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闻学习深度厚度是周刊生存之道.docx

    • 资源ID:7333447       资源大小:31.72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闻学习深度厚度是周刊生存之道.docx

    1、新闻学习深度厚度是周刊生存之道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三联生活周刊朱伟:深度、厚度是周刊生存之道人民网传媒频道:三联生活周刊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时逢邹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继承生活周刊的传统,于1月14日恢复出版了三联生活周刊。 08:56 人民网传媒频道:2月2日13点30分14点30分,人民网传媒频道邀请到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就“三联生活周刊历史、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等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2、敬请关注! 08:57 主持人翟慧慧:“聚焦传媒领域,服务传媒人士”。各位网友下午好,这里是正在直播的人民网传媒沙龙节目。欢迎您的收看。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已经和一本知名的杂志联系在一起至少有15年的时间了,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就请出这位嘉宾,他就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欢迎您。 13:31 朱伟:人民网的广大网友们好,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们好。新的一年,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 13:32 主持人翟慧慧:我们的节目正在直播,今天我们将就“三联生活周刊的历史以及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交流。首先非常感谢朱先生来我们这里做客。我看右手边摆了您新出的一本书,书名叫有关品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

    3、几本书和这本周刊吧。 13:33 朱伟:这是今天刚刚上市的三联生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原来是一本周刊,是一本新闻性的周刊,我们叫做新闻性的综合周刊,但是这一本刊物很特殊,因为要过年了,很喜庆,做了一个“年夜饭的艺术”,这在周刊整个历史上没有过,我们派出了一个记者组到五大城市去寻找创新的美食,然后做出一个菜单,让大家过年的时候可以选择,这可能在新闻媒体的操作中过去没有过这样的操作方法,所以,很想请广大的读者和我们的网友们能够关注这本刊物。 13:34 主持人翟慧慧:还有两本,是一样的吗? 13:34 朱伟:过年前我们推出了三本,一本就是理财指南,还有一本年夜饭的艺术,我们叫做“财神、食神和酒神”,

    4、还有一本葡萄酒,这三本主要针对春节期间读者的需求,来做一些特殊性的专刊。 13:35 主持人翟慧慧:除了刚才朱先生介绍的这三本专刊之外,他手边还有一本书名字叫做有关品质,不知道朱先生这本书里面收录了一些什么样的文章? 13:35 朱伟:这是一本我自己个人的文集,这在三联生活周刊开的一个我自己的专栏,虽然我是一个主编,但是这个专栏,主要是逼迫自己能够读书,因为主编一天到晚都是事务性的工作,每天发稿、审稿,为了逼迫自己读书,在几年前开始,我说不管多忙都要开一个专栏,这个专栏逼迫自己每周有十个小时的时间读书。专栏开到现在,这本书就是专栏的集结。 13:36 主持人翟慧慧:是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了我

    5、们今天的这样一个文集。我们都知道,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是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到1995年的时候,时逢邹韬奋诞辰100周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就继承生活周刊的传统,在1月14号恢复出版了三联生活周刊。您对新闻前辈邹韬奋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我们网友也很关注。 13:37 朱伟:韬奋先生实际上是我们三联书店的一个精神领袖,因为三联书店大家都知道是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摇篮,韬奋先生从最早2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现代。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知识分子。我们三联书店有一个口号,叫做秉承韬奋先生的精神,不断地做好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先进知识分子,这可

    6、能是韬奋精神最重要的地方。 13:39 朱伟: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就是韬奋先生在1921年创办的生活周刊。当初韬奋先生在创刊的时候有一个有意思的说法,他说我们这本刊物就是在周六的时候组织一些人,大致是这个意思,周六的时候一帮人坐在一起,能够在一起聊天,很轻松地聊天,这个聊天的话题、最后的结果就能够成为一本刊物,这本刊物就是生活周刊。这本刊物在1995年三联书店重新创刊,当然,面对一个新的世纪即将开始的时候重新办这个生活周刊,它的背景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主体的精神我觉得是不变的。当时我们说这本杂志要做成一个秉承韬奋精神的,作为一个三联书店秉承的文化和现代的生活、新闻结合起来的一本杂志。顺着这样的一

    7、种办刊道路,我们到现在走了15年。 13:41 朱伟:现在应该说我们是成功的。因为这15年我们已经变成了一个相对的大刊,但是这个成功主要还是秉承着一个韬奋精神。这个精神就是说,我们怎么能够把一种文化精神和现在的时事、现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结合起来,来讨论一些新的问题,通过这种新的问题引导全国各地的读者,我们的口号叫做“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就是倡导一种新的生活和新的对生活的理解。 13:41 主持人翟慧慧:刚才朱先生提到几个字:“韬奋精神”,什么是韬奋精神。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评价过,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也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我

    8、在这里想了解一下,朱先生,您会不会和三联生活周刊的年轻编辑记者们聊起韬奋精神,以韬奋精神鼓舞大家? 13:44 朱伟:我们当然会。但是我们会把韬奋精神转换为特别具体的东西。比如社会责任感。因为爱国家、爱人民,最重要的还要体现在社会责任感,就是我们对当今的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应该对社会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以什么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引导社会生活,这可能是现在新一辈的新闻工作者特别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处在一个新的世纪,中国世纪的开端,全球经济格局、政治格局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一个新的社会、新的时代,我们怎么来反映这么一个时代,来承担这样的一个社会责任,这个可能是我们更多的要贯

    9、穿的一个编辑方针中间去,和编辑、记者学习或者讨论中间去。 13:44 主持人翟慧慧:在今天节目刚开始的时候,我在介绍朱先生的时候提到,朱先生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和三联生活周刊紧密联系在一起15年了,刚才说已经超过15年,我知道朱先生作为三联生活周刊的第五任主编,也是目前在任时间最久,将周刊带入高峰的一位主编,您认为三联生活周刊成功的关键是在哪里呢? 13:45 朱伟:这个杂志的成功关键是有一批人,人才永远是决定一切的。 13:45 主持人翟慧慧:什么样的人才? 13:46 朱伟:三联生活周刊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人才队伍。因为刚开始我进三联生活周刊的时候,我的前面有四位,我刚接手的时候,有几十

    10、位的订户,开始的时候,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依靠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来写作,一个队伍提供精神产品,而这个精神产品需要一个写作的队伍。我曾经想过,我们请一些外面的人来写作,比如著名作家,比如已经在各大媒体中知名的记者或者撰稿人来作为主体的写作队伍。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个道路走不通,如果我们请了知名作家或者知名写稿人写稿,各人带着不同的烙印,比如我们请人民日报优秀的作家写稿,也是可以的,但是写出来是属于人民日报的,不是属于三联生活周刊的。 13:47 朱伟:于是我们就要有一支自己的队伍,我们用了15年的时间,培养了一支有50多人的从主笔到主任记者到记者的一支队伍,这支队伍形成了三联生活周刊不断成长

    11、的一个充满活力的东西。我始终觉得作为一个主编,可能第一个标准,衡量一个主编优秀和不优秀第一个标准是能不能知人善任,能不能发现人才,能够发现你手下的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周边可能有一个和一般媒体不同的地方,我们会倡导,一个记者如果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的时候,他才能够成为一个大记者。我们鼓励不同的人、不同的记者按照不同的写作方法来做新闻,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地方,这也是三联生活周刊相对来说可能可读性比较多的一个特色。 13:47 主持人翟慧慧: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特色。 13:48 朱伟:一本杂志由两个因素组成的:一个因素,这本杂志有没有足够的份量,也就是说,如果一本杂志虽然很丰富,但

    12、是没有重量,我觉得这个杂志是轻薄的,现在这种媒体很多,娱乐一下人民,搞笑一下,我很看不上这样的媒体,我觉得它是轻浮的,不是沉甸甸的,能够站在这个大地上面很扎实。这是它的第一个标准,所以我们强调三联生活周刊第一个标准是它一定是读者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甚至一周阅读的时候觉得有沉重感、压迫感。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刊物的第一个标准。如果一个好刊物没有沉重感,那它就是轻浮的。 13:48 朱伟:第二个标准,它同时也应该是丰富的,不同的读者可以在里面寻找到自己喜欢的、有趣味的内容,不是说只有一种内容,这是一本刊物的第二个标准,就是怎么能够做到丰富不同的读者,一个17岁的读者和一个45岁的读者在里面都能找到他喜

    13、欢的内容,这也就是希望我们的40多人、50多人的编辑记者队伍能够提供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的产品。这是周刊成功的道路。 13:50 主持人翟慧慧:三联生活周刊1995年创刊的时候,订户可能是几十位,现在经过15年的发展,这个数字是多少了? 13:50 朱伟:翻了很多很多倍了,我们有一个统计,最近五年周刊值得炫耀的,也就是2005年一直到2009年,这五年时间,周刊每年的读者增长基本上是20%以上。 13:50 主持人翟慧慧:很迅速的一个增长。 13:51 朱伟:我们每年都有指标,第一个指标是利润增长,利润增长不能低于15%;第二个指标读者增长,我们的发行量增长不能低于20%,第三个增长是广告增长,广

    14、告增长不能低于15%,第四个指标是人均收入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也要有一定的比例,原来在前四年基本上也都是百分之十几的增长,但是今年可能会受一点影响,今年有一点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均收入可能受一些影响。 13:51 主持人翟慧慧:刚才听了四方面的增长。在这里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各种媒体,包括新媒体的冲击,我们传统媒体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如何发展,如何发展得好? 13:52 朱伟: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这也是我们现在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不是说中国的媒体遇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全世界的媒体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看到有一个统计数字,包括美国。美国是媒体最发达的一个国家,美国的平面媒体,

    15、比如我们现在不断强调的时代周刊、美国新闻周刊。美国有三大周刊,还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比如美国的人物杂志等等,都是全世界的平面传媒里面的老大,但是我们看到的信息,实际上它在最近这几年的下滑非常明显,比如时代周刊,我注意到有一个统计数字,时代周刊在四年中下滑了100万册。就是说,有一个好像已经成为事实或者认可的说法,就是说平面媒体已经到了夕阳产业了。 13:53 朱伟:因为平面媒体,确实同时遇到了网络的冲击,比如新浪网、人民网、新华网等等,像这些网络现在已经都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它的读者传播,因为网络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传播变得特别廉价,网络最及时地反映新闻,所以它对报纸的冲击是最强的。另外,电视媒体

    16、,因为在网络的冲击下,电视媒体在改变,过去电视媒体是一个稍微低端一点的报道,就是说它不会做深入报道,但是现在电视媒体的深度访谈或者深度调查可能会做40分钟、一个小时,电视可以做40分钟、一个小时的新闻调查的时候,它已经超过了一个平面媒体的一万字的容量。这样的话,这两方面对于平面媒体挤压都特别严重。包括广告大量的转向网络、转向电视,一般性的新闻都可以在网络、电视上得到,读者就不看平面媒体了,所以平面媒体的发行量大量下降。 13:55 朱伟:但是我始终认为,可能这样的一个现实下面,使得媒体的分工会越来越明确,就是说,你在什么样的媒体的层面上你来做什么样的媒体,在我看来,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我觉得

    17、平面媒体的生存只有可能是越来越往深度上走。如果你不往深度上走的话,你就没有生存之地。比如,我们同时看到美国时代周刊下滑100万的时候,看到了经济学人杂志上升了40万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是一个深度比较高的周刊,它在上升,说明深度的平面媒体是上升的,但是一般性的平面媒体在下降。 13:55 朱伟:所以,三联生活周刊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能够把我们的深度更加做好,比如,2009年建国60周年纪念,所有的媒体都在比试,谁的话语能力强,谁的操作能力好,最后我们做了两本专刊,建国60周年的时候做了两本周刊,一本叫做中国,一本叫做人民。前一本是选择了25个,从1900年到2000年的文本,对它进行采访,进

    18、行深入的关注,后一本我们做的是采访25个人大代表,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这两本刊物今年变成我们很特殊的高峰。 13:57 朱伟:所有媒体在比拼的时候,觉得三联生活周刊这种操作,他们可能做不到。因为我们打破了所有的栏目。我们160页的篇幅做一本专刊,这本专刊的内容足够征服所有别的媒体。我觉得一个有份量的刊物应该走这样的道路,包括我们去年做的抗震救灾,也是用这样的方法,结果我们从发行量和影响力上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收获。我觉得我们只有走深度、更深度,让读者有压迫感的道路,我们才可能有生存。 13:57 主持人翟慧慧:刚才一直谈到面对各种媒体的竞争压力,尤其是新媒体,大家可能认为平面媒体,纸媒也好、杂志也

    19、好,已经到了夕阳产业的时期。但是我们看到三联生活周刊的发行也好、广告收入也好,也还是在增加的。不知道您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13:58 朱伟:我觉得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比如一本杂志,我们追求的是高端读者,高端读者一定有很强的分辨能力,你这本杂志做得好和不好,对于读者来讲,他很清晰。如果你这本做好了,他还会买你下一本,如果你这一本做不好,他可能下一本就把你抛弃了,因为我们是一个市场性的刊物,我们的零售占的比例非常之大,而且这个零售是铺展到全国各地的。 13:58 朱伟:一本好的刊物和一本不好的刊物,它的销售可能会差距非常大。所以,这就逼迫着我们,我说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发动机是整个编辑部,如果编

    20、辑部的发动机不够强劲,没有办法拉着广告和发行。如果这个发动机是强劲的,广告和发行都会迎刃而解的。 13:58 主持人翟慧慧:我们知道三联生活周刊从开始的文化批评定位到关注新闻突破能力,在市场上是有着独特性的,请主编谈一谈三联生活周刊的定位以及自我探索的过程。 14:00 朱伟:1995年我们开始创刊,创刊的时候确实非常艰难,三联生活周刊的成功和它的低成本运行非常有关系。三联生活周刊刚开始创刊的时候,全编辑部一年的费用只有100万,对于现在的媒体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几个电话机,所有的电脑都是很陈旧的。我们从特别艰苦的时候起步,但是走了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可能和现在的媒体人或者说有志

    21、于投资媒体的人可能能够有启发。 14:00 朱伟:第一个阶段就是从1995年开始创刊,我是从1995年9月份来接手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我们从1996年开始,以半月刊的方式来操作,半月刊没有办法新闻运行,我们周期是三个礼拜,就是我们谈选题,到最后刊物出来是三个礼拜以后,我们只能做文化批评,就是一个新闻发生以后,我们怎么讨论它,提出文化人的观点,提出知识分子的观点,一开始第一个阶段我们叫做文化批评的阶段,一直到2000年为止。 14:01 朱伟:这个阶段可能到1998年就基本不亏损了,基本上能够有一定的影响。它的第一步就做到了比如中央电视台有一些相应的媒体会用三联生活周刊的观点,比如一个新闻发生了

    22、以后,已经报道过,用我的说法叫做“第一次消费,第二次消费,第三次消费可能都已经做过了,网络第一次消费,报纸第二次消费,电视台是第三次消费,新闻已经消费三次了,三联生活周刊出来的时候,它的观点能够使得做电视的人或者做其他媒体的人说三联生活周刊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我们刚开始做的品牌影响力是这么开始起步的。 14:01 朱伟:但是,到2001年我们抓住了一个机会,其实当时三联生活周刊还不是很强大,我们说我们一定要变成周刊,正经地周刊运行。当时对于编辑部的压力是很大的,发行和广告都反对。因为好不容易开始有广告了,发行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基础了,如果你一下子把周期变了,原来是半个月的周期,变成一周一个,从周

    23、期上来讲就不能适应,原来的优势,比如文化批评的优势,到了一周的周期里面,可能就没有了,一周必须得出刊物,但是我们最后转型了。 14:04 朱伟:2001年转型成为周刊之前,应该说所有的媒体,没有人承认三联生活周刊是做新闻的。因为三联生活周刊就是一个文化批评的能力,而不是新闻的能力。我们从2001年一直到2004年,我们用了四年的时间来解决三联生活周刊的新闻反应能力,我们是严格地周刊操作,就是每周二出选题,每周一截稿。作为记者来讲,实际上他的操作时间从礼拜二定完选题,礼拜三准备飞出去,礼拜四、礼拜五采访两天,礼拜六回来写稿,严格的周刊运行。开始我们的记者都没有突破能力,碰到新闻事件你要突破,他没

    24、有突破能力,所以我们用了四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新闻的突破。 14:04 朱伟:这四年以后,基本上没有媒体不承认三联生活周刊有新闻操作能力。2004年实际上三联生活周刊的发展还是被这个瓶颈制约,就是说它的发行量、它的影响力还是有限,这个时候我们在2004年底有过一次比较重要的讨论,就是说三联生活周刊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来发展。比如现在一般的媒体集团的方式是做很多子刊,一本母刊一旦成功以后就发展出很多的子刊,然后成立十几个刊物组成的媒体集团。我们后来觉得,这个方式不一定适合于三联生活周刊,后来我们选择的道路,我们就集中力量做一本周刊,然后做一本综合性的周刊。我们从2005年开始提出了一个口号,我们

    25、要做一本中国最厚的周刊。 14:04 主持人翟慧慧:这个“厚”体现在哪些方面? 14:05 朱伟:篇幅。比如一本周刊64页,后来涨到80页。比如现在中国新闻周刊100页左右,到了2005年,我们开始做120页,上升到160页。我们最多的时候已经做到接近200页了。 14:05 主持人翟慧慧:就像一本书一样。 14:05 朱伟:这正好是周刊的一个模式。但是我们说综合性的周刊。综合性的周刊,比如我们把理财的内容、收藏的内容、娱乐的内容等等各种各样的内容都组合在这本刊物里面。理财可以成为一个子刊,但是我把这个子刊内容做到刊物里面。另外我的“封面故事”可以非常自由,可以做历史、可以做现实,可以做经济,

    26、可以做人物,我可以随便地变换。 14:05 朱伟:另外从2005年开始,当大家都认为这个新闻必须是现实的新闻的时候,我们做了抗战系列报道,因为2005年正好是抗日战争纪念60周年,我们做了一个抗战系列报道。我们一共做了五本,每个封面专题最长的做了100页,最短的做了60页。这样基本上把封面专题变成了一个畅销书。 14:06 朱伟:我们又做了一个毛泽东地理,也尝到了甜头。实际上就是一个畅销书。一下子把发行量和影响力提升了。2005年对于周刊的发展来讲是关键性的一年。因为它突破了我们原来传统的新闻方式,虽然我们知道了一个泛泛的历史,但是我们不知道历史的细节,如果你能够进入历史的细节,你可能做到了历

    27、史的新闻。所以,我们突破了原来新闻的概念,使得三联生活周刊的容量一下子放大,操作模式更加灵便。 14:07 朱伟:比如从去年开始,因为抗震救灾是一个天大的事,取消所有的栏目,整本刊物所有的内容从头到尾全部是抗震救灾,结果出来的效果,最后这几本刊物都是年度销售的最好的刊物。 14:07 主持人翟慧慧:从统计数字上来讲。 14:07 朱伟:所以,我觉得我们对报刊的理解不能够限于一个传统的概念上,需要创新。如果你陷于一个传统的概念,它可能要死亡,但是如果说一个创新的意识下,它会充满活力。 14:08 主持人翟慧慧:提到“创新”二字,又激发了我很多的想法。刚才朱先生也提到了,现在可能是一本母刊做成功的

    28、下面会有十几本子刊组建一个媒体集团。刚才朱先生谈到三联生活周刊立志于把这一本刊物做成一个综合性的非常优质的刊物。面对现在新媒体的冲击,不知道三联生活周刊有没有想过结合互联网这样一个途径来发展? 14:08 朱伟:从今年开始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5到2009年这五年,总的来讲应该是很成功的,但是到2009年,我们觉得遇到了新的问题。首先整体平面媒体市场的大幅度下滑,无论发行量还是广告量,2009年是一个特别明显的,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两个市场的下滑速度都加快。另外一个就是单一经营模式也遇到了问题,因为三联生活周刊还是属于单一经营模式,比如,我们通过发行量、通过刊物的质量来争取广告,通

    29、过广告来盈利,是这样的一个模式。 14:09 朱伟:但是,尤其3G时代出现以后,我觉得3G时代将来对于媒体的颠覆,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实际上现在互联网对于平面媒体的颠覆我们已经看到了,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3G时代,它可能对于平面媒体的颠覆更加严重。所以,这种情况下,三联生活周刊一定要开始一个新的阶段,原来我们比较忽略网络的发展。三联生活周刊的网站做得非常不好,基本上是没有。因为我们没有投入,也没有做过,那是基于我对网络这个传媒的认识。 14:10 朱伟:我觉得门户网站是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得大投入。比如人民网、新浪网都是大投入,如果没有大投入的话,不可能成功。它需要大投入的话,实际上也构成很

    30、多的困境。比如你需要特别多的人力成本、资本成本来投入,你需要海量的内容把门户做起来。 14:10 朱伟:除了这种门户网站以外,成功的比如工具性的,比如搜索引擎、社区,那是成功的。但是我们现在平面媒体做的网站,我还没有看到,国外可能有,比如华尔街日报可能现在已经很成功了,但是国内的媒体做的网站,在我看来没有做得特别成功的。 14:11 朱伟:所以我一直在想,我们的网络如果要成功的话应该是什么样的模式。因为没有想清楚,所以我们一直没有投入。今年可能是我们关键性的一年,我们开始来做,做新媒体。我们想尝试做一个社区,就是三联生活周刊的社区会是什么样。现在的社区,我觉得都是大众社区,有没有可能出现小众的

    31、或者中众的社区,因为大众社区现在已经到了一种模式,比如稍微大众化的游戏或者是聊天,还是缺少稍微高端一点或者说中端一点的社区,我们希望来尝试,能不能做这样一个社区。 14:11 主持人翟慧慧:朱先生给我们的网友一个悬念,您对新媒体的尝试我们将拭目以待。三联生活周刊的成绩不仅仅在于好的口碑,也在发行和广告方面获得了成功。刚才我们都听了那几个数字。您能不能和网友谈一谈,您对于期刊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及认知? 14:12 朱伟:期刊的商业模式,其实我们老的期刊基本上只是靠发行量来挣钱。比如读者就是特别明显的例子。读者是至今为止发行量最大的平面媒体、杂志。但是,像我们这一类的杂志,实际上通过广告来产生利润,它的发行应该说是不赚钱的。为什么呢?现在全国这么大的市场,它的印刷费用比较高,它和比较低价的,比如读者的编排不同,因为它产生印刷,印刷成本比较高,发行过程中的损耗比较大,中国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太大了,幅员辽阔。 14:14 朱伟:比如我们现在一般的铺展,其实我们还是集中在省级城市,我们没有能力铺展到地区级的城市,我们在地区级的城市有一些销售,但是销售量比较小。中国的市场太大了,即使省级城市铺展了以后,也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就是你的


    注意事项

    本文(新闻学习深度厚度是周刊生存之道.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