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docx

    • 资源ID:728707       资源大小:26.63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docx

    1、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名解1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2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3十二经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是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的总称。4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5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脉病症的作用。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6奇经八脉: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包

    2、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7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8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槟,其状如持笔,故称9刺血拔罐:即在应拔罐的部位消毒以后,用三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作用的一种拔罐法。10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11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12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13间接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上某种物品而施

    3、灸的一种方法。14闪罐:闪罐: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的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的一种罐法。15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16温针灸:是针灸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绒倪在针尾上,点燃施灸。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艾灸的病症。15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和归经,而且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的腧穴。16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共8条。17

    4、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18晕针: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19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20行针:又叫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21透天凉: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闭针孔,有泻阳退热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及温疟、骨蒸痨热等症22阿是穴:是指既无

    5、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23留针: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24灸法: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2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26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27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募穴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28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

    6、、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29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30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红润、充血,甚或淤血时,将罐起下。填空:1平补平泻的操作: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2开阖补泻:出针时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

    7、指向后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反之为泻法。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进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法。3临床上针刺的角度一般为直刺、斜刺、平刺。4腰痛的临床治疗一般以 阿是穴 和足太阳经穴为主。5直接灸分为:瘢痕灸 、无瘢痕灸。6腧穴分为十四经学、奇穴、阿是穴。7八会穴中的髓会是绝骨,腑会是中腕,骨会是大杼。8针灸的治则有标本缓急、补虚泻实、三因制宜。9艾

    8、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10腧穴的治疗(主治特点)作用有近治、远治、特殊。11痹症的临床治疗一般以 阿是穴 和局部经络为主。12艾灸的悬灸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13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散瘀消肿、防病保健14艾灸包括:艾柱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艾条灸:悬起灸:温和灸、 雀啄灸、回旋灸;实按灸: 温针灸 灯火灸 天灸。15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16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17八会穴的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

    9、会绝骨。18耳针的选穴原则: 按相应部位选穴,按脏腑辩证选穴,按经络辩证选穴,按西医学选穴,按临床经验选穴。简答1写出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2写出后溪穴的定位、所属的特定学、归经、主治。简述针灸临床处方常用的配穴方法。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微握拳,在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赤白肉际-手太阳小肠经1.头痛项强、腰背痛及手指、肘臂挛痛等痛证 2.耳聋目赤 3.癫狂痫 4.疟疾直刺0.5-1寸

    10、,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3简述滞针的原因、症状、处理和预防。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医者手法不当;留针时间过长也可引起。症状: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不能忍。处理:对肌肉紧张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或按循经进行按摩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若手法不当,单向滞针可进行相反方向的回捻转,刮柄弹柄,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可消除滞针。预防:消除患者焦虑,做好解释。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应与提插法配合,避免滞针。4简述耳穴的分布规律:似一个倒置胎儿,头朝下,臀朝上。规律:头面部相应的穴位-耳垂或其附近;上肢相应穴位-耳周;躯干和下肢相应穴位

    11、-对耳轮及对耳轮上下脚;内脏相应穴位-多集中在耳甲。5写出三阴交穴的定位、所属的特定学、归经、主治。三阴交(交会穴)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足太阴脾经主治: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经、带、产、胎)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 .下肢瘘痹 阴虚诸证直刺11.5寸,孕妇禁针6举例说明针灸治疗常用的配穴方法。1本经配穴法:咳嗽取中府太渊2表里经配穴法:胃痛取足三里公孙3同名经配穴法:4上下配穴法:牙痛取合谷内廷5前后配穴法:哮喘取肺腧膻中6左右配穴法:面瘫取病侧颊车和对侧合谷。取穴原则:近部取穴:鼻病取迎香远部取穴:

    12、面瘫取合谷随证取穴:高热选大椎辩证配合取穴:哮喘取中府、列缺、膻中。7写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属肺,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帘,入口中,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8写出合谷穴的定位、所属的特定穴、归经、主治。定位: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特定穴:原穴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头面五官诸病: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外感发热病: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

    13、多汗妇科病:经闭、滞产等为针麻、镇痛的常用穴胃肠疾患:腹痛泄泻肠炎等其他疾病如半身不遂、瘾疹。直刺0.5-1寸,手半握拳,孕妇禁9写出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足少阴肾经27: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之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肾部直行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至于舌根两旁;肺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接。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10简述晕针的原因、症状、处理和预

    14、防。原因: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体位不适及医生针刺手法过重。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疲劳,脉象微弱,严重时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不省人事等。处理:首先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在饮用温水或糖水后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必要时皮和其他急救措施。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多卧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太重,对于过度饥饿、疲劳者,不予针刺。留针过程中,医者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

    15、问病人感受,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可及时采取处理措施。11写出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路线。手厥阴心包经9:起于胸中,属心包,下膈,联络三焦;外行支从胸中出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面的中间部,入掌止于中指端;掌中分支止于无名指末端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12写出足三里穴的定位、所属的特定穴、归经、主治。定位: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特定穴:五输穴的合穴及胃下合穴。归经:足阳明胃经主治:胃肠疾患: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等神志疾患:癫、狂、晕、耳鸣等心血管疾患:心脏病、高血压等诸虚百损:虚劳、胃下垂、产后血晕等主治循经病:乳痈、下肢痹症、腰

    16、腿酸痛、脚气等13写出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足太阴脾经21: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髁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至于腋下大包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病案1.某女28岁,面色苍白。近几月月经推迟八九天,经血量少而质稀色淡,少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懒言乏力。舌淡苔薄,脉沉细。中医诊断:月经不调辨证分型:月经后期(虚寒证)治则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和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操作:气海,三阴交用毫针补法,可用灸法。归来用泻法。配穴按虚

    17、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温针灸。处方:气海、三阴交、血海、归来、足三里、命门、腰阳关方义:气海为任脉穴,可温通下焦,调补元气;三阴交不仅助脾统血,而且能调理肝、脾、肾三经的经气;归来为足阳明经穴,配血海可调理气血而调经。2.某女29岁。体丰腴,已婚3年未孕,月经先期,量多色紫,少腹乳房胀痛,平日心胸烦闷。舌红苔薄,脉滑数。 中医诊断:月经不调 辨证分型:月经先期(肝郁血热)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以任脉和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处方:关元、血海、气海、三阴交、隐白、太冲 方义:关元、气海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气海游客益气调经。血海可清热和血。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太冲、隐白疏肝

    18、解郁,清热调经。3. 中医诊断:面瘫 辨证分型:风寒证 治则治法:祛风通络。输调经筋。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攒竹、阳白、四百、颧髎、颊车、地仓、合谷、风池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行远端取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经络的邪气,祛风通络。风池为辨证取穴可解表散寒。4. 中医诊断:胃痛 辨证分型:实证(肝气犯胃型) 治则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为主,除足三里外其余穴位毫针刺法用泻法。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天枢 方义:足三里-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中脘建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太冲疏肝和胃;天枢疏通大肠腑

    19、气。手太阴肺经11: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形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足阳明胃经45:起于鼻旁,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汇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形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足太阴脾经21: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

    20、内侧的中间,至内髁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至于腋下大包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少阴心经9: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太阳小肠经19: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从面颊抵鼻,至于目内眦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

    21、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足太阳膀胱经67: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腰背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与小腿后侧,经过外髁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足少阴肾经27: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之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肾部直行

    22、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至于舌根两旁;肺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厥阴心包经9:起于胸中,属心包,下膈,联络三焦;外行支从胸中出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面的中间部,入掌止于中指端;掌中分支止于无名指末端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手少阳三焦经23:起于无名指末端,沿手背第4、5掌骨间上行于上肢外侧中间部,上肩,经颈部上行联系耳内及耳前后、面颊、目外眦等部;体腔支从缺盆进入,分布于胸,联系心包、膻中、三焦等主治:头、耳、目、颊、胸胁、咽喉病和热病

    23、,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足少阳胆经44: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足厥阴肝经14: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奇经八脉:督脉28: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内脏病证长强(络穴)跪伏或胸膝位,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1腹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等肠腑病证2癫狂痫3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靠近尾骨前面斜刺0.8-1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直肠腰俞 正当骶管裂孔处1腹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等肠腑病证2月经不调、经闭等月经病3腰脊强痛,下肢痿痹4痫证向上斜刺0.

    24、5-1寸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1.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 3.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向上斜刺0.5-1寸,多灸命门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1.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3.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病证 4.小腹冷痛,腹泻向上斜刺0.5-1寸,多灸悬枢 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腰脊强痛2腹胀、腹痛、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等胃肠疾患向上斜刺0.5-1寸中枢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黄疸2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等脾胃病证3腰背疼痛向上斜刺0.

    25、5-1寸至阳 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疾病2咳嗽.气喘3腰背疼痛,脊强向上斜刺0.5-1寸身柱 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两侧肩胛冈高点向平1身热,头痛,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2惊厥、癫狂痫等神志病证3脊背强痛4疔疮发背向上斜刺0.5-1寸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1.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2.骨蒸潮热3.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 4.项强,脊痛 5.风疹,痤疮向上斜刺0.51寸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1.暴暗,舌缓不语 2.癫狂痫,癔病等神志病证 3.头痛,颈项强痛向下颌方向刺0.51寸。不可向上

    26、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风府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l寸1.癫狂,中风,癔病等内风为患的神志病证2头痛,颈项强痛,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内外风为患向下颌方向刺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耳尖连线交点处1.痴呆,中风,失语,失眠,瘈疭,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2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3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灸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1.癫狂痫,失眠,惊悸 2.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2.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平刺0.5-

    27、0.8寸素髎 鼻尖正中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证2鼻渊、鼻衄等鼻病斜向上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1.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急救要穴之一2癔病,癫狂痫,急慢性惊风等神志病 3.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4.闪挫腰痛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按掐 任脉24: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 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中极(膀胱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1.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 2.遗精,阳痿,不育等男性病证3月经不调,崩

    28、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直刺1-1.5寸。孕慎关元(小肠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1.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 2.少腹疼痛,疝气3.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 4.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5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6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慎气海(肓之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1.虚脱,形体羸瘦,脏器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 2.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3。小便不利,遗尿 4.疝气,遗精,阳痿5.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

    29、,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慎用神阙 脐窝中央1.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 2.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 3.水肿,小便不利一般不针,艾灸或艾炷隔盐灸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前正中线,脐上4寸,脐与胸剑联合连线中点1.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 2.黄疸 3.癫狂,脏燥直刺11.5寸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交点1.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 2.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平刺0.3-0.5寸天突 胸骨上窝中央 1咳嗽,哮喘

    30、胸痛,咽喉肿痛,暴暗等肺系病证2瘿气,梅核气,噎膈等气机不畅病证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1口歪,齿龈肿痛,流涎等口部病证2癫狂3暴暗 斜刺0.3-0.5寸常用奇穴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1.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 2.目疾平刺0.3-0.5寸印堂 额部,两眉中间1.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 2.头痛,眩晕 3.鼻衄,鼻渊 4.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阳 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凹陷处1.头痛 2.目疾 3.面瘫直刺

    31、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耳尖 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1头痛 2.目疾 3咽喉肿痛直刺0.1-0.2寸球后 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目疾轻压眼球向上,向眶下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提插金津、玉液 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1口疮,舍强,舍肿2呕吐,消渴点刺出血牵正 在面颊部,耳垂前0.5-1寸处 口疮 向前斜刺0.5-0.8寸安眠 在项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1失眠,头痛,眩晕2心悸3癫狂直刺0.8-1.2寸子宫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阴挺、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妇科疾病 直刺0.8-1.2寸三角灸 以患者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于该穴疝气,腹痛 艾炷灸5-7壮定喘 背上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1.哮喘,咳嗽 2.肩背痛,落枕直刺0.5-0.8寸夹脊 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上胸部治上肢和心肺疾病


    注意事项

    本文(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