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

    • 资源ID:8092527       资源大小:31.0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

    1、中国史学史重点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 ,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

    2、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当然,春秋作为一部史书,还存在许多弱点和问题。首先是记事太简单,每条最少一个字,一般十个字,最多45字(定公四年春三月),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八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使人无法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二、司马迁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

    3、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记述了从黄帝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的历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共52万6千5百字。尽管五种史体各有渊源,但把这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书中,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完备而严密的史体纪传体,始自司马迁。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史料的来源:A、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据金建德司马迁所见书考云,当有80余种。B、皇室收藏的文献档案。司马迁所云:“紬石室金匮之书”,其中包括秦残留的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的策命盟誓等。C、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在史料的收集和考辨过程

    4、中,他主要奉行两个原则:第一、“考信于六艺”,认为儒经是核实史料可靠性的重要依据。第二、“择其言尤雅者”。对奇异不雅的传说,他一般摒弃不用。3.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史记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书中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人实事,不夸张,不虚构。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 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司马迁能抓住文学的特点,通过种种艺术加工,忠实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学、文学两者结合并统一起来。另外,司马迁还善于运用歌谣、谚语、俗语等穿插在叙述和论赞中,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

    5、史观。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二、汉书的史学成就,这里所说的史学成就是相对于史记而言: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制全袭史记而略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如河渠书改称沟洫志,)“世家”并入“列传”。全书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共百篇,80余万言。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计230年的历史。使一朝一代的历史内容保存得更加完备。可以总结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有利于为后代治国者提供借鉴。后来历代正史基本沿用汉书的编纂方法,形成了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形式,颇受统治者的欢迎。汉书的体裁,是对

    6、史记的继承,又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创造,以后历代修史者对此沿用不改。这意味着班固创立的断代史体裁,恰恰符合中国专制社会演进久远行程中皇朝更迭的周期性特点,所以才被相继沿用垂2000年。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完备。同时创设了地理志,上至禹化九州,下至秦汉郡县封国的建置由来和变革及西汉的领土面积,郡县户口、重要物产等都有详载。食货志也是班固创立。系统地记述从西周以至莽朝的农政、钱法,是研究西汉经济史的重要史料。艺文志是根据七略而创立的。反映了西汉官府藏书的情况及各个学派的源流、盛衰。五行志在一些人物的传记中保存了大

    7、量有用的文献资料,如董仲舒传中全文收录了他的“天人三策”,食货志中收有董仲舒“限民名田说”。其他如贾谊的“治安策”、“论积贮疏”,晁错的“教太子疏”。“言兵事疏”“募民徙塞下疏”等均录入本传。研究司马谈父子的重要资料论六家要旨、报任安书也是因为收入司马迁传而流传至今的。 在“四夷传”中,把史记中的大宛列传扩充为西域传,记述了西域50多个政权和民族的历史;在匈奴列传等传中也增加了大量史料。三、班固的史学思想:班固是我国古代正统的史学家。汉书中表现出他浓厚的传统思想意识。1.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东汉时期谶纬学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3.浓厚的正统史观: 比如

    8、把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贬入列传。反映了班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正统观。 从史记、汉书比较上可以看出班固浓厚的传统正统思想。第三章 古代史学的大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学史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史书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从经学的附庸变成独立学科。这当然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里简单讲述。1.史书从属于经书时期2.史书在文献分类上的独立二、有了专职的史官和修史机构 三、史书数量多四、该时期史家人才多,五、(史学多途发展的表现之三)史书种类多。重点:史书在文献分类上的独立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史学的多途发展,史书的数量和种类剧增,这为史书在文献分类中

    9、的独立准备了条件。从三国到唐初,中国古代文献的分类和著录,清晰的反映了史书独立的过程。三国时期,魏国的郑墨编制目录书中经,【已不可见】西晋荀勖在继承中经的基础上,撰成新的目录书中经簿(bu),将当时所能见到的文献分为甲乙丙丁四类,称作四部。其中史书归于丙部,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东晋李充、南朝阮孝绪在提升史书地位过程中作用显著。李充在东晋任著作郎,整理典籍,沿用荀勖的四部分类法,但是将史书归于乙部,这样史部在四部分类法中升为第二位。梁武帝时,阮孝绪又把史书分为国史、注历、旧事、职官、仪典、法制、伪史、杂传、鬼神、土地、谱状、簿录12部。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史学史上对史书最早的分类,奠定

    10、了中国古代史书的分类基础。唐初史家撰写隋书经籍志,总结了三国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献学、目录学撰述成果,在大的文献分类上采纳了李充的分类方法,将所能见到的文献分为四类但不再称甲部乙部丙部丁部,而是称作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这样将各部包含的内容更加突出出来,这就最终奠定了史书的位置。而在史部内部的划分继承了阮孝绪的分类方法并有所发展,即在史部内部又将史书分为十三类,包括:正史(指史记、汉书之体,即纪传体)、古史(多依春秋之体,即编年体)、杂史(体制不经,所记大抵皆帝王之事)、霸史(特指十六国之记注)、起居注(录记人主言行动止之事)、旧事(关于政治活动中“品式章程”的记录)、职官(记录官曹名品之书)、仪注

    11、、刑法(关于典礼、刑法制度之书)、杂传(是关于世俗佛道各种人物的传记)、地理(关于全国州郡、山川、物产、交通、习俗之书)、谱系(是关于姓氏之书)、簿录(关于文献目录、流别之书)。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对史书的这种分类,是继承了阮孝绪七录纪传录而又有所发展。从李充、阮孝绪的目录书到隋书经籍志,史书在文献分类上的独立地位被确立下来,从七录纪传录中史书内部的分类,到隋书经籍志史部内部的分类,史书内部的分类原则也最终确立下来,其后分类的方法虽然稍有损益,但是分类的原则不曾改变。这两种情况,成为中国史学上合中国文献学史上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 二、三国志内容及特点: 全书65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

    12、,吴书二十卷。记载了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黄巾起义(184)西晋灭吴(280)(220曹丕代汉建魏280)前后共60年的历史。其中一些处于鼎革之际的人物如董卓、袁绍、袁术、公孙赞等,在后汉书中有传,三国志中也有传。但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志,这是一个缺憾。特点:(1)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记蜀、吴二国事称传。但对三国国君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这是陈寿精心设计的。身为晋臣的陈寿不能不以魏为正统。但其中曲笔太多,回护太甚。 (2)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裴注三国志中所引材料,陈寿在当时都能看到,但是他没有采用。 (3)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映魏晋时期

    13、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如记乔玄称曹操是命世之才;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这些评论,点出了各人的特点和地位。(4)叙事简约,以致疏略:如曹操于196年许“屯田”,书中只记“是岁始兴屯田”。关于九正中正制:魏书陈群传“制九品官人法,群年建也”,具体内容不详。第三节 刘知几与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一、刘知几其人: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丛亭里人(661721),唐高宗、玄宗时人。二十岁考取进士,任获嘉县(河南)主簿,一任就是19年。其间多次就汰除冗官、严肃法纪等向武后上疏,而武后只是嘉其直不能用。39岁时,调往长安任定王府令曹。长安二年(702)始担任史职,任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迁左史,撰

    14、起居注,参加编写唐书,成八十卷。中宗朝任著作郎,受诏与吴兢等人重修则天实录。中宗景龙三年(709)因对现实不满,坚决辞去史官职务,从事史通写作。50岁时,写成史通。开元九年(721),长子刘贶为太乐令,因犯罪流配,他亲“诣执政诉理”,触怒玄宗,被贬为安州都督别驾,至安州(湖北安陵)不久而卒,终年61岁。二、史通的内容: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主要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及史书编撰方法的得失;外篇主要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并评论某些历史著作。其中涉及到史料的搜集、鉴别和取舍、史书编纂的对象、体例、态度及方法等。三、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1.

    15、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六家二体:史通开卷就把唐以前的史学著作归纳为“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共六个流派。并分别观察其源流,分析其利弊得失。“二体”,主要评论了编年、纪传两种史体的长短得失。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总之,史通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刘知几的史学思想丰富了我国的史学园地。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参见余著10篇有关史通的论文)第四节 杜佑与通典一、杜佑其人: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京兆万年杜曲(陕西长安杜曲)人。出身于累世官宦之家。(杜

    16、姓在唐朝做过宰相有七人)他一生做了60年官,做过工部郎中、金部郎中、度支郎中、御史大夫、礼部尚书等职。经历了德宗、顺宗、宪宗,位居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歧国公。由于他久任水陆转运、度支、盐铁等财经方面的大员,对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较为熟悉,这为他编写通典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元末年,刘知几的儿子刘秩编出政典35卷,分礼、户、吏、兵、刑、工六纲,记历代政治制度。杜佑认为它的内容不够详备,因此以它为蓝本,博采诸书,扩充整理而成通典。二、内容和编纂方法: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所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肃、代以后的变革,也附载于注中。全书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

    17、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之下有子目。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而每个项目又都各自立有标题。这种编纂方法,为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它源于纪传体史书的“书”、“志”。与正史“志”相比,通典有几个显著变化:(一)将食货典立于卷首,而食货中又以田制为先,说明杜佑已经看到农业生产在当时社会中重要地位。它的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二)通典不列律历、天文、五行、祥瑞、舆服等内容;增加了选举、兵、边防等门类。这就打破了旧史中重礼乐、天文、五行的模式。对后世的典制体著作的编撰影响深远。(三)重视言论:在有关卷后,多录“群士论议”,附于正文之下。发表自己的政

    18、治见解。(四)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通典自注有解释音义、掌故的,有考证史料,阐明写作意图的。三、通典在史学史上的地位:1、创立了新的史体典制体的通史体裁:唐以前,史书体裁只限于纪传体、编年体两种史体。杜佑取政典与史志之长,综合了历代史志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创立了典制体通史,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后来的“三通”、“ 九通”、“十通”及各种会要都是在它影响下编纂的。2.对历代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作了大量探本穷源的工作:通典的许多材料,多出自正史,然正史各志多不衔接。杜佑第一次有系统地进行了加工整理,并其历史沿革做了大量的梳理工作。此书重要的一点是“通”,从古到今原原本本地叙述

    19、历史典制的起源、发展,“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3.通过序论,发表精辟的见解:如论“选举”,这些议论说明杜佑的政治见解都是针对唐代实际问题的。四、局限性:1.在200卷的通典中,礼典竟达100卷之多,反映了杜佑对礼制的高度重视,然而造成了全书的臃肿而不协调。2.在兵典中,不去记述兵制的沿革,而专记用兵之道,甚至连火鸟、火兽之类近于荒谬的传说,也不厌其烦地一一备载。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欠缺。三、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比较:(一)新旧唐书的比较:同为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但两者有较大差异:1.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2.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

    20、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3.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4.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从史料价值上看: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从编写体例上看: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但由于新书作者文辞刻意求简,以“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来标榜,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2)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内容上:新五代史虽然在史实上对旧书有所增补,但删削更多,如旧史“本纪”61卷,而新书仅留12卷。 指导思想上:欧氏刻意仿效春秋

    21、重书法,讲褒贬,忽视甚至歪曲史实。如他大搞“一字褒贬”,确定某些字的特殊含义,如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有罪曰讨;天子亲往曰征。然后用“字”去记述史事,从中表现出褒贬之意。而褒谁贬谁,完全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体例上:旧五代史是一朝一史,各成体系新五代史仿史记立“世家”的办法,以记十国之事。改“志”曰“考”, 两者相比,旧史较好,保存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但新书在资料上也有所补充,如四夷附录中,记叙了许多有关契丹等民族历史的资料,这是旧史所没有的。重点:司马光与编撰通鉴的过程:编写分三个步骤:A、收集资料,编成“丛目”。即把历史事件按年代顺序列出标题,再围绕标题将有关史料组织起来。资料

    22、一律依年、月、日顺序排列。B、长编:即初稿。编写原则“宁失之繁,毋失于略”。着手编写时,必须把丛目中的史料全部检阅一次,经过选择决定取舍,重新加以组织,并在文字上作初步加工修饰。长编,实际是进行了初步整理、加工的编年史初稿。以上两项工作,主要是由三大助手负责的。C、定稿:司马光在“长编”基础上作最后的删削润色,考订异同,写成定稿。如600多卷的“唐纪”长编,经过删订,只剩81卷。全书由长编到定稿,其中删削的达三分之二。二、资治通鉴的著作特点:(1)材料丰富(2)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3)通过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1)突出史学经世致用的作用:(2)主张据事直书,

    23、反对正统观念:(3)反对神鬼怪异之说:通志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仿史记而作。全书共200卷,500多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载记、年谱、略六门。(改“书”为“略”,改表称“谱”)其中“二十略”(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职官、刑法、食货、艺文、校雠等)是全书的精华。三、郑樵的史学思想:(1)反对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2)崇尚实学: 郑樵反对北宋以来理学家空谈义理,不务实学的风气。主张务实学。所谓“实学”,就是注意考证前人之说,不轻信盲从,主张诗书可信,但不必字字皆信,同时注重从实践中求得真知。(3)批判神权主义的“欺天之学” 郑樵把阴阳五行的灾异说斥之为“妖学”、“欺天之

    24、学”。三、马端临的史学思想:(1)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会通”思想。通鉴的“贯穿古今”,通志的“会通之义”,对马氏均产生深刻影响。马氏认为“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而“典章制度实相因者也”(自序)。他和杜佑、郑樵均以“通”名书,表明他是继承前人“会通”的观点的。(2)扩大了典制体史书的门类:通典共分九个门类:食货、选举、官职、礼、乐、兵、刑、州郡、边防。通考扩大为24个门类,分类更加缜密。其中增加了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3)重视社会经济:通典食货共七卷,不足全书1/20,而通考将“食货”分为八考,占全书类目的1/3,共27卷。而通典礼为100卷,通考为60卷。一、明代史学的特点:

    25、1.方志与稗史盛行2.经济史撰述的繁富3.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一)王世贞的史学思想:1.接受了“六经皆史”(王阳明)说,提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六经,史之言理者也”的论点。明确表示六经也是史,没有必要把他作为经典加以推崇。 2.开创了考史之风:他认为史料来源有三:一是国史;二是野史;三是家史。国史为史官所记,内容多忌讳;野史能够直书,但见闻受到局限;家史是子孙后代所作,对先人总是扬善隐恶,评价也不见得可靠。在引用这些史料时,他认为要重视考证。他写了史乘考误一书,共十一卷,前八卷考国史、野史;后三卷考家史。考史的内容可分为:订误、存疑、补遗、揭讳等四种类型。 3.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26、: 他认为不可单凭成败论英雄,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人品不同,因而事业各异。 4.反对宗教迷信: 他曾列举大量事实,说明那些迷信佛道神鬼的君主,没有一个是得到好下场的。(二)李贽的史学思想:他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一切断以己意”,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标准: 1.肯定统一国家君主:他肯定秦始皇“混一诸侯”,是“千古一帝”。他认为曹操有“平天下”之功,称他是“真知人,真爱才,真英雄”。他称汉武帝是“英明之主”,唐太宗是“英主”,宋太祖为“圣主”。 2.肯定实行变革富国利民之士:他赞扬李悝“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做法,“行之魏国,国以富强”;他称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

    27、用,诸侯亲服”。但他却认为王安石属“君子误国”,变法动机虽好,但客观效果适得其反。 3.敢于打破“忠臣不事二主”论。如对蜀谯周和五代冯道的评价。(二)顾炎武史学思想1.强调古为今用顾炎武深感晚明以来文人空言误国,明确提出学术必须“经世致用”。2.强调古今源流与现实的结合3.偏重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历史问题。 他有一句名言“保国者、其君其相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即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推崇地方自治,在君主专制下,地方有官而无自治权,当官者为君而不为民,地方很难治理的好,他主张地方上的辟官、莅政、理财、治军之权都归地方。(一)明史的修撰及其特色:特色:(一)所据史料详备

    28、:明中叶以来,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如焦竑之国史献征录、朱国桢明史概、邓元锡明书、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谈迁国榷等等,均为明朝熟悉掌故,习于作史的人私家史著,可资参考。官修明实录(十三朝,记十五帝)、明会典为其主要依据。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史案242卷,顾炎武曾搜集史录奏状一二千本,其外甥徐元文是明史监修,其间多有书信往来,顾氏弟子潘耒也参与修史。(二)编纂体例上的创新:列传中创新例者有三:阉党传、土司传、流贼传,这是根据明代社会特点增设的。阉党传专记宦官结党擅权误国;流贼传专叙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事迹。土司传记载湖广、四川、云、贵、广西等五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明史艺文志只载当代艺文。历志把明代所用

    29、大统历的内容,记载非常详明,尤其增加图以加以说明。 明史在列传中,不采用子孙附传,而用同事附传。如刘崑传,附10余人,皆弹劾宦官刘瑾者。 缺点:(1)偏重于政治方面的记载,对于经济,特别是生产发展,技术改进方面记载就很少。有关自然科学家的篇章更是少得可怜。 (2)对明朝与外国的交往记载简略:虽然立了外国传,然仅限于邻近及南洋各国。象郑和下西洋,前后历经数十年,历数十国,但记载十分简略。 (3)对满族的源流和发迹的史事避而不谈。对南明的福王、唐王、桂王等政权的事迹极力抹杀。 (4)宣扬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忠义传(多达七卷),孝义、列女等传,罗列了近两千人。吹捧这些人“至性所激,感天地,

    30、动神明,名留天壤,行卓古今”。对明末抗清诸臣,如史可法等,也从“忠”的角度给予歌颂。 但总的来说,明史修纂的质量较高,是唐以后官修“正史”中比较完善的一部史书。2.乾嘉三大考据学家及其代表作:(1)王鸣盛与十七史商榷:王鸣盛,字凤喈,号西庄。江苏嘉定人。十七史商榷100卷:十七史,包括史记以下十三种史著,加上南史北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实共19部。所谓“商榷”,就是为十七史“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十七史商榷序)主要内容:(1)文字校勘:这是全书的重点。(2)典制考证:考证以地理、官制居多。(3)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4)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2)钱大昕和廿二史考异: 钱大昕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称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人。 廿二史考异100卷,是他毕生精力的结晶。此书题为“二十二史”,实指“二十四史”中除旧五代史、明史之外的二十二史。内容: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厘正史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史学史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