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8356076       资源大小:307.61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Word文件下载.docx

    1、选择题,4分课标全国,25)汉承秦制的特点(2015课标全国,25)汉代外戚干政的因果关系课标全国,25)汉代地方吏治的特点(2014课标全国,24)周代“雅言”反映分封制、礼乐制的影响(2013课标全国,24)西周与战国的墓葬等级规定反映的历史趋势课标全国,25)汉代田庄的生产特点课标全国,24)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课标全国,24)古代儒学思想的治国理念课标全国,40)孟子的法制观念及价值非选择题,15分课标全国,24)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课标全国,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非选择题,6分课标全国,2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主干排查一、政治上: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

    2、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商周的政治制度(1)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2)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局面。(3)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2)汉朝二、经济上: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1)先秦(2)汉代2手工业(1)商周:青铜铸造技艺高超。(2)春秋战国: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3)汉代3商业(1)商朝:职业商人产生。(2)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3)春秋战国: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4)秦朝:统一货币等政策,

    3、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5)汉代4经济政策实行井田制。(2)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3)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制度。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展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科技文化(1)科技:西汉发

    4、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2)汉字:商代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走向成熟。(3)文学特征归纳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2.经济上: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秦汉时期,农业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经历

    5、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的阶段性成就表现为汉赋;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专题考向主题一从商周贵族政治到秦汉官僚政治的演变视角1从文明延续角度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及趋势【考题1】 (2016课标全国,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关键信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

    6、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迁移知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等。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汉承秦制”,因此汉初统治全国,靠的是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故选B项。汉初崇尚黄老文学,排除A项。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答案B视角2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汉代政治统治的特点【考题2】 (2015课标全国,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

    7、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关键信息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迁移知识两汉时期皇权统治下的外戚干政现象。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再结合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A项是其目的之一,不是“背景”,排除。“外戚干政”违背了“家天下”的观念,排除B项。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答案C精要点拨从“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1)西周时期,以分封制为基础、宗法制为核心,辅之以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权力机构。早期

    8、政治制度呈现“家国一体”的特点,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等级森严,分封制与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紧密结合;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统治,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2)秦统一后,确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地方推行郡县制,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形成典型的封建官僚政治。主题二先秦至秦汉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视角1从文明延续角度考查农耕文明的特点和影响【考题3】 (2015课标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

    9、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关键信息战国时期,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迁移知识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其作用。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这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A视角2运用图文材料,考查汉代农耕经济的特点【考题4

    10、】 (2016课标全国,25) 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关键信息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蕴含的生产情形。迁移知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场景,而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答案D精要点拨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

    11、础;中央集权制度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也有利于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4)伦理观念: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关系和家庭和睦的观念。主题三从先秦“百家争鸣”到

    12、汉代思想大一统的演变视角1从社会现实角度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考题5】 (2015课标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关键信息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迁移知识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解析据题干可知,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反映了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被统治者采纳

    13、,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视角2从历史延续角度考查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影响【考题6】 (2016课标全国,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关键信息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迁移知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儒学在汉代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

    14、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B;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排除D。精要点拨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治国主张,其核心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和谐等理念。(2)这些理念无不蕴含在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推崇人治、礼治、德政、仁政,强调道德感化,重视民本思想的德治思想;法家提倡法治,强调

    15、法的作用与暴力统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法治理念;道家主张顺其自然,重视民本的和谐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和谐思想等。 通史考向主题四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跨模块角度综合考查重大历史现象的特点、影响视角1从经济角度考查周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题7】 (2016课标全国,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关键信息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

    16、德,希冀子孙保用。迁移知识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题中未涉及宗法制度,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并未体现其功用的变化,排除D项。视角2从政治、思想角度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特点【考题8】 (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

    17、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关键信息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迁移知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加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解析据题干可知,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可知,统治者借助于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选B项。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 A项错误;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来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精要点拨汉武帝时期促

    18、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1)政治方面: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地方上,设置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实行“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选官方面,实行察举制,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从经济上巩固了政治统治。(3)思想方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课标全国卷第41题热考题型系列之一文物解读型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

    19、郡(今南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引自新浪财经海昏

    20、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1)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2)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

    21、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3)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4)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1.(视角:概念阐释分封制)“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A

    22、.形成了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的加强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解析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周天子与诸侯国各自的称谓及关系,故选B。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尚未形成高度集权的局面,排除A;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D项。2.(视角:社会史观宗法制的影响)古代中国社会有“出妇”之道,妇女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这种现象根源于()A.宗法制的父系血缘继承原则B.宗法制的宗族森严原则C.分封制的权力与义务原则D.早期政治制度的家国同构原则解析题干反映了“父权统治,

    23、男尊女卑”的观念及夫妻不平等的现象,这与西周的家庭关系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父系血缘”指血缘集团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故选A。 宗族森严原则反映了宗法制下的宗族关系,排除B;题干未体现出分封制下的权力与义务,排除C;题干材料与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家国一体”无关,排除D。3.(视角:社会热点地方监察与巡视)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A.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

    24、监察制度相脱节C.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解析秦汉时期中央设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 刺史分部巡视郡级,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这表明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4.(视角:历史反思小农经济的阻碍作用)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

    25、度缺少解析小农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而锸、锄适应了小农生产需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或理解片面。5.(视角:逆向思维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许倬云在汉代农业中说:“农闲时,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地区性的市场贸易网。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型。”这表明汉代()A.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B.政府已经开始放弃抑商政策C.商业贸易的发展冲击了小农经济D.统治者推行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解析题干信息“大量劳动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了一种全国

    26、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体现了农业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故选A。汉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汉朝时商业的发展是相对的,不可能对小农经济构成冲击,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6.(视角:主流思潮以民为本)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C.以民为本 D.礼乐典制解析材料信息“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故民之从之也轻”体现了题干主旨是君主要让百姓能够生存,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7.(视角:历史遗存宗法制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材料二渗透于全社会的同族、同宗、同姓血缘网络系统,同乡、同县、同省地缘网络系统

    28、,族田、义仓、义塾等经济共同体,同学、同科、同一方言、同一宗教信仰等文化认同,为大一统奠定了极为广泛而深厚的社会与文化基础。姜义华教授论中华传统文明的三大特征材料三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1)根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说明材料现象对中华文明形成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评价当前社会中的宗族现象。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第(1)问,对材料一进行高度


    注意事项

    本文(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