愚蠢的刘姥姥,正当众人苦于无以名之的时候,只有黛玉口出妙语,戏称她作母蝗虫,难怪宝玉会于三十五回说:若是单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虽说黛玉善于解颐妙语,但是有时她的伶俐超绝,却失之于尖锐刻薄,她不懂得委婉柔劝,经常是一语道破、一针见血,因此使得她的出言率尔,常得罪了他人,惹人心里不快。其实细想黛玉的口德也未必是全然刻薄的,若要说她言语伤人,不就是因为世人皆不喜听刺耳的真心话罢了,她的真心快语,少了一份圆滑迎媚,所以遭来刻薄、尖锐的批评,但也因为如此

    9、,更使人体会到黛玉的真,就连脂评对于黛玉的口才,也都是多有欣赏而绝少批判,其言黛玉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其不忍责备黛玉的尖利唇舌,原因就在于黛玉是一份真性真心,虽为可恨,却是可爱。绝尘雅致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走至潇湘馆前,眼前呈现的景致便是这般幽美,这里湘帘垂地,悄无人声,又有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不消明讲,任谁也知这里的主人一定是幽僻绝尘的黛玉姑娘了。黛玉平日经营的生活,便带有十分诗化的意境,从日常琐事的例子便可看出,例如在二十七回中,有一段叙写黛玉临出门前向紫鹃交代的话: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太愚先

    10、生曾对此段评语:我们看了这几句话,就想到黛玉平日所过的是一种情怀高渺的诗境生活了。由此可见,黛玉由个人性情至生活居所,已然融合了艺术,将生活升化至极具诗蕴的高渺层次。不同于大观园女儿们精于女工缝锈,黛玉的精神全是寄托于案上磊满的诗书与架上饲养的一只鹦鹉,在三十二回中,袭人就曾说过黛玉旧年好一年的功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的确,除了身体虚弱需要休息静养外,若有闲暇之时,黛玉不外乎是看书写作、品茗点香,或者与鹦鹉说话解情,这些活动均显出黛玉风流雅致的气息,特别是作诗,对于极具诗才的黛玉来说,作诗是她平日幽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她写诗读诗,为诗咏叹低吟,为诗慨然神伤,为诗心醉神

    11、摇,黛玉将她所有的情感,全数寄托在她的诗词文句中,她的诗情因为敏慧善感而具高华风流,她婉转悱恻的诗风总是格外的风流灵巧,因此,我们能看到黛玉的诗词中,曾多次提及风流一词,且看葬花词中的一抔净土掩风流,以及唐多令中的空缱绻,说风流等,黛玉的诗是以情为本质,所以总令宝玉为其情韵所倾倒折服。虽说宝钗之稿曾多次夺魁,看似与黛玉诗作同驱并驰,但是,黛玉的风流唯美永远是独领风骚,是大观园里的众儿女所不及的,原因就在于黛玉诗中所赋予的是多情幽愁且高洁绝尘的诗魂,而这绝尘的性格特征,正是黛玉之所以为黛玉的要素。林黛玉是一位极富诗才的女子,她浑身充满着诗蕴,结合她满腔的情感,便能生成一篇篇令人动容的诗作。纵观黛

    12、玉的诗词创作,即可发现她的创作动机来源,多半与她的善感息息相关,她的诗情因为善感而丰沛,观看诗作时便可感受到她所寄寓的情感。以下即就林黛玉于诗中所寄寓的情感特征加以探析:1.伤春悲秋、自怜伤情多愁善感的黛玉,容易因自然景象而联想到自身的哀愁境遇,因此引发她愁绪满怀,如葬花辞的前段: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儿女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黛玉因看见春末花谢、落花满地之暮景,便触景生情,勾起伤春愁己的情怀,此诗先以花谢花飞飞满天、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编织出落红花飞的晚春图,继而以闺中儿女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写自己面对残春之景的惋惜,因而发起伤春愁

    13、己的情怀,而红消香断有谁怜问句,不仅透露出自己对花儿的怜惜之情,更充满自怜之意。同样的情感也于桃花行的诗词中表露过,如: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此即叙写帘外桃花与帘内少女相互怜惜之情,以及少女望见庭外春色而倍感神伤,其中的花解怜人花也愁显示出人与花的情感交流,写诗人内心的哀愁也为桃花所知,由此更表露黛玉苦闷愁绪的深挚与沉重。孤标傲世、高洁品格黛玉的诗词创作中,经常流露出孤傲高洁的性情,如葬花辞中,诗人坚持保有自身高洁的本质与人格,便言: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诗中藉花之洁净,象征诗人欲保持自身高尚的精神性格,充分展

    14、示黛玉不愿随俗浮沉、同流合污的坚决意志。而菊花诗咏菊中也表达出诗人孤高的性情,全诗如下: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离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诗末四句为黛玉孤标傲世、举世无谈者的高昂音调,表露咏菊时素怨秋心的情怀,隐含作者具有秋菊之心,菊之怨、菊之心,正是象征黛玉之怨、黛玉之心,显示诗人的高洁孤怨以及不合时宜,也藉由菊之孤高心志表达知音难寻的感叹,而末两句更以陶令(陶渊明)、高风再次比拟自己孤隐高尚之情怀。思悼亲人、感叹身世幼年早失怙恃的黛玉,心灵上常有种孤苦伶仃之感,因而常于诗作中哀叹已逝的亲人及自身不幸的命运,她的柳

    15、絮辞唐多令即是咏叹柳絮残花在风雨中飘摇,如同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其中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写柳絮漂泊流离,也像人一样命苦,这里是由物及人,以漂泊的柳絮象征命薄之人,同时也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而此种悲情的哀音,也曾于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一诗中表露无遗。黛玉是个倔女子,娇而不弱。事实上,是她骨子里的傲气,盛气凌人,让当时的社会奠定了她悲凉的结局。清水芙蓉,绝代才女,红粉佳人;女子,当之柔似水,洁如月,她却偏带了几分“不入世”的傲气。纯良率真,毫不失本性的她,在贾府,在封建黑暗社会中可谓“棱角分明”,于是,便犯了“众恶”,当然,不包括她的宝玉!多愁善感是她的特照。“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收落花

    16、,建花冢,“一坯净土掩风流”,她的怜,她的悯,她的凄怨,她的敏感,脆弱,便借此渲染得淋漓尽致罢。然,此女便尽是完美了么?未必。特别是在当今看来,黛玉有时未必过于消极了些,时而还颇给人一点“兀自哀怨”“无病呻吟”“杞人忧天”之类的感觉,或许话有些过了,毕竟黛玉姐确实赚了部分读者的不少眼泪,但那种自叹自怜自悲的言行方式,真的值得完全地肯定、赞同,认同甚至倾随吗?这便是诸位见仁见智了。宝黛的爱情似乎很固然地没有获得幸福的好结局,伊人逝去,君随之看破红尘,叹,叹,叹;惜,惜,惜;女才男貌,但与梁祝、张生崔莺莺,许仙白娘一类的故事不大相似,他们的恋爱注定无果,这就是两位主人公,两个悲剧人物的宿命!黛玉的

    17、品性,禀直,锋芒毕露,使她在贾府受到排斥,不为人所喜欢。她的口才、诗才和灵性,确是出众的,又令人叹息的,不顾世俗凡人的浑浊,她就那么“尖酸刻薄”,尖锋相对,这才塑造了那么独特,那么有个性和气质的她!纵不道其寂寞,亦可谓其孤独,(孤单,乃至清高)感情敏感而细腻,才气逼人,她可以为落花“感动得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如此的楚楚动人,如此的纤弱细女子,怎不叫人心生怜悯而忍不住去欣赏她,关注她,爱护,怜惜这此般怜美的可人儿?宝玉和她的爱是有基础的,他们独特的思想意境和追求,奠定了彼此间由浅及深的爱意。具有“叛逆思想”的他们,若活在“今日之中国”,又会是如何呢?手把花锄出锈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质本洁来还洁

    18、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再看“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先说说比干之心。比干是古今头号“死忠之臣”,是谏臣的完美榜样,即所谓“谏臣极则”者。据史记记载,当年纣王昏暴,国势已去,其他王族纷纷逃亡或投周时,比干却选择人臣之大义,不顾生死,连续进谏三日而不去。纣王恼羞成怒地问:你为什么这么坚持?比干答曰:身为大臣,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轻蔑地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你现在也学他。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气急败坏:好!靠!你还真成个圣人了!常说圣人心有七窍,我有点不信,正好借你来长长见识!遂命人将比干剖胸取心。比干之惨死,断绝了人们对商朝最后的一丝感情和希望,甚至连军队都

    19、倒戈相向。比干遭害后,其子避难长林,暂以“林”为姓。后来受周武王封赏并正式赐姓为“林”,比干便成为林氏之祖。林如海、林黛玉自然也是比干的后代。相传比干死后被封为文曲星,成了“才子”之神。可能也是凑巧,林如海便是个大才子,黛玉则是当之无愧的才女。书中另外有一位被大书特书的林四娘,则是个“死忠之臣”。林之孝两口子虽然平庸,但却生了个深得凤姐赏识和重用的小红。比干有七窍玲珑之心,又是文曲星,应该很聪明了,可他不分对象地冒死相谏,实在是不够聪明,简直是死心眼,连一窍都不通,何况七窍呢?比干这种怀玲珑之心、取死忠之义,“聪明”和“糊涂”兼而有之的特性,恰恰也是黛玉的特点。而黛玉的心较之比干居然还多出一窍

    20、,那自然是更加的玲珑剔透了。黛玉也确实有一种天生的、超乎寻常的灵透。一般人意识不到的,黛玉早已感受到了。别的女人有第六感,黛玉简直还有第七感。今日之行为心理学,便是从人的细微表情和下意识动作中分析其内心世界,而黛玉无疑是行为心理学的大师。她精准的眼光和敏锐的感受,使一切欢声笑语、人情世故背后的风刀霜剑、自私阴毒赤裸裸地暴露无遗。很多人说她多心、多愁善感、无病呻吟,甚至她自己有时都不愿相信这个第七感觉,自认“多心”,把人看得太坏了。可叹的是,她的“多心”和担忧,即使残酷得令人难以置信,最终仍然全都变成现实。所以黛玉并不是多心,她从来没有多心过,她只是看得太透、看得太敏锐了而已。但黛玉的死心眼却一

    21、点也不亚于祖先比干,看得再透,也是坚决不改。最终求仁得仁。她也是一个怀玲珑之心、取死忠之义的人物。最后来看西施之病。病从来就不是美的,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西施之病,传为千古佳话的“西子捧心”。东施模仿的便是她皱眉捧心的病态,令人哭笑不得,也更加突出了西子捧心之美。而黛玉之病居然比西子之病还要胜过三分,这是指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指“病因”。西施的病是不折不扣的心口疼,是健康问题,而林妹妹的“病”是什么问题引起来的呢?书中有十分精彩的描写: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

    22、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第三十二回)书上写得很明白,林姑娘的“病”是“不放心”引起来的,和健康无关,而与爱情有关。这个病源,只有宝玉一人最清楚,甚至林姑娘自己都不敢正视。这其实就是那先天而来的“五内中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是洒泪以报甘露之恩的“心事”和使命。西施的病则纯粹是健康问题。她有爱情吗?很难讲。如果有,也只能是和范蠡相爱。而这二人居然在相爱中作出献美、迷惑吴王等事情,想想真是令人毛骨竦然,所

    23、以还是没有的好。黛玉之病胜过西施三分,就是胜在“病”的根源上。诸位想想,因为健康问题皱眉捧心,和因为爱情、不放心而皱眉捧心,哪个更美?三分太少,七分不多,十分才合适。黛玉的这种“病”,倒是比“健康”更美。其实,有些爱情的确是如痴如狂,如生了病似的。“健康”或“正常”的恋爱,通常是为生活、为事业、为将来而搞的一笔投资、一笔交易。很现实,很理智,与爱情关系不大。如果一个人一生从来没有为爱情生过一场病,这个人其实是很可怜的。黛玉的身体并不象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脆弱。她回去办丧事,旅途劳顿外加丧父之痛,仍然出落得“越发超逸了”,可见只要能回一趟南方,能离开贾府这个势利场,她便身心愉快、毫无病态了。还有她的

    24、所谓“不足之症”,其实是天生体弱,从小又操劳过度,没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所致。有许多读者认为黛玉从小就被娇生惯养,这是误解。黛玉实际上并没有被娇惯,因为林家根本就没人娇惯孩子。林如海很不会照顾家人,他的精力集中在工作上,是个工作重于家庭的人,否则也不至于一家子都病死:先是儿子,然后是夫人,送走黛玉后,他自己也步妻儿后尘,一病而亡。贾敏是在黛玉很小的时候就病了,不但不能娇惯黛玉,甚至还要黛玉照顾她。黛玉既照顾母亲,又照顾父亲,而且还给父亲送终,堪称是林家的顶梁柱,什么时候被娇惯过?谁娇惯她?难道是被家里的仆人们娇惯了?林家根本没有什么能干的仆人。黛玉带到贾府的应该就是最好用的几个人了,结果怎么样?在

    25、贾母看来,根本就不堪用,还得另派人。黛玉的童年实在是不轻松,书上明白地记着:黛玉小小年纪,就亲自侍奉母亲,“侍汤奉药,守丧尽哀”。另外还要读书,其负担之重,几近于今日之独生子女,只是少了个几十斤重的书包而已。她的老师雨村之所以教得轻松,不是功课少,而是黛玉聪明,过目不忘而已。她连四书都读完了,比贾府三春和宝玉学得都多,这功课能算少吗?直到母亲去世,她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才得休学。没多久又因贾母催、父亲催,不得不去贾府。结果被人看成是有“不足之症”。这个“不足之症”在黛玉进了贾府以后也没有改观。第一天她便被迫改了吃茶和吃饭的次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并不是用锦衣玉食、华屋香车就可以改

    26、变的。很多长期在北方生活的南方人,或定居国外多年的游子,都有切身体会。黛玉第一天便被迫改习惯,以后这种方方面面的细节变化肯定少不了,即使书中没有再详细交代,我们也不难想象。比如说她“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众人也不着意了”,就是一个例子。有的读者以为她天天锦衣玉食,应当很舒服,其实这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适应能力强,无论到哪里都吃得饱、睡得着。黛玉则不属于这一类。对于她来讲,贾府的锦衣玉食,还远不如故乡的一碗粥。贾府的雕梁画栋,远不如家里的一间小屋。贾府的各种珍宝,也不如故乡的一个泥娃娃。她回去探父病、办丧事,都是伤心耗神的事情(宝玉还担心她不定哭得怎样呢),再加上旅途之劳顿,即便是一个身强力壮的

    27、男人,也该精疲力尽了,换了黛玉,还不得吐血而亡?可她居然出落得“越发超逸了”。可见她并不是娇生惯养、体弱多病之人,只是需要回趟家,或者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而已。另外也可以看出她的办事能力。虽然有贾琏帮助,但贾琏的能力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一切内闱之事贾琏也都不能干预。其它重大事情,归根结底也都是要由林家的人决定,不可能让贾琏做主。后文紫鹃试玉时,证明林家其他人已死绝了。所以,林如海的丧事必是由黛玉主持的。这么小的年纪,还未出阁,就主持父亲丧事,这种经历在全书所有人物中是绝无仅有的,虽凤姐亦不及也。总之,黛玉虽然不是体格强壮的人,但也不象很多人误解的那样弱不禁风。除了在天上被神瑛侍者“娇惯”(浇灌)

    28、,在地上被宝玉和紫鹃“娇惯”外,从小到大,并没有人真正地悉心照料过她。反之,在宝玉淘气摔破脑门、宝钗看杂书被大人教训的年龄,她却在照料病中的母亲,并且读完了四书。她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故显得体弱。但只要心情愉快,饮食适应,无需奢华富贵,她也能一天天地“越发超逸”了。她所谓的“病”,只是“不放心”而已,不是健康问题。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关于黛玉的相貌的这段文字,灵动非常,神韵十足,实在是中国古今文学中少见的容貌描写,值得大评特评。黛玉的外在美还有很多别的可

    29、评之处,例如她“摇摇摆摆”走来的样子,令人不敢喘大气,生怕“吹倒”了她。她规规矩矩的睡相,给人感觉十分的乖,而湘云却把“一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她大笑后头发有些乱,宝玉一个眼神儿,她便马上整理。她可以说是全书中最规矩、最有大家闺秀风度的姑娘了。即使和宝玉躺在一个床上,也很有分寸,同床而不共枕,说的都是雅致的玩笑,而且也没有一丁点儿肌肤之亲,真是典型的“亲而不狎”。在整部红楼梦里,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对贾府上下若干女子的外貌有过许多精彩的描写,不用说主子群里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柳叶吊稍眉”,薛宝钗的“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涂而朱,眉不画而翠”,就是丫环群里,提起花袭人,作者也通过贾芸的观察说她

    30、,“细条身材,容长脸面”,鸳鸯则是“蜂腰削肩,鸭蛋脸,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就算是宁府里有名无姓的丫头卍儿,也是“虽不标致,倒还白净,些微亦有动人处”。而作为红楼第一女主角的林黛玉,作者对她的外貌的描写几乎是惜墨如金,而且几乎全部是“务虚”而非“写实”,譬如宝黛初会,在贾宝玉的眼里,这个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读者仍然大惑不解,这个林妹妹,到底长得啥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林妹妹,第一个将林黛玉的形象具体化的应该是50年代末上海越剧团的王文娟,自越剧红楼梦首演成功后,林黛玉便成了中国男性的偶像,她的美丽与才思,她的恋爱幻灭的凄惨结局时时在观众的心头浮现,成为挥之不去的悲思。然而细观王文娟的外貌,脸型饱满丰润,眉清目朗,长得过于“写实”,并不完全是曹雪芹笔下林妹妹的形象。但是越剧里的王文娟唱念作俱佳


    注意事项

    本文(玉带林中挂品味林黛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