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泰安市新泰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7559833       资源大小:84.08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泰安市新泰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

    1、这反映出A.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 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D. 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于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A正确;宗法制并没遭到破坏,故B错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4. 在中国古代,宗族有一套宗规,往往与儒家的道德教条相对应。宗规还警戒一些越轨行为,一些严重触犯宗规的行为将在宗祠内当全体族人之面公开处置。虽然这种处置是非法的,但官府却很少干预宗族的判决。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 宗族是基层的行政组织B

    2、. 社会管理借助于人伦秩序C. 政府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D. 宗规族律凌驾于法律之上5.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后汉书左雄列传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 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解析】材料并不能说明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故B

    3、错误;三段材料不能说明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故C错误;第三段材料反映了“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与举孝廉的矛盾,说明当时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故D正确。故选D。6. 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重在强调A. 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B. 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C. 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 科举制与贵族政治不相容【解析】“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说法过于绝对,故A

    4、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日本缺乏科举制的政治与社会基础,故B错误;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错误;“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体现了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故D正确。7.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解析】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

    5、高,故A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错误;除了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错误。8. “后来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与内阁,内阁慢慢地重起来。不过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制论,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这表明明代内阁A. 因皇帝素质低下而产生B. 地位与前代的宰相相当C. 具有权重职轻的特点D. 标志着皇权强化至顶峰【答案】C【解析】“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说明内阁大臣权高位低的特点,故C正确;内阁是因为皇帝政务较多产生,故A错误;内阁大臣

    6、显然不如宰相的职位,故B错误;D是军机处的作用。9.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表明清朝A. 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B.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C. 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D. 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孔毓璞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同时也反映出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故A项

    7、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军机处取代内阁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信息体现地方官员获得密奏之权,无法体现地方实力的加强,排除D项。10.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A. 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B. 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C. 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D. 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解析】从材料看出,起居注的历史变迁反映出皇权越来越强大,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A、D

    8、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无法得出,排除。11. 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解析】由材料信息“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可知,公民操纵的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故B正确;“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说明希腊小城邦是由政治自主权的,故

    9、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希腊的统一诉求,故C错误;雅典公民大会是公民直接参政的场所,代表的是民意,故D项本身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公民大会本题考查考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

    10、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但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具有明显的弊端,本题就是体现出雅典直接民主下决策的随意性。12. 苏格拉底说:“不论是民众所推选,抑凭抽签委派,抑凭暴力或欺骗而执政,单单掌权还不是王者,不算治国者,只有具备治国的专门知识的人才是王者。”据此可知A. 苏格拉底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B. 苏格拉底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作辩护C. 苏格拉底要求统治者具备治理才能D. 苏格拉底主张实行君主政体【解析】从材料“只有具备治国的专门知识的人才是王者”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统治者要具备治国的才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弊端,而不是反对民主政

    11、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苏格拉底为统治者辩护,故B项排除;苏格拉底主张民主政治,故D项错误。关键信息点是材料“只有具备治国的专门知识的人才是王者”;从中分析正确答案。13. 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发言人不能一次提出两个问题或讨论两件无关联的事,不能就同一问题发言两次,不能诽谤、谩骂他人,不能打断他人讲话,不能攻击大会主席。这些规定A. 降低了公民大会的工作效率B. 违背了雅典民主的的基本原则C. 抑制了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D. 维持了大会运行的基本秩序【解析】材料信息不是降低了工作效率,反而是提高了工作效率,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违背雅典民主的基本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规范公民参政

    12、,并不能说明限制了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故C项错误;据材料“发言人不能一次提出两个问题或讨论两件无关联的事,不能就同一问题发言两次,不能诽谤谩骂他人,不能打断他人讲话,不能攻击议会主席”可知保证了大会运行的基本秩序,故D项正确。14. 某学者认为,在古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所有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A. 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B. 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C. 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D. 排斥私有财产制度【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个人的权益要完全服

    13、从于城邦的公共事务,材料中的“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即是证明,B项说法不正确,C项也是错误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体现。故答案为A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的相关知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注意关键句“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所有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题干的中心意思,找出有效信息和突破口,然后对选项进行比较。15. 罗马法主张,“家父权”并不触及“公法”。当子成为将军时,可能会指挥其父;成为高级官吏时,需要审判其父亲的案件。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规定,如果子女有不法行为,父亲可把子女交出以免除自己的责任。这反映出

    14、古代罗马A. 侧重于保护私有财产B. 法律高于血缘伦理C.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D. 压制人的自由发展【解析】由材料罗马法“家父权”并不触及“公法”, “把子女交出以免除自己的责任”,表明法律高于血缘伦理,故B项正确。古代罗马侧重于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但是材料未体现,故A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权问题,故排除D项。16. 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A. 蕴含着自然法精神B. 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C. 体现了

    15、公民法的灵活性D. 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解析】材料“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到“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反映出妇女地位的提高,这体现了自然法的精神,故A项正确;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万民法,故C项错误;D项错误,错在“分庭抗礼”。材料“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到“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是解题的关键。17. 公元3世纪,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皇帝的任何吩咐都具有法律的效力,因为人民已经把权力转让给皇帝了。”这表明罗马法A. 崇尚自

    16、然法的人权精神B. 蕴含着社会契约思想C. 规定皇帝由民众们选出D. 法律条文都系皇帝制定【解析】根据所学自然法体现正义、权力等理念,根据材料“皇帝的任何吩咐都具有法律的效力”反映皇帝在立法层面的特权,并不符合自然法的人权精神,故A项错误;从材料反映的皇帝的决定有法律效力的原因是“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来看,是因为皇帝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使得决定有法律效力,故B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皇帝的立法特权,并未涉及皇帝的选举方式,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指出皇帝的吩咐具有法律效力,并不一次说明罗马法全部的法律条文均是由皇帝制定的,故D项错误。对“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

    17、他”的理解可以分析出答案。18. 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这原则A. 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B. 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C. 表明国王已经失去自由权利D. 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解析】材料“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不犯错,永不对国家决策负政治责任,意味着国王不能对国家政策负责,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误,这一原则维护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材料强调的是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不是失去自由,故C项错误。19. 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

    18、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教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放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A. 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B. 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C. 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D. 内阁权力膨胀推毁了宪政制度【解析】英国议会负责立法权,内阁负责行政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而材料表明内阁通过“诉诸选民公断”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显然说明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制约的减弱,故C正确;责任内阁制确立是18世纪初期;当议会对于内阁不信任时候,仍然实行投票形式,故B错误;

    19、英国宪政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故D错误。20. 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 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B. 工人的经济状况没有改变C. 工业革命的开展助推社会进步D. 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解析】英国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是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工人的经济状况,排除B材料揭示了19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撕裂社会,排除C,选D。21. 1786年,美国国会建议,它将有权控制国内外贸易、自行规定并征收税款、惩

    20、罚欠款不缴的州,各州必须向国会选派议员,对公然反抗国会管辖权的州可以使用武力以外的所有强制手段。这表明美国A. 意识到邦联制的弊端B. 不断完善联邦制政体C. 改变了中央的软弱无力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解析】美国独立后实行松散的邦联制,邦联政府没有什么权力,1786年美国还没制定宪法,美国仍实行邦联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已经意识到邦联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联邦制是在1787年宪法中的确立的,故B项错误;改变了中央的软弱无力也是在1787年宪法颁布后,故C项错误;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也是1787年宪法,故D项错误。22. 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

    21、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的议员。这一规定A. 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B. 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C. 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D. 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可见是为了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可见是为了保证政策的延续性,故选C。题干没有涉及两院的制衡,也没有涉及立法程序或者大州和小州的关系,排除AB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23.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方案二(新泽西方案)最终方

    22、案(康涅狄格方案)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A.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终方案既兼顾了州又兼顾了人口的数量,这是一个伟大的妥协,也就体现了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权力中枢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也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

    23、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方案一只兼顾人口,方案二只兼顾州,最终方案是二者均兼顾,这其实是两种方案相互妥协的产物。24. 李其荣在世界通史中称,“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其“独特”之处在于A. 该宪法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B. 该宪法在外国势力主导下制定C. 该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D. 该宪法是各派势力妥协的产物 25. 美国学者菲利普这样评价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对这部宪法描述正确的是A. 总统任命内阁须经参议院同意B. 内阁和总统必须对议会负

    24、责C. 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与平衡D. 利用内阁限制袁世凯专权【解析】“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说明总统、内阁向议会负责,受议会制约,属于法国议会制共和制体制,故B正确;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A错;C与“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不符,排除;D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判断是议会制共和体制即可。26. 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对该关系的描述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的是A. “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B. “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C. “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

    25、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D. “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英国政体的特点;B是美国政体的特点;C是法国政体的特点;德意志帝国政体体现了专制色彩,与D项相符。所以答案选D。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特点27. 1840年4月,美国领事告诉清朝某官员英国将派军远征中国的消息,但该官员将其称之为“谣言”,英军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后,该官员还上奏皇帝:“伏查英夷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由此可知,该官员A. 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B. 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C. 判断敌情失误

    26、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D. 认为英国鸦片走私行为不足为虑【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官员在美国领事的告诉和英国军舰抵达之后,都没有认清英国发动战争局面,A正确。该官员要负责任,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BC错误。该官员认为英国走私鸦片,并上报朝廷,说明该官员对走私鸦片也较为重视,D错误。28. 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A. 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B. 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 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D. 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解析】从材料“咸丰九年,洋人来换

    27、和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换约”事件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组成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人中国内地,故A项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排除C项;马关条约允许各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排除D项。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确定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这次战争的影响来确定答案。29. 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 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 不懂得国际公法【解析】由材料“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本质上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国建与传统封建国家之间的国家治理的差异,故选C。ABD只是外在的表象的差异,排除。30.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


    注意事项

    本文(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泰安市新泰泰安三中宁阳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