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四川省甘孜州中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 资源ID:8147553       资源大小:29.7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川省甘孜州中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1、A.殉职 云霄 混为一谈B.丰饶 帐蓬 诲人不倦C.闲暇 眼眶 正襟危坐D.浮躁 秘诀 漫不经心【答案】BB.“帐蓬”应写为“帐篷”。故选B。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都热爱歌唱,每当优美的歌声传来,人们总会随声附和。B.自然保护区志愿者招募令刚刚发出,想要参与这项公益活动的人就纷至沓来。C.张老师即将结束支教,同学们分外珍惜师生间的这份天伦之乐,上课特别用心。D.经过精心准备,九年级辩论队在比赛中高谈阔论,力压对手,成功夺得冠军。A.随声附和:别人容没有主见。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此处望文生义。B.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使用正确

    2、。C.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使用对象不恰当。D.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褒贬误用。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

    3、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放下)B.但微颔之(颔:点头)C.尔安敢轻吾射(轻:轻视)D.康肃笑而遣之(遣:派遣)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射于家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睨之久而不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C.以我酌油知之/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潭西南而望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寓意深刻,通过叙写卖油翁以纯熟的酌油技术折服自命不凡的陈康肃的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B.文章用语简洁,“当世无双”四字突出了陈康肃箭术的高超,“睨之久而不去”准确刻画了卖油翁静观的状态。C.文章善用修辞,作者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卖油翁自

    4、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情形,突出其高超精湛的技艺。D.文章讲究详略,作者概写陈康肃射箭“十中八九”,而对于卖油翁沥油,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将其过程详细地写出来。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答案】4D5A6C7(1)陈康肃公善于射箭,当代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媲美),他也凭着(或:因为)这种本领而自夸。(2)(他)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拿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4D. 解释有误。康肃笑而遣之(遣:打发)。故选D。5A均为介词,在;B代词,代陈康肃/结构助词,的;C介

    5、词,凭/连词,表目的,来;D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6C.理解有误。描写卖油翁沥油时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C。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善射:擅长射箭。以:凭借。自矜(jn):自夸。(2)覆:盖。徐:慢慢地。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译文】陈康肃善于射箭,当代没有第二个人(能

    6、跟他媲美),他凭着(或:因为)这种本领自夸。)(他)曾经在自家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一旁,斜着眼看,很久也不离开。老翁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枝能中八九枝,只是对此微微地点着头。康肃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康肃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他)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拿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但铜钱却没有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让他走了。三、句子默写8请用

    7、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六句填写)(1)兼葭苍苍,_。(诗经蒹葭)(2)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3)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4)我寄愁心与明月,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醉里挑灯看剑,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山重水复疑无路,_。(陆游游山西村)(7)夕阳西下,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8)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1)白露为霜 (2)清荣峻茂 (3)潮平两岸阔 (4)随君直到夜郎西 (5)梦回吹角连营 (6)柳暗花明又一村 (7)断肠人在天涯 (8)落红不是无情物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

    8、似字。此题要注意“清荣峻茂”“郎”“天涯”等字词的书写。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鲁迅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

    9、,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10、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九月二十五日。9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提出了自己怎样的观点?10“中国的脊梁”具有哪些行为?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11“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这一新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2本文段展开驳论时,分析了对方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揭示了其论证的错误。请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9批驳的观点

    11、: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10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前仆后继地战斗。11“他信力”直接点出了某些国人“相信他物他人之力面不自信”的心理,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12对方的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等论据,只能证明某些国人是在相信他人他物和自我麻醉,不相信“自己”的观点。没有自信,却说“失掉自信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证不合逻辑。这些论据只能说某些国人失去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的是“自欺力”。(意思相近即可)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论点。应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批驳的观点及作者的观点。文章第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2、写出了作者批驳的观点;文章第段“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是作者的观点。1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第段中“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含身求法的人”和第段中“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等语句写出了“中国的脊梁”具有的行为。1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应先找出写“他信力”的语句,然后结合前后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原文第段中“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写出了“他信力”的含义,具有讽刺意味。1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应在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观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第段先写了对方的论据:信“地”、信“物”、信“国联”,通过这些论据证明国

    13、人没有相信过“自己”,只能说是失掉了“他信力”;第段写失掉了“他信力”后又玄虚起来“求神拜佛”,以至于麻醉着自己,从而得出第段中“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的观点。故对方的那些论据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只能证明某些国人失去了“他信力”。故乡何处是李占彦“日暮乡关何处是?”人们对故乡的追问,其实是对生命本源的一种本能思索。我们的生命来自何处?人为什么有悲欢离合?一千多年前黄鹤楼头的追问,那是崔颢对生命的一次思考。母亲生我在一个黄河峡谷的小山村。守着一条黄河长大,看着大木船和羊皮筏子从上游飘来,然后向下游飘去,便想到山村之外有着更广阔的世界,于是就心生了向往。如果我没有看到外面的世界,如

    14、果我没有被城市的繁华所吸引,我就不会离开故园,每天守着自己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我最终没能挡得住远方的诱惑,离开故园到别处谋生。虽然有留恋,但义无反顾。这一走就是三十年,我也步入五十的门槛。我喜欢城市里宽阔整洁的街道,喜欢生活超市的便利,尤其喜欢去博物馆、文化城去看玉石啊、陶瓷啊等有灵性的物件,每次看到它们,都有一种新奇感。我更喜欢图书馆,一有空闲,就去看书,享受天堂般的感觉。离开故乡,走在异乡的路上,遇见一些人和事,于是便有了交集,便有了故事。每一次的遇见,都丰盈着生命。城市是各行各业的中心,有着太多的便利,让人享受繁华带来的幸福感。同时,城市的快节奏和攀比,也增添了人的焦虑感。因

    15、为血管里流淌着乡村的血液,所以常常梦回故乡,走在曾经熟稔的故乡风景里,听鸟鸣,看蝶舞。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曲径通幽处的花香,是雨后沟谷间清清的溪水,是阳春三月繁盛的桃花,是中秋月下香甜的月饼不安分的人在经历了许多碰壁的事情后,便想到了故乡的温情。故乡就是命里的牵挂啊。起初,父母还在,拼搏累了,总喜欢找个空闲的时间回家看看,安抚受伤的心。到家,母亲会做好吃的给我,简直荣归凯旋。但是小住几天,还是要走,最后还是要说再见:“妈,我走了!”妈两会说:“路上小心!”父母离开了,便很少回去。但在梦中,故乡的风景会依然走进来,让我安放灵魂。三十年的光阴,在多个城市工作过,日久生情,便把该地也当成家乡。想到家,

    16、想的也不单是出生地的那些风景,说来也奇怪,每每思乡,便不知道该思哪个乡了。故多究竟是什么?是出生地,还是留下生命踪迹的地方?2016年秋天在青钢峡,朋友在当地最好的餐馆请我吃特色案。我吃了,但并不怎么欢喜,间是吃到了熟悉的手擀面、韭菜包子、八宝粥,才笑逐颜开。后来我才意识到,我思念的,与其说是故乡的饮食,不如说是我吃惯了的,植根于生命基因里的那些味道。许多人思念的故乡也许不是故乡本身,而是自己小时候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对大城市的依赖和抵触,对故乡的想念和牵挂,如果真的抽丝剥茧地解剖,你会发现:那可能只是一个仪式化的姿态,以自己某个凝固的、被美化过的回忆,来对抗一下矛盾的生活和现实的压力。与其说

    17、是思乡,更像是我想在那段时光里的故乡休息一下,暂时不考虑现实。凡是在外漂泊的人,总会有一种恋乡情结。总是在醉了的时候,或者在梦中,说:“我要回家!”但是自己却不知道,我们已经早已回不去了。在岁月的风尘中,我已面目全非,再也不是人之初的那个赤子。“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离开故乡,我们在挂念中越走越远。(有删改)13作者心中的“故乡”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14文章开头从崔颢的诗写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5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故乡是曲径通幽处的花香,是雨后沟谷间清清的溪水,是阳春三月繁盛的桃花,是中秋月下香甜的月饼16本文展现了作者面对故乡的矛盾心理。13小

    18、时候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客居他乡用以安放灵魂的地方。14点题。引出下文。引出后文作者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引发对“故乡”内涵的思考。15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出故乡美丽的自然风物和美好的生活习俗,既展现了故乡的温情,又表现了对故乡风物的牵挂。16作者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离开故乡;现实的压力让人产生焦虑,想用故乡来安顿自己的灵魂,却再回不去了。1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通读文章,找出与“故乡”相关的语句,文中“而是自己小时候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更像是我想在那段时光里的故乡休息一下,暂时不考虑现实”揭示了“故乡”指代的内容。据此概括作答即可。14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应先读懂语段,明确语段所写的

    19、内容,然后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语段通过崔颢的诗句写人们对故乡的追问是对生命本源的一种本能思索,开篇点题,同时引出自己对“故乡”内涵的思考。15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应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运用的手法及表达效果。语句主要写了故乡美丽的自然风物和美好的生活习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故乡的温情”“故乡就是命里的牵挂”。16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应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表现作者对故乡的矛盾心理的语句,然后分析作者的情感。文中“然而我最终没能挡得住远方的诱惑,离开故园到别处谋生”写出了作者年轻时对故乡的态度;“以自己某个凝固的、被美化过的回忆,来对抗一下矛盾的生活和现实

    20、的压力“在岁月的风尘中,我已面目全非。再也不是人之初的那个赤子”写出了作者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态度。五、作文17以“传承”为标题,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有真实情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不得套作、抄袭。【答案】传承文化金秋十月,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到大足石刻的社会实践活动。大清早,同学们乘着大巴,一路上洒下我们的欢歌笑语。很快,我们便来到了大足的宝顶山,这里云雾缭绕,风景优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穿上统一的汉服,迫不及待地来到刻有“天下大足”的大门旁。只见宽阔的广场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具有古典气息的石书桌,上面放着笔、

    21、墨、纸和弟子规,广场正前方还挂着两幅孔子的画像。我们庄重而严肃地站在石桌前,仔细地听着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尊师重道,同学们虔诚地在孔子像前行三鞠躬礼,还恭敬地写了一个“人”字,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人”的笔画含义,一撇代表学问,一捺代表品德,大家还一齐朗诵了弟子规。最后老师在我们的眉心点上一颗朱砂,这个仪式代表老师已为我们开启了智慧之门。通过学习儒家文化,拜孔子,让我们知道了从小学要会礼仪,学会感恩,还教育了我们如何做人、做学问,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随后,我们来到了博物馆的地下层。在那里我们学会了如何沏茶,品茶,喝茶,让我们知道了茶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午饭后,我们来到大足石刻。

    22、这里石窟有75处,造像多达5万多尊,这些石刻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著称,它是世界石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一部伟大的石窟“连环画”。其中“千手观音”石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千手观音”高7。7米,刻于88平方米的峭壁上。她全身镀满了金箔,金光闪闪,被誉为“天下奇观”,千手观音共有1007只手,手里拿着120件法器,每只手中心均有一个法眼,像在视察人间疾苦,这些佛手无一雷同,千姿百态地分布在佛身四周,像孔雀开屏一样美丽。细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石刻全部由山体直接开凿而成。可以想象,在那个缺乏现代科技的时代,古人不知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古代的能工巧匠们的非凡技艺。随后,

    23、我们又进行了写生活动和参观了石刻博物馆。通过这次大足石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一定要弘扬并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首先需要思考“传承”的主体,这一主体可以是任何人,但从自己的角度更好入手。然后要思考“传承”的对象,可以是文明、优秀文化、优良品质,也可以是某种精神、学问、技艺思考的空间很大,可写的内容很多,但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选材与立意:选材:我们在站点上等公共汽车,好不容易挤了上去,找了个位置站下来。过了五站,上来一位白发如银的老奶奶。这时,售票员姐姐说:“谁给这位老奶奶让个座?”公共汽车上的人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

    24、看窗外,有的在讲话。这时,后排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奶奶您坐我这吧!”立意:传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选材:黄香九岁知道关爱父母,王祥卧冰求鲤,狄仁杰望云思亲,他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事迹,是人们歌颂的榜样,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这些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事例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立意:传承传统美德。选材:泥塑只是我们平时随手玩一玩的娱乐载体,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与文化底蕴。我们有幸来到老城石板街文化大院,去采访做了一辈子泥塑的李爷爷。看到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作品,我才真正体会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泥塑的魅力与感染力。传承传统技艺。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

    25、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9请对“山随平野尽”一句中的“随”字进行简要赏析。18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感念(或:眷恋、思念)。19“随”:跟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味地写出了山随着平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的景象。18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全诗分析尾联表达的情感。尾联通过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送“我”远行,凸显出诗人的思乡深情。19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应先解释字词原本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在诗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随”的意思是“跟随”,这里写“山随

    2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写出了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的景象。【点睛】本诗首句即点明远游送别的主题,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诗人青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七、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攻原,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

    27、原失信,吾不为也。”迷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原:原国。金:钟。公:晋文公。卫:卫国。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B.罢兵而去(去:离开)C.原三日即下矣(下:攻克)D.是亡吾信也(亡:通“无”,没有)21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2)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22晋文公降服了原国和卫国,这件事包含着怎样的道理和启示?20D21(1)原国的粮食吃尽了,兵力用尽了,请您姑且再

    28、等待一下吧!(2)有国君像那样守信用,能够不归顺他吗?22人应等信。守信不仅是立身的原则,也是成事的凭借。20D. 是亡吾信也(亡:失去)。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夫:句首发语词,不译。食:名词,粮食。竭:尽。姑:姑且。信:动词,守信。归:归顺。2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答。应先找出原国和卫国投降的原因,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启示。“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攻原得卫者,信也”等语句写出了原、卫二国归降的原因,进而表明人应守信,守信才能成事。(普文公)攻打原国,与大夫约定以十天为期。到原国十天却攻不下原国,敲钟退军,撤兵离开。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再有三天就攻下了。”大臣和左右待从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吃尽了,兵力用尽了,请您姑且再等待一下吧!”晋文公说:“我与军士们约定以十天为期


    注意事项

    本文(四川省甘孜州中考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