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完整word版春秋左传注修订版前言杨伯峻.docx

    • 资源ID:7231307       资源大小:66.37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完整word版春秋左传注修订版前言杨伯峻.docx

    1、完整word版春秋左传注修订版前言杨伯峻春秋左傳注楊伯峻前 言(一)春秋名義春秋本是當時各國史書的通名,所以國語晉語七說:羊舌肸習於春秋。楚語上也說:教之春秋。墨子明鬼篇也曾記各國鬼怪之事,一則說:著在周之春秋。二則說:著在燕之春秋。三則說:著在宋之春秋。四則說:著在齊之春秋。隋書李德林傳載其答魏收書也說:墨子又云:吾見百國春秋。(今本無此文,孫詒讓閒詁辑入佚文中。)春秋之名,似乎其來已久。據唐劉知幾史通六家篇說:春秋家者,其先出於三代。按汲冢璅語,記太丁時事,目為夏殷春秋。由此,劉知幾論定:知春秋始作,與尚書同時。但這種推理,很難使人信服。汲冢璅語,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劉知幾看到其中有夏殷春

    2、秋之名,而記的是太丁時事,這個不必懷疑。然夏殷春秋之名,是太丁時原有的呢,還是汲冢璅語作者所後加的呢? 則難以肯定。據史記殷本纪,殷商有兩個太丁,第一個是商湯的兒子,殷本紀說: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迺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這個太丁既未曾坐過朝廷,自無時事可記。第二個太丁是紂的祖父。殷本紀說: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带乙立。帝匕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兩個太丁,後一個太丁,龜甲文實作文丁。王國維所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未曾考及這個文丁。據後漢書西羌傳和注及通鑑外紀,都引有大丁,或太丁,可能沿襲史記殷本纪把文丁作太丁之誤,唐劉知幾史通也誤把文丁作太丁,而其人

    3、為紂之祖則甚明。但並無夏殷春秋之名。徧考卜辭,確如于省吾歲時起源初考所言,有春、秋而無冬、夏气更没有春秋這一雙音名詞,足見所謂夏殷春秋者,是汲冢璅語作者所加,並不是如劉知幾所云其先出於三代。 據墨子,各國的史書都叫春秋,所以左傳昭公二年傳說:晉侯使韓宣子來聘,.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孟子離婁下也說;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那麽,春秋既是各國史書的通名,也是魯國史書的專名。因為各國史書,有的各有專名,晉國的叫乘,楚國的叫檮杌,它們和魯國的春秋,是性質相同的書。為什麽叫春秋呢? 根據春秋經,一般在一年四季(古人叫四時)的第一個月,縱是無事可記,也寫春正月或春王正月,夏四月,秋七

    4、月,冬十月。春、夏、秋、冬四時之名,至遲起於西周。以詩而論,我認為豳風作於西周,七月有春日載陽;小雅出車也作於西周,有春日遲遲。說文夂部說:夏,中國之人也。而朱駿聲說文通训定聲却說:春、夏、秋、冬四時並本字本義。林義光文源徵引這一說法,並引右戲鬲夏作為證。 秋季本為穀熟季節,所以說文禾部說:秋,禾穀熟也。尚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秋字正是這意義。左傳僖公十五年:歲云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這個秋字,正是四時的秋。古鈢(璽印之璽)文常見千秋字,千秋正如詩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三秋。古人每年莊稼只收一次,所以千秋猶如千年,三秋猶如三年。 冬,說文(冰本字)部云:四時盡也。四季最末一

    5、季自是冬季。金文有字,卽冬字,却假借為終,如頌鼎頌其萬年眉壽,臣天子霝冬,霝冬卽靈終,和詩大雅既醉高朗令終的令終同。井(邢)人安鐘云永冬于吉,即永終于吉。詩唐風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這夏和冬,才是四季的夏和冬。 古人記事,標明春夏秋冬的,據趙汸春秋屬辭卷一說:近代或有以書王為夫子(孔丘)特筆者,按殷人鐘鼎日唯正月王春吉日之文,可見時日稱 王,乃三代恆辭。趙汸說的重點在王字,我引他的文字重點在春字。陸粲春秋胡氏傳辨疑也說:商鐘銘日惟正月王春吉日,又曰惟王夾鐘春吉月,是三代之時皆然。然而他們所舉商鐘,不曾傳到今天。而在傳世彝器中,樂書缶有正月季

    6、春的紀載。正月是晉用夏正的正月,對周正來說就是季春三月。還有商鞅量標有冬字,這個商鞅量自己說作於秦孝公十八年冬十二月乙酉,便在春秋之後一百三十多年。古本竹書紀年大半辑自前人所引,引文不但不完全,可能還有修改變動,然而原本既已喪失,現在不能不依靠輯本。而輯本也绝大多數不標春夏秋冬四時。唯初學記二、太平御覽十四、北堂書鈔一五二引西周時一條,說: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这一條不知道是否紀年作者鈔自西周夷王原始紀載,還是他本人改寫。但這條的冬宇,依情理論,後人難以妄加或妄改。如果這個推斷不錯,那麽,古代史書於每季的第一月或者最初記事之月,標明春、夏、秋、冬,從西周已是如此。古人於四季中,較多的重視春

    7、、秋二季,所以經常把春秋一字連用。如周禮天官宫正說:春秋以木鐸修火禁。又地官州長說:春秋以禮會民。詩經魯頌閟宫說:春秋匪解。(左傳文公二年引有此語)禮記中庸說:春秋修其祖廟。其餘如左傳僖公十二年管仲之言若節春秋來承王命,周語上諸侯春秋受職於王以臨其民,楚語上唯是春秋所以從先王者,春秋二字連用的多得很。這些辭語有些在春秋經文既成以前,而大多寫於春秋經文既成之後,更是寫在韓宣子所見的魯春秋之後,但它反映春秋和春秋時代以前的現象,是不容置疑的。無怪乎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序說: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則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意思是史書之名為春秋,卽是節取春夏秋冬四字中春秋一字。至於公羊傳隱公元年徐

    8、彦疏引春秋說說孔丘以其書春作秋成,故云春秋;又引三統曆說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故名春秋,恐怕都不足信。後來别的書也叫做春秋,現存的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春秋意義和史書的春秋不同,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内。(二)春秋和孔丘據史記、漢書和陸德明經典釋文序绿等書,春秋有三種傳授本,也就是三種講解本。三種傳授本,第一種是左氏春秋,它是用秦以前的文字寫的,所以漢書藝文志(以後簡稱漢志)春秋類列它於第一,名之曰春秋古經十二篇;其他二種是公羊春秋和穀梁春秋,據漢志說,這兩種本子是口耳相傳,到漠代才用當時文字寫出來,漢志稱之日經十一卷,班固又自注說:公羊、穀梁二家。詳细情況,可以參看王先謙漢書

    9、補注和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二十五史補编本)。古代經自經,傳自傳,各自單行。傳是對經加以講解的,所以有三種傳授本,也就有三種講解本。漠志列有左氏傳三十卷,公羊傳十一卷,殺梁傳十一卷。其餘還有鄒氏傳十一卷,夾氏傳十一卷。鄒氏傳没有老師傳授,夾氏傳只見於劉向別绿、劉歆七略的著錄,班固不曾見到書。梁阮孝绪七錄說:建武(後漢光武帝年號,公元二五五六)中鄒、夾氏皆绝。那麼,更不必談它了。因為公羊和穀梁經、傳是用漢代當時文字隸書寫的,所以稱為今文,並且立於學官,即在國立大學中有博士講授。左氏傳是用先秦文字寫的,所以稱為古文,却不得立於學官。左氏傳當西漢時,雖然未能在國立大學開科傳授,却從戰國直到後代,相當

    10、盛行。卽在西漢,傳授注解的很多,如漢書儒林傳說:漢興,北平侯張蒼及梁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皆修春秋左氏傳。三種經文,大體相同。自然也有差異很大的。而最重要的差異,一是公羊經於魯襄公二十一年寫道: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榖梁經也寫道:庚子,孔子生。而左氏經却没有這一條。二是公羊和穀梁經、傳寫到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左氏經却繼續寫到魯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傳不但寫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出走至越國,而且還大略敘述了趙襄子和韓、魏二家共同滅亡智伯,這是春秋以後幾年的事了。由於三種春秋傳授本,二種紀載孔子生、一種紀載孔丘卒,左傳還記載了魯哀公弔唁孔丘之辭,又加上孔丘學生手貢的評論。就從這個現象看,不能說春

    11、秋和孔丘没有關係。首先提出春秋是孔丘所修的,是左傳作者。僖公二十八年說: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日:天王狩于河陽。根據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所引竹書紀年,紀年作周襄王會諸侯于河陽,既没有以臣召君的文字,不知魯史原先怎樣敘述的。從史記晉世家孔子讀史記(當卽魯春秋或者晉乘)至文公,日:諸侯無召王。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那麽,今本天王狩于河陽,司馬遷便以為孔子所讀原文如此。紀年記载和春秋不同,紀年是以晉和魏為主的史書,自然可能和魯史不一樣。但左傳强調春秋為孔丘所修,不止一次。又如成公十四年傳說:君子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

    12、勸善,非聖人,誰能脩之?這君子之口的聖人,卽是孔丘,猶如公羊的君子。公羊莊公七年傳說:不脩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復。君子脩之日:星霣如雨。何以書?記異也。这是公元前六八七年三月十六日所發生的流星雨現象,並且是世界上最古的天琴流星雨紀事。那麼星霣(亦作隕)如雨是纪實。流星雨也有不曾達到地面而消滅的現象,那是西漢成帝永始二年,卽公元前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的天琴流星雨,卽公羊傳所謂不脩春秋雨星不及地尺而復,而不是公元前六八七年的流星雨。公羊傳作者認為有所謂不脩春秋,大概就是魯國史官所紀載的原本春秋。孔丘曾經脩改它,便是今日的春秋。公羊所謂君子修之,王充論衡藝增篇和說日篇都說:君子者,孔子。這是一語破的

    13、。孟子滕文公下更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左傳和公羊傳只說孔丘脩春秋,孟子竟說孔丘作春秋,越說越遠。孔丘自己說過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孟軻硬說他作春秋,豈不和孔聖人自己的話矛盾嗎?我認為莊子齊物論是莊周自己的筆墨。他也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莊周這裹所謂聖人指的是孔丘。天下篇也是莊周自己寫的,他又說:春秋以道名分。细玩莊周的文字,似乎也肯定春秋有孔丘的思想意識,卽有孔丘的筆墨。不過只議而不辯,目的在經世先王之志而

    14、道名分。 那麽,孔丘在什麽時代脩或者作春秋呢?史記孔子世家列之於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以後,而且說: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如果這話可信,孔丘作春秋,動機起於獲麟。而孔丘於二年後即病逝。以古代簡策的繁重,筆寫刀削,成二百四十二年的史書,過了七十歲的老翁,僅用兩年的時間,(據第一節所引春秋說,僅用半年的時間。)未必能完成這艱巨任務罷。同樣是司馬遷做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却說: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這一段話又和孔子世家相矛盾。世家記孔丘到周王朝,在孔丘三十歲以前,其後未載再去周室。孔丘三

    15、十歲以前去周室,在魯昭公之世,如何能作春秋至哀公之世?論語是專記孔丘和他門下弟子言行的書,却没有一個字提到春秋,更不曾說孔丘修或作過春秋。論語中記载孔丘讀過易,而且引用過詩和書,並且自己說: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子罕)那麽,他確實整理過詩經的雅和頌的篇章。他若寫了或者修了春秋,這比整理雅、颂篇章貢獻還大,為什麽他和他學生都一字不提呢?春秋經文記載二百四十二年的大事,在魯國經歷十二個君主,尤其是當時形势經過很大的變化。春秋為魯國史書,又不曉得經過若干人的手筆。這些史官(當時叫太史)一方面不得不適應當時的形勢,一方面也有他自己的觀點和文風,這在春秋經文中表現得相當明顯,下文將舉例

    16、證明。如果孔丘果真修或作了春秋,為什麽不把文風统一,尤其不把體例统一呢?以形勢論,春秋初期,黄河下流諸國比較富强,而鄭國以為王卿士之故,稱强稱霸,甚至和周桓王相戰而獲勝。不久,齊桓稱霸,楚也日見强盛,宋襄争霸未成。秦穆霸西戎而晉文、晉襄久霸中原。這是一變。晉國政出多門,吴國突起,越又滅吴。這是後期形勢。因之,魯史紀事便有不同體例,在注中都曾注出。現在我略舉出幾條:一、隱、桓二公時,若不是魯國之卿大夫,無論盟會、征伐都不寫卿大夫之名。莊公二十二年春秋及齊高傒盟于防,這是和外國卿结盟寫出他姓名的開始。文公八年春秋經公子遂會晉趙盾盟于衡雍,這是盟會魯國和魯以外之國卿都寫上姓名的開始。二、征伐,非魯大

    17、夫書名(寫出姓名),詳隱公二九注。三、諸侯書某人,詳隱公一二注。四、書帥師見文公三七注。五、楚國君,春秋在文公九年以前都稱楚人,文公九年一則書楚人(實是楚穆王)伐鄭,一則書楚子使椒來聘,書楚人楚子同在一年。宣公五年以後就都書楚子。而且楚大夫書名,也從使椒來聘開始,椒是鬬椒,却不寫他的姓氏。孔穎達疏說:推尋經文,自莊公以上諸弑君者皆不書氏,閔公以下皆書氏,亦足以明時史之異同,非仲尼所皆貶也。(見隱四年經、莊十二年經、文九年經孔疏。文九年疏亦下衍不字,應依校勘記刪正。)孔穎達說時史有同異,非仲尼所皆貶,這是確有心得的話。不但孔穎達有這論點,其他人也有相類似或者更進一步的看法。前文曾徵引趙汸的看法,

    18、王字並不是孔丘的特筆。陸粲也徵引金文,認為:今世所傳古器物銘,往往有稱王月者,如周仲稱父鼎銘則王五月、父己鼎銘則王九月,敔𣪘銘則王十月,是周之時凡月皆稱王,不獨正月也。商鐘銘曰惟正月王春吉日,又曰惟王夾鐘春吉月、是三代之時皆然,亦不獨周矣。以為立法創制裁自聖(孔丘)心者,殆未考於此耶?彝器銘文標年月時有王字,在現今傳世古器物中可以得到證明。而且這王字有不同意義,如羋伯敦(王國維觀堂別集補遺羌伯敦跋讀羋為羌)云唯王九年九月甲寅,王命口公征眉敖云云,彔伯敦云唯王正月,辰在庚寅,王若曰:彔伯!𧪬自厥祖考有勞于周邦云云,這種王字,是指周王,卽周王所頒曆法之年月,绝不是如

    19、公羊傳所云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叔夷鐘銘云唯王五月,長在戊寅,師于淄涶云云,齊子仲姜鎛(楊樹達先生積微居金文說改稱𩍂堇命鎛)唯王五月初吉丁亥云云,也是表明齊用周曆。至于楚王熊章鐘銘之唯王五十有六祀,此王乃楚惠王自稱,器亦戰國時器。楚王頵鐘銘云:唯王正月初吉丁,楚主頵自作鈴鐘云云,楚王頵卽楚成王,文元年春秋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頵可證。則春秋時,楚所鑄器物,銘文之王,是楚王自稱,楚自用楚曆,非周王之曆,由此兩器可以斷言。我而且懷疑晉姜鼎銘之唯王九月乙亥之王也不是周王。晉姜乃姜姓女嫁于晉國者。銘有勿廢文侯頵(顯)命、文侯就是晉文侯仇,周平王東遷得到他的大力支援,現存尚書文侯之命足以為證

    20、。晉用夏正,不得稱王九月,則王九月之王是指晉侯。王國维觀堂别集補遺有古諸侯稱王說,舉羋伯敦、彔伯敦蓋等彝器為證,而不知楚之稱王,明見左傳,彝器中亦有之。晉器亦有稱王的。足見公羊傳所謂大一統之說只是秦漢大一統後想像之辭而已。公羊傳昭公十二年云:十有二年春,齊高偃帥師約北燕伯于陽。伯于陽者何?公子陽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在側者日: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爾所不知何?何休注云:子謂孔子。時孔于年二十三,具知其事。依孔子之意,伯于陽應作公子陽生。姑不論這點的是非。據何休注和徐彦疏,孔丘親見其事,魯史有誤而不改。那麼,明知史文有誤而不訂正,孔丘到底修了春秋没有?這不是不打自招,孔丘只是沿舊史文麽?俞

    21、正燮癸巳類稿卷二春秋不告不書義曾經問:策書參錯,孔子何以不訂正之?殼梁傳於僖公十九年云:梁亡,鄭棄其師,我無加損焉,正名而已矣。我無加損焉,這也是穀梁傳作者偽託孔丘的話的自供狀,說明孔丘對魯春秋原文並没有增減。至于正名而已矣,不過為孔子修春秋作一調停之筆罷了。孔丘作或修春秋之說,到西漢所謂經師之手,越說越神奇。舉一個例子為證。僖公經云: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公羊作霣,同)石于宋五。公羊傳說: 曷為先言霣而後言石? 霣石記聞,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穀梁傳也說:先隕而後石,何也? 隕而後石也。于宋四竟境之内,曰宋。後數,散辭也。耳治(猶言聽而知之)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說:

    22、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霣石則後其五。聖人之謹于正名如此。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本是孔丘對子路說的話,見論語子路篇。董仲舒就用來贊美春秋,以為春秋真是孔丘所修或所作,一字的先後都有重大意義。殊不知史通惑經篇引竹書紀年也作隕石于宋五。竹書紀年難道也是孔丘所修或所作?無怪乎劉知幾於惑經篇對孔子作春秋,提出很多疑問。劉氏真有高見特識!我還可以從春秋、左傳本身提出春秋本是魯史本文的證據,孔丘不曾修改。左傳文十五年說:宋華耦來盟公與之宴。辭曰:君之先臣督得罪於宋殤公,名在諸侯之策。臣承其祀,其敢辱君?宋華督殺宋殤公在魯桓公二年,春秋說:宋督弑其君與

    23、夷及其大夫孔父。華耦說先臣督名在諸侯之策,可見各國史官都是這樣寫的。至於宣公二年春秋晉趙盾弑其君夷皋,襄公二十五年春秋齊崔杼弑其君光,都本於晉、齊兩國太史的直筆,左傳都有詳细的紀述,孔丘何曾改動?另外再提幾個證據。襄公二十年傳說:衛甯惠子疾,召悼子曰:吾得罪於君,悔而無及也。名藏在諸侯之策,曰孫林父、甯殖出其君。君入則掩之。若能掩之,則吾子也。若不能,猶有鬼神,吾有餒而已,不來食矣。悼子許諾。惠子遂卒。由這段文字看,孫林父、甯殖當初逐出衞獻公,諸侯史書都書衞孫林父、甯殖出其君,這是甯殖自己也知道的。他臨死迫切期望他兒子替他洗刷、掩蓋這一醜名,惟有把衞獻公再送回國一法。他以不來食(不享受祭祀)要

    24、挾兒子這樣做,甯喜(卽悼子)果於魯襄公二十六年殺掉衛殤公,復立衛獻公。現在的春秋于襄公十四年春秋經把孫林父、甯殖出其君改為衛侯出奔齊,不罪甯殖,而罪衛獻公,就是甯殖的掩之。這一定是甯殖把持衞國政權,改行通告諸侯,諸侯太史也依通告照改。孔子若真修或作春秋,為什麼不保留衞孫林父、甯殖出其君的原文原事呢?足見孔子未曾修或作春秋。禮記坊記曾兩次引魯春秋,一次說:故魯春秋記晉喪曰:殺其君之子奚齊及其君卓。這是坊記作者引兩年之事並舉,因而文有省略。春秋僖公九年說:冬,晉里克殺其君之子奚齊。十年又說:晉里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苟息。坊記作者所引為魯春秋,卽是魯史記,而基本上和今日春秋相同。 一稱殺其君之子奚齊,

    25、一稱其君卓,可見魯史原文本來和今日春秋經文同。坊記還引魯春秋孟子卒,更和今日哀公十二年春秋經文一樣。由此,更可見孔丘未曾修或作春秋。坊記還曾引論語,足見其作者在論語書名已定之後,他引春秋而稱魯春秋,一種可能是當時他還能看魯史記,更可能是他不認為孔丘曾修春秋,當時所傳的春秋就是魯史本文。竹書紀年楚囊瓦奔鄭(春秋集傳纂例一引劉貺書)和定公四年經楚囊瓦出奔鄭,只少一出字,可說基本相同。由此看來,孔丘實未嘗修春秋,更不曾作春秋。後代學者也有不少人對孔丘曾修或作春秋表示懷疑,但他怕背負得罪聖人之名,不敢直說,只能婉曲說出。縱是說得婉轉,他們的真意還是可以看出。今根據朱彝尊經義考引幾條:鄭樵曰:以春秋為褒

    26、貶者,亂春秋者也。朱熹日:聖人作春秋,不過直書其事,善惡自見。劉克莊曰:春秋,史克之舊文也。另外,清人袁穀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於後世者也。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吾則曰,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總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那磨春秋和孔丘究竟有什麽關係呢?我認為孔丘曾經用魯春秋作過教本,傳授弟子。論語述而曾經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这四者之中,文自包括魯國歷史文獻,卽當時的近代史和現代史。他必然看到魯春秋有闕文,所以又說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春秋一定有闕文。僖公十四年

    27、經冬,蔡侯肸卒、無月無日,便是闕文。顧棟高大事表列入闕文篇,便是一例。總而言之,春秋和孔丘有關,僅僅因為孔丘用過魯春秋教授過弟子。仲尼弟子列傳所謂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尤其是子夏,受授春秋,有幾分可能。第一,子夏是孔門晚期弟子,少于孔丘四十四歲,晚年為魏文侯師,教授于西河。第二,春秋之傳又多出于子夏。第三,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有明文: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說春秋也。至于孔丘生孔丘卒,當為後人傳春秋者所加,不是魯春秋舊文。加者不過藉以表示春秋和孔丘的關係罷了。假定有人說,孔子修春秋,或者孔子作春秋,自戰國以來,便曾這麽說,難道能輕易否定?那我們可以徵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記晉文公伐原一事來論它。春秋經

    28、不載伐原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却有這事,韓非子却說孔子聞而記之,这樣,左傳也是孔子所記的,難道左傳真是孔子所記的麽?縱是戰國人的說法,也是不可盡信的。(三)春秋評價春秋是魯國的一部自隱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後人又續至十六年)共二百四十四年間的不完備而可信的编年史。第一,為什麽說它可信呢?以天象而論,春秋的紀載可信。以近代和現代天文學的發展,不但能推測未來的日蝕,遗可以追測古代的日蝕。春秋紀載日蝕三十六次,而襄公二十一年九月朔、十月朔的一連兩次日食,又二十四年七月朔、八月朔的兩次日蝕,相連兩月初一而日蝕,前人叫做比食,雖然有這種可能,但在一地兩次都能見到,可能性没有。尤其在前一次是全蝕或環蝕之後,決

    29、不能于下一月又發生日蝕。因之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初一的日蝕可能是誤認或者是誤記;襄公二十四年八月的日蝕,可能是錯簡。除此二次而外,實三十四次,而三十三次是可靠的。這是古人所不能偽造的。又如春秋紀載有星隕如兩(莊公七年經),這是公元前六八七年三月十六日所發生的天琴星座流星雨紀事,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紀載。不是當時人看到,當時史官加以紀載,誰也不能假造。還有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纪绿,也是無法假造的。由于春秋有關天象的記載,根據近代和現代天文學家的研究,證明它基本上是真實的,也就證明春秋作為歷史資料是可以相信的。其次,由于彝器和古代文物不斷地發現,很多能和春秋相印

    30、證。這在本書注中引用不少,也就不重複。又其次,兩晉以至唐宋人所引用的竹書纪年,也有能和春秋相印證的,本書注中都加引用,然而所引不多。為什麽呢?雷學淇於竹書紀年義證卷三十一八年晉文公卒條說:纪年為晉、魏之史記,其原本錄晉、魏之事必詳。宋初傳本止記其異於左氏經、傳者,以備稽核;其同者則不錄。而唐以前諸書徵引又皆取春秋經、傳,而不引纪年。故紀年之同於經、傳者多不傳於後。如文公之霸業,紀年豈有不詳記者,而今皆不見,卽此之故。若史通惑經篇、唐書劉貺傳所引,皆其僅存者矣。我認為這話有一定道理。也足以說明春秋之可信。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後序說:會汲郡汲縣有發其界内舊冢者,大得古書。其紀年篇大似春秋經,推此足見古

    31、者國史策書之常法也。略舉數條,以明國史皆承告。劉知幾史通惑經篇也說:觀汲冢所記(即竹書紀年)皆舆魯史符同。這些都是確鑿證據。 一則證明春秋史料的可信;二則證明孔子未曾修,更未曾作春秋。 第二,為什麼說它不完備呢?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古代史官紀事本來簡略,宣公二年,晉靈公被趙穿所殺,其中有一段經過,而晉太史僅僅寫趙盾弑其君五個字,魯太史才根據通報寫作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皋。而於具體情況,一字不寫。而且實際殺晉靈公的是趙穿,為什麽太史歸罪於趙盾呢?這一道理,春秋也不曾提及。同樣,襄公二十五年,齊崔杼殺掉齊莊公,其中經過更為曲折,也有醜事,而齊國太史也僅僅寫崔杼弑其君五個字。魯國史官才根據齊國通告,補上被殺日期和齊君之名,寫


    注意事项

    本文(完整word版春秋左传注修订版前言杨伯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