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

    • 资源ID:7501901       资源大小:24.9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

    1、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16赵杨景,刘振海.薏苡种植密度的研究J.中药材,1992,15(12:11-13.17林炎照.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217-221.18周祥,刘纪宏,欧珍贵,等.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12-13.19李松克,张春林,姜紫勤,等.种植密度对薏苡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431,2489.20庞锡富,张守维,曲宗昌,等.薏苡的生育特点与高产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l996,(3:15-17.21赵杨景

    2、,陈震.氮、磷、钾营养元素对薏苡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7:400-403.22李桂兰.薏苡的研究进展(综述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12(1:61-65.2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984-991.24王红霞.薏苡湿法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3,(2:5.25吴永祥.薏苡湿生栽培法J.农业科技通讯,1990,(4:8-9.26樊天林.薏苡湿生栽培能增产J.农家参谋,2005,(4:20.27尹平孙.薏苡人工授粉可增产25%J.农技服务,2005,(6:22.28薛

    3、琴芬,邹罡,张峰.薏苡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J.植物医生,2010,23(6:29-30.29吴荣华,庄克章,唐汝友,等.薏苡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作物杂志,2009,(3:82-84.30林海华,苏光团,郑旭芝.浙南山区薏苡无公害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2,28(4:35-36.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1,胡容峰2,3,4,5,高松2,3,5,张利2,5(1.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蚌埠233004;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1;3.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8;4.安徽省“115”新安医药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安徽合肥

    4、230038;5.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8关键词:六味地黄;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427(201404-78-04收稿日期:2014-02-20近年来,中医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实践经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不断增多,新工艺并用于药品的研究及生产,但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局限性成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瓶颈。中药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理论方法,实现中药多途径、多环节的整体治疗,并采用先进的仪器与方法,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中药复杂体系质量控制。六味

    5、地黄丸为中医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生产厂家众多,新剂型和质量检测新技术方法时有报道,本文将从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来探讨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1六味地黄组方由来及中医药理论中医指出,肾乃“先天之本”,藏有“先天之精”,乃生命之源。肾阴不足,则变生诸症。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源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其组方特点为“三补三泻”,方中熟地甘温滋阴填精为主药,山药甘平补益脾,山茱萸酸温益肝肾涩精,二药合主药以滋肝脾肾;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泻热,茯苓甘淡利水渗湿健脾,丹皮辛苦清泄肝火,合为佐使药1。六味地黄丸三阴并补,重在补肾阴,以滋养为补,是平补三阴妙方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

    6、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3,增强全身及肾脏局部的防御功能:可延缓衰老、心血管保护作用4、调节血糖、预防和治疗亚健康、治疗老年性痴呆、抗肿瘤等作用5。2六味地黄现有制剂与标准情况六味地黄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其种类繁多,制备工艺也有所不同,有全粉制剂、水提物、水提醇沉等,大孔树脂、超临界技术制备微粉、纳米制剂等。六味地黄现有上市制剂与标准情况见表1。表1 六味地黄现有上市制剂与标准情况剂型出处处方检测项剂量生药量g/天六味地黄软胶囊部颁中药成方制剂(20册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8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鉴别】: 薄层色谱法(熊果酸.丹皮酚一次3粒,一日 2次,规格:0.

    7、38g/粒9药典2010年版P599熟地黄4808酒萸肉240g牡丹皮180g山药240g茯苓180泽泻180g【鉴别】:薄层色谱法(熊果酸.丹皮酚【含量测定】:HPLC法1.酒萸肉:马钱苷含量,不得少于0.30mg 2.牡丹皮:丹皮酚含量,不得少于0.7mg9六味地黄胶囊药典2010年版P600熟地黄1408g酒萸肉704g山药704g茯芩528g牡丹皮528g泽泻528g【鉴别】:1.显微鉴别 2.薄层色谱法(丹皮酚、熊果酸、泽泻、茯苓【含量测定】:1牡丹皮:HPLC测丹皮酚含量,不得少于3.0mg(规格1,1.5mg(规格22.酒萸肉: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含量,不得少于0.6mg(规格1,

    8、0.3mg(规格2一次1粒(0.3g/粒或一次2粒(0.5g/粒,一日2 次8.8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肾系分册熟地黄176g牡丹皮668山药88g山茱萸88g泽泻66g茯苓668【鉴别】:薄层色谱法1.熊果酸2.丹皮酚.【含量测定】:1.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不少于0.21mg/粒 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不少于0.14mg/粒一次8粒,一日2次,规格:0.3g/粒8.8部颁中药成方制剂(8【鉴别】:1.显微鉴别2.薄层色谱法:丹皮酚【含量测定】:牡丹皮;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含量8.8六味地黄片部颁中药成方制剂(8六味地黄口服液新药转正标准(14熟地黄;山茱萸 山药;茯苓 牡丹皮;泽泻【鉴别】:薄层

    9、色谱法1丹皮酚2.熊果酸.【含量测定】: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不得少于0.6mg/ml。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不得少于0.08mg/ml一次10ml,一日2次,规格:10ml/支六味地黄膏部颁中药成方制剂(13熟地黄320g山茱萸(制160g牡丹皮120g山药160g茯苓120g泽泻120g【鉴别】:薄层色谱法 丹皮酚六味地黄颗粒药典2000年版P416【鉴别】:薄层色谱法 1.丹皮酚【含量测定】: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不得少于6.0mg/袋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不得少于1.2mg/袋一次10g15g,10药典2005年版P402 一日2次药典2010年版P60l【鉴别】:1

    10、.显微鉴别2薄层色谱法(丹皮酚、茯苓、熟地黄【含量测定】:HPLC法:1 酒萸肉 马钱苷含量不得少于4.8mg;2.牡丹皮丹皮酚含量不得少于7.2mg一次5g,一日2次,5g/袋六味地黄冲剂(无糖型新药转正标准本品为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药味经加工制成的冲剂。【鉴别】:薄层色谱法 1.丹皮酚【含量测定】: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不得少于0.12%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不得少于0.024%每次5g,一日2次六味地黄丸(水部颁中药成方制剂(13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 80g茯苓 60g 泽泻60g【鉴别】:1.显微鉴别2 薄层鉴别(丹皮酚

    11、【含量测定】:1.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醇不得少于0.14%(水丸、不得少于0.18%(浓缩丸;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不得少于0.02%一次5 g,一日2次10六味地黄丸(浓缩丸部颁中药成方制剂(11熟地黄 120g 酒萸肉 60g牡丹皮 45g 山药 60g 茯苓45g 泽泻 45g【鉴别】:1.显微鉴别2.薄层鉴别(丹皮酚、熟地黄、山药、泽泻、茯苓【含量测定】:HPLC法 1.酒萸肉:马钱苷每1g不得少于1.4mg2. 牡丹皮:丹皮酚每1g不得少于1.8mg一次8丸,一日3次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9药典2010年版P598六味地黄丸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内科 肾系 分册熟地黄 184g 山茱萸 9

    12、2g山药92茯苓69牡丹皮69 泽泻69 蜂蜜(炼550g【鉴别】:1.显微鉴别;2.薄层鉴别(丹皮酚、熟地黄、茯苓【含量测定】:1.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不少于0.7mg/g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不少于0.13mg/g一次9 g,一日2次每23丸重1 g9.2药典1995年版熟地黄 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药 80g茯苓 60g 泽泻 60g【鉴别】:1.显微鉴别;2 薄层鉴别(丹皮酚【含量测定】:1.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1.0mg;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7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6.3mg;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水蜜丸每1g不得少0.20mg;小蜜丸

    13、每1g不得少于0.13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1.17mg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 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88.88.610药典2000年版P415药典2005年版P401【鉴别】:1.显微鉴别;2.薄层鉴别(丹皮酚、泽泻【含量测定】:HPLC法1.酒萸肉 马钱苷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0.7mg;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5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4.5mg。2.牡丹皮 丹皮酚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0.90mg;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7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6.3mg药典2010年版P597此外还有六味地黄微丸、冻干粉、泡腾片、咀嚼剂等研究报道6-9。本实验室研制的六味地黄渗透泵

    14、片10,释药行为不受胃肠道动力、pH值、患者年龄以及是否与食物同服等因素的影响,减少服用量及服用次数,提高服用者的顺应性。不同工艺与剂型间质量存在差异,孙国祥等11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定量评价4种不同剂型六味地黄质量差异,结果表明浓缩丸工艺稳定性较好,水蜜丸工艺稳定性最差,胶囊的工艺稳定较好但测定化学物质与传统剂型大蜜丸差异太大。魏惠珍等12研究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中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多糖含量:片剂大蜜丸浓缩丸汤剂胶囊,由此可见制备工艺影响药物的疗效,具体工艺技术分析见表2。表2 六味地黄制剂制备工艺技术分析工艺技术优势缺点超微粉技术保留所有成分,提高释药速度及释放量,提高生物利用度因粉末流

    15、动性差,制剂成型、分剂量服用有困难,对光湿热稳定性差水煮法提取大部分有效成分加热时间过长,部分有效成分破坏,水提浸膏量大,醇性成分丢失醇沉法可除去鞣质等无效成分水性成分(如大分子糖丢失大孔树脂吸附和膜分离工艺可截留多糖类有效成分,减少服用量针对性强,物质基础不明确不宜使用3六味地黄制剂质量研究现状评价药品标准是检验工作的依据,正确、准确质量标准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各六味地黄制剂功能主治均相同,尽管处方量有所差异,规格不同,经换算每天服用生药量基本一致。目前六味地黄使用的药品标准种类众多,但质量控制正从单个指标成分趋向于全组分控制,从体外成分的研究转向体内分析发展,全面在线监控生产过程。3.1

    16、鉴别方法的改进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经历了外观经验鉴别、显微鉴别、化学对照品薄层色谱鉴别、对照药材完整薄层色谱图与供试品色谱图比较鉴别13,并将单一指标扩展到多组分。同一剂型的制剂如六味地黄胶囊, 2010版中国药典补充显微鉴别,并在薄层鉴别臣药“山茱萸”和佐药“牡丹皮”的基础上,增加泽泻和茯苓鉴别;2010版中国药典中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质量标准则增加对泽泻、茯苓、山药对照药材薄层鉴别14。新上市制剂如六味地黄口服液、六味地黄冲剂质量标准中鉴别项较为简单,仅为单一指标丹皮酚的鉴别,急需进一步完善。指纹图谱在成分鉴别中较为活跃,HPLC-MS联用、红外光谱指纹谱、X-光衍射指纹谱、毛细管电泳等都成为

    17、系统控制的先进技术。孙国祥等15运用UV-IR光谱等权融合模型原理和系统指纹定量法评价六味地黄质量,可全面有效地鉴别和控制质量。臧鹏等17应用毛细管电泳法建立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与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指纹图谱相比,更能全面反映单药对六味地黄丸的贡献。 3.2含量测定的改进含量测定为中药质量标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对于复方制剂,指标物质的选择尤为重要。1995版、2000版及2005版中国药典中,除六味地黄丸以外其他复方制剂分别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山茱萸中熊果酸的含量和水蒸气蒸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牡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2010版中国药典均采用HPLC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并将山

    18、茱萸的定量指标物质更换为马钱苷,使质量控制更具专属性。但2010版中国药典中六味地黄颗粒剂山茱萸的指标物质仍为熊果酸,未能及时改进。新型检测技术如苯酚-硫酸法、毛细管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法为提高和完善六味地黄丸制剂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依据16。张叶等18采用超微电极快速扫描法检测六味地黄丸中的丹皮酚;董晓强等19应用近红外光谱法快速准确测定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含量,为中药快速、无损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3.3复方制剂释药性能的比较传统中药剂型充满给药系统设计的智慧,复方中药“君臣佐使”角色分配就是一项复杂的给药系统20。“水丸取其易化,蜜丸取其缓化,糊丸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则隐约论述了中药剂型-释

    19、放-药效关系。传统中药剂型如丸剂存在明显的缓释特征,有效成分溶出是药物吸收的第一步,文献中有研究建立六味地黄丸溶出方法21,但中国药典2010版收载六味地黄制剂均未建立释放度/溶出度标准。市售六味地黄复方制剂释药性能差异较大。以丹皮酚和马钱苷为溶出指标,白林等22对不同厂家的六味地黄丸进行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表明四个厂家产品中丹皮酚80min时的溶出度分别为25.8%、33.3%、9.8%和77.7%,具有显著性差异;周灿23利用HPLC法测定水蜜丸和浓缩丸中丹皮酚溶出度,其溶出量和累计溶出率不甚理想,且差异较大。石婷婷等24研究六味地黄物质组释放体征中测得丸剂可在240min内可以完全释放,

    20、不同厂家略有差异。戴冰等25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清中马钱苷的浓度,研究大鼠灌胃给药后体内药代动力学特点,经拟合符合一室模型。本实验室运用药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理论得出制备缓释复方渗透泵片可在0-14h平稳缓慢释放,并可实现指标物质的同步释放,其释药性能表示,复方制剂可达到平稳释药的设计目标。在方法学上既保留了中药制剂在组成上的整体性,又可以定量描述释放/溶出特征,为基于丸剂释放特征评价、研究新型中药控释制剂提供了方法和新视野10。4展望中药质量控制标准需要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理论指导下充分借鉴、应用国内外先进科学研究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然而因其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明确,中药质量控制是一项系

    21、统复杂的工程26。药典作为药品标准的首选,在实际检测中仍出现不少问题,如2010版中国药典中马钱苷的测定方法耐用性较差,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比例或使用不同厂牌的色谱柱,可影响到测定结果,甚至影响到测定结论27。2000版、2005版中国药典含量测定方法不同,结果水蜜丸的丹皮酚含量限度比原标准降低了10%,小蜜丸及大蜜丸中的丹皮酚含量又未改变,令人困惑28。应加大中药的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力度,结合生产工艺研究应用新技术实现对药物质量的全组分系统控制。重视原药材的质量控制。中药材的来源、品种和规格是制剂质量的基础,要严格遵守GLP、GMP、GCP、GSP、GAP等各项法规,重视中药的种植、采收、包装、

    22、运输等各个环节。药材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改变,与道地药材相比,有效成分含量常有差异29。如六味地黄制剂中主药熟地黄以河南生产的怀地黄为佳,经测定,怀地黄中的梓醇 (0.435%0.811%、总还原糖、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高于沈阳、广东、广西等产地的样品30。同时饮片炮制,中成药生产加工等都是影响中药制剂的重要因素,生产中除要有规范化操作 流程外,还要加大生产各环节指标的监控,使生产过程稳定可控。应用新技术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体系。现行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基本上是借鉴化学药品质量模式,去建立以测定某单一成分为目标的分析方法和既定性又定量的质量标准,复方制剂在选择含测指标时应综合考虑各药味所含的有效成

    23、分、特征成分、毒性成分及处方中大多数药味的提取工艺等情况,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的质量标准体系,保证中药的安全。仅是以丹皮酚、马钱苷为指标性组分能否代表六味地黄丸多组分、整体性作用特点难以定论。指纹图谱已成为质量标准现代化的关键,中药新检测技术如DNA分子鉴定、中药指纹图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在2010版中国药典中已出现,应大力推广新技术的应用,降低成本,尽可能实现对多种不同工艺、多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控制,多方面控制产品质量,以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控性。参考文献1孙传花,杜毅.六味地黄丸的组方解读及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10,25(9:1722-17

    24、24.2王涛,康广盛.医案数据源的六味地黄丸类方方证辨证规律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 29(2:111-113.3吴炜景,李立平,赵亚刚.六味地黄丸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2:4180-4182.4卢兰芳.六味地黄汤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的影响J.今日药学,2012,22(3:156-158。5赵益,罗蓉,朱卫丰,等.六味地黄丸对肿瘤细胞抑制的研究闭.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6:598-602.6孙艳霞,何腾龙.正交试验法优选六味地黄微丸的制丸工艺J.制剂技术,2011,20(12:45.7宋涛.六味地黄生物制剂冻干粉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

    25、究D.广东:广东药学院,20108徐燕和.六味地黄泡腾片及其制备方法P。中国专利:CNl745809A,2006-03-159张辉.六味地黄咀嚼片工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10胡容峰,韩玲玲,彭代银,等,六味地黄控释片的处方优化及同步释放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2:217-221.11孙国祥,杨婷婷.用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定量评价4种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质量和工艺差异J. 中南药学,2010,8(2:148-154. 12魏惠珍,饶毅,邱伟华,等.六味地黄方不同剂型中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2759-2760.13刘

    26、华钢,雷欣潮,刘进修,等.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 27(1:44-48.1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98-601.15孙国祥,杨婷婷,车磊.UV-IR光谱指纹定量法鉴定六味地黄丸质量J。中南药学,2010,8(10:766-771.16臧鹏,于燕波,赵书武,等.毛细管电泳法建立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626-1628.17姜建萍,曹音,李建芳.六味地黄丸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0,16(6:136-138.18张叶,吴剑,李端,等.超微电极快速扫描法检测六味地

    27、黄丸中的丹皮酚J.辽宁化工,2011,40(8:884-886.19董晓强,魏惠珍,饶毅,等.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J.中草药,2011,42(8:1543-1546.20唐斌,沈毅,余月明,等.系统论与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理论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2:219-221,21韩玲玲,胡容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六味地黄丸的溶出度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7,13(4:8-10.22白林,方旬.不同厂家六味地黄丸质量比对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1, 8(5:278-281.23周灿。基于HPLC法测定不同六昧地黄丸中丹皮酚溶出度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8、2009,4 (5: 155。156.24石婷婷,葛卫红,陈立兵,等.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特征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568-574.25戴冰,肖子曾,梅君,等.浓缩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成药,2010,12(10:1692-1695.26石上梅,钱忠直.逐步建立和完善提高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标准解读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J.中国现代中药,2010,12(9:3-6 27黄蘅,黄思文.中国药典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商榷J.亚太传统医药,2010, 6(8:51-53.28刘志辉.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六味地黄丸与六味地黄颗粒定量标准商榷J.中国药房,2005,16(22:1757-1756.29刘素玲.影响医院中药制剂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30饶伟文.六味地黄丸与道地药材J.中医杂志,2007,48(2:189-190.


    注意事项

    本文(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