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12颜渊第十二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7169588       资源大小:25.99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2颜渊第十二Word文件下载.docx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大宾,大祭,大意是说,出门与人相晤,犹如接见大宾,使用民力犹如承奉大祭。见大宾必须敬,承大祭必须诚,诚与敬即可为仁。阮元揅经室集说:此章大宾大祭专指天子而言。皇疏引范宁说:大宾,君臣嘉会也。大祭,国祭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字当加字讲,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加于他人之身。举此一条,可以类推一切。这是恕道,能行恕道,即可为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就是无论在那里做事都不使人抱怨。如果不仁,便办不到。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臼季说: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管子小问篇引语说:非其所欲,

    2、勿施于人,仁也。由此可知,孔子所说出门如见大宾两句是引用古时成语,己所不欲两句也是引用成语,至于在邦无怨两句是否古语,则不得而知。但就前二条而论,可见孔子说话犹以古训为依据,何况普通学者,言论怎能不谨慎。 司马牛问仁。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宋国人,是孔子的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名耕,字子牛。宋司马桓魋是他的哥哥。桓魋有意谋害宋景公,子牛深恐其谋反成功,便是弒君篡位,天下人皆得诛之,谋反失败,也必然召来灭族之祸,忧国忧兄,陷于两难之境。因而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能明说,乃至鲁国,向孔子问仁。孔子知其问意,便答复:仁者其言也讱。讱是难

    3、于说出的意思。子牛再问,有话难于说出,就是仁吗?孔子解释,为之难,办这件事很难,言之得无讱乎,说这件事岂能不难。此话意在言外。一个人遇到为难的事情,说给人听,无非是求人代办,或求人代出主意,但如他人无力代办,也不能代出主意,如说出来,便是令人为难,甚至惹出更多的麻烦。基于这样的顾虑,所以,为难之事,不轻易说,这就是仁。 司马牛问君子。君子不忧不惧。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此章与前章有关系。前章问仁,此章问君子。司马牛问君子,是想解除隐在心中的忧惧,所以孔子答复:君子不忧不惧。不忧不惧,即是君子坦荡荡的意思。司马牛未尽明白,所以再问。孔子再为解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

    4、省是省察自己。一个人自省没有对不起任何人的事情,一切无负于人,自心没有愧疚,何有忧惧,这就是君子。桓魋谋反,必然不听司马牛的谏止,以致司马牛在无可奈何中陷于两难之境,既不能阻止其兄弒君篡位,又不能大义灭亲,所以忧惧不释。在孔子看来,这个难题确是不好解决,但忧惧无济于事,反而有害于己,所以教他不忧不惧,而不忧不惧来自内省不疚,只要司马牛不参与桓魋弒君之谋,也不到宋君那里告发,内省对于他的哥哥以及宋君,皆无愧疚,不失为两全的办法。参前章问仁,这样作法,就可算是仁者。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

    5、弟也。司马牛以无兄弟而忧,据郑康成注,牛兄桓魋行恶,死亡无日,所以说独无兄弟。牛的家族在宋国,有封地,其兄桓魋很得宋景公的宠遇,然而桓魋不但不图报恩,反而恃宠谋害景公,魋的其它弟弟,如子颀、子车,都帮助谋反。后来叛乱失败,桓魋逃到卫国,转奔齐国。司马牛虽未与谋,但因兄弟们犯了灭族之罪,也不得不逃亡。他逃到齐、吴等国,最后死在鲁国的郭门外。此事在左传哀公十四年,有详细记载。司马牛与子夏这一次谈话,古注或说在桓魋作乱之前,或说在乱后逃出时,今据子夏对其劝解的语气分析,当在事变之前。司马牛向子夏倾诉,别人的兄弟都好,只有他的兄弟不好,所以说我独亡。子夏便以所闻的哲言为司马牛解忧。大意是提示他,桓魋的

    6、事情,不必忧愁,因为死生有命。至于他自己,如不回宋国,也不必忧虑衣食问题,因为富贵在天。虽然命与天似非人力所能改,但如君子心存敬慎而无过失,与人相处恭而有礼,则死生富贵也可以转变,所以四海之内,到处有亲如兄弟之人。子夏说罢所闻之言,最后结一句,君子不患没有兄弟,以解其忧。子夏只能拿这些话供司马牛参考,司马牛回宋与否,则由他自己决定。 子张问明。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子张问明。孔子说,不听谮愬,可谓明,可谓远。愬是诉的同义字,谮也是诉。谮与愬都有谗言的意思。谮,犹如浸润。愬,犹如肤受。郑注:谮人之言,如水之浸润,渐以成之。 马注:肤受

    7、之愬,皮肤外语,非其内实。皇疏:愬者、相诉讼谗也。拙相诉者,亦易觉也。若巧相诉害者,亦日日积渐稍进,为如人皮肤之受尘垢,当时不觉,久久方睹不净。故谓能诉害人者,为肤受之诉也。郑注的意思,谮言如水,渐渐滋润,令人接受而不自知。马注肤受,谓愬者言语不实。皇疏谓肤受犹如皮肤之受尘垢,当时不觉,久之始见。 如果有人一遇谮愬,即能觉知,使谮愬行不通,这人就是明白人,而且有远见。 子贡问政。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兵。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问政治。孔子答复,粮食要充足,兵力要充足,要取信于民。兵字原指武器而言,后来持用武器的人也叫

    8、作兵,此处所说的兵字含有国防的意思。足食、足兵、民信,这三者不可或缺。子贡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三者必须减去其一,何者可以先去。孔子说,去兵。又问,必不得已,再减去其一,何者可以先去。孔子认为,只有去食,不能去民信。去食或有饿死之虞,然而自古皆有死,不足为患,只要人民信赖政府,虽无足食,仍可与国家共患难。若去民信,纵无外患,也有内乱,则国家不能安立,所以说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鞹,犹犬羊之鞹。棘子成说,君子有质即可,何必要文。 质是实质,文是文华。譬如说,某人直爽。这是就质而言。又如说,某人有礼节。这是就文而言

    9、。棘子成是卫国的大夫,他与孔子的学术思想不同。孔子把文与质配合起来,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棘子成也知孔子的学术,但思想各异,所以有以上的议论。子贡一听棘子成的议论,便说:可惜,夫子把君子说成这个样子,此话既说出口,四匹马车也追不回来。夫子即指棘子成,因为他是大夫,所以子贡称他为夫子。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这两句是子贡针对棘子成的质而己矣,何以文为而发。虎豹之,犹犬羊之,是鞹字的省文。集解孔安国注:皮去毛曰鞹,虎豹与犬羊别者,正以毛文异耳,今使文质同者,何以别虎豹与犬羊耶。子贡文犹质也四句话,大意是对棘子成说,文质不能偏废,若如你所主张,用质不用文,必致文犹质,质犹文,令人无法辨别君子与普通人,

    10、喻如虎豹犬羊之皮皆去其毛文,令人无法辨别虎豹之皮与犬羊之皮。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年饥就是谷物收成不好。鲁哀公因为年成不好,费用不足,便问有若,应该怎么办。有若说,何不用彻呢?郑康成解释,彻是周朝的税法,规定农民缴十分之一的税,这也是天下的通法。皇疏引孟子滕文公篇,说夏朝用贡法,殷朝用助法,周朝用彻法。其实都是十分之一的税法。鲁国自宣公十五年改变税制,征税十分之二,此制直到哀公未曾再改。现在有若建议哀公恢复彻法,所以哀公说: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意思是征十分之二的税犹感费用不足,

    11、何能恢复十分之一的税制。改变税法,税收反而减少,有若何尝不知,但是鲁君税收大部分皆由季氏等三家大夫中饱,这种积弊不除,纵然向农民征收更多的税,哀公收入增加不多,还是不够用,徒使民众更加贫困而已。与其两无实益,不如减税,以苏民困。所以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皇疏引江熙说:为家者,与一家俱足,乃可谓足,岂可足一己而谓之足也。有若的见解,只要民足,君就不会不足,如果民不足,君何能求其自足。 姚氏鼐惜抱轩经说:与、犹谓也,周人语多如此。有若言百姓足,即当谓之君足,君用小乏,亦不害其可谓足也。 子张问崇德辨惑。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

    12、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刘氏正义引吴氏嘉宾说,崇德辨惑是古时成语。崇字当高字讲,崇德就是崇高其德行,辨惑是辨别疑惑。子张问这两条,孔子分别答复。先说崇德,一以忠信为主,忠是忠实,信是不欺骗人,一须讲求徙义,徙是迁徙,义当宜字讲,例如所办的事情不合理,便是不义,马上改过来,照合理的办,便是徙义。再说辨惑,惑起于人心之迷,难以解释,孔子便以事例说明,例如喜爱一个人时,即欲其生,后来对他厌恶时,即欲其死。对于一个人,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种但凭爱恶而无一定的主意,便是惑。以下再补充两句话:诚不以富,亦祇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中的两句诗,集解郑康成注:祇,适也。言此行诚不可以致富,适足以为异耳。

    13、取此诗之异义以非之。朱子集注引程子说,以这两句为错简。是惑也下加这两句,是有难讲处。不讲,存疑。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桓公以管仲为相,齐景公以晏子为相,管、晏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景公此时,齐国政治不安定,所以景公问政于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为景公讲明人伦常道,以此为治国的根本。君君,臣臣,就是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父,子子,也是要各行其道。如此便能使个人以至国家,一切都上轨道,政治自然安定。景公一听,便称善哉,接之再以反义语强调伦常的重要性。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14、,意为如果君臣父子不能各行其道,例如君不仁,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则国家必然大乱,虽有很多粮食,但在乱世,生命不保,还能安然享受吗?所以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诸字是之乎二字的合音字。古注,陈氏灭齐,在景公时已见其兆,所以孔子示以根本之图。后世治国平天下的人果能力行孔子的人伦之教,自然绝其祸乱之源。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狱是诉讼,审理讼案,先要听原告及被告两造言辞,然后判决。古注将片言解释为偏言,或半言,大致有两种讲法,一为子路在审理讼案时,偏信一方面言辞,即可断狱。一为子路是讼案两造之一,因为他平日言辞信实,听讼者听子路一面之辞,不待对验,即可判明案情。不论古今,审

    15、理诉讼案件,都不可以只听单面之辞,这里的片言应指为判决的言辞,听讼者在问过两造案情之后,以三言两语批示判决,两造都能心服。像这种明快的决断,孔子以为,大概只有仲由始能如此。子路为人忠信刚直,刚则明,明则断,所以孔子赞许他片言可以折狱。子路无宿诺一句,与前段是否为一章,颇有问题。前段称子路名,此句称子路号,应该另为一章。但与前段意思有相关之处。宿诺,集解当预诺讲。无宿诺,即是不事先答应。显示子路既然答应,必不失信。记论语的人以此为子路有忠信服人之德,特别附记在此,为片言折狱作一解。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听讼,与别人无异,即听取双方所讼之辞,判定谁曲谁直,但不同的是使人无讼。使人无讼

    16、,即是以德化人,如为政篇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周文王为西伯时,有虞、芮二君争田,相约到周家,请其评理。但入其境,以至入其朝,所见农人、行人、士大夫,无不相让。二君自惭而退,把所争之田让为闲田。这是以德化人使其无讼的史证。 子张问政。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倦是懈怠,或疲倦。倦的古体字是券。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种讲法,都讲得通。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禄,都是由人民纳税而来,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无论治家治国,心都要公正而无倦。居家居官,都要办事。办事就是行。无论办任何事,自始至终,都要把心放在当中,不能偏私。这就是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7、雍也篇有此一章。集解,郑康成注:弗畔,不违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古注引春秋谷梁隐公元年传: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助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与君子相反,见人作善事,便妒嫉,见人作恶事,便赞成。小人行为乃天理所不容。刘氏正义引大戴礼曾子立事篇说: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君子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把持政治,又治不好,因此问孔子,怎样把政治办好。政者正也,孔子把政字的意义解释为正。正是公正无私。办政治就要守住这个正字。这一句

    18、足以解答季康子的问题。但恐季康子尚不了解,故又解释: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称呼季康子。帅,是表率。意思是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只要你自己行得正,处处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政者正也,虽对季康子说,但后世为政者,皆当奉为至理名言。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季康子以盗为患,请教于孔子。说文盗字从皿,会意。就是涎字,有垂涎欲滴的欲字之义。所以说文解释,欲皿为盗。孔子以为,人有欲心,即有盗心,有盗心就会作盗贼,所以答复季康子:苟子之不欲,假使你自己不贪欲,虽赏之不窃,虽然你奖赏人为盗,而人也不去盗窃。上行下效,居在上位的人不欲,则在其下的人便会以欲为耻,所以纵然有赏也不愿作盗贼。 季

    19、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果杀无道,以成就有道,何如?无道,指的是恶人,有道,指的是善人。孔子主张以道德感化人民,不主张用杀人的刑政来治民,所以答复季康子:子为政,焉用杀。子是称呼季康子,焉字当何字讲。因为杀人,虽是杀恶人,也不是好办法,未必有好效果。如果想使民众向善,那就必须从季康子自身开始,所以说:子欲善而民善矣。欲是贪欲,果然康子像要满足贪欲那样要求自己为善,而人民自然就善了。孔子说了理论之后,再说比喻。在上的君子,办事有成就,叫做德,君子之德如风。在下的小人,办事有成就,也叫

    20、做德,但小人之德如草。草上之风必偃,孔注,上字当加字讲,偃字当仆字讲,草加之以风,必然仆倒。例如风自东边吹来,草必向西倒,风自西边吹来,草必向东倒。此即比喻在上位的人必能感化一般人民。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问:士要怎样才叫作达?士,是读书人。子曰:孔子先反问子张说:你所说的达,是何解释。子张回答: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这是子张所解的达,即在邦国做事,一国之人必闻其名,在大夫之家做事,大夫全家之人必闻其名

    21、。郑康成注:言士之所在皆能有名誉。孔子说:是闻也,非达也。达与闻不同,孔子先指出子张所解的不是达,那只是闻。继则说明何谓达,何谓闻。夫达也者,达是通达,一个人要是通达的话,他的本质必然正直,而且好行义事,所以说:质直而好义。这是达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直心,又不好义,如何通达。此外,又要有察言而观色的知人之明。察言是能察人言语而知人心意,观色是能观人颜色而知人之七情。这是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一个自心通达的人必能通达他人之心。自知而又知人之后,即须虑以下人。虑,马融注为志虑:常有谦退之志,察言语,观颜色,知其所欲,其志虑常欲以下人。俞曲园群经平议考据,虑是无虑的简省词,无虑与大氐同义,大氐犹如大凡

    22、的意思,就是凡事都愿居于人下之义。马、俞二氏之释可以并存。人人都有傲慢心,都想居于人上,果能居于人下,就是谦让而不傲慢,然后无往而不通达。所以结语: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周易谦卦六爻皆吉,其故在此。夫闻也者,闻是名闻,有道之人藏名或逃名,小人则争名或沽名。孔子解释达以后,再解释闻。色取仁,外表采取仁,即是装作仁人的样子。而行违,然而行为不是仁人,恰与伪装的表面相反。居之不疑,处在伪装仁者的地位而不疑惑,自以为就是仁者,与人争名夺利,还自以为是,于是求名沽名,到处都有名闻。一个读书人不知不觉落到这个地步,太可悲了。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

    23、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舞雩,是鲁国雩祭之处,其地有雩坛,有树木,在曲阜城外一里许,为一风景区,孔子常带弟子们到此游览。樊迟从孔子游于舞雩之下,虽是游览,仍不忘求学,乃问孔子崇德、修慝、辨惑是何意思。崇德等六个字是古语,刘氏正义以为求雨之辞,德慝惑三字合韵。孔子称赞樊迟问三件事,故曰:善哉问,以下即分别解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作事,后始想到所得的报酬,这不就是崇德吗。崇德,就是增进自己的德行。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皇本无作毋。攻,改正。其,指自己。自己有恶,立即改正。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攻其恶。一个认真改恶的人,但见自己之恶太多,自攻之不暇,那有

    24、时间攻人,所以说无攻人之恶。能如此,便是修慝。慝字从匿从心,修慝是修去心中之恶。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惑的种类太多,忿是其中之一。一时忿起,不能自制,忘其自身,及其父母,这就是惑。辨惑,即在忿初起时,考虑后患,而不冲动,免为自身及父母召来灾祸,所以皇疏引季氏篇君子有九思忿思难解释此义。 樊迟问仁。爱人。问知。知人。樊迟未达。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此章记樊迟问仁问智。仁与智的意义都不简单。诸弟子问仁,孔子解答并不相同,但归

    25、结到本义则是一致。此处将仁解为爱人,樊迟听明白之后,继则问知。知就是智。孔子解为知人。智者必有知人之明。樊迟未了解。孔子再解释:直是正直的人,枉是不正直的人,错,当置字讲。此意是说,把直者选举出来,安置在枉者之上,就能使枉者学为直者。然而,谁是直者,谁是枉者,樊迟尚不了然,但又不好意思再问孔子,于是退出,见到了子夏,就把刚才孔子所说的: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两句话问子夏,是何意义。乡也的乡字,假借为向字,古读响音,今亦读向音,说文:向,不久也。子夏一听,就赞美这两句话富有含义,故说:富哉言乎。然后便举例说明。舜有天下时,在众人之中选举皋陶为士,不仁之人由此远矣。汤有天下时,在众人之中选举伊尹为

    26、相,不仁之人由此远矣。皇疏引蔡谟注:不仁之人感化迁善,去邪枉,正直是与,故谓远也。皇疏案:远是远恶行,更改为善行也。刘氏正义引宋翔凤论语发微,大意是说,孔子之意,必须尧、舜、禹、汤之为君,而后能尽用人之道,故言选举之事。当春秋时,由于卿大夫世袭,举直错枉之法不行,有国者宜以不知人为患,故子夏述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皆不用世袭,而用选贤,以明*。 子贡问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皇本善道之作善导之,不可则止作否则止,毋自辱焉作无自辱焉。据集解包注,忠告,是以是非观念劝告朋友。善道,是以善道引导朋友。如果朋友不听从,则停止劝导,否则或致朋友疏远,这就是辱。朋友地位平等,只能说以善道引导朋友,不能说以善道教导朋友,教导便不免自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古注以为指诗书礼乐而言。君子以诗书礼乐之文结交朋友,以朋友辅助为仁,可谓得其交友之道。


    注意事项

    本文(12颜渊第十二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