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 资源ID:7111631       资源大小:73.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1、”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3、婚姻家庭 余光中与表妹范我存的情史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不仅仅是因为余光中的文采和地位,更多的是夫妻俩的情深义重。据范我存回忆,当时余光中“理个平头,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来有点严肃,又有点害羞”。

    2、在此之前,范我存就常听姨妈提起这位表兄,夸赞他书读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绘画天分。范我存不免多瞄了他几眼,不过两人都很害羞,所以也没说上几句话,只记得余光中邀她去他们家玩。表兄对这位初识的表妹显然很有感觉,因为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他寄来的一份同仁刊物,里面有余光中翻译拜伦的作品。可笑的是,信封上写的收信人名字竟然是“范咪咪”。小书呆子不知道咪咪只是小名,甚至没去打听她的真名。范我存收到刊物,觉得有些突兀,也不很懂英诗,不过仍然眩惑于余光中的文采。范我存此时就读于南京的明德女中,母亲孙静华是新女性的前辈,她总是教导范我存要看社论或思想性的文章,不喜欢她接触纯文艺。范我存的父亲范肖岩是浙江大学生物系教

    3、授,早年留法,当然受西方影响,比较尊重女权。抗战爆发,范肖岩在带着妻女逃往内陆的途中染上肺病,一病不起。幸好外婆和舅舅已逃难到乐山,范我存母女就投靠了他们。年轻时期的范我存,虽然外表楚楚可怜,其实是外柔内刚的性格。她皮肤白皙、五官清丽,从小就很讨人喜欢。余光中母子第二次逃难,从南京抵达上海时,特别去找范我存母女,可是晚了一步,范我存已随着一位表姐夫先飞去台湾了。一开始,两边家长都不太赞成他们来往。余家顾虑范我存身体不好,范家看余光中有点书呆气。但是两个年轻人很快就从知己发展成情侣。当时余光中在文坛上已小有名气了,表妹眼中自然是爱慕有加。而余光中也在表妹那里得到另一些艺术的启发,例如西洋现代绘画

    4、,尤其是凡高的作品,就是经由她介绍才有所了解的。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除了谈音乐、绘画、文学,也常看电影,有时候会骑自行车到淡水河边,也去永和的竹林玩耍。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让范我存欣赏。除了心灵契合,他们又有共同的生活经验:江南的童年,四川的少年,逃难的艰苦,经过战火的洗礼,那份共鸣就更不一样。在范我存眼中,余光中才华横溢,内涵丰富,稳定,可靠,富同情心,她心中早已有了决定。 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表妹结婚。这时他们来往已近六年了,彼此早已认定对方是自己惟一的选择。这对心灵相契的恋人,一致反对铺张庸俗的婚礼和吵闹的喜宴,向往电影中看到的西方婚礼,安静,圣洁,简单,隆重。从1958年到

    5、1965年,七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其中惟一的男婴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不过丈夫的文学活动,她始终坚持参与。外表娇柔的范我存,也许是深受母亲的影响,其实内心是极有主张的。她兼具传统与现代女性的优点和特质,虽然自己也很有才干,但是婚后完全奉献自我,不但是贤内助,更是贤外助。“他忙起来,可以几天关在书房中,对你不理不睬,好像天塌下来都要由我自己去挡。刚开始我也不能适应,后来觉得他的创作的确很重要,我们都以他为荣,为他牺牲也就值得了。”范我存就这样从新婚的娇妻,一下子变成了四个女儿和一个丈夫的支柱。从“一朵瘦瘦的水仙”到今日的雍容自信,范我存始终是余光中的最佳“牵手”。她并未因余光中的成名而丧失自我

    6、,她有高度的智慧,恰到好处地掌握了大局,不论余光中的文学天地或私人领域,她都能自信自在地参与。4、逸闻故事 1)一次,余光中和散文家思果谈及他的朋友高克毅行西礼,向两女士虚拥亲颊。思想较守旧的思果再三叹道:“怎么可以当众拥吻人家的太太呢?”余光中立即回答说:“怎么样,当众不得,难道要私下做吗?” 2)余光中在美国的一所大学任教的时候,有一天,他讲了一首中国古诗寻隐者不遇。美国的学生都很不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古诗总是缺少主语或者宾语。比如:“松下问童子”,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谁“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谁“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云深”谁“不知处”。面对一群美国学生,余

    7、老不知道怎样去向他们解释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余老想了想,对这一群好奇的学生说:“既然你们要主语,那我就给你们主语。我寻隐者不遇:我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隐者只在此山中,云深我不知隐者处。” 3)余光中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不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写介绍信啦,做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4)余光中和几位文人聊到演讲费,有一位文人说他拿过一个小时一万元,有一位说他拿过两万元,有一位说他拿过三万元,接下来,轮到余光中出声了,大伙儿以为他会继续加码,余光中却说:“我拿过

    8、一个小时五百元的”二、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三、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

    9、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四、作品赏析1、诗歌整体美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

    10、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

    11、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

    12、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体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

    13、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2、诗歌的意象美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

    14、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

    15、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

    16、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3、主题思想: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

    17、愿望。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余光中所抒发的乡愁,不仅仅是“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式的离愁别绪,也不仅仅是“由对母亲的思念,对新娘的爱恋,对母亲的缅怀的个人情怀,上升为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期盼”式的爱国热忱,更是生活在台湾的那群特殊的“外省人”对造成两岸隔绝现实的禁锢政策的不满和批判。海峡就真的那么难以跨越吗?海峡南北长约30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80m,最大水深为1400m,主航道水深足以通行10万吨级的大型船舶,确实难以跨越。但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要渡过海峡并不是一件难事,可以乘飞机,可以坐轮船,一两个小时就能过去,所以,在作者看来,台湾海峡只是

    18、浅浅的一个海湾,它阻挡不了两岸的血脉相通。国民党政府从败退台湾起,就一直对台湾内部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阻止台湾人民与大陆联系,对大陆实行隔绝政策,禁止两岸人民直接通邮、通航,谁与大陆相通就要人判死刑、家产充公。大陆也由于极“左”路线,不允许与台湾相通,谁与台湾相通,就是内奸,就是叛徒,就是黑五类。到1979年元旦大陆倡议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允许两岸人民探亲为止,两岸之间隔绝得像诗中母亲的“坟墓”一样,完全没有了两岸亲人间的血脉联系。绵延他们一生的乡愁无法表达,无法沟通,甚至像余光中的“母亲”一样,叶落也不能归根,只能埋骨于异地他乡!所以我们认为,乡愁诗的主题,还包括生活在台湾的那群特殊的

    19、“外省人”对造成两岸隔绝现实的禁锢政策的不满和批判。4、读后感1)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

    20、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其次,正

    21、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2)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远离故乡的游

    22、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

    23、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5、余光中谈乡愁:不能过分眷恋本土 在陕西的几天里,余光中一直在参加各种活动,始终处在录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的包夹之中。他完成了两个主题演讲、一次研讨会、多次接待和宴请,也已经参观好几个地点。余光中听到当地的朋友唱秦腔,非常感动,就问,秦腔是不是可以连接上诗经里的秦风?“我们小时候没有达芬奇密码、哈利波特、魔戒可以看,我们那时候看的都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因为旧小说的文字介于文言文与白话之间,对学习中文非常管用。现在的学生不读那些东西了,所以中文底子比较差一些。金庸的小说就是从旧小说来的。旧小说的中国文化在

    24、哪里呢?儒释道三教合流,江湖的人不管信仰怎样,他们对儒释道都是不敢轻蔑的。我想用江湖来解释,中国文化的基层就在里面。余光中的写作一直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之中。他的专业是外文,但中文底子极好。他经常会提起李白和杜甫,又会提起济慈和弗罗斯特。从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余光中曾经三次留学或任教于美国。在美国的这些时光,他看到了电视,看到了超市,学会了开车,而且,他喜欢上了披头士和鲍勃迪伦,这是世界文化的基层。他写过一首诗江湖上。“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最后的叠句出自于鲍勃迪伦那首广为人知的Bl

    25、owinin the Wind。“一片大陆可指新大陆,也可指旧大陆:新大陆不可久留,旧大陆久不能归。 余光中自己都认为,至白玉苦瓜,他的诗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白玉苦瓜是余光中在台北故宫里看到“白玉苦瓜”而写。“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熟着,一个自足的宇宙/饱满而不虞腐烂,一只仙果/不产在仙山,产在人间/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为你换胎的那手,那巧腕/千眄万睐巧将你引渡/笑对灵魂在白玉里流转/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这里面有一个词“后土”是值得注意的。余光中曾说,“无论我的诗是写于海岛或是半岛或是新大陆,其中必有一主题是

    26、托根在那片后土,必有一基调是与源源的长江同一节奏,这汹涌澎湃,从厦门的少作到高雄的晚作,从未断绝。从我笔尖潺潺泻出的蓝墨水,远以汨罗江为其上游。在民族诗歌的接力赛中,我手里这一棒是远从李白和苏轼的那头传过来的,上面似乎还留有他们的掌温,可不能在我手中落地。1977年,余光中写过一篇狼来了,指斥台湾的乡土文学是“工农兵文艺”。彼时“文革”刚结束。余光中1974年在香港教书,对“文革”余悸并不陌生。当时他班上的老家在广东的学生,常向他讲述“文革”。在香港,余光中在诗中批评“文革”,招来香港“左报”、“左刊”的围攻。某报刊登过一首长诗,里面有一句:“工人一锤,你的白玉苦瓜就敲得粉碎!遭到这种“文革”

    27、式语言的攻击,他感到愤怒。“这是当年我在香港写狼文的心情,但不能因此就说,那篇文章应该那样写。当时情绪失控,不但措辞粗糙,而且语气凌厉,不像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应有的修养。政治上的比附影射也引申过当,令人反感,难怪授人以柄,怀疑是呼应国民党的什么整肃运动。“我从未参加过任何政党,包括国民党,有时出席某些官方会议,也不过行礼如仪。狼写得不对,但都是我自己的意气,自己发的神经病,不是任何政党所能支使。”余光中之后的文集中,都未收入此文,嫌它“不美”。 余光中的西安之行,有一个人数众多的队伍。余光中的妻子范我存与他形影不离。她是他的“表妹”,是他的诗和文章里常出现的“咪咪”。范我存看上去精神不错,穿着得

    28、体,气质优雅。还有余光中的女儿余幼珊,也就职于台湾中山大学,与父亲是同事。余光中有4个女儿,他写过一篇有意思的散文叫我的四个假想敌,表达的是父亲对女儿们的疼爱。 余光中在大陆为众人所知,最早是因为诗人流沙河的推介。流沙河当年是星星诗刊的编辑。那是全民读诗的时代。诗刊的月发行量是40万份,星星的月发行量是20万份。光中在西北大学进行了演讲,题目叫:另一种“乡愁”。当天天气极热,大厅里空调不够给力,但仍挤得满满当当。袁绍珊说,她在北大中文系上学的时候,就去排队听过余光中的演讲。“那个时候我也是提前了两个小时挤进去,听余老师的讲座。余老师对我有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对港澳诗人来说,余老师的诗的想象空间更

    29、大。台湾作家陈幸蕙说:“乡愁诗对现在的诗人来讲,已经没办法写了。不论是那样的通讯时代,甚至是那样的政治时代,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乡愁也变成了一个绝响。“我不能想象,今日西安市长开车的路上,会有一个诗人把他拦住,就一首诗歌慢慢推敲。古代慢有慢的道理,我们现在什么都很快。我常常对媒体说,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化是闲出来的,闲不是无所用心,懒惰度日,闲是没有压力的心情下,灵感能得到启发。”余光中在台湾,为手机写过两则广告一样的句子:科技催未来快来,文化劝历史慢走。听余光中说到王维一大早去开座谈会,令人发笑,余光中散文开你的大头会中有一段:“世界上最无趣的事情莫过于开会了。大好的日子,一大堆人被迫放下手头的急事、要事、趣事,济济一堂,只为听三五个人逞其舌锋,争辩一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


    注意事项

    本文(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