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

    • 资源ID:8222680       资源大小:24.2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

    1、二、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定义: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2、人口分布特点:很不均衡:南密北疏(北密南疏),东密西疏3、地形、地貌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4、

    2、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5、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保护、延续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影响三、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2、发源地: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3、地域分布特点:中原地区农耕,西北地区游牧4、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特点: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多元结构早熟又不成熟5、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既早熟而不成熟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6、循环论:是盛行于农业社会的一种推原思维。这种思维的

    3、特点是出发点与归宿点“重合”。四、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主义严密。2、宗法制度的产生的原因:封闭型大河大陆生态保护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存在血缘关系是阶级专制的基础3、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4、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封建制度不断: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中国古代,构成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力量异常强大与稳固。5、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四大权力:政权

    4、、神权、族权和夫权。6、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7、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皇权具有绝对权威,秦汉以后盛行的宰相制度,只是皇帝的办事机构,听命于皇帝。对人身控制严密8、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

    5、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五、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国人起源:170万年1965年5月,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2、人种: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3、火与工具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那么,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4、原始观念文化: 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较为高

    6、级的宗教形式。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原始艺术距今4 000年的河南密县池北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塑猪头,这是最早的陶塑艺术品。陶绘是原始艺术的又一样式,考古发掘表明,那一时期的陶绘图样千姿百态,几何纹样,动、植物图形都是先民创制陶绘艺术的基本素材。原始雕刻艺术亦有众多发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骨,刻有勾嘴、修尾的水禽,线条流畅,姿态生动。5、原始社会组织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的“夏文化”的进程。夏

    7、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文化大致具有如下特征: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私有制确立;建立起来。阶级社会文明社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上初现熹微。6、上古文化分布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华夏集团内又分两支,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神话传说中那位桀骜不驯的共工氏,也属于这个集团。东夷集团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与黄帝恶战的蚩尤、射日的后羿,都属于这个集团。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

    8、布区。如若向东延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也可归于此集团。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娲都属于这个集团。7、几大集团的融合经过对东夷集团以及稍后对苗蛮集团的征战,华夏集团取得连续胜利,从而确立了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发生中的主流地位,对后世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8、殷商文化的特点:神本文化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9、周人的文化维新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宗法制度的建立。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

    9、制礼作乐”。10、儒家: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11、道家:以老、庄为代表,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道家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道家它既以超脱社会伦常为目的,于是把复归“自然”当做寄托身心的不二法门,这就使天人谐调从人际谐调的从属地位独立出来而成为“第一义”。12、法家: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13、墨家:创立者是鲁国人墨

    10、翟。墨家学说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尚力”),反对生存基本需要外的消费(“节用”),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太平”(“兼爱”),同时又尊崇天神(“天志”),鼓吹专制统治(“尚同”),从而典型地映现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14、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有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15、秦汉统治者在建立一统帝国的同时,还致力于思想文化的统一,其重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思想学术上的统一。16、唐型文化的特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时代气质。17、宋型文化的特点:相对封闭、内倾、精致、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18、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

    12、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19、在中国文化趋向成熟、精密化的背景下,古代科技在宋代亦发展至极盛。20、明代与1840年前的清代,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晚期。在这几百年间,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缓慢而又重大的变化,同时它又为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准备着条件。21、明清两代的文化特点: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出现了多少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2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23、古典文化的大总结:明清两代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时期。典籍文物的收集、整理。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在学术文化方面,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

    13、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六、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1、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时代佛教文化大规模输入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人的思想融人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范例。2、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明朝万历(16世纪末)年至今(400年),欧、美、日文化入侵,推动中国文化系统的巨大转变。七、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中国文化的类型:伦理类型2、产生的基础: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

    14、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3、社会根源:血亲意识。“孝亲”情感。4、中国型文化的主要特点: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观念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思想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领域5、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的主要表现: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人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

    15、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是一种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八、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2、文化精神:是所有文化现象(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中的最精微

    16、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它是民族成员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从本质上讲,它就是民族精神。3、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4、文化基本精神的特点:表现本民族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精神是所有中国文化现象(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它是中华民族成员生活行动的

    17、最高指导原则,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从本质上讲,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6、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天人合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

    18、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刚健有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它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之道,主张不甘人后,积极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品格的高度概括。7、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它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精神激励功能。文化基本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因此,它应该而且必然

    19、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能够鼓舞人民前进,都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用。整合创新功能。整合不同的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有所开拓创新,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又一功能。九、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奠基于人的历史需要,体现了人的理想,蕴含着一般的评价标准,展示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广义的文化演进过程。2、儒家价值取向的主要内涵: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3、儒家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内圣”的追求人格的完

    20、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除了仁德之外,人格还包括“知”的规定。“知”是一种理性的品格,按儒家的看法,缺乏理性的品格,主体往往会受制于自发的情感或盲目的意志,从而很难达到健全的境界。“外王”从人格取向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所谓外王,是指治国平天下的事功。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身旨在达到内圣之境,治国平天下则属广义的外王。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就其深层内涵而言,“仁”表现为一种完美的德性,“知”则是指在德性制约

    21、下的伦理理性或道德理性,二者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善”的品格。这样,走向内圣之境,总体上便表现为一种善的追求。十、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师夷第一人。3、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洋务运动。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而新文化运动正是要在伦理层面上改变旧文化,它把伦理的觉悟看成是“吾人觉悟最后之觉悟”,因此表现出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而新文化也在伦理、心理层面展开了近代化的进程。这样,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

    22、动,就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4、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思想、变易思想、民本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等,在近代文化变革中都起了重要作用。根本原因和动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对中西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改造,决定了近代文化思潮的迅速变迁和发展路向,生产方式与经济基础变革的需要和救亡图存的需要,它是中国文化近代化的根本动力。十一、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辩证地处理好“古”和“今”即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要辩证地处理好“中”与“外”亦即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总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古今中外文化的最佳互补结构,亦即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