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最新高考化学考点总结化学平衡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8179628       资源大小:284.85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高考化学考点总结化学平衡Word文档格式.docx

    1、这种状态,叫溶解结晶平衡状态。简称:溶解平衡状态。显然,溶解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可逆反应的情形又是怎样呢?实验证明:在一氧化碳和水蒸汽的反应中:如果温度不变,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容器里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正反应,逆反应都在继续进行!只是: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这种状态,称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和逆反应都仍在继续进行.只是由于在同一瞬间,正反应生成的CO2和H2,的分子数,和逆反应所消耗的CO2和H2,的分子数相等!即: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中,各组份的浓度不变!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

    2、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二)化学平衡常数:参见表2-1 分析数据可知: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最后都能达到化学平衡.2.达到化学平衡后,反应物的浓度之积,比上生成物的浓度之积,是一个常数.-化学平衡常数.注意:1.对同一个化学反应来说,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但不一定是1)2.化学计量数为浓度的指数.3.K值越大,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也越大.反之亦然.3例题精讲例1: H2(g)+ I2(g) 2HI(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 c(H2)=c(I2)=c(HI)时c(

    3、H2):c(I2):c(HI)=1:1:2时c(H2)、c(I2)、c(HI)不再随时间而改变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2nmolHI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nmolI2反应速率v(H2)=v(I2)=v(HI)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解析 浓度相等,不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浓度之比与平衡状态无必然联系;浓度不变,说明已达平衡。注意不要把浓度不变与、两种情况混淆;“生成nmolH2”指逆反应,“生成

    4、2nmolHI”指正反应,且v正=v逆,正确;“生成nmolH2”、“生成nmolI2”都指逆反应,不能判断;无论是v正、v逆,用不同物质表示时,一定和化学计量数成正比,与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无关。从微观角度表示v正=v逆,正确;由于(g) = 0,压强始终不改变;颜色不变,说明I2(g)浓度不变,可以判断;由于(g) = 0,体积始终不变,且反应混合物总质量始终不变,密度不变,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平衡。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质量均不变,所以平均分子量始终不变,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解答:点评 此题从多个角度分析平衡态或不平衡态各种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加深对平衡特点的理解。变式 若反应为:2N

    5、O2(g)2N2O4(g)呢? 方法提示1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式可抓住以下标志: 直接标志 各组分的m、n不变(单一量) 通过浓度(或百分含量):各组分的浓度(或百分含量)不变通过总量:对n(g) 0的反应,n总(或恒温恒压下的V总,恒温恒容下的P总)不变;间接标志 通过复合量:()、(),需具体分析关系式中上下两项的变化。其它:如平衡体系颜色等(实际上是有色物质浓度)例2 把6molA气体和5molB气体混合放入4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A(气)+B(气) 2C(气)+(气)经达到平衡,此时生成C为,测定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min,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x

    6、 = 2 B. B的转化率为20%C. 平衡时A的浓度为0.8mol/L D. 恒温达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85%解析本题是一道有关化学平衡的基础计算题,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各量的含义。因,所以。3A(气)+B(气) 2C(气)+2D(气)起始量(mol) 6 5 0 0变化量(mol) 3 1 2 2平衡量(mol) 3 4 2 2B的转化率为:平衡时A的浓度:答案C、D例3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A2(g) + B2(g) 2 C(g)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平衡浓度为:c(A2)= 0.5mol/L;c(B2)= 0.1mol/L; c(C)= 1.6mol/L。若用a、b、c分别表示A2、B2

    7、、C的初始浓度(mol/L),则:(1)a、b应满足的关系是 ;(2)a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 (1)设转化过程中,A2(g)转化浓度为xmol/L,则B2(g)转化浓度也为xmol/L。平衡浓度: ax = 0.5 bx = 0.1 则有:a = b +0.4 (2)考虑两种极端情况:A2、B2为起始物质;A2、C为起始物质。 A2(g) + B2(g) 2 C(g)物质的平衡浓度(mol/L) 0.5 0.1 1.6 A2、B2为起始物质 0.5+0.8 0.1+0.8 0 A2、C为起始物质 0.5-0.1 0 1.6+0.2故a的取值范围为0.4 b 1.3。答案 (1)a = b +

    8、0.4 (2) 0.4 b 1.3 点评 本题重点考查可逆反应的特点,由此可得B2的取值范围为:0b0.9,C的取值范围为: 00既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时c(B)/c(C)的比值 ,混合气体的密度 ;降温时,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 ;加入催化剂,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充入C,则A、B的物质的量 。19恒温下,将a mol N2与b mol H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 (g) + 3 H2(g) 2NH3(g) (1)某时刻t时,nt (N2) = 13mol,nt (NH3) = 6mol,计算a的值。 (2)若已知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16.8L(标况

    9、下),其中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计算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 (3)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写出最简整数比,下同),n(始)n(平) = 。 (4)原混合气体中,ab = 。 (5)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N2) (H2)= 。 (6)平衡混合气体中,n(N2)n(H2)n(NH3) = 。参考答案题号1345678910答案CBD1112131415A二、填空题:16. I. 制化肥、制硝酸 II. III.(1)排尽空气,避免爆炸,保证安全。(2)锌粒与酸脱离 尽量增大氢气的浓度以提高氮气的转化率 N2 H2(3)铁触媒在较高温度时活性增大,加快氨合成的反应速率N2+3H217. a;c;b。三、计算题:18. 减小 , 不变; 减小 ; 不变 ;增加。19. a=16 n平(NH3) =8mol 54 23 12 332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高考化学考点总结化学平衡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