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专题一第一板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滕王阁从军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docx

    • 资源ID:762740       资源大小:48.86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专题一第一板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滕王阁从军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docx

    1、高中语文专题一第一板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滕王阁从军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滕王阁从军行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隋、唐帝国的建立,南北分裂局面的结束,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为诗歌艺术创作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唐代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统治者对各种思想采取的兼容并包态度,为作家诗人们的修养和创作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前朝诗人诗歌创作经验的丰富累积,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这些使得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在唐朝的发展盛况空前。 初唐诗人的主要贡献在于:开拓了题材,使之面向社会,贴近现实;逐步用刚健清新的文风取代六朝文风;确立律体。初唐诗坛有两大潮流:一

    2、股以上官仪和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律、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股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楼榭移向市井边塞,从歌功颂德变为言志抒怀,咏叹人生。他们的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健清新,启迪盛唐。在律诗、歌行等体裁的创新上,也有所贡献。陈子昂不仅批判了当时“采丽竞繁”的文风,而且标举“风骨”、“兴寄”,并在创作实践上垂范。他的作品反映现实,抨击时弊,思索人生,较之四杰,深广有加,风格雄浑高古,寄托遥深,洗尽六朝铅华。“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盛唐

    3、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了解初唐诗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以及陈子昂、杜审言、“初唐四杰”、张若虚的生平及各自的创作风格。2品味、学习诗歌精确的炼字。3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品读离别之情、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体味保边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感悟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思索;体验游子思归的情怀。4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的阅读能力:掌握衬托、虚实、借景抒情、因物感兴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掌握严整的对仗和跳跃式结构;能把握诗歌意境,积累“琴瑟”“山川”“月”等典型意象蕴涵的意义。本专题学习的是初唐时期五位诗人的作品,都是“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主要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把

    4、握:一要切实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学习体验来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对“自我”的思考;二是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第一板块 对应学生用书P1一、字音识记1淑气(sh) 2.绿(pn)3江渚(zh) 4.鸣鸾(lun)5槛外(jin) 6.画栋(dn)7牙璋(zhn) 8.凤阙(qu)9金樽(zn) 10.绮筵(q)(yn)二、词语释义1独有宦游人:离家做官2偏惊物候新:自然现象的变化反映出的气候不同3淑气催黄鸟:指春天温暖的气候4晴光转绿:浮萍5佩玉鸣鸾罢歌舞:舞女身上的装饰,代指舞女6画栋朝飞南浦云:彩饰的栋梁7物换星移几度秋:物象变换,星辰移动,指时间流逝8槛外长江空自流:长廊

    5、旁的栏杆9牙璋辞凤阙:古代出兵用的兵符,这里借指将帅10雪暗凋旗画:凋落,萎靡11宁为百夫长:军队中的低级军官12金樽对绮筵:华丽的筵席13离堂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14长河没晓天:淹没三、名句背诵1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2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3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4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5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6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对应学生用书P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在今湖北),26岁中进士,后因对上言事不当,被免官。武则天时受到赏识,授著作郎,迁膳部员外郎。为人狂放,常以文章自负。杜审言的诗有

    6、不少朴素自然的佳作,以五律著称,格律谨严,技巧纯熟,对推进律诗的成熟颇有贡献,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二、相关背景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三、内容提要诗人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写,由此牵出与眼前美景不同的故乡之景,借以表达思乡思归的心情。四、写法借鉴1构思新颖,富有独创诗的起句和结句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

    7、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富、连贯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2因物感兴,即景生情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目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两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道出思归和自己伤春的本意。3反衬、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其思乡之情真、苦、悲。同时又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情态,以此来描写江南早春的景象,化静为动,写出春的动感和生机。整首诗对仗工整,结构严谨,字字凝练。重点揣摩1试分析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中间两联抓住了云霞、梅柳、黄鸟、绿等景物,采用拟人的手

    8、法,化静为动,描摹出它们在早春时节的变化,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营造了一种多姿多彩、动静交错的春景意境。2试赏析尾联中的“忽”字。参考答案:春景是触发“归思”的媒介物,陆丞的早春游望诗更对“归思”的燃烧起了催化作用。“忽”字表转折,将上文的明媚与欢跃之景突然一下子打入伤感凄怆的气氛之中,达到了抒发伤春之情的目的。这一顿挫,与篇首的“惊”字遥相呼应,愈见此诗婉曲跌宕之妙。滕 王 阁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王勃(650或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才华

    9、早露,14岁,应举及第,才华锋芒毕露,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27岁。二、相关背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秋,诗人远道去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练、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三、内容提要滕王阁全诗写作者站在高阁上,俯仰观察远近景物,兴起天地沧桑、人世无常之感。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四、写法借鉴1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诗人紧紧围绕滕王阁这一中心,将属于空间的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和属于时间的日悠悠、物换、星移、几

    10、度秋、今何在等浓缩融合在一起,无叠床架屋之感,有众星捧月之美。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忆阁上豪华宴乐情景,绘秀美悠远的景物变换,抒物换星移盛衰无常的感慨,融滕王阁景象与对滕王的怀念于一体,情景交融,寄慨遥深。3对偶作结,富有特色一般对偶句多用来放在诗文的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并且不像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读者只觉其流动,并不觉其为对偶,显示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华。重点揣摩1首联从哪两个角度写滕王阁?寄寓了什么样的感慨?参考答案:首联上句用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势,是从空间角度描写滕王阁的气势;下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

    11、挂着琳琅玉佩,坐着鸾铃马车,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今昔对比,作者从时间角度写其衰败。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寄寓着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2.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中“飞”“卷”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飞”字写出画栋凌空飞上南浦的云的气势,“卷”字写出珠帘卷、西山雨的景象。“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3“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抒发了什么感慨?参考答案:阁中帝子,今在何处?滕王当年也可曾想到今日吗?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这既是对死者的诘问,也是对自己命运的伤感。抒发了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12、。从 军 行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二、相关背景唐高宗永隆二年(681),突厥铁骑在甘肃一带大肆骚扰、劫掠,一时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西征,时任崇文馆学士的杨炯,面对此情此景,慷慨激昂、热血奔涌,愤然写下了从军行。三、内容提要从军行一诗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在国家危机之际投笔请缨深入敌人腹地艰苦战斗的故事。抒发了诗人对温傅部落疯狂进犯唐边疆的

    13、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达抗击侵扰,为国建立战功,不甘做伏案书生的豪情壮志。四、写法借鉴1情节跳跃发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迅猛凌厉,声势逼人。形象简约的概括描写,典型场景的跳跃发展,节奏明快,壮怀激烈,有力地表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2意象鲜明凝练这首诗时间跨度大,而字数甚少,因此需要从严选取代表性强、信息量大的事物纳入诗章。例如“牙璋”“铁骑”“鼓声”为古代战事所必有;“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雪”“风”为最能说明气候状况的自然现象,反衬出将士们的坚强决心。3风格雄浑刚健本诗

    14、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金鼓杀伐之事,除首联外,三联皆对仗,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本诗无论题材和风格,都突破了六朝以来的绮靡柔媚之风,而上承建安的苍劲雄健诗风,扩大了创作主体的视野。重点揣摩1. 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参考答案:四个场面:首联写第一个场面来犯;颔联里写了第二个场面出征,第三个场面围城;颈联写第四个场面苦战。(尾联抒怀)2赏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参考答案: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

    15、鼓声交织在一起。这是运用烘托的手法,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3. 尾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宁愿当一名军人中的低级军官,也不愿当一个书生,抒发了作者愿意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

    16、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二、相关背景本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时年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张筵设宴为他送别。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诗人胸中的诗潮,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三、内容提要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只在对离别环境的沉静描述中,表达出深挚的离情别绪,情感真切却不失雍雅。四、写法借鉴1时空转移,表“情”达“意”诗人先写离别时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

    17、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样,诗人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物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物而变化。2沉静之中,情愫沉挚诗人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写离情别绪,仪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不作哀声而多幽深情思。3畅达优美,平淡自然诗人似乎不屑于在字句上精雕细琢,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平淡自然。4情景合一,层次分明这首诗在情和景的安排上,以秾丽之笔墨铺写宴会之盛开头,接着以委婉的手法表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深,最后以展望旅途来结束全篇,层次极为分明。重点揣摩1. 试赏析首联

    18、“吐”“对”两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参考答案:“吐”字,描摹出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去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2“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情景?这两句诗表明了什么深意?参考答案:写的是黎明时分,除了点明时间外,还表明了一种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的依依惜别之情。3全诗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参考答案:时间上:夜晚拂晓。“银烛吐青烟”是第一天夜晚,“长河没晓天”是第二天拂晓。空间上:室内室外。“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是

    19、室内,“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笔触从室内移向户外。对应学生用书P105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 B.C.D.解析:选AB项,古调:指代陆诗具有古代之风;C项,凤阙:指代长安;D项,帝子:滕王。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山行留客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_,入云深处亦沾衣。A桃花尽日随流水B请君细看风流意C纵使晴明无雨色 D春草青青万里馀解析:选C诗歌的后两句是写春天的山中潮润,虽是晴明天气,也会沾湿行人衣服。A项,写桃花溪水,不切题。B项,不合逻辑,“风流意”不能“沾衣”。D项,不是山中之境,音韵也不合。(注:山行留客作者是唐代张旭。诗

    20、人的朋友来访,因为天气转阴而打算归去,诗人热情地挽留。此即这首七绝的内容。留客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诗人写得别有情趣。他没有用一般的客套话来挽留来客,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山中气候的特点,挽留客人,打消客人的去意。)3填入下面横线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月光是令人清心的,因此在中国旧诗词中,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多半是赞秋月的,而今夜是冬月,没有_,没有_,但空旷、辽阔。A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 花的清香、淡淡的秋风B花的清香、虫的吟唱 浓浓的树影、淡淡的秋风C花的清香、淡淡的秋风 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D虫的吟唱、花的清香 淡淡的秋风、浓浓的树影解

    21、析:选B可利用句式上的对仗特点和语句表达的意境来确定。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云霞出海曙,_。(2)忽闻歌古调,_。(3)闲云潭影日悠悠,_。(4)阁中帝子今何在?_。(5)宁为百夫长,_。答案:(1)梅柳渡江春(2)归思欲沾巾(3)物换星移几度秋(4)槛外长江空自流(5)胜作一书生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经行岚州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B“往

    22、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D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乐观情怀。E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解析:选ADA项,错在“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全诗并非一味悲凉。D项,“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错误,陶醉于美景中的诗人应是为“远役”所“惊”。(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_答案:用琴声描摹水

    23、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深湾夜宿王勃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江童暮理楫,山女农调砧。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注津涂:道路。岑:小而高的山。堰:拦河蓄水的土坝。砧:捣衣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像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D第一联是写

    24、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E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解析:选ADA项,错在对诗中“危”字的理解上,这里“危”不是指危险,是高的意思。D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应是“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描写了这样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三、语言表达7请以王勃滕王阁诗中“闲云潭影日悠悠”为下联,写出上联,并作简要分析。要求:上联必须是白居易琵琶

    25、行中的诗句;两联都要描写秋天的景色。(1)上联:_下联:闲云潭影日悠悠(2)分析:_答案:(1)枫叶荻花秋瑟瑟(2)上联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下联则出自王勃滕王阁:“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联句与原诗所咏都是有关江西的风物,“枫叶荻花秋瑟瑟”描绘的是秋天浔阳江的夜色,“闲云潭影日悠悠”是游者驻足滕王阁所看到的景观。两句均脍炙人口,将百花洲的秋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国内部分高等学校启用了“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缴费、选课、查询作业批改情况“在线学习”平台的启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提

    26、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能杜绝教学问题的产生。教学问题解决了,教师就能专心教学,进而教师的专业水平定能得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也就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在线学习”平台的启用未必能杜绝教学问题的产生。_。_。解析:在文段中,有三个判断性的句子,而这三个句子都存在条件不够充分的问题。教学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仅靠“在线学习”平台的启用不能杜绝所有教学问题。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学生学习困难和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文段中的相关推断过于绝对。在做题时,需要注意查找文段中表述过于绝对的句子,然后进行分析,同时所写的句式应与例句相同。答案:教学问题的解决未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未必能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专题一第一板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滕王阁从军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