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7867437       资源大小:38.55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1、3运输区位论美国学者胡佛他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前者是距离的函数,后者在大多数时间是常数。此项研究奠定了运输区位论的理论基础。胡佛根据运输本身的经济特点,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就是胡佛的“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他认为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4、区域系统中类型和系统间的关系?5、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2、什么?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界正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潜心研究。(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四)区域经济政策(五)区域开发第二章 区域资源环境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时空组合特征是决定区域发展方向,选择区域发展的模式的依据之一。区域的发展需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各种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各区域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不一致等原因,区域内不同资源的数量、质量及获取的难易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3、。因此,各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资源特征,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可分为自然资源型、社会资源型、综合型及资源缺乏型等四大类。1、结合实际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一、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由于生产发展阶段的限制,对数古典经济学家不承认人力资本的概念,将热对于自身的投资都归于消费。将劳动作为同质的投入品。二、新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马歇尔的学说不只注意到现实资源的配置,还注意到资本积累的来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他十分强调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是资本主义

    4、经济增长的动力,新的创新不但增加了利润,而且快速的提高了资本积累。哈罗德-多马模型假设生产拘束于资本-产出比例不变,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在这个模型中,人口、知识积累仍被视为外生变量,并隐含着把劳动力和资本视为同质的假定,资本和劳动力的固定比例只是在短期分析中有效,因为在长期中,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可以变动。索洛增长模型,即在不断增加要素投入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进步可以使总量生产函数发生变动,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丹尼森将总产出增长分别归因于对一定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劳动力教育质量的提高,资本投入的增加,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增长。三、新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源

    5、舒尔茨认为过去的增长模型将国民收入增长率与要素投入贡献之间的巨大缺口统统归之于资源产生率等掩盖了影响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本。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这里的人力资本是专业化的。罗默尔的贡献是在垄断竞争的前提下,提出了关于知识的两个假设。一是科学知识本性是不拍他的,其产权可以部分排他。二是知识的溢出效应。格罗斯曼和赫普曼的模型,探讨了研究与开发、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所凝结的人力资本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分析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正因为如此,制度经济学才能在经济学的殿堂中占有重要位置。但

    6、是,制度经济学包含了从微观到客观的复杂的制度要素,区域经济学分析中引入制度要素,不可能全部引入。区域经济学属于客观经济的范畴,因此它借助的必然是制度经济学的客观经济部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它们包括土地、水面和养殖场的共同所有权;土地和劳动的用益权;各种工作权;银行、保险业中的互助组织;政府对公共事物的控制权;政府对公有设施的所有权等等。(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的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1)减少区域垄断行为,降低反垄断成本(2)促进区域集团形成,维护期良性竞争的发展(

    7、3)使政府所主导的公营部门与区域内的私营部门相结合,一致营造公用事业的最佳规模,以达成最小成本的实现。综上所述,区域经济的资源环境是由多方面、多要素组成的,而最有直接影响的是自然资源开发环境、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和制度环境。如果一个地区在这子个方面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环境,那么这个地区就具备了发展的最佳外部条件。5、中国人口资源的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人口的增加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矛盾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的高潮中,资源的消耗趋势潜伏着巨大的危险。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力量和对环境治

    8、理的能力有限,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满足其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资,并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而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还没有纳入持续发展的轨道,加之政策法令不够完善,从而加重了资源的压力和负担。3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在我国的资源开发中还占有优势。这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发生尖锐的矛盾,真正改变这种发展模式,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增加一定的资金投入。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短浅的决策行为,以及政策法令的不完备与持续发展的原则脱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

    9、染,这些问题反过来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正越来越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1、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又会发现其本身的特点: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从区域经济来看,存在两个杠杆:其一是投入高效率产业的杠杆。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观点

    10、,经济增长就是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到效率高的部门的转移。一旦一个地区将其有效的生产要素资源集中到高效率的、能够起带动作用的部门,则这个地区必然会获得增长。其二是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对不同的产业来讲,处于不同的地区,其生产的效率相差很大。如果我们将有效的生产要素资源都投入到那些具有高效率的地区和部门,宏观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十分明显。需要强调的是,高效率的地区并不仅仅是指发达地区,因为有很多时候不发达地区在某些发展的时段,会获得比发达地区高得多的效率。2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中间产品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中间产品投入对某些部门来说,形成了其需求市场,对另外一些部门来说,又形成了

    11、其投入的要素。中间投入比重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趋势。特别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增加很快,并随着增加中间投入的使用量来增加经济产品的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具体化为各种产业部门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产业,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例如,中国北京市近年来的增长,主要靠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增长,即使在传统部门总量下降的情况下,仍然使北京的经济总量(GDP)保持年均10以上的速度,相应地北京的主导产业部门由过去的钢铁、化工、机械、建材转变为高新技术、旅游、新兴第三产业。4先行地区增长的

    12、拉动机制区域经济增长还可以具体化为各地区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行地区,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例如,中国沿海地区近20年来的经济增长,受到三大直辖市和五个“新兴工业省份,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而沿海地区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区域。2、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一)均衡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均衡增长理论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

    13、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二)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区别,就在于认为由于落后地区资本的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三)新增长理论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2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理论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总之,因为发达地区既具有均衡增长的条件,也具有非均衡增长的必要,可以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或者是混合型的经济增长。3、什么是区域经济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网络交织模式?增长极模式:

    14、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但是,主导部门的发展不可能是凭空造就的,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点。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把这种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在一个广大的地域内,增长极只能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一个增长极一经形成,它就要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当这种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增长极已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Sr=Saoer

    15、式中:为离增长极r远的扩散强度,系数,r为距离。(38)实际上,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的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反之,则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发展轴模式发展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或称为“点轴”)。发展轴同样存在着聚集和扩散效应,而且效应的强度更强,对周边的影响更大。发展轴在不断地丰富之后,力量更

    16、强大,最后将成为一条发展地带。发展带是发展轴的成长结果及其演化的最后形式。网络模式发展轴还有一种演化的结果,就是由若干个发展轴联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而形成增长的网络。增长网络的形成,使极化效应产生的聚集规模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从一个点上表现出来,对于网络所在的区域来说,意味着增长结果的分散化和增长极点的分散化;而对于更大区域来说,则将整个网络区域视为一个巨大增长极,所以其极化的效应可能更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可能更大。4、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第一,由于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技术都很缺乏,所能够发展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

    17、低水平的产业部门,与高梯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这类地区出于发展的渴望,具有较大的接受梯度转移的主动性。第二,由于资源耗竭而产生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1.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答: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

    18、产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

    19、群众中推广普及。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性。2. 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如下4个条件:(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主导产业是在较长时间内

    20、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因而必须是有发展前途的、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3.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建国初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1952年中国人均GDP仅为ll9元;在GDP中,第一产业比重高达505,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09和286。根据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建国以后中国应该首先发展轻工业,增加就业,进行资本积累,逐步由轻工业发展到重工业,促使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中国政府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从图42中可以看出来,1978年以前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基本上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21、,以及第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的过程,重工业的增长远远快于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的增长。建国以后,中国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是由当时国际国内环境所决定的:第一,由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所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持敌视态度,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中国要获得真正的独立,必须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第二,由当时世界经济所处发展阶段所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在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以电子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产业尚未得到迅速发展,重工业的规模和水平仍然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力图富强的新中富民,在世界经济体

    22、系中自立自强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很快建立了中国的重化工业体系,中国国力也得到大幅度增强,19521978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61,以1952年中国GDP为100,1978年GDP指数为4714,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产业结构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由505降至281,第二产业由209上升到482,第三产业则由286降到237。但是,由于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困难,除重工业以外的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第三产

    23、业比重绝对下降是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走向;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国民难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企业效益低下,投资效益低下,国民经济运行困难;城市与乡村差距不断扩大,二元经济结构日益呈现刚性。所有这些重大问题与矛盾Et积月累,不断加剧,呼唤中国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需要彻底改革经济管理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4. 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改革开放的根本是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激发了数亿中国大众的创造性和活力,他们踊跃参与经济生活,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工作。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产业结构的演变看,改革开放以

    24、后发展最快的产业是传统体制下受压制的产业,它们依次是农业、轻工业、家电产业及服务业,80年代这些产业具有很高的收入弹性,因而得到很快的发展,从图42中可以看出,在整个8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处于调整之中,其中发展最快、比重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及制造业中的轻工业。经过l0多年的调整: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产业结构及轻重工业结构基本理顺,从总体上看,中国正进人工业化中期阶段,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化工业过程。这一重化工业过程与传统体制下的重工业超前发展有质的不同,它将为中国21世纪的发展开辟崭新的天地。但是,80年代以来,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各地区产业结构普

    25、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地区优势得不到发挥。地区经济发展中普遍缺乏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选择不科学,发展力度不够。在各省区市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绝大部分省区都把主要产业集中在汽车机械、冶金、化工、电子、建筑建材及农副产品加工等6大产业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区域经济发展缺乏效益是中国在21世纪之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发展大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实现资源跨区域优化组合的重要力量,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五章 区域产业布局1. 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6、答: (一)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和劳动力,资金、市场和运输等。 (三)科技因素,包括技术进步,投资软环境和智力资源等。2. 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如果说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产业布局的外生变量,那机制则是内生变量。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考察布局的机制,可以揭示产业布局变化的规律。(1)目标驱动机制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活动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2)利益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无论杜能、韦伯,还是胡佛、艾萨德的理论当中,所强调的都是如何实现布局利润的

    27、最大化,亦即体现了利益驱动型布局的这一指导思想。(3)宏观调控机制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和方向。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国家的直接投资虽然目前在社会总投资中的份额较小,但都是投在重大项目上,对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起着重大作用。而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则是从收支上来制约区域的投资行为。其中转移支付等手段,可以用来平衡地区的资金差距。(4)市场调控机制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采用的技术、选择的生产地点,都由企业法人来决定。企业法人通过衡量不同地区的收益收入,并对投资进行风险分析,

    28、最终确定所选区位。他们衡量的这些内容,必须通过市场来检验,亦即通过生产产品的市场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化来检验其选择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要改变这个选择。3. 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产业区位选择是从微观的角度考虑布局问题,是从一个行业的角度来考虑布局问题。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与企业区位选择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1)企业的规模技术特征。企业规模之所以对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生影响,是因为不同规模的企业一般来说采用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都改变了企业布局的指向性。(2)企业所有权状况。企业的所有权状况也会影响企业布局的指向性。企业为了达到扩大生产、增加盈利的目的,会充分发挥其所有权优势,并不断寻求发挥这种优势的

    29、外部环境条件,迫使企业指向具有这些条件的地方。(3)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因素决定了企业的技术特性和规模特性,同时,科学技术进步,使这些特性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由于科技因素在产品形成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企业的布局指向也就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变。(4)市场竞争的变化。市场竞争对企业布局的影响很复杂。在产品无差异的情况下,竞争将使布局在空间上趋向分散;在产品有差异的情况下,竞争将使布局在空间上趋向集中,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市场条件。传统的产业布局主要是对物质产品生产的布局,而现代的产业布局则增加了对知识产品生产的布局,因此其布局指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无指向性产业增多和聚集型布局指向的出现。所谓无指向性产业即产业布局的指向不明显。许多地区都具备该产业的


    注意事项

    本文(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