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乡村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7893760       资源大小:23.3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乡村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

    1、”这首孩子们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谣,是农民进行播种、施肥等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乡村环境是学校的外延,乡村学校的围墙之外处处可见农田,周边的果园、菜园等劳作场所都是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与城市相比,这些资源更具地方乡土特色,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是乡村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劳动情意的形成和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乡村学生的成长根植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要联系学生的直接经验。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强调其独创性、环境适应性,与当地乡土文化相融合。(二)乡村场域的劳动文化基因促进课程实施的常态化中国乡村从其存在开始,就是人们依靠劳动创造和改变生活的场所,几千年

    2、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的存在为乡村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提供了自然的土壤和必要的营养。乡村场域可以理解为农耕文化在乡村中的有效运行并助推乡村人的劳动习惯和身体性情,其劳动生产方式为学校劳动实践提供了可能性,能够让学生全景式地亲近自然、锻炼劳动技能、理解乡土文化、实现个人素质发展。教师、家长、当地居民都可以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劳动技能和经验,有利于劳动教育课程实时实地开展,促进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常态化。(三)乡村教师的劳动情感促进课程设计的乡土化结合农事活动、农村自然地理条件、民风民俗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关键在于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以

    3、及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意识,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发掘劳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接受理解和意义建构。乡村教师有着教师和农民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劳动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劳动文化的缔造者。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源自对家乡和故土的热爱,这种长期共同生活孕育出的文化根植于乡村教师的内心,成为乡村教师课程开发的动力。同时,乡村教师对社会进步带动新兴技术革新具有更强的感知力,能够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与时代发展相融合,开发出兼具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劳动课程,其专业发展素养能够促使劳动课程内容的完善与规范化实施。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乡村思路”的实践图谱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创造一直是华夏民族的代名词。“天

    4、道酬勤”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理念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传统社会保留着耕读结合的优良传统,人们一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一边读书学习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初雏形,农耕文化也成了乡村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图谱”的起点。(一)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为劳动课程选择提供无限可能1.农耕器具:以传承中华民族勤劳质朴的劳动传统为课程起点农具的发展变化是人类不断观察、探索,认知自然、适应自然的表现,证明了华夏祖先的古老智慧与中国农业文明史的源远流长。农事博物馆、农耕园的建立,达到了让学生了解家乡、亲近自然,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由“刀耕火种”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现代农具,呈现了农

    5、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锄草到耕种,从收割贮藏到农产品的制作,从播种工具、除草工具、耕地整地工具、灌溉工具到运输工具、加工工具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元素。例如“翻地”课程,通过锄头翻地,使学生了解到锄头这种生产工具的结构,掌握了锄头的使用方法,掌握翻地技术以及在传统农业耕种中的用途及翻耕土地的意义。同时通过翻地劳动,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使用工具的智慧,知道农民的艰辛与勤劳,植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情感土壤。2.农事活动:以亲近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文化为课程底色纲要中提出的劳动教育要因地

    6、制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劳动教育活动。种植饲养、缝纫刺绣、烹饪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乡村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事活动,安排劳动教育实践,锻炼学生农业劳动的能力。以采茶为例,从茶精神中可以追溯中国几千年的劳动文化和民族品格,从茶山、茶场的绿色生态保护到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的制茶工艺,再加上乡村特有的地方传统和“点茶”“斗茶”的民间风俗,都成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劳动课程资源。学校可以利用踩街、赶集的时机让学生将课程成果打造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在社区展示,提升村民对茶叶生产的认同感,同时也将劳动精神融入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引导当地村民重视优秀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珍惜文化

    7、资源、守护文化根脉。3.生产技术:以指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劳动生活为课程理想在课程资源建设中,乡村学校将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的观念渗透到劳动实践过程中,将乡村情感和劳动情感相结合,做到实践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向着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大农业方面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作为课程资源可以密切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立志改变农村面貌的志向与目标,使其从农村生产、生活的变化中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当地农业技术革新情况,学校可以成立“科技种植小组”,分为“一般蔬菜种植”“有机水果种植”“无土技术种植”,为学生们普及有关“传统农业”“现代作物”“高科技培育”的相关知

    8、识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情况。有的乡村学校开发“直播带货 助力乡村”的劳动课程,学习市场调查、成本核算、统计图、利润分配等参与设计和运输成本调查,让孩子们进一步在生活中去理解现代商业劳动如何创造价值,电子商务如何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未来所需要具备的劳动知识和能力。(二)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为劳动课程内容呈现提供科学架构目前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实施虽然形式多样,也在逐步通过课堂教学、学科教学渗透、日常班级校内劳动、班级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拓宽课程实施路径,但是普遍存在课程目标泛化、内容零散、实施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加强规范化设计和系统化整合。1.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乡村教育”

    9、的育人特色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人民创造出的劳动成果,崇尚劳动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握总体目标的同时,乡村学校要细化课程目标,目标制订要聚焦于学校特色并符合乡村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认知层面,要通过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其所在乡村的地方性知识;从行为习惯层面,要让学生掌握乡村生产劳动所特有的技能;从情感层面,对乡村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更加需要通过劳动课程来唤醒和萌发。2.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育人价值乡村的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校园之中,要让学生触摸到真实的乡土,感受到乡土文化的深层滋养,置身于乡土的“气氛”和“风气”中,劳动教育课

    10、程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从地方文化、资源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开发承载地方性知识的劳动课程。以甘肃静宁的D小学“苹果劳动课”为例,课程以当地著名的“金苹果”苹果树幼苗生长、花芽分化、苹果花期、落果期、膨大期、成熟期为课程阶段,学生多为果农子弟,苹果的种植售卖就是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劳动课程中学会苹果嫁接、套袋、采摘、包装、售卖,劳动课程与数学、语文、科学课程深度融合,透过课程将乡土文化通过“苹果劳动课”植入乡村学生的职业价值理解和职业生命体认。3.课程体系充分突出“乡村生态”的育人内涵构建乡村劳动主题内容多元化的横向系统。劳动活动内容横向系统的选择应注意主题的多元化,涉及学生的自我服务劳动、校务

    11、劳动、家务劳动、农业劳动、公益劳动等多方面,各主题之间既要相互联系,又要有所区别和侧重。主题内容的选择也可与农耕文化、节气文化、地域文化、传统生产劳动文化、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除课堂教学、学科教学渗透、日常班级校内劳动、班级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外,还可以开展乡间远足、守护乡风、民俗采风等与劳动教育主题相契合的实践课程。构建主题深度延展至“五育融合”的纵向系统。在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劳动教育再次受到重视,更不应该把它看成在“四育”后面再做加法,而应当以五育贯通的“乘法”思维定位劳动教育。劳动课程纵向系统的选择应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阶段特征,考虑到学

    12、生的接受能力,内容设置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一主题的课程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应呈现出深度逐步递进,知识体系的安排应呈螺旋式上升,同时将智育、体育、德育、美育与之巧妙衔接。以“螃蟹养殖”劳动课程为例,从小学阶段的初步体验养殖乐趣、掌握清洗蟹壳的方法,学会制作蟹壳作品等简单的生活劳动到初中阶段参与苗种投放、喂食饲料等生产活动,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初步形成生涯规划意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活作准备。同时,在阳澄湖的乡土风貌中获得审美体验,在生态养殖中唤起社会责任,在经营售卖中学习利润计算和分配,在课程参与中得到劳动锻炼、强健体魄。(三)“家-校-社”多主体格局为劳动课程组织实施提供支持保障乡村

    13、学校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环境的创设,班级、校园、社区劳动环境都在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可以以当地生态环境为依托,建设农村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和家长也可动员社会公益性组织,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多渠道创设校内外一体化的劳动教育环境,使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乡村大量农民“离土出村”现象依然突出,乡村学校的学生在“留守”与“流动”的动荡中成为“无根”的存在,迫切需要乡村学校通过劳动课程提升其对乡村的认同和眷恋。家长可以借助孩子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和参与生产劳动的契机,增进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帮助孩子理解“反哺乡土”的情感联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获得劳动的生活乐趣与个人价值

    14、。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社区和乡村学校共同发挥着维系亲缘、血缘的纽带作用,也在参与着乡村学校的劳动课程开发。农村社区也要通过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实施,为学生提供劳动体验和劳动锻炼的机会。(四)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先行探索以M小学“节气厨房”为例1.结合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挖掘课程资源M小学地处丘陵地区,半山半圩的丘陵地貌不利于农业生产,近年来茶叶种植和销售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每年的清明时期是茶叶生长最茂盛的时期,采茶是这段时间重要的农事活动。M小学学生的家长大多数从事茶叶种植和生产。当地政府为弘扬历史悠久的地方茶文化,每年举办“茶文化节”,以诗歌、戏剧、

    15、曲艺、茶道表演等多种形式挖掘和传播茶文化。茶叶的生长和农时节气有着重要的联系,而清明和谷雨之前又是最佳的采茶时令。中华民族二十四节气中的劳动生产知识与采茶技术相结合,以及脍炙人口的“茶歌”“民谣”都极大地丰富了劳动教育形式,也增强了学生真实的劳动体验感。一到茶季,采茶工最忙碌的时候正是学生劳动教育最佳契机。2.将劳动精神、品质、习惯、观念的目标贯穿课程设计“节气厨房”的课程设置以节气为主线,选取立春、春分、清明、夏至、冬至五个节气,带领学生们认识各节气的气候特征,了解在各节气下的饮食习惯,学习简单的烹饪技巧,锻炼学生的家务劳动能力。劳动教育内容不是简单的制作饮食,而是在各节气时令体会物候的变化

    16、,了解各个节气下的农业活动和饮食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课程建设有意识、自觉地把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作为灵魂贯穿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与劳动技能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相互促进,防止单纯的技能讲解和训练。3.从茶园到厨房的空间联系中架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方面,“立春春饼里的茶味儿”“春分寻找茶场的香椿”“清明采茶田间我最忙”“夏至夏日清凉绿茶饮”“冬至饺子与茶的相遇”五个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呈现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在各个节气时令,教师带领孩子们制作不同的餐桌风味,春分时去寻找茶场里风味独特的香椿;清明前后去田里采摘茶叶最是热闹;夏至时的一碗绿茶饮

    17、品,解去家人一天的疲劳;冬至一杯暖心的花茶驱寒安神。“节气厨房”课程的实施充分利用了农村的自然资源,强调从田间到家庭厨房的空间联系,将生产和生活巧妙衔接,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与此同时,在遵循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单一型的课程进行规范设计并对系列化课程进行整合,致力于协同构建一体化的课程实施格局。4.以多方参与合作的形式促进有效教学和综合评价“节气厨房”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同时家长配合参与。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强,通过实地观察、农田劳作和厨房实践,能够加深他们的劳动认识,锻炼劳动技能。家庭积极参与到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有些烹饪的技巧和食材

    18、的选择需要家长的指导,在共同的劳动活动中建立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教学活动分别以家校合作、社会实践活动、同伴互助、校园活动的形式开展,同时与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课程相互渗透。各个活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体现了各横向系统之间主题多元的特点。课程评价方面强调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多方参与开展综合性评价,通过活动手册美食日志和成果展示会等方式反映课程效果,从劳动认知、劳动行为习惯、劳动情感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标准,考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知识习得、技能熟练、高效行动、自我完善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三、乡村振兴语境中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价值

    19、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积淀了厚重广博的农业文明,深深植根于乡村生活的土壤之中,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支点,既具备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又呈现出巨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文化张力。通过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建设,重构乡村劳动课堂的价值溯源,创造性地将地方乡土文化转化为劳动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成为乡村教育内生发展的重要契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聚焦劳动精神、劳动品质,课程设计注重系统性与主题性,课程资源符合乡土性和地域性,课程评价追求过程性与写实性,着力于培养乡村学生的家乡认同和文化自信。劳动教育的“课程扶志”和乡村教育的“课程扶志”呈现出显性和隐性价值的

    20、双轨并行,集中体现出育人功能融入劳动课程全过程。(一)课程扶志,将乡村教育的育人目标与劳动教育视域融合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聚焦劳动精神、劳动品质与乡土情感相融合,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具有必备劳动能力、培育积极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同时,课程建设要有意识、自觉地把乡村认知和乡土情感作为隐性内容贯穿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与劳动技能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课程设计围绕乡村农业生产的主题性和系统性,学校可以围绕农事节气构建综合性大主题、长周期的劳动教育。根据纲要的要求,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主题内容领域,作出系统的进阶的主题活动设计,而主题的进阶

    21、既可以按照农事活动的周期性来安排,也可以按照节气民俗的时间规律来设计,还可以按照某种作物或果蔬的生长过程来规划。学生在获得劳动体验的同时了解古老的农业生产智慧和精神创造,进而体悟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激发其热爱乡村、振兴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课程扎根,地域性和乡土性资源为劳动教育厚植土壤乡村学校的劳动课程环境根植于当地的乡土文化之中,乡村教师应积极探寻当地的乡土劳动资源,使课程资源的开发符合乡土性和地域性。地域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现着该地区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是村民乡土情结、自豪感的依托和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在锻炼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精神

    22、品质,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乡村教师应增强乡土文化敏感性,突出课程跨文化融合力,将学校所在地区及民族的生产劳动历史、劳动空间变迁和劳动技术进步以及劳动文化传承等纳入劳动课程的内容中,引导学生进行城乡地域文化比较与共赏,培养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和地位、劳动者的尊严和权利,确立正确的劳动历史观和劳动价值观。(三)课程铸魂,以过程性与写实性评价为劳动教育立柱架梁乡村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特征是突出系统性,从课程建设的流程来看,包括拟定课程目标、编制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进行课程评价。劳动教育的评价不能用单一的指标来衡量,应注重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获得感和体验感。劳动过程中的写实记录是评价学生个体劳动情

    23、况的重要依据,它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与收获。“活动手册”能够完整记录系列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教师对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评价,衡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完成情况。而“档案袋评价”是记录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信息,能够立体、完整、动态地呈现出学生的发展情况,将劳动素养评价纳入学生档案,能够全方位、持久性地考察学生劳动素质发展状况。乡村劳动教育的课程评价不是看学生们是否学会了种地或是种蔬菜,而是关注能否通过劳动课程实施实现对乡村人才培养的“三个回应”。一是理解乡村,只有基于与乡村生活的真实自然相匹配的课程实践,才能最贴近学生生活。二是立足乡村,在劳动课程实践中充分考虑乡村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为其注入乡村改造的精神动力。三是复兴乡村,劳动课程应该回应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乡村播下复兴的种子,走出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独特之路。


    注意事项

    本文(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乡村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