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docx

    • 资源ID:7366006       资源大小:22.7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docx

    1、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2 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难点: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

    2、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二)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

    3、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三)字词:【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同“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同“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5.刑于寡妻(同“型”,典范、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表示陈述)7.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同“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9.是罔民也(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头发花白)【一词多义】1.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师道之不传也

    4、久矣(风尚)(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德)(师说)策之不以其道(方法)(马说)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陈涉世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正义)(孟子)2.诚诚有百姓者(副词,的确)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愚公移山)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如果)(隆中对)3.爱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舍不得)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爱莲说)4.盖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项脊轩志)枝枝相覆盖(遮蔽,掩盖)(孔雀东南飞)英才盖世(胜过,超过)(三国志蜀书诸葛

    5、亮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因为)(出师表)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清楚、明白)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贤明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亮)(静夜思)【古今异义】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喜欢。)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从而推广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3.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6.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

    6、着就。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7.吾悟,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一步。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危士臣(使处于险境)朝秦楚(使朝见)以一服八(使臣服)2.形容词作名词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美味的食物)轻暖不足于体与(轻软暖和的衣服)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的国家;大的国家)寡固不可以敌众(人口稀少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国家)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小的国家;强大的国家)3.形容词作动词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

    7、护)4.名词作动词刑于寡妻(做榜样)然后从而刑之(处罚)是罔民也(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权,然后知轻重(称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乃仁术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3.省略句臣闻之胡屹曰(“之”后面省略介词“于”)将以衅钟(“以”后面省略宾语“之”)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以”后面省略宾语“之”)及陷于罪(“陷于罪”前面省略主语“其”)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必使”后面省略兼语“之”)4.宾语前置句臣未之闻也(应为“臣未闻之也”)莫之能御也(应为“莫能御之也”)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也”)何由知吾可也(应为“由何知吾可也”)牛何之(应为“牛

    8、之何”)何以异(应为“以何异”)夫子之谓也(应为“谓夫子也”)然则一羽之不举(应为“然则不举一羽”)舆薪之不见(应为“不见舆薪”)5.状语后置句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我非爱其财而以羊易之也”)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6.主谓倒置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若是其甚与(即“其甚若是与”)三、总体感知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批评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

    9、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四、学习课文1、为什么齐宣王一见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怎样回答的?明确:齐宣王想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通过武力施行“霸道”,所以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讨教齐桓公、晋文公成为霸主的途径和方式。孟子借口孔子的弟子没有谈论过这样的事,不正面回答,反而把话题引开,转向谈论“王道”。2、孟子作为当时的大学问家,他真的没有听说过“齐桓、晋文之事”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回答?你怎么理解?明确:孟子并不是真的不知道“

    10、齐桓、晋文之事”,而是看透了齐宣王想施行“霸道”的企图。主张“仁政”和“王道”的孟子对此心知肚明,他不能助齐宣王实现图谋,因而避而不谈“霸道”,巧妙地引出“王道”话题,成功地为下文向齐宣王提出自己的“王道”主张打下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超的谈话艺术。3、孟子为什么不正面谈王道,而谈“以羊易牛”的事情?明确:(1)以齐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兴趣。(2)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3)借此打开话题,激发齐宣王施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为下文的议论张本。4、面对齐宣王的自我解嘲,孟子采

    11、取了怎样的策略?明确:(1)“彼恶知之”,先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2)再引导齐宣王思考“牛羊何择焉”,激发齐宣王的好奇心,引起他的困惑。(3)“是乃仁术也”,最后进一步明确、肯定齐宣王的仁爱之心,将齐宣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并上升为“君子远庖厨”的普遍规律。5、孟子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时,为什么不直接一语道破,而故意从“吃”“穿”“看”“听”等方面去发问?明确:(1)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之前,孟子两次发出诘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这是齐宣王无法回答的问题,所以造成了尴尬的局面,为了扭转僵局,孟子不等齐宣王回答,就调转笔锋

    12、,另辟蹊径,提出“大欲”的问题。(2)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成就霸业,但为了舒缓气氛,迎合齐宣王,就欲擒故纵,故意以口体目耳之娱来揣度连用五个句子构成排比,用筛除法,巧妙地引出立志兴国、图霸天下这个“大欲”,使齐宣王因受到恭维而在心理上感到快慰。这样既把孟子的议论推进了一步,又抓住了齐宣王的心理,使论辩得以顺利进行,形成文章的顿挫。6、最后一段中孟子认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什么?他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明确:孟子认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实施养民、教民的施政纲领。这就必须做到“制民之产”发展生产,“谨庠序之教”以孝悌之义教化百姓。首先论说恒产与恒心的关系,说明百姓无恒产必然行为不轨,反对

    13、不“制民之产”而一味“罔民”的“虐民”政策。然后论说“明君制民之产”的标准并以此对比齐国现状,说明百姓只有富足才能够知礼义。最后论说“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使百姓有养有教。7、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是理解文章的一大难点。请分析文章的三个波折。(1)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仁政的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亲身经历说起,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之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

    14、”的思想基础。而且,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王说孟子是“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2)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齐宣王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與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铺平了道路。(3)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积极地表示自己要去实行,倒是

    15、对心中的“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要“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引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想。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 自我检测

    16、1.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隐藏 权,然后知轻重 权:称重B.诚有百姓者 诚:的确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恶:怎么、哪里C.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形:表现 今也制民之产 制:规定D.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 殆有甚焉 殆:恐怕,可能2.下列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固不可以敌众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故以羊易之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天下可运于掌D.而不足以举一羽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B.盖亦反其本矣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4.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B.未之有也C.王见之,曰:“牛何之?”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隐”,痛惜,哀怜。2.答案:A解析:A项,皆为副词,本来。B项,介词,拿、用;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对;介词,在。D项,连词,却;连词,表并列。3.答案:D解析:A项,“刑”通“型”。B项,“盖”通“盍”,“反”通“返”。C项,“涂”通“途”。4.答案:D解析:D项是判断句。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