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历史上重大改革(规律性总结+知识梳理+历年全国卷高考真题)Word下载.doc

    • 资源ID:7999395       资源大小:127.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上重大改革(规律性总结+知识梳理+历年全国卷高考真题)Word下载.doc

    1、(商鞅、秦孝公;冯太后、孝文帝;王安石、宋神宗;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倒幕派和明治天皇;康梁维新派和光绪帝) (二)改革内容(措施) 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三)改革结果 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

    2、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1)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2)失败的改革: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四)改革成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

    3、分析。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五)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六)改革性质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

    4、(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开放(七)改革的评价A、评价改革的标准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2、坚持历史的标准;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

    5、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B、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八)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

    6、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九)改革的分类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第二篇章:【历史考试说明】(1) 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

    7、(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考点落实】考点一梭伦改革1背景: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工商业发展;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雅典当时面临外敌入侵,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2主要措施(1)颁布“解负令”,废除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4)建立四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3基本特点(1)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2)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4影响: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

    8、了基础。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根本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考点二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2)经济: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

    9、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商鞅变法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意愿。考点三孝文帝改革(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1)实行均田制;(2)

    10、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考点四王安石变法(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1)

    1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

    12、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考点五欧洲宗教改革(1)经济方面: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教会的专制形成尖锐矛盾,成为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2)政治方面: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过程: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随后加尔文在瑞士、亨利八世在英国也进行了改革。3主要内容(1)马丁路德: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2)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3)亨利八世: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4实质

    13、: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是继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5历史作用(1)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2)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并非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天主教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宗教改革以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传统形态进行着种种改革,为人们接受和利用。考点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5)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实行征兵制:按西欧国家的模式组织和训练军队;建立军事学校,培养新型军官;改善装备等3改革影响(1)结束了长期的混乱状态,奠定了近

    14、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2)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权,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3)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考点七俄国农奴制改革(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

    15、量封建残余。(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并不是从其主观目的来说的,而是从其发生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为依据。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说明俄国仍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考点八日本的明治维新(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殖产兴业,大力

    16、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4)军事:建立近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1)积极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而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考点九戊戌变法(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

    17、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允许官员参政,精简机构等。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3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戊戌变法是中国

    18、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第三篇章:2009-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1(2015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

    19、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1(15分)(1)内容: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

    20、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2015全国新课标卷2文综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丈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通人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水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轴线“数倍

    21、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2【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8分)

    22、(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2014年全国卷第45题】1(2014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

    23、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考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改革【解析】(1)主要特点依据材料第一段中“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的信息,可推导出魏晋时期法律改革也是原有法律不再适应现实需要,从而概括出从现

    24、实需要出发;对比第一段汉代法律,从第二段中“共20篇、620条、27600字”的信息可概括出删繁就简,从“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的信息可概括出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从“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信息可概括出突出伦理犯罪。(2)影响从材料第一段中“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的信息可归纳出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从材料第二段“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信息可归纳出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答案】(1)特点:从现

    25、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2)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2(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

    26、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考点】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1)从材料中“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可知改革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从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可知是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的大背景。(2)结合实行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可总结归纳改革的作用。(1)背景: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2)作用: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

    27、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013年全国卷第45题】2(2013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

    28、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考点】清末新政、戊戌变法【解析】本题选取课外史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目的、形式和内容三个角度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第(2)问“原因”从主导者、支持力量、实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上重大改革(规律性总结+知识梳理+历年全国卷高考真题)Word下载.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