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知识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8331680       资源大小:38.57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知识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1、三大基础: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政治:地主阶级统治确立;理论:法家思想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刘邦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封地;吴王联合六国诸侯,发动“七国之乱”。(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中央置中朝(内朝):汉承秦制,西汉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形成 “中朝” 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成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的权力,使之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进一步

    2、加强了皇权。设刺史: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推恩令: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3)影响: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当皇帝幼小昏弱时,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2、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隋唐在尚

    3、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目的:鉴于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2)宋太祖的集权措施: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 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 ),又称“计相”,分割宰相财权。地方任用文官与路州县三级制:为了防止武人割据局

    4、面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在地方政权州县两级的基础上,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形成路州县三级制。(3)宋初中央集权强化的作用及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却造成了 “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的后患。4、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1)中央实行一省制: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2)影响: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

    5、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1)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明丞相胡惟庸擅权,威胁皇权。结果: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2)确立内阁制: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3)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即布政司、都指挥司、按

    6、察司,分掌行政、军政和监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加强中央集权。 2、清朝(1)清初中央机构:仿照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但重要军国大事则由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加强皇权。职权、特点: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达谕旨。这样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作用与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

    7、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存在。中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秦朝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2)消极: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到了明清时

    8、期,它已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第二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抗争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中国开展禁烟运动。2、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倾销商品,掠夺原料。3、结果:清朝

    9、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4、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步入近代社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根本原因: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中国政府拒绝英法“修约”的要求。3、发动国:英法联军。4、结果: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三、中日甲午战争(1

    10、8941895年)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和扩大侵华权益义和团的反洋教斗争的发展。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

    11、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五、抗日战争(19371945年)1、爆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2、主要经过:(1)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2)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百团大战(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3、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5、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

    12、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第三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一、农民阶级的抗争(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爆发原因:列强加紧侵略;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2、斗争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185

    13、6年,通过北伐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1864年,失败。3、重要文件:前期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5、时代特征:利用西方宗教;反封建反侵略;主张学习西方;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1、爆发背景:反洋教斗争发展,民族矛盾激化。2、口号:扶清灭洋。 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反映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二、地主官僚阶层的变化(1)

    14、背景: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2)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3)性质:封建地主官僚发起的旨在挽救清王朝的一场自救运动(4)概况:在外交、经济、军事、教育方面改革。(5)后果:最终失败,但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宣布君主立宪,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最后成立“皇族内阁”。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1、维新变法运动 (1895年1898年)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2、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

    15、0世纪初)(一)背景和条件:社会根源:民族危机的加重与满清政府变革的局限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政治纲领: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舆论: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义锻炼: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二)武昌起义的初步成果起义爆发并胜利:1911年10月10日成立革命政府: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旧官僚)重大影响:在一个多月内有10多个省区宣布独立(三)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与最终结局1、两大革命成果: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首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

    16、2、最终结局: 清帝退位:1912年(1644年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3、革命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四、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 -五四运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3、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4、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后期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17、端。(二)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1.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共以开展工运为中心任务,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2)概况(19221923):起点香港海员罢工; 终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3)教训:必须建立统一战线。2.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条件:中共的推动:发表主张(1922);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1922年“二大”);孙中山的转变(同意联合工农);共产国际的推动。(2)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1.)(3)意义: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的开始3.北伐战争革命形势的高涨(统一战线的建立)(2)概况: 组织者: 广州国民政府 时间: 1926.7.1

    18、927.7.(3)结果:“四一二”(蒋)政变、“七一五”(汪)政变,大革命失败。(4)教训:中共没有坚持领导权,没有独立的武装。(三)国共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军队的开始;2、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秋收起义(毛泽东):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向农村; 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4、红军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经过:遵义会议(1935年):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

    19、正确领导,革命转危为安。标志着中共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 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长征结束,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全民族抗日活动高涨。和平解决的原因:民族危机严重;中共的努力;国民党内部分化和平解决的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6、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 (1)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2)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标志:国民党发布合作宣言及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1937年9月

    20、)(3)国共联合抗战 防御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三会战一大捷;共产党敌后战场:一大捷一根据地 。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 :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中共粉碎日寇“扫荡”;击退国民党反共高潮。 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制造皖南事变。(4)抗战的胜利(1945年) 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7、解放战争(19461949) 两种命运的较量(抗战胜利初期) : (1)中共七大提出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 (2)国民党六大提出独裁内战的方针 ; (3)重庆谈判蒋介石为准备内战需要

    21、时间;毛泽东为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争取和平建国;签定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主要经过: 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 重点进攻: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战略反攻:“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解放战争胜利: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23 日解放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3.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树立了榜样。4.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第四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

    2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一、开国大典1.新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1949.9.21. 北平 共商建国大计 通过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2.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1949.10.1)(1)新政权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23、制,团结建国(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二、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时间: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三、政治建构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确立:根据一届人大制定的宪法(1954年); 地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代表产生及组成:由选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意义:奠定了政治建设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关系、昭

    24、示了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标志。(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历史渊源: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其合作的基础;这是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性质职能: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实行原因:基于国情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2.基本内容:国家统一领导;民族平

    25、等、团结;少数民族区域自治3.法律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五大自治区的成立:蒙、新、桂、宁、藏 5.意义影响: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错误的根源: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及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所导致。结果: “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和严重的破坏。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3、基层民主选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6、最基础的一环(1)城市: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职能:由“管理和监督”转变为“指导和服务”。(2)农村:1987年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正式颁布。 村民自治的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1、“一国两制”的理论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1)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2)酝酿:叶剑英“九条方针”(3)形成: 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4)宪法保证:1982年宪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5)确立方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6)成功运用:香港、澳门回归。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

    27、范例。2、海峡两岸关系: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两岸停火(1979年)2.提出实现“三 通”(80年代)3.民间团体对话(“汪辜会谈”)4.“九二共识(一个中国)5.“江八条”(1995)纲领性文件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针对“台独”,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台湾回归的意义: 将大大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第五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50年代)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内容:“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最大成就:中苏建交,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成立后,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知识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