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资源ID:7575498       资源大小:23.5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1、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鲁科版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以第3周期元素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加以解释;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学会运用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概念的思想方法;2、通过“阅读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整体学习,

    2、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对门捷列夫的预言和一些化学元素的发现等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对元素“位、构、性”间关系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事物的普遍联系”和“量变引起质变”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学习重点、难点:1、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3、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下探究和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

    3、方法: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故事引入】大家知道,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曾做出很多大胆而准确的预测,如1871年,他曾大胆预测过在铝和铟之间存在一种元素“类铝”。4年后,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发现了它,命名为“镓”,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性质,得出其比重为47,消息传到门捷列夫那里,他立即对其数值提出质疑,指出其数值应该在59到60之间。布瓦博德朗听说之后,立感震惊,立即反复实验,最终确定为59.4,消息传出后,震惊了世界化学界。倾听观看大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元素周期表的重要作用。【问题】你知道门捷列夫是如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的吗?思考引起思考,激

    4、发求知欲【问题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形式。元素周期表是怎样具体体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呢?倾听,思考提高透过现象去观察本质的意识和能力【板书】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过渡】我们已经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所以要了解性质,需要先研究结构。为了方便,我们以第三周期的元素为例来研究同周期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进而研究其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写出第三周期的元素符号,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温故知新,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交流研讨】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哪些相同点和递变性讨论并总结出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养学

    5、生协作及归纳总结能力。【板 书】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学生代表发言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引导】结构上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原子半径依次减小。【交流研讨】由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点大胆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第三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往右结构 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性质原子半径失去电子能力得到电子能力单质还原性单质氧化性【结论概括】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往右,金属元素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问题】我们该如何去验证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思

    6、考分组交流研讨代表发言汇报倾听、理解记忆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意识。【方法导引】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的间接判断方法: 1.比较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 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实验探究】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实验,验证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相对强弱。分组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第一组 Na+H2OMg+H2O 第二组 Mg+HClAl+HCl第三组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同时注意观察、思考。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所得水溶液碱性强弱分析得出结论:失电子能力:NaMgAl提高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验操作的能

    7、力为设计实验打好理论基础,体验过程与方法的结合。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板书】2、失电子能力:NaMgAl【过 渡】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对Na、Mg、Al失电子能力预测的正确性,那么,Si、P、S、Cl的得电子能力是否如我们所预测的一样依次增强呢?【方法指导】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的间接判断: 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阅读、思考在体验过程,提高能力的同时,注重方法指导的重要作用。【阅读探究】阅读资料,归纳整理可以验证你对Si、P、S、Cl得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名称

    8、(或符号)硅(Si) 磷(P) 硫(S) 氯(C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实验结论【板书】3、得电子能力:Cl S P Si阅读材料,分组交流讨论,归纳整理资料,验证Si、P、S、Cl得电子能力的强弱整理材料。代表汇报结果得出结论,得电子能力:Cl S P Si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信息捕捉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思考交流】结合必修一所学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有关知识,对于元素得到电子能力的强弱比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举例说明】向硫化钠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现象:生成淡黄色沉淀 结论:得电子能力Cl S思

    9、考交流回答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能有效的迁移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小结】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结 构: 电子层数相同 核电荷数依次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性 质: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到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板书】4、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而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归纳梳理理解记忆学会实施的归纳梳理知识,同时提高透过现象思考本质的能力。【随堂练习】1、在同一周期从左到右: 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 , 核电荷数依次 ,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 ,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间作用力依次 ,原子半径逐渐 (除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 ,得电子能力逐渐

    10、。思考、回答1答案:相同增大增多增强减小较弱增强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2)PH3、H2S、HCl 稳定性依次增强(3)HClO比H2SO4酸性强。(4)甲、乙两种非金属元素与金属钠反应时,甲得电子的数目多,所以甲活泼。3、已知X、Y、Z三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且原子序数XYZ,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XYZ B、最高价含氧酸酸性H3XO4H2YO4;6、Na;Ar;HClO4;NaOH;Al(OH)3【畅所欲言】1、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2、本节课还有哪些疑问? 思考反思 交流发言第 一 课 时 板 书 设 计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

    11、用一、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特点:(从左往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2、失电子能力:NaMgAl3、得电子能力:SiPSCl 4、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而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学生通过初中已了解一些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金属和非金属金属活动性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前两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通过高一上学期化学1(必修)的学习掌握了大量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这些都是必要的知识储备。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容

    12、易地写出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并通过以前的知识和能力在理论上顺利预测出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少数学生需要引导和必要的解释。生活经验准备方面。作为高一下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了一些生活经历和经验,但缺少与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联想和对接,但通过一些简单生活实例的分析和比较,就能够很好地将生活经验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例如:,生活中我们经常用铝锅做饭,这就是铝与水的反应情况很明显的例子。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地利用一些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操作方面。通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对于实验设计和基本实验操作,大部分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都不错,只有少数的需要在实验室做一

    13、定的必要指导。资源搜集和利用方面。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学习和生活的角角落落,所以现在的学习已经不再拘泥于书本了,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现在学生家里基本上都能够上网,所以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指点,都能够很好的把网络资源运用好来提高预习和学习的效率。鲁科版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 随堂练习结果统计分析:题号123456正确率50/5045/5043/5046/5045/504050错误点3和4判断错误A和C漏选C第三个性质最稳定填错通过随堂练习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当堂消化吸收本节课的知识,也很能够很好的将所学知识加以迁移运用。但有

    14、一小部分学生在审题、思维的全面性方面存在不足,例如:第二题的次氯酸没有看明白,它并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还有就是第四题漏选的同学,没有考虑到或是记住氧没有最高正价和氟没有正价的问题,在就像第三题没有完全把信息分析提炼出来。所以,每次的练习暴漏出来的这些问题,都将是后面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加强的方面。问题分析一下应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对于元素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清晰,所以就很难以通过结构的分析对性质加以深入的理解,也就是对结构决定性质没有掌握。其次就是对于知识的记忆大于理解,所以就不能很好的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再者就是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问题所致,这就需要多多创造好的环境,针对性

    15、的加以改进和提高。当然,除了上述随堂练习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例如:在分组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阅读探究等环节,个别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完成预期内容和任务,协作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这些才是更需要多加重视和加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学会做题练习,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和体验过程,培养学科素养,提高各种能力,学会团结协作等多方面提升。鲁科版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为鲁科版化学2(必修)(2003版)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本节课在人教版化学2(必修)教材中安排为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这一节中。教材

    16、在知识内容的安排顺序有所不同,鲁科版的教材编写在知识层面和方法层面都有所侧重,强调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以及大量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对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研究分析,能够预测出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并想到通过实验去验证预测结论的正确性。学生通过对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探究,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素周期律,认识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即位、构、性)的关系,为下一节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事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

    17、的学习方法,学会对化学1(必修)学过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理解,并合理运用,同时体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鲁科版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 【随堂练习】1、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 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 , 核电荷数依次 ,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 ,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间作用力依次 ,原子半径逐渐 (除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 ,得电子能力逐渐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2)PH3、H2S、HCl 稳定性依次增强(3)HClO比H2SO4酸性强。(4)甲、乙两种非金属元素与金属钠反应时,甲得

    18、电子的数目多,所以甲活泼。3、已知X、Y、Z三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且原子序数XYZ,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XYZ B、最高价含氧酸酸性H3XO4H2YO4HZO4C、得电子能力X、Y、Z逐渐减弱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照X.Y.Z顺序减弱4、按C、N、O、F的顺序,下列递变规律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C.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 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5、比较下列酸或碱的强弱。 LiOH Be(OH)2 NaOH Al(OH)3 HNO3 H2CO3 6、第3周期中,(填写元素符号或化学式), 置换氢能力最强的元素为 ,化学性

    19、质最稳定的是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物质的化学式是 ,碱性最强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显两性的氢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既有成功之处,又不乏失败和困惑,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自己的感想。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达到了要求,合理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知识讲解,以及重、难点知识的把握准确到位,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高,参与积极性强,回答问题积极认真,大部分同学能做到思路清晰,语言准确。通过课堂测评结果来看

    20、,课堂学习效果整体很不错。在设计本节课的课堂导入时,我预设了好几个方案,最后确定采用门捷列夫和布瓦博德朗的这段故事导入课堂,事实效果很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研讨环节,对于元素原子结构的分析部分,对于分析问题能力,体现出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导致有部分学生没有能够顺利地推出同周期元素性的的递变规律,这就需要今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创造这样的情景和环节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实验探究环节,同样暴露出了学生在实验设计、现象分析、总结归纳等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这个老问题再次提醒我,必须更加敢于放手,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而且一定要落到实处。在阅读探

    21、究非金属元素得电子能力强弱环节,本来预想稍微拓展一下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资源来为学习服务,但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好,效果不够理想。对于实验这一部分,感想颇多。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这一学科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但现实中的化学课堂对于实验部分的处理却不尽如人意,当然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不管外部条件怎么样,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一般采用分小组合作探究式实验,有效的分组实验能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责任心。对于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现

    22、象记录、现象分析、数据处理和归纳总结等环节,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与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放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必须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提醒,必定会在课堂实验环节大放异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验,课堂气氛就会比较活跃,学生兴趣提高,有利于教学。好的实验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大胆、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可以暴露学生操作的弱点,能够及时矫正。通过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鲁科版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为: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本节课内容和方法上的要求,通过对

    23、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分析,从理论上推测出第三周期金属元素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非金属元素得电子能力强弱的递变规律。并能够借助方法导引,比较元素对应金属与水或酸置换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来比较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比较元素对应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比较元素原子的的电子能力强弱。通过设计实验钠、镁、铝分别与水、酸的反应,以及氯化镁、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来验证钠、镁、铝三种金属元素失电子能力预测的正确性。通过对硅、磷、硫、氯四种元素的相关资料的阅读查阅,得出四种元素原子电子能力强弱预测的正确性。 通过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探究,让学生养成用规律来学习化学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信息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和阅读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体验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乐趣,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勇于积极参与科学实践的精神。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