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漫谈《资本主义文化矛盾》doc 25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8220839       资源大小:44.7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漫谈《资本主义文化矛盾》doc 25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企业家和艺术家双方有着共同的冲动力,那就是追求新奇、再造自然的激情和精神,这两种冲动力共同开拓了西方世界,然而,二者很快就变得格格不入:资产阶级企业家在经济上积极进取,却成为了道德和文化上的保守派;而文化冲动力则展开了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猛烈攻击,主要表现为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和颠覆。贝尔指出领域的断裂是现代社会紧张局势的结构根源,认为断裂观念是分析研究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理论方法。第一部,现代主义的双重羁绊,共分为四章,系统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矛盾。第一章,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共分为两节,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及其产生的根源:工业社会的经济与节俭原则与现代主义文化强调的反认知和

    2、反智模式发生了冲突,“一方强调功能理性,专家决策,奖勤罚懒;另一方强调天启情绪和反理性行为方式。正是这种脱节现象构成了西方所有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文化危机。这种文化矛盾将作为关系到社会存亡的最重大分歧长期存在下去。首先,阐述了今天的社会结构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前者受制于一种由效益、功能理性和生产组织之类术语表达的经济原则,后者则趋于靡费和混杂,深受反理性和反智情绪影响,把自我感受当做是衡量经验的美学尺度。作者分别通过随意型社会行为、艺术家造就观众和50年代的中产趣味进一步解释了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中的反理性倾向。接着,作者分析了现代主义潮流和资本主义的信仰危机,指出现代主义本质上代表了对资

    3、产阶级正统文化秩序的愤怒攻击与颠覆破坏,倡导与传统文化相对立的美学思想和生活态度。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已同大众文化、商品生产合流,完全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传统文化统治,造成了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消亡,现代主义经过百年反叛,终于“至高无上”地统治了文化领域。然而,西方现代派文艺作为宗教思想消亡之后的替代物,它在本质上是孱弱无力的,这种潮流本身充满了空幻,而旧的信念又不复存在了,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的信仰危机。其次,贝尔以美国清教传统和小城镇心理为例,细致地阐述了宗教冲动力的衰竭过程:“代表着宗教冲动的禁欲与节制精神先是被世俗法制社会碾去了神学外壳;继而被工业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实用主义哲学

    4、和科技理性割断了它的超验纽带;最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分期付款、信用消费等享乐主义观念又彻底粉碎了它所代表的道德伦理基础,将社会从传统的清教徒式先劳后享引向超支购买、及时行乐的糜费心理,是为古罗马与拜占庭文明堕落的先兆。”正如作者所言,现代主义、享乐主义和文化大众所表现的乏味形式的制度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第二章,文化言路的断裂,共分为三部分。阐述了现代社会中文化本身的聚合力,以及文化能否取代宗教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一套全面的或超验的终极意义的问题。贝尔认为现代社会中文化存在涣散性,这是由于言路本身语言,以及表达某种经验的语言能力的断裂。以前存在于我们理解方式中的宗教术语

    5、已经破烂不堪,存在于我们诗歌和修辞方法中的象征也已经软弱无力了,这些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感情语言的贫乏,反映了我们生活的贫困,这种贫困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上的,是一种没有祈祷、没有仪式的生活的贫困。首先,从数、相互影响、自我意识、未来的定向四个方面论述了我们的技术文明不仅是一场生产革命,而且是一场感觉革命,技术文明给人们的感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影响,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我们接触世界的方式。其次,论述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仅反映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之间的断裂上,而且反映到认识表现和感情表现之间的断裂上。首先现代生活创造了一种角色和人的分歧,从角色来看,人日益变成官僚机器的附属品,现代社会变成了一

    6、个日益非人格化的社会,而从人的角度来看,现在人选择的范围和种类比以往要宽松得多,现代社会又是一个日益自由的社会。其次,功能的专门化造成了角色与象征表现之间的断裂,专门化造成了社会关系的结构日益错综复杂,文化本身很难反映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另外,语言的变化抽象思维的扩大加大了物质世界和概念世界、经验世界和日常事实之间的断裂。最后,论述了宗教冲动力衰竭之后,人们失去了维系思想统一的中心,出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涣散性,人们如同无家可归的漂泊者一样失去了根基和归宿。作者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文化聚合力的问题。第三章,60年代文化情绪,作者科学地分析了60年代的文化情绪。60年代的文化情绪是50

    7、年代文化情绪的一种反动,同时它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的现代主义中达到顶峰的一种更早的文化情绪的回复与延伸。60年代最主要的趋向是,早先对自我的热衷现在又故态复萌了,而且更加变本加厉。另外,“60年代文化情绪还有一些特点:热衷于暴力和残忍;沉溺于性反常;渴望大吵大闹;具有反认识和反理智的情绪;想一劳永逸地抹煞“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熔艺术与政治于一炉等”。人们在60年代的文化情绪中看到了现代主义的枯竭,它已成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又一个迹象。第四章,走向大修复:后工业化时代的宗教与文化,作者根据前面几章对文化矛盾现象的论述,来探索文化与工作、宗教的关系,以及新意义系统可能将导致的方向。作

    8、者通过对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不同工作的论述为我们展示了三种背景:自然世界、技术世界和社会世界,以及与之相关的三种宇宙观:自然世界是从命定到机遇,技术世界是由理性和进步确定的,而社会的世界只能具有在“恐惧和战栗”中生活的特点。由于存在着三种背景和三种宇宙论,那么也存在着三种个人赖以寻求自己同世界关联的认同方式,这就是宗教、工作和文化。宗教守卫着道德、传承着文化,工作,当它是一种天职或正当职业的时候,等于把宗教转化成一种今世的依附,一种通过个人努力达到的自己美德和价值的证据,而文化尤其是我们目前称之为现代主义的滚滚潮流不但不像宗教那样设法去驯服邪恶,反而开始接受邪恶,探索邪恶,从中取乐

    9、,还把它看做是某种创造性的源泉。文化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运动侵犯了宗教领地,并把权威的中心从神圣移向亵渎。作者还指出人类行为的指南既不可能是自然界,也不可能是历史,而只能是宗教。宗教是传统社会中人生的全部,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宗教的力量已经大大减弱了,但是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会有某种新的宗教出现,因为“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生存总秩序及其模式的认知追求;是对建立仪式并使得那些概念神圣化的感情渴求;是与别人建立联系、或同一套将要对自我确立超验反应的意义发生关系的基本需要;以及当人面对痛苦和死亡的定局时必不可少的生存观念。对于贝尔的宗教思想,学界有专文进行论述。“贝尔认为前工业社会

    10、之所以稳定、和谐,原因在于以往人类社会有着从经验中积累起来的稳定信仰,这种传统上的稳定信仰就是宗教,它为人们提供了关于现实某些超时代的概念”,“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运动侵犯了宗教领地,导致了工业社会时期的宗教危机”,贝尔进一步指出,后工业化社会将会出现宗教的回归,并设计了一种“新宗教”:“公众家庭”。正像贝尔自己所说,向宗教回归是一个冒险的答案,目前学术界大多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所谓解决矛盾的想法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第二部,政治体系的困境,共分为两章,从阐释文化转向论述政治。政治体系对于文化体系而言,完全是另一种领域,如果说宗教和文化企图确立终极意义,那么政治体系则不得不应付日常生活中的

    11、世俗问题。政治的矛盾与文化矛盾也不尽相同,它的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它建立之初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要求,然而现在它却必须为了实现集体目标而努力,如何调和个人和集体的矛盾成了一个非常棘手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第五章,动荡的美国:国家危机的暂时的和永久的因素,首先论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并预测了之后25年美国的发展,目的是从与社会动荡有关的暂时因素中挑选出结构因素,从而找到造成美国社会动荡的根源所在。贝尔指出,“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美国最大的困难在于:它在气质上过于个人主义化,在趣味和爱好上过于资产阶级化,而它却从未完完全全地学会依靠集体解决问题的艺术,或者说,它从未真正地学

    12、会欣然接受公众利益至上的主张,以反对个人的利益。”最后,贝尔指出,实现“公众家庭”是任何民主政体解决自身问题的关键所在。第六章,公众家庭:论“财政社会学”和自由社会,贝尔从政治的角度再次探讨享乐主义这个重要的文化主题;接着,贝尔提出了公众家庭的主张,认为公众家庭是调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的主要方法。公众家庭是经济活动中除家庭经济和市场经济外的又一个领域,从政府预算的角度来讲,公众家庭是指对财政收入及开支的管理。更广义地说,它是满足公共需求和欲望的媒介,与个人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它是社会中诸多政治力量登场亮相的活动场所。建立公众家庭的宗旨就是要满足共同的需求,就是要提供一些个人无法用金钱为自己购买到

    13、的商品和服务。有的学者认为贝尔提出的公众家庭理论是虚幻的,因为 “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矛盾如同其他社会矛盾一样,深深地植根于私有制的本性之中。”作者把私有制看做是一个不可触动的前提,在此前提下提出的解决方案当然是过于理想化的。【 理论与实践意义】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西方学者分析资本主义文化实质的名著,被认为是社会科学和思想领域50年以来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追溯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剖析了这种文化如何与经济和政治中的轴心原则发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反映出贝尔全面探查当代西方社会结构、政治模式和文化思想领域的努力。他对资本主义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矛盾的精辟分析,代表了文化社会

    14、学和发达资本主义研究的一项开创性成果。本书论述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它在稍广的意义上涉及了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贝尔的文化研究,确切地说是站在文化角度的社会研究。从文化考察社会,我们触碰到的将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而是存在于一个社会群体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深层问题。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矛盾,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对于把握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在精神生活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学界就有不少论述此书的实践意义的文章。 “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必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更新过

    15、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如何建立统一的、一致的、共享的文化精神或文化价值观这一问题。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普遍的、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社会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注重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政治和文化获得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并相应地产生各自的价值轴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三个领域各自追求自身价值的活动必然会发生逆向摩擦。相反,在这三个领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经济生活对效率的追求,政治生活对民主、公正与合法性的追求,文化领域对人的自由、自我实现和生存意义的追求,恰恰应当能够产生互补作用,以保证社会生活在整体上协调

    16、、健康地运转。“贝尔对社会三领域相互冲突的分析,尤其是对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剖析,对我们审视步入工业社会的中国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也许会有所帮助。张深远认为“贝尔的公众家庭理论,对于我们妥善协调各方面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启迪”。贝尔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对于我们研究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实用价值。他提出了“中轴原理”和“轴心结构”的思想,“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这种轴心原则的运用体现在“又将每一个社会分为三个不同的领域,每一个领域又有各自的轴心原则”,贝尔这种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多角度地去理解社会变革,通过轴心这一基本特征,更清

    17、楚地辨别各个社会的异同,即从不同目的、不同视角、不同层次来分析社会”。摘 录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著 赵一凡 蒲隆 任晓晋译 三联书店2003年版导论/领域的断裂:主题绪言(P49-76)P50由此看来,虚无主义正是理性主义的瓦解过程。它反映出人的自我意志要摧毁自己的过去,控制自己的将来。这也是极端形式下的现代心理。尽管虚无主义建立在形而上的基础上,它如今已盛行于整个社会,也必将摧毁它自己。P53我相信,我们正处在西方社会发展史的一座分水岭上:我们目击着资产阶级观念的终结这些观念对人类行动和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交换都有自己的看法过去的二百年中,资产阶级曾经靠着这些观念铸成了现代社会。我相信

    18、,我们已面临现代主义创造力和思想统治的尾声。P53不论我们如何执迷于天启神示,稍后又热衷于革命,但社会结构本身包括生活方式,社会关系,规范和价值系统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颠倒过来的。P54如果说,影响我们认识的第一项障碍是历史时间的扭曲,那么第二项问题就是把社会视为磐石一块的整体观。P56历史并非辩证体。社会不是统一的,而是分裂的。它的不同领域各有不同的模式,按照不同节奏变化,并且由不同的、甚至相反方向的轴心原则加以调节。P56与社会统一观相反,我认为较有益的方法是把现代社会(我此刻不管它与以往社会的继承联系)看做由三个特殊领域组成,每个领域都服从于不同的轴心原则。我把整个社会分解成经济技术体系,

    19、政治与文化。它们之间并不相互一致,变化节奏亦不相同。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特模式,并依此形成大相径庭的行为方式。正是这种领域间的冲突决定了社会的各种矛盾。P58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变革有着不同的“节奏”,三个领域之间也不存在简单的决定性关系。技术经济体系的变革P59是直线型的,这是由于功利和效益原则为发明、淘汰和更新提供了明确规定。生产效益较高的机器或工艺程序自然会取代效益低的。这其中的含义是进步。但在文化中始终有一种回跃ricorso,即不断转回到人类生存痛苦的老问题上去。P59 现代文化的特性就是极其自由地搜检世界文化仓库,贪婪吞食任何一种被抓到手的艺术形式。这种自由来自它的轴心原则,就是

    20、要不断表现并再造“自我”,以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在这种追求中,它否认经验本身有任何边界。它尽力扩张,寻觅各种经验,不受限制,遍地掘发。P60上述框架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紧张局势的结构根源:它存在于官僚等级制的社会结构和郑重要求平等参与的政治体系之间,存在于依据角色和专业分工建立的社会结构与迫切希望提高自我和实现个人“完美”的文化之间。P60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文化复合系统。经济上它建立在财产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基础上,文化上它也遵照交换法则进行买卖,致使文化商品化渗透到整个社会。民主,则是一种社会政治体系,它的合法性源出于被统治者同意下的管理。只要政治舞台上有不同团体的竞争,自由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1、。P62 企业家和艺术家双方有着共同的冲动力,这就是那种要寻觅新奇,再造自然,刷新意识的骚动激情。这两种冲动力,从历史角度看,都起源于现代主义赖以形成的社会潮流。它们以猛烈的方式合力开拓了西方世界。然而违悖常理的是,这两股冲动力很快变得相互提防对方,害怕对方,并企图摧毁对方。P65 更大的变化是现代社会里的表现形式,它已从宗教岔入了世俗文化的道路。历史上的西方社会一直存在着放松与制约的矛盾。P66 今天,现代主义已经消耗殆尽。紧张消失了。创造的冲动也逐渐松懈下来。现代主义只剩下一只空碗。P67破坏新教伦理的不是现代主义,而是资本主义自己。P67资本主义的文化正当性(如果不是道德正当性的话)已经

    22、由P68享乐主义取代,即以快乐为生活方式。在自由主义风气流行的今天,文化意象的楷模已同现代主义冲动合二为一,它的意识形态原理就是把冲动追求当成了行为规范。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就在于此。现代主义的双重羁绊也因此产生。P68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的要求。社会也不再被看做是人的自然结合如城邦和家族有着共同目标,而成了单独的个人各自追寻自我满足的混杂场所。P68假如消费代表着人们对地位的心理竞争,那么可以说,资产阶级社会正是嫉妒心理制度化的结果。P70 后工业化社会的新型“阶级斗争”,与其说是经济企业中劳资之间的冲突,倒

    23、不如说是各种有组织团体间为了影响国家预算而进行的拔河比赛。P70“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涉及公共利益和私人要求的冲P71突。很明显,它将是未来政治的潜在问题。未来法学理论的一个主要任务将是运用“公共法”原则去优先考虑群体的要求,而不再以个人需要为出发点。P72在后工业化社会(我在前一本著作中所论)会出现19世纪乌托邦主义者难以料想的新的匮缺信息的匮缺,它的生成原因包括技术知识增长及其普及要求,人们活动频繁所引起的“时间”增值,以及在政治程序中协调这些行动的需要。P72经济学是一门向竞争者分配匮缺物资的艺术。P72 “公众家庭”是一种自由主义概念,因为它相信个人应当作为公众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个

    24、人成就应该得到合理奖赏。但是我追求的目标是将政治自由主义同资产阶级社会分离开来。“公众家庭”的任务就是要裁判群体间的纷纭要求,把它们当成是合理事物间的必然冲突,而不是举一方压另一方。它还要在个人权益之上强调群体成员的要求,平衡自由与平等,平等与效益的关系。它的出发点,我相信,只能是承认资源和需求不是欲求的公共性质,并在确定不同要求的合理程度时坚持适当差别的原则。P74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因为这种新生的稳定意识本身充满了空幻,而旧的信念又不复存在了。如此局势将我们带回到虚无。由于既无过去又无将来,我们正面临着一片空白。P75假如世俗的意义系统已被

    25、证明是虚幻,那么人依靠什么来把握现实呢?我在此提出一个冒险的答案即西方社会将重新向着某种宗教观念回归。第一部现代主义的双重羁绊第一章 (P79-132)P79这样,我们如今的文化就担负起前所未有的使命:它变成了一种合法合理的、对新事物永无休止的探索活动。P81事实上,“文化”已取得一张空白支票,它在引导社会变革方面至高无上的地位亦获得了肯定的承认。第一节 文化的意义P81就社会、团体和个人而言,文化是一种借助内聚力来维护本体身份identity的连续过程。文化因此而属于感知范畴,属于情感与德操的范围,属于力图整理这些情感的智识的领域。P83我发现今天的社会结构(技术经济体系)同文化之间有着明显

    26、的断裂。今天的文化已把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摒弃无遗如此结果的部分原因,说来可笑,正来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身的活动。P86现代主义的发展经历是一部有关自由创作精神同资产阶级长期交战的历史。P94现代主义是对于19世纪两种社会变化的反应:感觉层次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自我意识的变化。P96运动感和变化感人对世界感知方式的剧变确立了人们赖以判断自我感觉和经验的生动而崭新的形式。较为微妙的是,对于变化的感受却在人的精神世界引起了一场更为深刻的危机,即对空虚的恐惧。宗教的衰败,尤其是灵魂不朽信念的丧失,使人们一度放弃了人神不可互通的千年传统观念。P96,现代人的傲慢就表现在拒不承认有限性,坚持不断的扩张;现代世

    27、界也就为自己规定了一种永远超越的命运超越道德,超越悲剧,超越文化。P97现代主义重视的是现在或将来,决非过去。不过,人们一旦与过去切断联系,就绝难摆脱从将来本身产生出来的最终空虚感。信仰不再成为可能。艺术、自然或冲动在酒神行为的醉狂中只能暂时地抹煞自我。醉狂终究要过去,接着便是凄冷的清晨,它随着黎明无情地降临大地。这种在劫难逃的焦虑必然导致人人处于末世的感觉此乃贯穿着现代主义思想的一根黑线。P100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是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激烈机制断裂,而正是这种断裂在历史上为更加直接的社会革命铺平了历史道路。P10160年代文化具有一种新的、也许是特殊的历史蕴涵,它既是终结,又是开端。第二节从新教

    28、伦理到幻觉剂哄动P101文化观念方面的变革具有内在性和自决性,因为它是依照文化传统内部起作用的逻辑发展而来的。在这层意义上,新观念和新形式源起自某种与旧观念、旧形式的对话和对抗。P102事实上,正是资产阶级经济体系更精确地说是自由市场酿成了传统资产阶级价值体系的崩溃。这是美国生活中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根源。P106有两种形象作为美国性格的精华沿传至今:一是乔纳森爱德华兹的虔诚和苦恼,以及他对人类堕落问题的专注;一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实践和技巧,以及他对成就与利益的关心。P107体面观念它反对轻佻、享乐和饮酒的根基十分深厚,以致在基本的物质匮乏消失之后依然旷日持久地延续下来。如果说起初劳动和富有是上

    29、帝遴选的标志,那么在下个世纪,它们就是体面的象征了。P107价值体系通常是松散而不完善的。当它被纳入特定的法规,构成一套宗教教条、一种明确的契约或一种意识形态,它就会变成动员社团成员、强化纪律和维护社会控制的手段。P108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功能functional因素。但它还具有认识的或智识的因素。意识形态不仅要反映基本现实,或为之提供合法依据。它一旦形成,就开始有自己的生命。真正强大的意识形态会给人的想象展开一片新的生活视野;它一旦被明确地阐述出来,就会作为伦理仓库被知识分子、神学家和道德家用来预见人类局部的可能性远景。它们不会像经济或旧技术那样消失。这些黑格尔所谓的“意识的要素”是可以更新的;在整个文明史上,它们可以不断地被人参照或重新组合。


    注意事项

    本文(漫谈《资本主义文化矛盾》doc 25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