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复旦校训学问.docx

    • 资源ID:7217933       资源大小:411.69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复旦校训学问.docx

    1、复旦校训学问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复旦校训由来考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校训是近代大学的产物,是各个大学精神的概括、提炼和凝结。它用最简洁的文字(一般不超过10个字),向学生指明在校期间应做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怎 样的人。同时它还表明这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如何,文化底蕴是否厚实。所以这次评选出的前3名校训都取自古籍周易(清华)、论语(复旦)、中庸(中山),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典籍中的经世格言,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夏,寓意深远。笔者个人理解,前一句讲做人,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

    2、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在我校90周年校庆时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所以李政道院士对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 复旦在吴淞时期(1905-1911)校基未固,6年换了5位校长,依次为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马相伯。当时复旦在困境

    3、中度日如年地求生存,无暇考虑校训之类的事。 1913年1月,李登辉在马相伯等人的推荐下,出任复旦校长。上任伊始,他雄心勃勃,依托校董会,打算募款在郊区购地,筹建永久校园(见1915年以李登辉名义写的复旦校史简介)。越二年,适逢复旦建校10周年,李登辉仿美国名校制度,为复旦规定了校训、校标(徽)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这时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中挑出来的(其它条目尚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等)。李校长从海外归国不过10年,自知古汉语不如马相伯,便请马相伯选定(马相伯曾助其弟马建忠著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古汉语造诣颇深)。从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便成为复旦学

    4、生的座右铭。此后李校长还陆续规定了复旦的校旗、校歌、校庆日和校花(白玉兰)等。 这次评选获前3名的校训中,以复旦校训的确定时间最早,为1915年;中山大学次之,为1924年;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确定为校训则在1931年之后,因梅贻琦在“九一八事变”后始任清华校长,而清华校训正是在梅校长任职期间确定的。 这次校训评选中获第四到第十名的依次为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得票率33%)、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得票率29%)、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得票率28%)、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得票率27%)、中国海洋大学的“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5、(得票率26%)、苏州大学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得票率22%)、北京大学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得票率20%)。此外还有17所学校的校训或因使用了口号式语言,或因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或因晦涩难懂,故不为受调查者认同,未能入选。校训、校歌与大学精神复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周双全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日第3版复旦校园里有一条梧桐林阴道,笔直幽深,每次骑车经过这里的时候,都会给人带来梦幻般的感觉。像急速推移的镜头,从教学楼、老宿舍、生物楼间一一掠过。就在这条被复旦人称为“南京路”的林阴道尽头,是一面镌刻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墙。校训墙由大理石贴面砌成,魏碑字体,凝

    6、重而不失洒脱。伫立墙前,你可以体会时光流逝中,总有些不变的东西一直在敲打着复旦学子的心。复旦校训来自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复旦老校长李登辉(1873-1947)。老校长李登辉早年留学美国,1899年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位。留学耶鲁的背景,自然而然影响老校长。李登辉把耶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人文精神引入自己的教育实践。1915年,适逢复旦建校10周年,李登辉校长参照美国名校制度,为复旦制订了校训、校标(徽)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此时,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中挑出来的,暗合耶鲁大学注重培养学生严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由精神的特色。有关的校旗、校歌、校庆日和校花(白玉兰)等制度后来

    7、陆续也都由李登辉校长制订。校训墙建于1995年复旦大学90周年校庆。5月27日揭幕仪式上,物理学家李政道(复旦大学校董事会名誉会长)发表了即兴演讲。他觉得复旦大学的校训好就好在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学”与“问”。李政道寄语复旦学生,学习要有创见,不能只学着回答问题,还要学会提问。所谓学问就是学会提问。当时的校长杨福家也强调,要使学生有更多的问题问出来,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明白,“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两位科学家提出的见解,对复旦校训中的“学”与“问”作出了新的阐述。熟悉儒家经典的人都知道,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源于论语子张一节。原文是:“子夏曰:博

    8、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此句和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互为发挥,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将其作为复旦的校训,不仅说明复旦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坚守,更说明传统文化有它历久弥新的魅力。一直到现在,人们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对中国读书人的意义。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就说:“博学不一定有用,博学要笃志,有一个中心,意志坚定,建立人品,那么知识渊博,有如一颗好的种子,意志的坚定是肥料,培养出花和果来。”“近思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思想要有中心,一个是不要想得太虚玄太高远,要切近的其实的思想。”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9、。复旦走过坎坷而光辉的百年历程,倏忽间又迎来十秩开一的喜庆,我不禁想到她的校训,想为之说几句话。训者教诲也,无非叫学生有所遵循吧。那是简明爽朗的十个大字: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译成白话,大概就是“广泛学习而矢志不移,切实联系学问进行贴近实际的思考”。百年来复旦师生共同遵循、实践、弘扬着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校训是近代大学的产物,是各个大学精神的概括、提炼和凝结。它用最简洁的文字(一般不超过10个字),向学生指明在校期间应做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怎样的人。同时它还表明这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如何,文化底蕴是否厚实。所以这次评选出的前3名校训都取自古籍周易(清华)、论语(复旦)、中庸(中

    10、山),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典籍中的经世格言,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夏,寓意深远。笔者个人理解,前一句讲做人,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在我校90周年校庆时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所以李政道院士对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

    11、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同为复旦学子,方永刚同志把校训完美地体现在了他的人生价值中。他以坚定的信念长期脚踏实地地在平凡的岗位刻苦钻研,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诲人不倦、勇于创新是他的使命。方永刚被人们誉为 “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积极推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是他毕生的事业,最终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正是这种复旦精神,铸就了他的伟大。 复旦校训正在激励一代又一代复旦人向前走着向前冲着。如今,我们亦是复旦大学的一份子,回顾复旦历史,学校的兴衰,都与这些精神能否发扬有关!因此,我们更应该“再读

    12、校训”继承和发扬复旦大学传承了百年的复旦精神!以实际行动回应方永刚校友对复旦学子的寄语,引领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积极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据报载:中国青年报社和新浪校园频道以“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为题,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问卷调查,共有4672人参与投票,最终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获第一(得票率54%)、我校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获第二(得票率40%)、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获第三(得票率35%)。 校训是近代大学的产物,是各个大学精神的概括、提炼和凝结。它用最简洁的文字(一般不超过10

    13、个字),向学生指明在校期间应做什么,要把自己培养成怎样的人。同时它还表明这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如何,文化底蕴是否厚实。所以这次评选出的前3名校训都取自古籍周易(清华)、论语(复旦)、中庸(中山),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国典籍中的经世格言,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夏,寓意深远。笔者个人理解,前一句讲做人,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笃志),不能朝秦暮楚、见利忘义,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后一句讲做学问,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在我校90周年校庆时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所谓“切问”,就是

    14、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所以李政道院士对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 复旦在吴淞时期(1905-1911)校基未固,6年换了5位校长,依次为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马相伯。当时复旦在困境中度日如年地求生存,无暇考虑校训之类的事。 1913年1月,李登辉在马相伯等人的推荐下,出任复旦校长。上任伊始,他雄心勃勃,依托校董会,打算募款在郊区购地,筹建永久校园(见191

    15、5年以李登辉名义写的复旦校史简介)。越二年,适逢复旦建校10周年,李登辉仿美国名校制度,为复旦规定了校训、校标(徽)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这时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中挑出来的(其它条目尚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等)。李校长从海外归国不过10年,自知古汉语不如马相伯,便请马相伯选定(马相伯曾助其弟马建忠著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古汉语造诣颇深)。从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便成为复旦学生的座右铭。此后李校长还陆续规定了复旦的校旗、校歌、校庆日和校花(白玉兰)等。 这次评选获前3名的校训中,以复旦校训的确定时间最早,为1915年;中山大学次之,为1924年; 窗

    16、体顶端窗体底端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确定为校训则在1931年之后,因梅贻琦在“九一八事变”后始任清华校长,而清华校训正是在梅校长任职期间确定的。 这次校训评选中获第四到第十名的依次为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得票率33%)、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得票率29%)、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得票率28%)、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得票率27%)、中国海洋大学的“海纳百川,至人至德”(得票率26%)、苏州大学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得票率22%)、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北京大学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得票率20%)

    17、。此外还有17所学校的校训或因使用了口号式语言,或因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或因晦涩难懂,故不为受调查者认同,未能入选。(许有成)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获得第二名。李政道教授特别欣赏每句话中的第二个字学和问。学问就是要问问题,而不是答问题。然而,我发现我们国家与西方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英美的家长看到小孩从学校回来问他的是:“你今天提了几个问题?”我们的家长问:“你今天考了几分啊?”而且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个人上班的时候非常不高兴,我就问他:“你今天怎么了?”他说:“气死我了,我女儿考了99分。”我说:“我搞物理的,差一分,误差1%,达到了国际水平

    18、啊。”他说:“差一分能进复旦大学吗?”我无话可说。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这也给我们的大学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穷根究底罢了。”美国的氢弹之父泰勒进实验室都要问问题,每天至少提十个问题。但是往往有八九个问题是错的,而他的伟大创造就是在那一两个问题上。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玻尔曾说:“没有愚蠢的问题。”用校名出典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日月”和“光华”命路名,赞同率也很高。“复旦”这个校名,取得真是很隽永,耐人寻味。这么好一个校名,是谁给取的呢?他就是复旦创始人之一于右任。于右任自幼饱学诗书,中过举人,被人称为“西北奇才”。因为反对清

    19、廷,被当作革命党通缉,逃到了上海。是马相伯将他化名为刘学裕,收入自己创办的震旦学院学习。因为不满法国教会势力排挤马相伯、篡夺学校领导权,于右任与沈步洲、叶景莱、邵力子等同学,带领大家退出震旦,拥戴马相伯另立新校。于右任选取尚书大传虞夏传之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复旦”二字,给新校命名,一含恢复震旦之意,二含振兴中华之意,三寓意着复旦有与日月同辉的强大生命力。今天,当我们行走在“光华大道”上,倘样在“日月东路”与“日月西路”,除了憧憬明天的光明与美好之外,还可用心体会一下昨日前辈校友反帝爱国、振兴中华的情怀。 校训,是学校训育学生的指导性用语,常被师生引为座右铭。复旦的校训一一博学而笃志

    20、,切问而近思,是1915年校庆十周年时确立的,选自孔子论语子张篇,与“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立校精神相呼应。这次征集路名,许多人也主张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作路名,因为校训比较能够反映富有复旦特色的学统。90周年校庆时,为了弘扬复旦学统,学校特地造了校训墙,并请李政道先生作关于复旦校训的演讲。李政道阐发了新的含义,他将“问学”与“思志”相组合,强调学习要有创见,不能只学着回答问题,还要学会怎么“问”问题;青年人要有志气,要了解自己的才能与兴趣所在,相信自己的生命是有特别意义的,是要做一番事业的。李政道认为复旦的校训非常有意义。遗憾的是,“笃志路”与“近思路”若用上海方言念的话,容易

    21、产生歧义,“切问路”又多少有点生僻,最后,决定先采用“博学”命名,故将校训墙南侧的路命名为“博学南路”,将校训墙北侧的路命名为“博学北路”,但愿五湖四海来的学子们,都能在复旦这座大熔炉里,把自己陶铸成博学多才的复合型人才。青年与创新专家简介: 杨福家,1936年6月出生。教授,199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高级顾问,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这张照片我很有幸,和泰勒一起照的。他几年前已经过世了,他是美国的氢弹之父。旁边三位都是复旦毕业生,他是核基地的副司令、少将,他是我的同班同学,他是清华毕业的,他的前任所长,第一任所长是邓稼先,这位是北大毕业的、

    22、中将,别人称他为无花果,是赞扬他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在为国家作奉献。这位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总工程师。所以这张照片里2位是清华人,3位是复旦人,这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使我们6个人在一起拍了这张照片。我选这张照片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泰勒这个人。泰勒在实验室里非常有名的事情是什么?每天提出10个问题,其中八、九个是荒唐可笑的问题,但是伟大的贡献就出在一个、两个问题上面,所以波尔就讲了这么一句话,(英语)“没有愚蠢的问题”。所以同学们你们不要顾忌“我这个问题怎么样”,没有愚蠢的问题。老师应该鼓励同学们提问题,老师觉得能回答就回答,不能回答就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回答,不要倒浆糊。不能回答是很自然的,很正常的。复旦

    23、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李政道在复旦90周年揭牌仪式上,把这个刻在石板上。李政道说,我最赞赏的是这句话里的第二个字,学和问,博学而笃志的学,切问而近思的问。学问学问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数学奥林匹克比赛老是拿冠军,冠军拿了很多,可是在数学上没有大的创意,原因就在此。因为我们都是学习答问题,而不是学习问问题。所以大数学家都在呼吁,不要再让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把年轻人引入歧途。杨福家:复旦给了我什么?2008-5-23 大学是群英会集的殿堂,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相聚,在人类知识的宝库里,在大学精神弥漫的氛围中,自由探索,百花齐放,宽容厚爱,追求真理,付之实际,实现梦想

    24、。3月13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在逸夫楼报告厅作演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复旦学子阐述了青年成才的必备要素,即人生观、兴趣、导师和学术氛围、机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世界的责任、对祖国的情怀”就是杨教授的人生观,也是支持他在核科学研究领域孜孜不倦耕耘的精神动力。1963年,经过选拔,杨教授来到了原子物理故乡丹麦玻尔研究所。出国之前还有个小插曲,由于以往的外语学习以俄语为重,而去丹麦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杨教授等人就到北京接受集训,老师许国璋断言两年之内他们都不可能学好英语,杨教授不服输,坚持每天勤说多讲,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顺利通过考试。来到丹麦,杨教授是全研

    25、究所中唯一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又代表着祖国的形象,为了不让外国人瞧不起中国,加倍努力,经常连续24小时甚至48小时泡在实验室,最终取得了成绩,也赢得了外国人的尊敬。 丹麦科学家玻尔成名之后,世界各地都盛情邀请他前去工作,他都拒绝了,坚持留在自己国家,并一直引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话:“丹麦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这里就是我心中的世界开始的地方。”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说过:“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决不受人欺侮,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朴素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一直是我的精神动力。”杨教授通过这些科学家的事例告诫复旦学子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识,为祖国作贡献。 培养对科学研究

    26、的兴趣 英国人Andrew Wiles十岁的时候在图书馆被费马大定理迷住,30年后宣布解决了世界数学界360年没有解决这一难题获得了当今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从1985年到1993年的九年中,身为普林斯顿的正教授,他基本上没有发表学术文章,九年如一日潜心钻研费马大定理,最终获得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就曾说过“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固然辛苦枯燥,但给与研究者的快乐也是别处体会不到的。杨教授与同事进行研究,做来做去没有任何发现,直到有一天凌晨两点半,实验产生了重大突破,当时心情之激动是很难用言语描述的。他希望复旦的研究生们能在学习钻研过程中,“至少要有一次激

    27、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研究二字”。大学和导师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成才 杨教授表示他从教育工作获得的感受是“大学要有有形资产(大楼)、人力资源(大师)、文化内涵(大爱)”。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Gabriel Ruget认为“学校的任务是发挥学生的天才”;哈佛大学350年校庆之际,有人问,学校最值得夸耀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 不是哈佛出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让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 学校的学术气氛对于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波尔研究所之所以成为“物理学的朝圣地”,正是“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气氛”吸引了一群30岁左右、热情洋溢的年轻人如伽莫夫、狄拉

    28、克和海森伯格,形成了具有“大胆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的“哥本哈根精神”。每当研究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杨教授就会和同事一起讨论,思想的碰撞总会激发出灵感的火花。 同平等、自由、宽容的哥本哈根精神一样,哈佛校长、经济学家Lawrence H. Summer也称,哈佛的文化就是思想胜于权威,即便是一个刚入学的新生也敢于挑战校长。如果一个学校能做到这一点,离一流大学就不远了。3000年的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Plutarch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应该是广大学生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全世界的导师制源于牛津大学,导师对学生引导,

    29、直到在学生的心里点燃火苗。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海森伯格的成功就离不开其导师安诺德?索末菲的英明年仅21岁海森伯格被带去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波尔对话,有备而来的海森伯格向波尔提出几个击中要害的问题,被邀请会后散步讨论,进而获得去研究所学习工作的机会,从此走上了研究道路。复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李政道认为其中的“学”和“问”是精髓。爱因斯坦也说过问的重要性。正是问题“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带来了自然科学。氢弹之父Edward Teller每天都问十个问题,其中八九个都是很荒谬的、很简单的,但伟大的创造往往就蕴于那一两个问题上,所以杨教授告诫各位年轻的同学不要怕问错问题。什么问题

    30、都可以问,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机遇 牛顿和爱因斯坦固然是杰出的天才,也经过了艰苦卓绝的自身努力,才达到了科学研究的巅峰。但不同否认,他们同时也是最幸运的人,因为人类只有一次机会去建立世界的体系,也只有一次机会改写物理学的进程。杨教授希望各位复旦学子能在潜心学术的同时,善于把握机会,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因为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 王焕丽 根据录音整理来源:校刊714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复旦大学的校训。李政道教授曾称赞说,复旦大学的校训好就好在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学与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没有问题哪来创造性思维。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问题问出来?杨福家认为,关键在于教育者

    31、要明白,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面对的每个火种都不一样,不能用大锅饭的形式去教育,而是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与学生一起寻找自我,点燃他创造的潜能。由校训谈复旦精神关于“复旦精神”的讨论已历多时,收获甚丰。如何能够切中这个主题,应该说是颇为不易的。精神的东西,总要高度概括,总要举其大旨,但又不能空中阁楼,泛泛遗失其具体。思之再三,或以为我们的校训乃能体现精神之“道”,又不离复旦之“人伦日用”者。 所谓复旦精神,必为某种传统的东西;而传统的东西,又必包含过去的环节。但仅属于过去的东西,不能构成为传统;因为真正说来,传统乃是依然活着的过去

    32、,是活在当下并且总是筹划未来的过去。那么,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一校训中,究竟有什么可属此种由过去泛入今日的精神呢?依我之陋见,或许有以下三端: 第一,求知识,求学问。“博学”就是大其学,广其学,就是求知识。这一点,无论如何总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我们的校训中所谓求知识同时也就是求学问,所以说要“切问”。知识与学问有什么分别呢?一般说来前者是既与的,被给定的;而后者是探索性的,由问题引领着前来照面的。李政道教授在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复旦的一次讲演中很精当地区分了所谓“学问”与“学答”,以为真正的学习不是按照既定的程式来学回答,来给出一律之答案,而是“学问”学习不断探索性地提出问题。约言之,没有问题,


    注意事项

    本文(复旦校训学问.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