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精英论坛乒乓球弧圈技术贴汇总Word格式.docx

    • 资源ID:8264400       资源大小:44.07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精英论坛乒乓球弧圈技术贴汇总Word格式.docx

    1、打球毕竟和百米赛跑的启动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启动之后百米赛跑是要利用这股身体惯性力量往前冲,而打乒乓球则是要把这股惯性力量作用到击球上面,如果这个时候左脚没撑住,身体就整个向左边或者左前方“倒”下去了,这样一来失去了发力的支点,又何谈利用蹬腿转腰的力量?同时左脚撑住,在击球之后左脚再蹬一下也有利于身体重心的还原,而不少业余球友打球动作还原慢、动作衔接和连续性差,可能和这也有一定关系。以上三点我主要是从容易掌握、不伤害身体角度阐述的个人体会,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加强发力的细节,比如手腕肩膀放松、手腕外展到内收、拍头击球等等,只是和这些细节相比,我认为上述三点才是“重中之重”。关于“收腹”我再补充

    2、一点:以上说的主要是针对正手,但是对于反手而言,腰腹更重要,其原因就是反手击球动作因为受身体限制,无法像正手那样大幅度引拍和挥拍,所以引拍时的收腹和挥拍时展体的作用就更显重要。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各位参考【zs730712“教学相长”系列】149、正手发力的一个细节:触球瞬间“肘的支点作用”我在此前的帖子里多次说到:动作幅度大小和发力大小并不成正比。有些人对此不太了解,今天我就正手发力的一个细节谈谈个人观点。有些人打球动作很大,甚至夸张,但是“打不死”人,总觉得自己动作哪有问题但就是说不出来。要我来说的话,你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出在“发力太散、太不集中”了。而发力“散、不集中”的原因,很有可能

    3、就是你球拍触球瞬间肘部没有充分发挥“支点作用”,或说击球瞬间肘部没有“撑住”。我见过的“发力不集中”的朋友打球,基本上都存在这个问题:动作大,整个身体“甩出去”,还美其名曰“像甩鞭子一样发力”,呵呵。兄弟,就算是要去甩鞭子,你“甩”的过程中还得有一个“突然停顿”的瞬间吧?要不然不就成了“挥”而不是“甩”了?关于这一点,此前有人举过甩毛巾、甩鞭子的例子,我再说一下小时候我们都玩过的“抽陀螺”游戏:你抽那一下是不是手腕有一个“突然停顿”的动作?会玩这个游戏的人看上去很轻松、动作不大,但是陀螺被抽得呼呼直响;不会玩的人看似动作很大、发力很大、甚至是咬牙切齿,但是没抽几下陀螺就“死”了,呵呵。同样道理

    4、,打乒乓球你想要发力集中,同样少不了这个“突然停顿”的动作,具体而言,就是球拍触球瞬间肘部突然“停顿”或说“撑住小臂去快收”。而发力不集中的原因同样在此:球拍触球瞬间肘部没撑住小臂,而是肘部随着小臂就“挥”出去了,这个时候动作再大又有个P用!相对于正手,反手击球因为身体结构的原因,似乎还更容易做到发力集中:因为反手击球时会顶肘并以肘为发力支点(如果反手击球时肘没法固定,也容易变成“挥”而不是“甩”)。至于“击球瞬间肘部支点作用”的练习方法,我个人观点是自己要有意识加强,因为这个动作是瞬间的(要靠你自己去找到这个感觉),即便你看职业运动员比赛时也很难看清这个瞬间。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波尔,他的正手

    5、击球就有一个很明显的肘部往身体“拐”的动作,然后用肘撑住小臂去快收小臂,最后肘再跟着小臂挥出去。【zs730712“教学相长”系列】31、鞭打式发力的一个细节:锁大臂有的球友拉球时使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发力似乎并不太好,或说找不到那种“鞭打式发力”的感觉。当然,关于这个发力的问题,涉及到很多细节,有机会我会逐一说一下,今天,我就谈谈其中一个细节:大臂。业余球友往往模仿职业比赛中运动员的动作,比如拉球时的大臂动作。我也承认,职业运动员打“嗨”了的时候大臂动作确实很大,拍子顺势挥拍往往到了左耳侧。但是,我个人观点是业余球友平时练球和打球时,大臂的动作不要太大,否则快收小臂的作用就要打折扣、不容易做到

    6、“集中发力”,具体到动作,就是:大臂不要抬得过高。为了便于记忆,借鉴其他朋友自创的什么“锁肩”、“锁肘”、“锁腰”的名词,我也自创一个名词:锁大臂,呵呵。控制住挥拍时的大臂动作,肘的支点作用就凸显出来,收小臂的速度和力量也出来了,发力自然更集中了。简单画一张草图,因为是平面图,能看懂意思就行,看不懂就拉倒:zs730712聊乒乓系列】288、谈谈弧圈球的“蹬转收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蹬转收”。 即“蹬腿转腰(或转体)收小臂(或前臂)”的简称。 直接进入正题,谈谈我个人对“蹬转收”的几点看法: 一、蹬转收,是弧圈球动作的外在特征 为什么说是“特征”?在我看来,如果没有“蹬转收”,就不能称之为“弧圈

    7、球”。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拉球”。 二、蹬转收,重点应该在“蹬转” 一般意义上的“拉球”,更注重手臂动作。 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弧圈球的蹬转收,重点应该在“蹬转”。 之所以很多人练习弧圈球进展不大,我个人认为,恰恰是过于手臂动作,而忽视了腰腿动作。 这样一来,也就出现了各种说法:外弧还是内弧、大臂小臂之间打开的角度是120度还是150度、是触球前提前挥小臂还是触球瞬间加速挥小臂、手臂是否要“二次加速”等等。 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如果没有“蹬转”,过于花精力去研究“收”就意义不大,或者说就不是高质量的弧圈球。 实际上,我个人对于小臂的“收”这个动作的理解是:一是身体带动手臂引拍,并且小臂是放松的;二

    8、是不要提前“收”,也就是说没有“蹬转”的配合的“收”。 三、“蹬转收”的前期工作“压转”要做好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拼了命地“蹬转”呀,怎么就是感觉没力量?这种情况很常见,在我个人看来,其本质是“蹬转收”的前期工作,或说引拍动作没做好。具体来说就是:压转。 首先说“压”:引拍阶段你的重心是否压在持拍手侧的脚上?如果没有这个准备动作,何来“蹬转收”中的“蹬”? 再来说说“转”:引拍阶段你的腰部转动是否充分?如果没有这个准备动作,何来“蹬转收”中“转”(当然,这是“回转”)? 说得更通俗易懂的话就是:“蹬转”就是“压转”的“反向动作”。 拿弹簧来打比方:你压得越恨,反弹力就越大,道理是相同的。【z

    9、s730712聊乒乓系列】225、想发球旋转更强、手腕爆发力更强吗?手腕的“橡皮筋效应”不少人平时打球时见到发球好的人,不由羡慕无比:哇,太棒了! 随之而来的便是琢磨这个人的发球,模仿他的发球。 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幸的是这个时候往往会误入歧途:盲目模仿外在动作。 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要知道动作都是外在的,而要想自己的发球有质的突破,光模仿动作是不够的,因为你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 即便是专业运动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动作,不可能千篇一律。 所以,发球的感觉是内功,而动作是外功。 你真正要练习的是内功,而不是盲目模仿动作,只要你真正具备深厚的内功,再去模仿那些外在动作,实际

    10、上是很简单的事情。 而我这说的内功就包括:身体的协调性、球拍触球瞬间的摩擦感等等。说到球拍触球瞬间的摩擦感,就不得不说到手腕的爆发力:触球瞬间的手腕爆发力对于发球质量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讲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来看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弹橡皮筋。 小时候玩过弹弓的人都深有体会:一根橡皮筋软趴趴的,但是拉开之后再放手让它弹回去,这根软趴趴的橡皮筋就极具杀伤力。有人会问:这和手腕爆发力有关系吗?很有关系!所以我自己给这种现象命名为“橡皮筋效应”。 下面具体说一下:以横拍发下旋球为例。 一般我们在发下旋球时,为了充分利用手腕的力量,会在引拍时手腕外展,然后在球拍触球瞬间手腕内收。(所谓外展、内收,

    11、好像也没啥统一说法,也有人称为内屈等等,我在这说的外展指手掌撇向大拇指,内收指手掌撇向小拇指方向) 结合上面说到的“橡皮筋效应”,我一般是这样做:引拍时手腕并不外展(甚至有点吊腕或内收),当挥拍至“将要”触球时,“突然”手腕外展(就像突然拉开橡皮筋),然后在球拍触球瞬间“突然”内收。这个动作从外在看,有一个“抖动手腕”的动作。 要想有好的手腕爆发力,一定要注意上面说的“突然”。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发下旋球时旋转更强,二是更具迷惑性,因为我可以通过用球拍上部碰球让球变成不转球,让对手判断失误。 悟性高的朋友看到这,应该基本看懂了,我也就不多讲了,如果没看懂,也没关系,说明你的发球水平还有待提

    12、高,老老实实练习基本的上旋、下旋、侧旋吧。 因为发球这东西很重要,但确实是要靠悟性的,急是急不来的,练好基本的上、下、侧旋永远是最重要的。 何况我上面说的这种“橡皮筋效应”,要求身体协调性较好,触球前身体,尤其是前臂和手腕要极度放松,如果水平不到这个份上,很容易伤着手腕。 该讲的已经讲完了,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捎带再啰嗦几句: 一是发球的核心是两点:旋转要强、动作要有迷惑性。而动作是外在的,与其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模仿那些外在动作,还不如耐住寂寞、老老实实去练习摩擦的感觉。而如果领悟了这个“橡皮筋效应”,对于增加发球旋转,提高动作迷惑性,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是有人总觉

    13、得逆旋转不好发,结合上面我说的“橡皮筋效应”,反思一下你在发逆旋转时:手腕爆发力是否够强?是否利用了“橡皮筋效应”?是否是在球拍将要触球时才开始拉动手腕,而不是过早摆好架势在那等着去摩擦球?zs730712“教学相长”系列】80、灌水:过渡用“拍中”,进攻用“拍头”既然讲到“球拍击球部位”这个问题,我再多说几句。一般而言,球拍中间击球稳定性较好,球拍触球瞬间传递到手上的感觉也最“实在”,而用靠近球拍前端部位击球攻击力威胁相对更大。所以,我个人观点是:相持时或进攻把握性不高时,尽量用“拍中”(球拍中间)击球,如果有机会进攻时,可以用靠近球拍前端部位击球以增加击球速度和旋转。当然,对于大多数业余球

    14、友而言,我建议还是以“拍中”击球为主,让稳定性和进攻威胁性两者较为均衡。在论坛里找了一张王励勤的握拍图片,大家看看大力的击球点似乎靠近球拍前端多些,呵呵。zs730712“教学相长”系列】132、灌水:撞击不用手腕、摩擦要用手腕不止一次有人站短问我:有人说打球要用手腕发力,有人又说打球时手腕要固定,那么究竟要不要用手腕?干脆我就单开一贴,谈谈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赞成用手腕的人能说出一大通道理,不赞成的人同样也能举出一堆例子,呵呵。不过,在我看来,对于大多数业余球友而言,真的没必要去深入研究这些理论上的东西,你的重点是打球,又不是想成为乒乓球理论家,呵呵。我个人对于乒乓球的理解就是

    15、越简单越好,越易于操作越好,呵呵。就手腕而言,我个人的观点是:撞击不用手腕、摩擦要用手腕。具体到实际操作,就是:以撞击为主的击球动作,比如正手攻球、反手拨球、反手推挡等,手腕保持相对固定,目的是确保发力集中;以摩擦为主的击球动作,比如弧圈球、挑打、拧拉等,可以用手腕,目的是为了确保击球瞬间的摩擦。怎么样,就这么简单,搞那么复杂干啥,呵呵。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zs730712聊乒乓系列】19、如何让球更“顶”?兼谈“大臂”的作用前面我的帖子中谈到这么两个观点:“击球瞬间快速收前臂”和“引拍时肘部和身体保持相对固定”,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并没在此前的帖子中提到“大臂”的作用。 先来说说前

    16、面的两个观点:能够做到“击球瞬间快速收前臂”,那么可以很好地保证出球的旋转和速度;而我之所以非常强调“肘部和身体相对固定”,其原因是我见到太多的球友是靠“大臂后拉”来完成引拍,针对这个现象我才提出要靠转腰完成引拍,在这个引拍过程中,“肘部和身体要保持相对固定”。如果您真的能做到这两点,应该说动作已经比较规范了。 但真正做到上述两点之后的朋友又会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击球的速度和旋转都有了,但是似乎不够“顶”,或说击球力量似乎还有上升空间。而这就是我现在要讲的问题:“大臂”的作用。 关于“大臂”作用的讨论非常多,主要集中在“是大臂带动前臂还是前臂带动大臂”,但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或说是权威的定论。既

    17、然大家争论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那我也就不去蹚这个浑水,避而不谈什么“谁带动谁”,而是去探讨一下如何让击球更“顶”以及“大臂”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在此先申明:以下观点纯属个人见解,不一定正确,欢迎各路高手批评指正。 我个人观点是:要想让球“顶”,动作肯定小不了。那种认为击球动作不大就能让球很“顶”的说法,我认为纯属扯淡!即便是专业队员的“暴冲”,动作也是非常大的。就拿波尔和张继科来比较,波尔动作不大,他的强项在于用旋转控制对方,而张继科的球就显得力量更大、更“顶”,当然动作也更大。“击球瞬间快速收前臂”能够做到击球速度更快、旋转更强,但是很难做到更“顶”。 当然,我要着重强调的是:所

    18、谓的“动作大”的前提是击球前期的准备动作是规范合理的!包括引拍、蹬腿转腰。我最担心的是就是前期动作不合理,还非要追求“一板过”的情况出现,试想:引拍阶段不转腰,靠“大臂后拉”完成引拍,击球动作大得吓死人,可是击球力量却小得可怜,与动作幅度完全不成比例,这种现象是不是经常能见到呀? 而这就是为什么前面的帖子我避而不谈“大臂”的作用,反而着重强调“肘部和身体保持相对固定”的“真正原因”。1 在说“大臂”的作用之前,我先画一张草图,讲一下何谓“动作大”: 32 图中关键一点是把您的身体想像成一扇“门板”(俯视图),而且是一个“弹簧门”(门轴就是您的“腰”)。1为准备时期,2为引拍后时期。引拍到2这个

    19、时期,已经储备足够的“势能”,通过蹬腿转腰,“势能”转变成“动能”,腰回转到1这个时期就可以快速收前臂击球了,注意,这个时候大臂是随着腰的回转传递能量,主动发力很少,击球的力量主要是来源于快速收前臂。如果要在3这个时期击球,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在蹬腿转腰的时候“甩”大臂,大臂是参与了主动发力的,然后在“击球瞬间”快速收前臂。而在3这个时候击球,动作更大,球也更“顶”。 从击球后的动作来看,两者的区别也是很大的:和在1时期击球相比,在3时期击球后的右肩比左肩靠前(以右手持拍为例),肘部送出去更多,球拍在头部偏左而不是偏右。 至于是选择在1时期击球还是在3时期击球,这要根据你的技术水平和打法来决定:在

    20、1时期击球动作小,还原快,更有利于连选进攻,而在3时期击球动作大,击球力量大,威胁更大,球更“顶”,但还原慢,适合“一板过”的朋友。此外,近台时大臂相对而言发力少些,中远台对大臂的发力要求就要更高。 为了形象说明大臂在“大动作”中的使用,我找了几张图片供大家参考(这种图片在论坛中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图像版看看),重点是看引拍时大臂和身体保持相对固定,蹬腿转腰后大臂“甩”出去,触球瞬间快速收前臂。 以上我讲的是正手击球,至于如何让反手击球更“顶”,我准备下一步写一个有关反手的系列贴,其中会谈到相关问题。 这个帖子就要完工了,但是我还是要再次提醒两点:1、一定要循序渐进,先学会“快速收前臂”,

    21、千万不要在没有体会“收前臂”的时候就开始“甩大臂”(在我个人看来,“甩大臂”应该属于相对更高级的动作);2、做“大动作”时时的正确动作应该是:引拍时肘部要和身体保持相对固定,千万不要靠“大臂后拉”来完成引拍,蹬腿转腰时把大臂“甩”出去,在触球时间快速收前臂。 以上是我对于任何使球更“顶”以及大臂在其中所起作用的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各位朋友有所帮助,不足之处也请批评指正。 在这再说点题外话:如何来评价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就以大臂和前臂的关系而言,很多人都在争论是“前臂带动大臂还是大臂带动前臂”,我个人观点是遵循基本的动作规范的前提下(千万别犯低级错误,诸如“大臂后拉”完成引拍),只要自己感觉“协

    22、调”就行。别说我们这些球友,即便是专业运动员,每个人的弧圈球动作还不一样呢! 说到“协调”,我建议各位看看fgjdhbzs730712聊乒乓系列】252、让你体会协调合理发力的方法:腰胯绷紧 要下班了,留着题目明天再写 算了,还是一口气把它写完吧,就怕明天又有事情忘了。 看过我前面帖子的朋友应该有一个印象:我非常看重打球过程中的“发力”。 发力,我个人认为是乒乓球运动中最重要、最难掌握的,所以我此前才会在帖子中提到“在我看来,业余打球的朋友80%以上发力不过关”。 当然,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是自己本身就缺少规范系统训练这一关(也有人称之为“童子功”)。 二是网上不少“热情哥”发明了

    23、很多“创新名词”,诸如二次加速、汽车挂档、双截棍、三节棍等等,本来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是往往让初学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那么,有没有更直接易懂的办法呢? 叫我说,还真的没那么复杂,只需要做到一点:蹬腿转腰之后“腰胯绷紧”,再收小臂挥拍击球。 业余打球中常见的错误是:假转腰。 什么是“假转腰”? 就是说引拍时“确实”转腰了,然后也“确实”回转腰了,但是击球时依然还是靠“手臂发力”击球。 也就是说:蹬腿转腰的力量根本没用上,最终还是靠“抡手臂”打球。 什么原因? 就是在蹬腿转腰之后腰胯没有“绷紧”,导致前面所做动作的力量没办法集中起来,散掉了。 你也许会说:腰胯绷紧,就这么简单呀?!

    24、 还真就这么简单,如果你觉得我人微言轻,那么我就搬出大腕级的教练来。 李晓东教练够NB吧,下面是一段他谈及发力的观点:“我个人觉得,一个主要环节是重心的中枢,也就是腰和跨的运用。很多时候,选手发力不可能体会到脚在使劲,但只要腰胯使劲,下面的劲也自然能用上了。”zs730712“教学相长”系列】82、灌水:除非对面是绝代美女,否则你就盯住对手的球拍有些球友和熟悉的对手打球顺风顺水,但是只要和陌生对手交锋就输得一塌糊涂。什么原因?因为和熟悉的球友在一起打球,因为相互间的球路太熟了,说句玩笑话:闭着眼都知道来球在哪,呵呵。但是初次交锋的对手,因为球路不熟悉,所以就暴露出一个致命的问题:盯球。对面那位

    25、长得俊还是丑、动作是否夸张、气势是否凶悍等等,和你打好球有关系吗?不管是他发球还是相持球,都是他手中的球拍触球一瞬间决定了来球的速度、旋转、落点。所以我才说:除非对面那位是绝代美女,否则你就牢牢盯住他手中的球拍。胶皮性能比较银V用过一年,其余三个只是短暂试打,银v正如他的大名说更适合拉球,速度不快但旋转很强,对手即使封住线路也容易出界或下网,套胶整体硬度大,弹性适中,击打扎实,贴在eg这类软五夹弹性不强的底板上中远台拉球费力,近台拉球力量还够用,中等弹性配合近台控制型底板,搓球摆短非常好,半涩胶面摩擦感中上,可薄摩擦。黑v海绵与银v不同,其余一样,比银v更透板,速度提高旋转下降。蓝v现在都是中

    26、粘的,粘性比狂飙3差好多,但海绵比狂飙软,感觉就是外套与狂飙的混血儿,手感也是混血感受,没一般外套那么透板,依靠胶皮多些。红v感觉跟f1差不多,弹性没f1好,但速度很快,胶面半涩,f1是全涩,前冲还行,起下旋一般般,需多发力否则下网。他的银V用在银河一款碳板的正手,具体型号不详,用起来觉得通透,好控,弧圈很好上手,唯一的缺憾是杀伤力不足,不知道长期用银V的朋友有没有类似的感觉。银V放在正手碳板很牛逼,应该是外套比较经济实惠而且可用性强的套胶了,红V其他什么V不用考虑,我就是银V正手,后台对拉力量也很足啊,我是BOLL-ZLC,拉起来很爽的,近台手感也很好,反手爱博炸弹,超经济,也很爽,呵呵!自

    27、己刻苦练球已经整2年了,胶皮也换了几种。近段时间又换了娇猛的胶皮,现把它与使用过的几种胶皮对比心得实话实说下,也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我现在用的板子是老波尔精神,还有一块仿的。首先说下我反手所用的多尼克X1和娇猛紫V的对比:手摸多尼克X1和娇猛紫V胶皮的柔软度几乎差不多,但触球弹性X1比紫V大,推,弹打速度自然也快;控球,拉球感觉紫V好些,估计是半粘的性质造成的;搓球紫V比X1好控制些,不容易冒高;发球2种胶皮都很转!正手我用过几张多尼克S1,天极3(39度),以及现在的娇猛银V,体会感觉如下:发球我感觉最转的是天极3,之后是银V,再次是S1;击打速度最快的是娇猛银V。多尼克S1虽然有较好速

    28、度,但手感木木的有种不好控制的感觉。天极3击打感觉最实;拉球控制最好的是娇猛银V。用这个银V拉的球,弧线很好看,球落案子后迅速下扎。用多尼克S1也有较好的弧线,但前面所说的木木的手感,不好控制,有种空空的感觉。用天极3拉球的弧线比较平直,手里的感觉是硬邦邦的,不过拉的球比银V和S1都更有力,更转;搓球银V和S1都能搓的很转,不过要稍微用力向前抖手腕,要不然就是不转的球了,这个是我理解的涩性胶皮,而天极3就是正常搓就已经很转了。实际运用涩性胶皮的搓球可以用这2种方式搓球,搓转和不转。天极3胶皮搓球就非常容易看出来是转和不转。次日在球场试打才体会到娇猛的定价是合理的。本来期待红V性能应该接近银V这也是一般同系列胶皮应该具备的,但实际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或者说太失望了!以


    注意事项

    本文(精英论坛乒乓球弧圈技术贴汇总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