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丹医秘授古脉法电子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8200032       资源大小:27.63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丹医秘授古脉法电子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浮为阳 主表 沉为阴 主里 数 主热 涩 主寒 滑 主痰 迟 主血少气滞 长 寿征 短 主气不足 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亦危证见之。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

    2、“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离经脉第二易曰:一阴夹于二阳间,故曰离。以象心之用。手厥阴心包络经。甲、鬼哭穴(在中指尖下) 乙、蟹眼穴(中指本节与第二节交界横纹处) 丙、外劳宫(手背中指

    3、本节内侧歧缝间,脉管呈人字纹处;一说与内劳宫相对,脉诊当依前说) 丁、天河穴(由外劳宫循歧缝上行至手腕关陷中有脉处) 分候脉、候气、候寒热三部 甲、以离经指法候鬼哭穴之脉跳(但有人离经脉行于指尖两侧),阳脉为心阳外开,阴脉为心阳不足。 乙、此以候气:捏鬼哭穴,外劳宫脉动加大;捏蟹眼穴,天河穴脉动加大,以候心气。与候脉结合,则用以推气与脉之间的辩证关系。左右手相比较,则可推心气心血之辩证关系。 丙、候指尖寒热 甲、小儿出疹发痧,身虽热,而指尖冷。 乙、离经无脉者,可断其心气不出井,为心气虚故。四逆者,必先见离经寒,次发展及手,厥过肘者不治。 丙、产妇分娩时离不出井,如气(热)与脉(动)由本节逐渐

    4、向上发展,待达于指尖,则宫口开大已至少三寸,胎儿将立刻娩出。 丁、离洪实而动甚者,慎勿投开散心气之品。证治大法详证治大法品。守灵脉第三 心为阴中之阳脏,体阳而性阴也,为君主之官,司神明, 按黄庭经:其神名元丹、字守灵,居泥丸之宫是也。心经与心包经同源而异出,本脉所候为心经,单候气不候脉。少海穴。以离经指弹叩病人少海穴,有无麻胀感至小指。此经所主之心为“君主之官”的心,非心包也,故亦包括思维能力在内。叩三次无反应或反应不及指尖者为心气虚。五、凡叩少海无反应者,可用鹤咀劲、鸭咀劲等取通里、神门。叩后仍无反应者为心气虚甚,为难治之证。胃经脉 冲阳穴及艮宫穴(鱼际上正对合谷穴的下面) 冲阳单用离经指法

    5、切,根据中指之一、二、三节,分为天、地、人三部,正常胃脉应长缓而有力,因阳明喜降故。艮宫单候气不候脉,用丁头劲上下对住合谷及艮宫二穴,用力捏之。冲阳以应指二节为长短之常,脉长过三节或过于太冲穴为胃家实,宜下之。短仅一节为胃气不降,宜平降之。趺阳不出为胃气绝,主死。左右大小不一,主半身不遂(内经曰:胃脉大小不一,此之谓也)。合谷、艮宫痛者为有阳疽(如溃疡之类)。麻木不仁者为胃腑生阴疽(胃癌)时,掐之不仅不痛且鱼际处皮肉发死呈老化状。 又艮宫亦候肺之虚实痈疽等。 又三里亦候胃也。人迎气口之部位,医家有二说,一说在手部,一说在颈部,丹家同意后说,即结喉两旁人迎穴处,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足阳明胃经

    6、穴也,但诊胃时不用它,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如前述。用平指劲,以食指平对颈横纹有动脉处候之。食指为天候心肺,中指为人候脾胃,无名指为地候肝肾。甲、正常脉如银丸冲天鱼贯而行。 乙、候上下左右是“四正”。正常气口大人迎一倍半。反之,超过或不及是左右盈亏,表示肝肺不和,因肝气右出左入,肺之气脉左出右入。上下有区别时,为上有余或下不足,或反是。上有余为心肺有余,下不足为肝肾不足,即阴虚火旺之征。五、气脉上逆血溢于上、阳亢阴虚之甚者,候人迎脉当注意轻取,重取时间不宜过长、用力不宜过猛,免致眩晕厥逆,万一遇此现象,宜急以剑诀取绛宫立止。青龙脉第六黄庭经曰:肝禀东方太乙真木之气,故号尊青帝,其气为升,法象飞龙

    7、,其真神名龙烟。肝经脉。两侧期门穴。其穴位于乳下第二三肋间,接近剑突部之交叉缝中,与针灸上之期门穴部位不同。用离经指平贴如是部位,由外向内推以候动脉。正常人左脉大于右。右动极微。患肝炎、黄疸、肝郁等右脉亦跳甚,或左右相等,甚或大于左。脉见分散呈两边者,主暴死,曾见于肝昏迷及肝硬化大出血患者。肝阳上亢或不舒者,期门穴痛。气功偏差呈青龙白虎之争战者,曾见右期门脉上冲至乳房内侧。太冲脉为青龙脉之别候,太冲虽为肝经穴,然又为候血份之专脉。两侧太冲穴。与一般切脉指法同。候妇女地道通塞及崩中带下,得阳脉为月事赶前,为血有余之征。脉见短沉涩属虚,月经愆期,经来腹痛或胞中冷及不孕。 决生死:亡血家太冲芤涩,脉

    8、绝者死。龙曜脉第八胆之神名曰龙曜。胆经脉。丹家认为胆不属腑,也不属脏,虽归于六腑而又不以腑为用也。盖亦下受水气、受坎宫之化道也,故黄庭经与四季摄生图别立胆为一脏,以胆之用可阴可阳,故曰少阳为枢,半表半里是也。上候耳门双穴,下候日月穴(在脐两旁外开3-4寸、斜上约2寸凹部,与腰眼穴相对。腰眼穴取法:直立两手上举,身略侧转,肾腧外侧有凹处是穴。病人取站立位,以指候脉之跳动。耳门穴动脉插鬓中为有余。上入率角者为过。日月穴左跳右不跳或微跳为正常,以左为日右为月,丹经所谓“日明月晦”者是也。日月相反为胆有病,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证,皆右大于左也。脐不仅为先天得气之处,亦为后天得气之处,亦“神客在门” 故

    9、曰神阙。又名太阴脉、长在脉等。脾经脉。丹家以六腑之中无三焦而有胰脏,而手少阳经应为胰经,而丹家在里支表里相配上,以脾与胰为表里,而医家所谓之三焦不过是五脏六腑上贯于气血荣卫之用相,即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也。经云:“三焦有名而无形”,故不可以三焦为腑,医家之手少阳三焦经络即出自胰脏,非得定功不知此也,证之临床亦可印证丹家之说,估计为必然可能之事。盖真理不可抹杀也。今日医家舍胰经不论,是医不如屠夫也。正因脾胰为表里,故太阴脉之上端亦候胰也。神阙穴,虚里穴(经外奇穴,在脾胃之间重取可得) 甲、以剑诀取神阙穴。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神阙外开二寸之动脉。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虚里动脉。甲、神阙

    10、穴:正常神阙脉闭,故仅能候气,即神阙有吸指感,如不吸指反见脉外射,如蛇吐信状者为病。阴黄、黑热病及脾肿大者,顶指力极强,稍缓者为脾热,见知饥善食之证。 又痛证者见神阙脉明显,疽者神阙脉濡缓。 乙、神阙向左外开一寸之动脉(太阴脉、长在脉)亦与“神阙脉显”之为证同,惟此动脉紧如转索、直上直下直射气海者为痃癖已成。经闭及气功走火气血溢入四肢而不归经者,此脉亦极弱。按此脉痛感上行者,知肝亦有积。 丙、虚里脉急者为胰有余之征。反之为不足之征。射过胃右者知肝亦有积。五、以上三脉为腹部切诊之最紧要者,导引急脉、解谿可左右以上诸脉。其效应如桴鼓,对心脾患者为特效。太阴脉先天出于脐右者,必急腹。 肾居北方水宫为

    11、黑帝,其脏神如鹿而两首,有左右之分,其真神号育婴。肾经脉 太渊尺部后循经至尺泽。又后轳辘关(十四至十六椎间) 两部均以候气为主,而不候脉。尺泽部候寒热并测其长短,将臂三段来测量,与内经所载诊尺肤法同。轳辘关亦候气,令病人俯卧,用豹扑候之(拇指交接于十四椎处,四个指头平贴季肋之下,然后拇指向左右平行分开,同时拇指内顶,取在灵台穴上,病人腰内有酸麻胀痛等八触反应出现)。尺肤温和者为正常,甚热者为肾水亏,热极而发红色为阴虚之极。寒者为肾寒,男子失精亡血,女子梦交不孕。育婴买长短合度而偏长且温和者,按“太素脉法”主多嗣。 轳辘关候肾之本脏,正常人仅腰有酸胀感,如酸胀下行至臀腿为下虚之候,主肾虚;酸胀上

    12、行至阳纲、肝脾腧等处时,上有余之候,主肾阳上浮。小肠经 小海穴 本脉以候气为主,用中指叩弹小海穴。诊法一般叩弹一次即出现麻跳,两次方出现者为气迟,三次方出现者为气迟甚,四 五次方出现者为小肠气化功能极差。 叩弹后跳痛但不麻者为小肠热证。 叩弹后麻木不仁为患小肠痈疽。此时需进一步检查小指甲,甲血聚迟者为阴疽(肠癌),血自还速者为阳证(有热),聚血紫黑者为中毒。大肠经 合谷 甲、同胃经艮宫脉(候气) 乙、候脉 甲、掐合谷痛者为胃病,痠胀者为大肠病算帐,便秘者胀多,便溏者痠多。 乙、拉提虎口软筋,痠感为常。又以痠、胀、痛定阴阳虚实。 丙、合谷脉长出虎口为大肠阴虚便秘之候,大便初鞕后溏者尤然。 丁、合

    13、谷脉长,候气时具有麻胀感者为肩臂痛或肩臂不举之症,治宜取手阳明,较服散风逐湿药为佳。医家每将关节经筋痛感以“风湿性关节炎”六字统之,其谬远矣。 胰为太仓之吏,司升降,盖言五味入脏之支出分配,由胰主用是也。胰经脉 阳池与支正穴 单候气不候脉,用大指和中指(蛇头劲)捏患者无名指端两侧时,阳池穴应有鼓指感;同法捏无名指第二节两侧时,支正应有鼓指感。根据阳池支正穴是否应指,应指之多寡迟速,以判定胰脏之虚实盛衰。然后配以太阴脉诊法,则胰之腑病可得矣。 膀胱之神名水曹橼(黄庭经),主浊水之败出,故曰州都之官(内经) 膀胱经 委中穴 候气并候脉,用豹扑劲取委中穴。甲、以脉之阴阳定膀胱之盛衰,湿热重者,其浮洪

    14、弦动指。 乙、用中指弹按委中,出现痠麻胀感直下足踵者为常。不足胀者为本经气滞,不出本穴者为本经气虚过甚。五、委中脉不出或脉弱者,可导引灵台穴,一手取灵台,一手取委中,呼按灵台,吸按委中,如是反复三四次,脉出者为本经气虽虚而尤易治也。督为三阳之都督,率三阳而上。督任冲三脉同出于“玄牝之门”。督脉 頞中(即山根,鼻之中部),为督与三阳之会。气脉并候。用离经指候山根动脉。用同法候鼻之冷热。或以掌候鼻息之冷热。甲、动脉只现于山根者为常。脉至鼻樑中部或鼻尖者,为督与三阳交回失度,三阳气脉下注不升。湿热过重呈脚气病者尤见此脉。脉跳由山根别走入目内眦,所谓别入龙宫(眼角处之经外奇穴),高血压者多见之。 乙、

    15、鼻尖冷者为脾阳不足之候,其便必溏,食后欲寐。鼻冷一半者,四逆汤主之, 山根冷者主死,据经验不出一来复矣。额亦冷大汗如油者,亡在倾刻矣。鼻冷一半,但如额尚热者,虽汗出,服独参汤尚可救,额冷甚,不治。鼻息冷为脾气绝,不治。 发于黄庭,出气街,夹任脉而上冲,故谓冲。冲脉 鹊桥关(位于舌根下,下颌陷凹中,有脉应指处),并须与太冲合参。主候脉 正常人脉如蛛网状,来回团转,病者反是。由是以察血分之盈亏。决生死法:鹊桥沉微,太冲脉闭为死候。一般临死是太冲先闭,鹊桥后闭。带脉第十七 带环人腰间,由肾别出,自十四椎出章门,下带而对于胞中,如腰带前垂,统三阴三阳之升降。带脉 章门穴或倒八字筋 以中指贴章门候脉,以

    16、提拿手法取倒八字筋(不宜重取) 甲、本脉以缓为正常,迟濡为阳不足,数为阳升有余,皆升降失度之表现。 乙、提拿倒八字筋,痛胀者为胞中湿热,主带下。任脉起于胞中,出会阴,自中极而上,至唇下。任脉妊养三阴故名。任脉 素髎穴及承浆穴 素髎候气,承浆候脉 素髎破如瓜瓣者,主已破身。承浆脉以沉细为顺,脉闭是三阴内热蕴藏,承浆放血为治。承浆色赤主阳明热盛,男子承浆不生髭或少生髭主任脉虚,女子承浆黑主胞冷或不孕,亦任虚故。又胃虚者承浆及环口亦黑,须辨之。任脉自觉发烧,亦任虚也,当滋阴益血兼补冲任。阴阳二维脉第十九 二维者三阴三阳之纲维也。阳维脉与阴维脉 手十宣及足中趾,此为诊候之初阶,二次第真气候之。盖二维虽

    17、维三阴三阳,主溢蓄,其脉气固以三阴三阳为基础,然其脉浮行于体表,无形质可究,故只可以真气察知,以感摄法为用也。甲、指诊法:大指候肺、食指候脾、中指候心包、无名指候肝、小指候心、足中趾候肾。 望切结合:望指之“形生”(肥瘦、长短、节粗细等) 望指之五色所主、五色相配、甲血聚散之迟速、指尖之冷热,以察三阴三阳之平衡与否,推知二维之失度合度。 乙、真气探测法:医家运气于两掌,平掌离病人一二尺,撩循二维部位分别而过,以病人之“八触反应”定其维脉之溢蓄状况。此法原用于导引术,其以不同方式用之,又能使阴阳不能自相维者,或三阴三阳间不相维者,得其中道,以合圣度。惟此术非一般医家所能运用,上师讲学,其次第每因

    18、学人水平而施,是故前传“廿部脉法”中无此次第,余得其概,姑录于此,以传来者研习。 由是以观维脉之本性与夫十二正经者,各异也矣。苟如是则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尤未得其全也。蹻主一身之矫捷,入脑而主平衡。阳蹻、阴蹻二脉 内外四池(经外奇穴也,内外踝直下前后之凹陷中) 用指按穴,以候酸麻胀痛之气。压内池,气下涌泉;压外池,气达至阴穴。以感觉之有无、迟速、长短,判定是否“矫健”。右脉不正常者病在左,左脉不正常者病在右。盖脑之左右反其向而用之于四肢也。五、二次第之诊断:其透气法与阴阳二维脉之二次第诊法略同。惟平掌,可改为云手之擒拿手,于阳掌变阴掌时分别用于病者头前后部,病者觉眩晕欲倒者是病,反之为常也。省老人

    19、安每询其“矫健”否,其用词是斯意也。真气探癥瘕法 腹内积聚,有形可征者为癥,属血积,故有定形,推移不散。 推移忽散忽聚,无形可征者为瘕,为气聚。癥属阴而瘕属阳。腹内癥瘕积聚 胸腹部各脏腑解剖部位之上或下 甲、肝硬化或边缘初期硬化者,扪之如蛇如鳖如臂等,可以落雁劲(用左手)覆肝区(小指正靠肋边),然后行气,进火退符之间伴随蛹动劲,至手下冒凉气,便问病家,病家亦必应之曰:有气外吸。吸力达几指,大致为肝区膨胀出肋骨部位,盖癥属阴,真气外透为阳,阴阳相感故觉吸力。 乙、诊肝阳有余:其肝阴不足者肝阳必上越,如肝萎缩者是,以两掌平对,成少阳祖气劲手法,以指尖插抵肝区,同时行气,进火退符之间,伴以蛹动,病家

    20、觉有气上冲巅顶或觉胸口胀者为肝阳有余而肝阴不足。 丙、鉴别腹胀是否属气胀法:以五指撮拢成鸡心肘式,隔袴插抵病者后阴,徐入徐出三五次,然后以适当轻重定住,同时行气,进火退符中,五指伴以撮捏劲,病人觉热气由肛上抵胃,同时有气下沉至丹田部位者为气聚气胀,随去手,病者必虚功数次而见腹轻,此在导引术中亦为闭地户之用法。 丁、肠中生瘜肉为肠覃病,灵枢水胀篇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抟,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或成岁(疑为哕),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其诊法一如甲项,如为肠覃则觉舒适,盖覃者阴症也。 戊、灵枢

    21、“石瘕生于胞中,客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恶 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诊法如前述,如为石瘕则必胀痛,游走腰部。表1 周潜川著述目录 序号书 名1丹医语录阴阳大论品第一19温病心法十诀2“玄门四大丹”秘授20试论王叔和3证治大法品第二21四川草药简辑4针灸大法品第三22峨嵋白云禅师考5骨伤科大法品第四23医易大要6外科大法品第五24太素脉法评介7黄庭经受业笔记第六25潜川先生三焦论8天罡指穴法受业笔记第七26潜川先生三消论9丹药概要27经络“里支”内照图10“玄门九九八十一小丹”秘授28癫、狂、癎三大证治心法11毒龙丹证治应用100法29考奇经

    22、八脉考12气功药饵疗法与救偏手术30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补注13气功纠偏药疗法31内经知要述义14养生学讲义32胎胪旨要15农村医生卅门33改进人类素质之设想16望神气术(又名望诊240条)34医学密典(未完成)17分经候脉法35验方回忆录18伤寒心法十诀36峨嵋十二庄释密分经候脉法 (周潜川大夫报告) 分经候脉之由来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

    23、以体会及掌握。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晋以后由于大家都捨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这部分遗产内经中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因此医家已

    24、不习惯分经候脉法。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太素脉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

    25、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另外从印度的佛教中还传来了一套脉法,它与丹道家的脉相似,现存于西藏密教“医方明”经典内,有少数喇嘛能掌握,对人体气脉比丹道家分得还要复杂,左右共有100部脉(丹道家才20部脉,即十二经与奇经八脉)。不过其中有好多是纯宗教的东西,不切合医药的应用,“医方明”经典未传到内地来,但是从丹道家内部及“医方明”入手,是可以挖掘出许多脉学宝藏来的。太素脉及“医方明”脉不是根据解剖尸体的方法,从外部求得的,而是根据“内视”的方法。从活人体上向内求得及建立其理论体系的。他们主张用分经候脉的方法,来诊断脏腑气脉的疾病,每一经脉都有其专门的作用,抓住了脉的“体”和“用”之后,再把所有的脉互相勾通起来,掌握住他们彼此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作到辨证论治及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正确地作到辨证。而彼此间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母子生化的关系,即相生相克的道理及表里的关系,这样根据后天形生的色相,从而推论先天受气的偏盛。从推断脏腑平素的强弱和已经受病的虚实,而定其人的寿夭、性情、生死、吉凶。


    注意事项

    本文(丹医秘授古脉法电子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