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护理学考试总结重点.docx

    • 资源ID:7051644       资源大小:34.81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护理学考试总结重点.docx

    1、中医护理学考试总结重点选择、填空、判断1阳: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溫熱的、功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阴:静止的、下降的、阴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阳是阴的功能表现,阴是阳的物质基础2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3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就机体而言,升降是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形式,而出入是机体与外环境的气机运动形式,升降出入,相互协调运动,才能够保持机体的内部有序稳定和维持着机体和外界的统一。4脏腑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三

    2、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5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6藏象学说研究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以研究探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中心;其二,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系。7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液是神的物质基础,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汗为精液化生,精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8肺朝百脉,辅助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的运行;主治节,是其主要生理功能的概括9脾能统血,是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能摄血。10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人体阴液根本肾阳

    3、: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人体阳气根本11肾主水主要是靠肾中精气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12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使呼吸均匀和调,反之则呼多吸少,动则甚喘13胆:主决断、助消化(因胆无传化水谷的功能,故又属奇恒之腑)14胃: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降浊15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16大肠:转化糟粕17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18.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根源于肾,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全身的气化作用19三焦的概念有二,其一为六腑之一;其二为单纯的部位概念。20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21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

    4、括人体内肾所藏的精气、脏腑之精、水谷精微、气、血、津液,以及自然界的精微物质狭义:是指人体肾所藏的精气中的一部分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称为“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的基础注: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生育繁殖及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内的精主要封藏于肾,肾精是生命之根,生身之本22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水谷之精气、呼吸之气);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脏腑之气前者为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23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肾气,下焦);水谷之精气(脾气,中焦);自然之精气(肺气,下焦)气的运动形式:

    5、升、降、出、入。是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基础,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称作“气机调畅”24气化,是指气的正常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25元气 “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生成:根源于肾分布:无处不到 主要功能: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6宗气 “大气”生成: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结合后而成分布:聚集于胸中,上出喉咙,贯注心肺之脉;下蓄丹田,经气街注足阳明经而下行至足功能:上出喉咙,促进肺呼吸(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 贯心脉以行气血(心搏的强弱和节律,肢体的活动和寒温)27营气 富于营养,又称“荣气”。与血关

    6、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营阴”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的精纯部分分布:分布于血脉中,营运全身功能: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 化生血液28卫气 与营气相对而言,故又称“卫阳”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剽疾滑利”活动力最强的部分 经肾的激发,赖肺的宣发 卫气本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分布:散于周身肌表功能: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调节肌腠的开阖,控制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29血(1)生成:水谷精微所化成的营气和津液(主要)、精可化血 (2)循行: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宗气)脾气的统摄肝气的疏泄,通畅气机,协调气血运行脉道通利,血流充盈(3)功能

    7、: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30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化生血液;调节自身代谢的过程,排出代谢的废物31神(1)概念:(广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得精神活动(2)生成:以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生来之精是神的基础,后天的精气给神以给养(3)作用:心神是脏腑功能活动的指挥和调控中心32气与津液: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血与津液:津血同源精与气血:精能化气,精能生血 气血均能生精33精、气、血、津液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气、血、津液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34“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

    8、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35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运行气血、营养脏腑功能;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揆理阴阳,维持机体平衡36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六条阴经分布于 四肢的内侧和胸腹,上肢的 内 侧为 手 三阴经;下肢 的内侧为足 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 四 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的 外侧 为 手 三阳经;下肢的外侧为足 三阳 经。37.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 胸 走 手 ,手三阳经从 手 走 头 ,足三阳经从 头 走 足 ,足三阴经从 足 走 腹胸 。38手阳明大肠经上接手太阴肺经,向下接与足阳明胃经39手三阴 肺、心包、心;手三阳 大

    9、肠、三焦、小肠足三阴 脾、肝、肾;足三阳 胃、胆、膀胱阳经阴经足太阳-膀胱足太阴-脾阳明-胃少阴-肾少阳-胆厥阴-肝手太阳-小肠手太阴-肺阳明-大肠少阴-心少阳-三焦厥阴-心包40奇经八脉: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并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液的作用41督脉、任脉、冲脉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1任脉行于胸腹部正中,上抵颌部,能总认一身阴经,“阴脉之海”2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能总督一身阳经,“阳脉之海”3冲脉并足少阴挟脐而上,环绕口唇,十二经脉均来汇聚,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也称“血海”4带脉统束纵行诸经5阴维脉与六阴经相联系,至咽喉与任脉会合,主一身之里;阳维脉至项后与

    10、督脉会合,主一身之表。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之阴阳6二跷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脸的开阖功能42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正常位六气,六气反常或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成为致病因素称六淫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称“内生五邪”特点:外感性 季节性 区域性 独立性与相兼性 转化性43湿性粘滞 黏腻、停滞。证候,如舌苔垢腻,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畅 病程,湿邪不易速去,病程较长,迁延难愈44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45七情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病中,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46痰:稠厚1在头:眩晕、昏冒 在咽:梗塞,如有异物 在心:心悸、神

    11、昏、癫狂 在肺:咳喘、咳痰 在胃:恶心、呕吐 在四肢:麻木疼痛 在筋骨:阴疽、瘰疬 在胸胁:胁背作痛.饮:清稀 溢饮(肌肤) 悬饮(胸胁) 支饮(隔上)47淤血的证候特点:疼痛、肿块、紫绀、出血、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形成:气虚、气滞、血热、血寒,跌扑损伤,离经之血48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芳香气味的药物,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的作用。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不能用49甘:能补、能缓、能和,既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中毒解救淡味附于甘,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

    12、不利等作用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中满忌甘”。呕吐患者及酒家忌甘50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敛汗、敛气、止泻、涩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涩味附属于酸,收敛固涩,但有不同,如酸具有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时涩味所不具备的注意:酸能敛邪,故为实邪者勿用。51苦: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降泄、泻下或燥湿,或坚阴作用泄:通泄、降泄、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杏仁降气平喘,栀子清热泻火燥:燥湿,用湿证,有苦寒燥湿、苦温燥湿,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坚阴:通过泻火达到存阴的目的(非补阴)苦味药多用

    13、于治疗热证,火证、咳喘、便秘、湿证、阴虚火旺、呕恶等注意:因苦能燥湿,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51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症咸味还能入肾补肾,补肾壮阳益精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泻下或润下通便及具有软坚化结的药物多具咸味。总结: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的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气味相近,性能相近 气同味异,功能不同 气异味同,功效有别 一气多味,作用广泛一、中药配伍相须:性能、功效类似配合应用,增强原有的疗效。石膏配知母使石膏清热泻火之力增强相使:性能功效有共性、而以某些药物为主,另一药物为辅,能提

    14、高主药的疗效。 如:黄连配木香治疗湿热泻痢(木香调中行气止痛为辅,可以增强黄连的功效)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的毒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降低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相反 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二、组方原则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佐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用于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 反佐药,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使药:引经药:引导它药直达

    15、病所的药物;治上部疾患用桔梗为引,下部则用牛膝 调和药性:常用甘草、大枣以调和药性三各方药代表药物1解表药 a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香薷 b 辛凉解表药:葛根、柴胡、升麻、薄荷、桑叶、菊花2清热类方药 清热解毒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3祛风湿类方药:凡以祛除风湿寒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4化湿类方药:苍术、藿香、厚朴、砂仁5温里类方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6理气类方药:陈皮、青皮、枳实、佛手、木香、香附7止血类方药:大蓟、小蓟、槐花、地榆、侧柏叶、三七、茜草、蒲黄、棕榈炭、血余炭8化痰类药物:半夏、天南星、桔梗、贝母、白前、瓜蒌 止

    16、咳平喘类药物:杏仁、苏子、百部、紫苑、桑白皮9平肝息风类方药:以平肝潜阳、息风解痉类药物10安神类方药:朱砂、磁石、琥珀、龙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饮食调护1饮食调护:指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对病人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指导;作用: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促进疾病康复;原理:药食同源2食物的性味: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类食物、发散类食物3常用的饮食调护方法:汗法、下法、温法、清法、消食法、补法4老年人脾胃虚弱,食宜清淡,忌油腻、硬固、黏腻的食物,以免伤及脾胃;妇女妊娠期和哺乳期忌辛辣温燥食品,以免助阳生火,影响胎儿和乳儿;小儿气血未充,脏腑较嫩,尤

    17、以注意饮食调护5特殊的药物煎煮法: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针灸推拿1腧穴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肺经:列缺大肠经:合谷、曲池、肩髃、手三里、迎香穴(头面)胃经:颊车(头面)、下关(头)、足三里(下肢)天枢(腹部)脾经:三阴交(内踝)血海(髌骨上)心经:神门(腕横纹、失眠)小肠经:后溪(第五指掌关节)膀胱经: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胃俞、肾俞;攒竹(头面)肾经:涌泉(足)太溪心包经:内关(腕横纹)三焦经:外关胆经:阳陵泉、环跳(下肢)风池(头)肝经:太冲 督脉: 大椎、百会、水沟(人中)、命门 任脉: 关元、气海、神阙、中脘 经外奇穴

    18、: 印堂、太阳、落枕3A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活动标志B“骨度”折量定位法C指寸定位法 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中指同身寸:一寸 拇指同身寸:一寸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后四指的宽度作为三寸D简便取穴法4针灸治疗原则:标本缓急、补虚写实、三因制宜 配穴处方原则:远部取穴、近部取穴、随证取穴5针刺方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拉进针法、舒张进针法6行针与得气行针(运针)指进针后为使病人产生进针感应实行的各种针刺手法提插法捻转法得气:又称针感,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痛等经气感应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7补法与泻法.补法:泛指

    19、能鼓舞人体正气,使底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8推拿的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9推拿手法摆动类手法:一指禅推法、滚法按压类手法:按法、点法(浅表穴法用指法,较深的用屈指法,肌肉肥厚的用肘点法)捏拿类手法:捏法、拿法、捻法摩擦类手法:摩法、擦法、推法揉搓类手法:揉法、搓法振动类手法:抖法、振法击打类手法:击法、拍法、弹法运动关节类手法:摇法、背法复合类手法:踩跷法、后扳拔伸法名解: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

    20、,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3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4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5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6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7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8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

    21、的9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相乘:乘虚侵袭;相侮:恃强凌弱10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1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2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3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4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5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依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靠心气6心主神:即心对人体的

    22、生命活动有主宰的作用7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肺主呼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进行着体内外气体交换,呼浊吸清,以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8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9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汇聚于胸,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下输布到全身10肺主治节:治理调节,指肺通过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1脾主升清:脾气的运化特点,以上升为主,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2脾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

    23、外的功能3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4胃主降浊:指胃气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小肠、大肠的功能5天癸: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维持妇女月经和胎孕所必须的物质,来源于男女之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盈6气: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7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分泌物8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9奇经八脉:“奇经”是十二经脉之外的特殊通路,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别道奇行”;“八脉”为任脉、督

    24、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故称“奇经八脉”10一源三歧:八脉之中,督脉、任脉、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1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2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不同情绪的反应3淤血: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的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4三焦: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既是体腔的划分概念,也是作为六腑之一的功能概念。5亡阴:阴液在短时间内大量亡失,脏腑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简答、论述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

    25、念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2辨证论治:辨证是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何证;论证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3恒动观念:健康与疾病都是运动着的,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着的,要摒弃一切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建立动态观察,用不断变化的眼光审视生命活动中的一切现象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他们之间

    26、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观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已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称为阴阳的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的。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才能维持正

    27、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这种“消长”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呈现病理状态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因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转化时当阴阳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该事物属性发生了转化,所以说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出现质变的结果。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消长

    28、的、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与病邪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4用于疾病的诊断:因疾病的发生机理在于阴阳失调,所以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执简驭繁。抓住本质5用于疾病的治疗:治疗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促使阴阳恢复平衡6指导疾病的预防四五行的各自特性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木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升腾、明亮、化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为火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属于土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收敛、肃杀、下降、清洁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属于金5水的

    29、特性:水曰润下,润下指水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下行性质或作用的食物五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人体的生理功能气化功能的表现,病理气化功能的失调)1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六心的功能1主血脉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液依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主要是心气2主神 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心的功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舌有赖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七肺的功能1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1)

    30、何谓肺主宣发?其生理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好向外布散的作用1排出体内的浊气2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3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阖,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2)何谓胃主肃降?其生理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肃降: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1吸入自然界的清气2将吸入的清气和有脾转输至肺的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布散3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净洁.3肺朝百脉,主治节4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5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八:脾1主运化、升清指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1)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脾助胃把水谷化为精微,后经过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2)运化水液: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防治水液在体内滞留。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 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其余的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液和尿液排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护理学考试总结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